登陆注册
3666600000051

第51章 红色基因代代传(1)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许多革命者为民族解放奋不顾身,无力照顾自己的儿女,还有许多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革命征途上,他们的儿女就成为了孤儿。

为了给世界革命者解除后顾之忧,1933年苏联政府在莫斯科以东300公里的伊万诺沃小城建立了一所特殊学校,就是伊万渃沃国际儿童院。这座三层高的红色砖房曾收留过85个国家2000多名儿童。来自中国的117名红色后代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不平凡的童年。

这些红色后代大多数或跟随父母,或由组织派人护送,秘密走中东铁路出境,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2008年9月,笔者在北京寻访到了蔡妮的家。这是一处独门独户的四合院,院子里开满了绚丽的鲜花,83岁的蔡妮坐在藤椅上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蔡妮的家庭可谓非同寻常,堪称红色家族。她的奶奶葛键豪开一代先风,1919年底59岁的她携儿子蔡和森和女儿蔡畅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蔡妮的母亲向警予也随行其中。1920年,蔡和森与美貌的向警予在法国留学时结婚。蔡和森的母亲葛键豪对同在法国留学的李富春印象很好,认为李富春很有出息,她便支持女儿蔡畅与李富春处朋友。后来,蔡畅与李富春也在法国留学时结婚了。在葛键豪这位女中豪杰的引领和鼓励下,她的儿子蔡和森,儿媳向警予,还有女儿蔡畅,女婿李富春都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解放后,蔡畅成为新中国首任妇联主席,李富春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

蔡妮的父母都是中共党史上彪炳史册的翘楚人物,她的母亲向警予是中共中央第一位女中央委员,是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她的父亲蔡和森是毛泽东的同学和挚友,是中共蝉联五届的政治局委员,是党的“五大”“六大”政治局常委。

谈及母亲,83岁的蔡妮对笔者说:“我小时候的印象,母亲向警予长得非常漂亮,工作太忙了,很少能见到她,我幼年时生活在奶奶的身边。记得有一次,妈妈赶到长沙奶奶家,对奶奶说,让我带女儿睡一宿吧。妈妈搂着我,用手轻轻地拍着我,在妈妈好听的儿歌中,我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早晨我醒来时,听到了妈妈的呼吸,妈妈醒来后又将我抱在她的怀里亲吻了我的脸颊,然后又为我唱了两首悦耳动听的法国歌曲。我当时竟然有些羞涩,因为和妈妈在一起的机会太少了,对妈妈有些陌生。这次和妈妈在一起是我最难忘的甜蜜的记忆。”

“我妈妈在我3岁时,1925年去了苏联,是从上海坐船到大连,再坐火车到哈尔滨,走中东铁路从满洲里出境去了莫斯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了两年,1927年回国的。”

1928年,向警予不幸被捕,美丽而坚贞不屈的中共第一位女中央委员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杀害,年仅33岁。

母亲壮烈牺牲时,蔡妮只有6岁。

父亲蔡和森对永失母爱的蔡妮,关爱有加,他经常挤出时间看望照顾蔡妮生活的老母亲和女儿。每次到长沙,他都会特意给女儿带上一些好吃的和女儿喜欢的洋娃娃。

蔡和森曾经4次远赴苏联,他的行走路线都是从南方来到哈尔滨,接着坐中东铁路的火车到满洲里再出境赴莫斯科。

1929年秋天,在长沙奶奶的家里,蔡妮看到大人们都开始忙碌起来,奶奶为她赶制了好几件衣服,姑姑蔡畅还亲手为她织了一件橙黄色毛衣,蔡妮很高兴自己拥有了这么多好看的衣服,更让她感到高兴的是,爸爸要和她一起走,带她出远门。

蔡妮好奇地问奶奶和姑姑,出远门到底要走多远呢?

奶奶葛键豪和姑姑蔡畅不能明确告诉蔡妮走多远,要到什么地方,因为此行是秘密的。她们只是叮嘱蔡妮一路上要听爸爸的话,同时难免对只有7岁的蔡妮恋恋不舍。尤其是年逾花甲含辛茹苦常年照顾蔡妮的奶奶,明白和疼爱的孙女在此一别,意味着什么,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从头到脚细细地打量着朝夕相处的孙女,俯下身来轻轻地捧着蔡妮的笑脸看了又看,不知所以然的蔡妮有些纳闷地望着奶奶那充满慈爱和牵挂的眼睛,心想:这是为什么呀?

蔡妮对笔者说:“我在苏联学习和生活了24年,回国后,我第一个想看的人就是奶奶。姑姑蔡畅告诉我,奶奶没有等到孙女回来,已离开人世了。这时我明白了当年我和奶奶告别的时候,她为什么对我瞧个不停,看了又看啊。”

接着,蔡妮回忆了1929年的冬天,爸爸蔡和森提着一个小皮箱带着她一路北上的情景。蔡妮说:“我们从南方先是坐船,然后坐火车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还去照了相,父亲说要把我的照片寄回长沙,给奶奶和姑姑看。从哈尔滨又坐上火车走中东铁路到了一个寒冷的地方,那就是满洲里。满洲里风雪交加,冻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记得来了一个陌生的叔叔,就是交通员吧,带着我们在夜晚出境的,后来坐火车到了莫斯科。这一路的路程实在太漫长了,有半个多月吧,我都惊讶了,爸爸带我出远门,原来是去了另一个国家。”蔡和森此行去苏联,是党中央安排他到莫斯科治病,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初到莫斯科,蔡和森被临时安置在联盟宾馆一个比较窄的房间,只是一张单人床,7岁的蔡妮和爸爸挤在一起睡,爸爸的呼吸和温度,让蔡妮禁不住想起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的那个夜晚。

蔡和森还带蔡妮到莫斯科公园游玩,爸爸牵着她的手,坐进了“过山车”的座椅里,并为她系好了安全带,笑着说:“女孩子也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蔡妮认真地点了点头说:“爸爸,你放心,我会做到的。”

清脆的铃声一响,“过山车”开始缓缓地启动,接着开始逐渐加速,越来越快,越来越高,到了最高处,几乎远离地面有5层楼的高度,悬在高空中稍停片刻,倏然间,猝不及防,猛地来了一个大翻转,坐在座椅的有人来了一个头朝下的大翻身,急速坠落,伴随着游人“啊,啊”的惊叫声,眨眼功夫,“过山车”已将人带入平地,然后又是急速上升,升高到空中。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周围的景致如万花筒般飞速变幻,这让蔡妮有些惊恐。

游戏结束后,下了“过山车”的蔡妮扑到爸爸的面前,她搂紧了爸爸有些瘦弱却高高的身体,内心逐渐平稳了下来。

爸爸牵着她的手问她:“怎么样,好玩吗?”蔡妮回答:“太好玩了,刚才是有些害怕,现在觉得还没玩够呢。”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人生不都是平坦的路,肯定会经历起起伏伏,曲折坎坷,人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蔡妮似乎明白了爸爸的叮嘱,她摇晃着爸爸的手说:“我记住了,不会忘记的。”

为了让女儿玩得高兴,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中,蔡和森带着蔡妮划船,坐在船上的蔡妮望着远处岸边那葱茏的绿树和蓝天飘浮的朵朵白云,想起了妈妈向警予曾经给自己唱过的法国歌曲,那歌声犹在耳畔,她还没有听过爸爸唱歌,于是,她就让爸爸给她唱首歌。

蔡和森一边划船,一边为女儿唱起了俄罗斯歌曲“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原野,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村庄……”铿锵洪亮、雄浑悦耳的男中音,在悠悠流淌的水面上回荡。歌声伴着划桨声,在水面上荡起了层层的涟漪,蔡妮禁不住为父亲动人的歌声鼓掌喝彩。她觉得自己被浓浓的父爱环绕,心旷神怡,陶醉不已。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需要工作和治病的蔡和森将女儿送进了莫尼诺国际儿童院。

1930年深秋的一天,秋风萧瑟,落叶飘零。

蔡和森踩着满地枯黄的落叶,来到国际儿童院,向8岁的女儿蔡妮告别,并与儿童院主任打招呼,要将蔡妮长期留在儿童院,请他们照看。

蔡和森看到天真活泼的女儿对儿童院已不陌生,开始学着用俄语和小朋友交流,并已融入了集体生活,感到很欣慰。蔡妮笑着对爸爸说:“我记住了,生活要学会勇敢和坚强。”蔡和森听了女儿说的这句话,高兴地笑了。临别前,蔡和森留给女儿蔡妮一张照片作为纪念,那是他在疗养院修养时穿一身白色的西装照的。

蔡妮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此一别,竟是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

蔡和森回国后不久,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壮烈牺牲。

蔡妮6岁时失去母亲,9岁时又失去父亲,从此她成了漂泊在异国他乡的孤儿。父亲牺牲后的她“长期无人认领,失去与亲人联系,只知道自己是中国人。”1933年,蔡妮在黑海古尔祖夫夏令营度假,恰好李立三也在。他一眼认出蔡妮是蔡和森、向警予的女儿,就把她抱在怀里,高兴地说道:“我是你父亲的战友,我认识你!”李立三把她父亲遇害的事告诉了她,并要她“长大后为父亲报仇”。蔡妮后来回忆说:“跟李立三的偶然相见,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李立三为我做了很多事,帮我跟国内亲人联系,我很感激他。后来是他送我进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在苏联莫斯科度过了24年的漫长岁月,蔡妮在莫斯科医学院毕业后于1953年回国,成为了一名新中国急需的优秀医务专家。

父亲蔡和森对女儿一再叮嘱的那句话,一直伴随着蔡妮的成长历程,在人生风雨的磨砺中,蔡妮渐渐地真正感悟到了父亲的叮嘱究竟意味着什么。

和蔡妮出国时的年龄一样,同样是7岁的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1928年5月下旬在母亲杨之华协助完成哈尔滨“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工作后,同母亲一道从哈尔滨坐中东铁路火车经满洲里出境远赴莫斯科。

党的“六大”结束后,瞿秋白出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留在了莫斯科,杨之华进入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培训班学习。由于父母的工作学习非常繁忙,瞿独伊被送进了由苏联红色救济会组建的瓦斯基诺国际儿童院,后来转入到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她在苏联学习和生活了近15年。

2009年10月,笔者在北京见到了瞿秋白的女儿,88岁的瞿独伊。经历了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她依然珍藏着父亲瞿秋白当年寄给她的明信片。明信片正面是才华横溢擅长绘画的瞿秋白亲笔画的“勿忘我”的花束,一束“勿忘我”在几许绿叶的衬托下,开满了白色的花蕊,花很小,却很茂密,在空白处,依然有蹿出的花瓣在绽放,溢满了活力,透出了淡雅、别致、隽永、灵动的情趣。侧面是瞿秋白用中、俄文书写的文字:“送给独伊。爸、妈于1930年8月1日,克里米亚。”

随着岁月慢慢流转,明信片通体都有些泛黄。可是那束溢满了父亲深情厚爱的“勿忘我”,依然风情摇曳,栩栩如生。

当时在莫斯科的瞿秋白和杨立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定期地会去探望在国际儿童院生活的女儿。

在采访中,瞿独伊双手捧着异常珍贵的明信片,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她的讲述,让人看到了身为政治家、党的早期领袖瞿秋白作为父亲所表现的鲜为人知的极富温情的一面。

瞿独伊面带微笑地说:“我记得是在1929年冬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积雪,父亲把我放在雪橇里,他拖着雪橇跑,故意把雪橇拉得忽急忽慢,有时假装跑不动或摔一跤,用手蒙住脸装哭。这时我就喊妈妈:‘妈妈,我跌跤都不哭,爸爸跌一跤就哭,真娇气!’妈妈忍俊不禁地笑着说:‘孩子呀,爸爸是逗你玩呢。’于是大家拍手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回荡在天空中,似乎周围一切都在为我们幸福的一家而快乐。”

“父亲时常给我写信,而且每次都要在信上画一幅画,有山水画,有卡通画,还有漫画,画什么像什么,惟妙惟肖。有一次,他在明信片上画了一个大飞艇,还在旁边写道:‘你长大了,也要为中国建设这样的大飞艇。’父亲就是这样激励我要为将来建设祖国努力学好真本领。”

1930年秋天,因国内斗争的需要,瞿秋白和杨立华告别了已经9岁的瞿独伊,从苏联返回了中国。

此时的瞿独伊虽然远离了父母,可是她已经如鱼入湖般完全融入了国际儿童院的集体生活,不仅和中国而且和外国的小朋友都能和睦相处,成为亲密无间的小伙伴。

就在她快乐成长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将她充满玫瑰色的生活撞击得粉碎,让她少女的心灵猝然间颤抖不停。

在北京的家中,回忆到了最伤心的事,88岁的瞿独伊还是止不住伤感,她语调低沉地对笔者说:“我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经历的最刻骨铭心的一件事,是我永远失去了爱我的父亲。”

“那是1935年的一天,我正和儿童院的一批孩子在乌克兰的一座城市参观,苏兆征的儿子苏和清在附近的橱窗阅报栏里好像发现了什么新闻,他匆匆过来告诉我,让我到阅报亭那边去看一看。我忙过去浏览俄文报纸,忽然从《共青团真理报》看到了父亲瞿秋白牺牲的消息,我惊呆了,感觉天旋地转,两条腿软绵绵地不停抖动,站都站不稳了。苏和清还有别的同学赶紧过来扶住了我,我止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那一年我才13岁。”

在茫茫人海中,这些烈士的子女,如一叶叶脆弱不堪的小舟,共产国际、苏联政府和人民却赋予了他们大海般的博爱和深情,让他们扬起了希望的风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和雨露,得以健康地成长。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就陆续建起了孤儿院、幼儿园,来收养革命者的后代,为革命者解决后顾之忧。

1933年建立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从建筑规模、环境、设备和教学规划及布局上,都堪称很完美。

同类推荐
  •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是陈祖芬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讲述的是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50年代初抛家别妻,带着3个孩子,从德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德国特务”,备受折磨,但他忍辱负重,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祖国争得了权益和荣誉。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上的跳跃和看似零散的内容巧妙地结构为完整的一体。
  • 到灯塔去(伍尔夫文集)

    到灯塔去(伍尔夫文集)

    《到灯塔去》描写一次大战后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朋友在苏格兰某岛屿上度假的一段生活。作者企图在这部情节非常简单的小说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指出自我有可能逃脱流逝不息的时间的魔掌并不顾死亡的威胁而长存不朽。灯塔塔尖的闪光即象征拉姆齐之人的灵魂之光。本书的意识流写作手法十分值得注意,如视角转换,两种时间,象征手法,音乐结构,借鉴绘画等。
  •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各章略依时序讨论:由晚清京师大学堂《章程》与现代“文学”学科观念的建立,以至与“文学史”草创期书写的关系开始,到“五四”前后胡适以“白话文学运动”建构影响深远的文学史观,再到40年代林庚以“诗心”唤起“惊异”的《中国文学史》,转到由中原南迁的柳存仁和司马长风在50年代及70年代香港进行的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学史书写,最后以两种“进行中”的书写活动为对象,看“中国文学史”要添加“香港文学”部分时,或者“香港文学”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所要应付的各种书写问题。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本书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历程。本书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林中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生活和思想记录。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 当代散文鉴赏

    当代散文鉴赏

    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从形式到内容,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名家散文佳作,有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有对亲人的无限深情,还有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并且由专家、名家为您解析,引导您鉴赏每一篇散文,使您更加深刻体验文中的韵味与涵义。
热门推荐
  • 吾愿生生花里住

    吾愿生生花里住

    本书选录的是一些能够体现陆小曼才情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既有她为怀念徐志摩而写的散文,也有她与徐志摩相恋时所写的日记,还有她与徐志摩共同创作的戏剧,以及她根据自己曾经熟识的经历编写的小说等。这些内容的文字或浓丽哀婉,或描写细腻,或坦率自然,尽显了陆小曼的风采与文采、豪情与柔情。另外,本书还选录了一些由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言语之间表现了徐志摩对陆小曼浓烈的、纯净的和义无反顾的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陆小曼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 垮掉的一代(译文经典)

    垮掉的一代(译文经典)

    《垮掉的一代》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垮掉派文学”之王——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叙述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主人公杰巴克作为一个切入点,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中,辐射了美国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年轻人的心态。《垮掉的一代》中的巴克时时刻刻想抓住生活的实在享受,只追求当下,实则他们的思想在绝对自由的躯体里得到升华,在美国战后的忧伤失望中,予以世人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也是当时美国“垮掉一代”的典型特征。这个剧本从文本与思想上都与杰克·凯鲁亚克的经典作品《在路上》相互辉映。
  • 如梦戏

    如梦戏

    谢珺妤常想:若非大梦初醒,幡然悔悟,她这一生哪里能有这样的好光景呢?
  • 1命

    1命

    前妻的意外死亡,导致了高宫道一的失业,甚至一度陷入了首要嫌疑人的危机之中。
  • 沙僧日记

    沙僧日记

    自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无厘头搞笑方式风靡后,后现代小说开始向传统文化取经,自网上火爆起来的《悟空传》后,又一部搞笑文学作品《沙僧日记》出现,并被众多的读者封为史上最暴笑最无厘头的文学作品!此书以日记的形式讲述师徒一群去西经路上搞笑片段。本书文字轻松搞笑,插图诙谐有趣。
  • 哈尔罗杰历险记:勇探火山口

    哈尔罗杰历险记:勇探火山口

    以哈尔和罗杰两兄弟为贯穿整套丛书的主人公,每本书讲述一次探险活动。普赖斯塑造了哈尔、罗杰这两位勇敢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他希望青少年都能成为哈尔、罗杰那样的人:学识渊博,体魄健壮,正直、勇敢,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 老子竟成了颗霉菌

    老子竟成了颗霉菌

    “老子竟成了一颗霉菌?”“不!老子要重新做人!”一位苦逼的暴躁青年——梅均,竟真的重生成了一颗青霉菌。他不小心让一张黑洞……的照片发霉后,竟意外得到黑洞压缩、吞噬的能力,可以吞噬、压缩一切物质。“小到细菌病毒真菌……大到宇宙中的天体,甚至黑洞都是老子食物!”“什么?都2019年了,还有人敢无敌?看老子抬手就是十几个黑洞糊在你脸上!问你死过没!”“看老子掌握大宇宙真理,转化知识为力量!”
  • 娇宠记:夫人榻上来

    娇宠记:夫人榻上来

    “我不过是太后派来的棋子,你为什么相信我?”“因为我这个人,聪明......”一场赐婚,两人各怀心事。聪明如苏太傅,以为没有自己俘获不了的芳心。却偏偏被拒之门外。她怕爱上他,只因自己藏着太多的秘密。有些血债,终要血偿。一世情缘,是否能花开见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编导教程

    广播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它通过声音塑造艺术形象,营造场景,激发听觉美感。《广播剧编导教程》系统地论述了广播剧这门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创作过程。同时,结合长期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的摸索,《广播剧编导教程》尤其从广播剧的编剧、导演、制作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并配以思考问题和获奖作品分析,是。‘本较为完善的广播剧创作类教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