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洁民创办的东华学校,吸引了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来校任教,他们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组织革命活动。这一处革命据点,被哈尔滨市党史专家张福山在他所发表的《传播马列的重要基地东华学校》一文中称为“为哈尔滨建党前传播马列主义发挥重要作用,为哈尔滨建立党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3年10月,陈为人和李震瀛在哈尔滨秘密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哈尔滨组,其中两名成员张昭德和刘天佑就是来自东华学校的教师。
二、马骏在东华
东华学校校长邓洁民在天津南开学校结识了周恩来,并且与他成为了莫逆之交,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又与同班同宿舍的***情如兄弟,周恩来和***都是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代伟人,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博大胸怀,对邓洁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本来就追求文明进步的邓洁民不仅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成为了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于是,东华学校也成为了革命者的红色驿站。
1920年8月,马骏从天津来哈尔滨找到邓洁民,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南开学校的校友。
2012年10月,笔者在北京寻访到马骏烈士的孙子马为平,谈到东华学校,马为平心存感激,他说:“邓校长和我祖父很好,邓校长特意将校长办公室隔断,外间办公,里间让我祖父住。当时祖父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被反动当局逮捕,他出狱不久就到了哈尔滨,他的身份是有危险的,邓校长却不在乎惹麻烦、受牵连,尽全力掩护和照顾他。祖父在东华学校住了很长时间,大约有半年。”
马骏是回族人,家乡是黑龙江省宁安县。1915年,20岁的马骏从吉林省第一中学考入了天津南开学校。在校期间,他结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后来成为了亲密战友。
个头约有一米八零,身材挺拔、相貌英俊的马骏,堪称是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喜欢体育的他率领篮球队在学校间的比赛中屡屡获奖,吹笛子、弹月琴、拉二胡,韵味十足,他还能创作剧本演出话剧,文笔出众的他还时常在校刊《校风》中发表作品。例如他写的寓言诗《他们为什么不去》:“这是什么时候?暮春天气。这是什么所在?是运动场亦是游戏地。遍地的桃花、梨花、芍药花一望无际;灿烂的阳光映得鲜明有趣……好一幅优雅鲜明,天然的丹青,美丽无匹……”马骏的演讲能力也是一流的,他的语言非常幽默,常常是自己不笑,而同学们却已经忍俊不禁,大笑起来。马为平对笔者说:“我祖父会好几种外语,我祖母说他睡觉时说梦话都是一连串的外语。”
为了感受历史的氛围,笔者专程去了天津南开学校。
规模恢宏的南开学校,临街的主楼大气厚重,楼房的上端镌刻的四个大字“南开学校”凸起醒目,透着沧桑遒劲的风骨。整座楼呈紫铜色,西洋简约的立体造型,又蕴含了古朴凝重的中国特色。该校的创立人是清朝晚期的国学大儒严修,校长是曾长期在美国名校留学、系统接受了西方先进教育模式的张伯苓。严修身着长袍马褂,校长张伯苓西装革履,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两人却合作默契,这让南开的校风也“中西合璧”。学校既要求学生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肩须平、背须直,不傲不暴不怠,又要求学生活泼、张扬个性。几十个社团和学社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南开学校堪称是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典范。
天津人都知道,南开学校走出了两位共和国的总理,一位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另一位是温家宝。
偌大的老校区,既有月牙形的拱门通道和古香古色的九曲长廊,也有错落有致欧式的高大建筑。其外墙都是用石头堆砌,异常坚固,内有图书馆、大礼堂等。
在一排排学生宿舍前的绿茵草地上,间隔地放置着一些木长椅。拂去岁月厚厚的灰尘,仿佛依稀看到当年先后入校的邓洁民、周恩来和马骏的身影。他们这些长年住校的学友,在宿舍前后散步交谈,为了追寻理想和抱负,为了中华民族能够在内忧外患中崛起和振兴,坐在木长椅上,侃侃而谈、畅所欲言。
笔者迈上台阶走进宽敞的大礼堂剧场,工作人员介绍,这里面的舞台座椅等设施都保留了当年的原貌。剧场墙壁上悬挂着一张巨幅的剧照,内容是为了纪念南开学校成立14周年上演的话剧《新村正》,上面标明左起第三人扮演村夫的是马骏,右起第一人为周恩来。这是一出反映农民抗争剥削、匡扶正义的新剧,演出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笔者仿佛看到大幕徐徐开启,周恩来和马骏同台演出的话剧《新村正》正在精彩上演,也仿佛听到了台下那潮涌般的掌声和喝彩声不断地响起。
据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政协主席、当年天津觉悟社的重要成员邓颖超重返南开学校时,就是站在大礼堂剧场的舞台上演讲的。马骏的孙子马为平特意录了音。邓颖超回忆天津的反帝爱国运动时高度评价了马骏的表现。笔者停立在剧场的走廊,凝望着舞台正中的演讲台,耳畔响起马为平为我播放的邓颖超的演讲录音:
马骏在学生运动中,非常了不起,他一登高,一呼百应啊!南开校长张伯苓的话没用,马骏一号召罢课,全校就罢课起来。
尽管会场很静谧,座席也是空空荡荡的,可是听着邓颖超当年演讲的录音,置身于当年的环境中,令笔者如临其境,心潮起伏。
当年南开学生马骏是学生中的翘楚人物,在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中,更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领袖。对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准备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将山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的行为,马骏满腔义愤、怒不可遏。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24岁的马骏当选为天津学生联合会的副会长。6月10日,天津商界宣布罢市,11日在亲日分子的鼓噪下,天津商会突然宣布开市。为了说服商会坚持罢市,马骏出面痛斥当局出卖国家主权的罪恶行径,说到丧失主权的惨痛,马骏头撞商会议事厅的立柱,血溅商号。马骏这种为了救国不惜牺牲生命的举动,震惊了天津商界,推动他们继续坚持了罢市。
6月16日,在北京和天津学联的倡议下,中华全国学联总会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天津选派马骏、刘清扬为代表参加大会。大会后数千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马骏被推选为总指挥。
上海的租界,历来是外国人享有特权的世外桃源,中国人到此游行,是不可想象的。马骏却敢为人先,率领数千人的游行队伍通过了上海租界地,并在日本领事馆门前带头高呼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帝爱国!”“绝不允许出卖国家主权,还我河山!”面对突如其来的游行队伍,听到学生们震耳欲聋的口号,猝不及防的洋人们目瞪口呆,他们在租界地从未见过这样的阵势和场面。
马骏率领的游行队伍通过上海租界地,创历史先河,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8月23日,京津学生联合总会派代表两次到总统府请愿,却遭到反动当局的逮捕。
马骏闻讯后,率领京、津、鲁、唐山和烟台等地五千多学生到北京天安门前举行学生请愿大示威,要求立即释放被捕的请愿学生代表。反动军阀进行了残酷镇压,并当场逮捕了马骏,要他宣布解散学生队伍,马骏高呼:“学生爱国无罪!”并严词拒绝。
这次斗争的消息传开后,全国震惊,抗议书雪片般飞向北京,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反动当局被迫于8月30日释放了马骏等请愿学生代表。
马骏在天安门前表现出的浩然正气和英勇气概,令同学们十分钦佩,同学们称他为“马天安”。
周恩来亲自赴北京接马骏出狱。回到天津后,周恩来和南开校友聚餐庆祝斗争胜利。
为了进一步宣传、组织、领导群众的革命斗争,马骏协助周恩来创办了天津觉悟社。
同为觉悟社成员的邓颖超,在晚年时曾撰写文章评价马骏:“在‘五四’运动一开始,和整个运动的过程中,他始终站在最前列,是天津爱国运动的领导人。他具有高度的爱国思想,富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工作干练,认真负责。在当时,他奔走呼号,勇于斗争,他擅长讲演,语言简明有力……他积极参加实际斗争,不怕反动者的迫害,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的革命精神。”
经过“五四”运动革命风暴的洗礼,马骏日益成熟,他开始由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1920年,马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马骏来到哈尔滨是他第二次被捕出狱后不久,邓洁民校长对这位南开的校友,给予了细心的保护和照顾。
校友之间情深义重,马骏积极帮助邓洁民的教育事业,并为他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二人常常在校长办公室里交流如何提升东华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从内涵上更加全面地仿效天津南开的办学模式,使东华学校更上一层楼。其间,马骏还应邓洁民的邀请向师生演讲,介绍和宣传“五四”运动,激励学生反帝爱国的革命精神。
当时东华学校也有不少的女学生,在邓洁民校长的倡导下,她们解除了裹脚布,也不扎耳朵眼,追寻着时代的文明脚步。毕竟那个年代封建意识还很重,女子无才便是德,地处边陲的哈尔滨男尊女卑的思想比较浓厚。马骏热心地宣传男女平等的新思想,号召东华学校的女学生要勇于摆脱封建意识的羁绊,争做新时代的新女性。他还提出建议,鼓励女学生大胆登台演讲,在东华学校搞一场男女同学同台的演讲比赛。马骏还亲自为邓洁民的妻妹李淑懿拟写了题为《妇女解放与社会之关系》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