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3000000022

第22章 媒介消费者(5)

第六节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

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是对应于媒介传播及其媒介产品这一客体而言的。西方的思想家们,从印刷媒介出现之际,就提出了作为主体的消费者——应有的主体性和主体位置,应有的自主性、自主意识性和自为性。

这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在媒介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关系链中,消费者有一个主体性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媒介的消费活动中,消费者拥有充分的主体位置。

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确认,"上帝赋予人理智和由此而来的阅读能力以及根据良知的道德律令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的能力","上帝指引我们去读任何想读的书,从中做出自我判断。自从人类走出了伊甸园,上帝就已经把自由的钥匙赠予了我们。"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现代意义上的媒介消费者,诞生于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之际。(36)

主体这一概念,是历史性的概念。在传统的主体观念看来,主体是一个完全意识的个人,一个自主的和稳定的整体,自我的核心,行为和意义的独立的、真正的来源。后来的研究,对主体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修正。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主体,主体是在与他者对话的关系之中建立的。

从媒介学意义上,应该说在媒介生产、营销、管理、消费系列中,消费者的主体位置早已确定。然而长期以来在媒介流通与分配中,由于媒介产品的稀缺,由于媒介的权力化,由于媒介的非市场化,这一位置是被倒置的。媒介消费者被看成了客体,传播成了主体。媒介的发展在强烈要求生产者"还位",让消费者回归到自己的主体位置。

从媒介消费学的角度看,将媒介作为简单的灌输工具、视消费者为动员、宣传的附属品的想法,早已经过时了。那种将媒介作为"解闷""解气""解惑"的工具、视全体消费者为心理疾病患者的作法,已经落伍了。今天的消费者,是富有主见的、积极健康的、独立思索的、寻求快乐的、自主选择的媒介消费者,是媒介的主体。

无论是媒介、媒介生产者、营销者,都是服务于消费者这一"上帝"的"仆人",而不是消费者的慈善家、导师、引路人、救世主或者圣诞老人。消费者是在支出自己的金钱、时间和注意力,去消费媒介产品,自然不欠媒介生产者的任何什么,自然可以自由选择、平等对话,可以消费也可以不消费,可以多消费也可经少消费,可以这样消费也可以那样消费。

更重要的是,处于主体位置的消费者,必须是一个充满良知、具有强力批判意识和保持怀疑精神的消费者,是一个善于拒绝媒介假冒伪劣产品、垃圾产品的消费者。

在这里应当指出的是,媒介消费者主体位置所呈现的多样复杂性。

一、主体位置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在媒介消费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在大众语境中,主体位置有"类主体化"的倾向,也就是表现为主体的集约性、群体性和人类性。

但这种"类主体化"有可能倒向两个方向,即把"类主体"看作类的聚合,从而取消了主体间性,消解了主体性,消费者成为幻影和抽象的东西;或者把"类主体"看作一种整合形态,从而实现主体间的整合,消费者通过参与式传播融入到共同体生活之中。(37)

二、主体位置是在变化中的

与17世纪出现的笛卡尔的形式理性主义相呼应,印刷媒介时代的主体,是"一个对客体透明的主体,一个有稳定和固定身份的主体,一个有所依据的本质实体。"这是由于印刷文化中句子的线性排列、页面上的文字的稳定性、白纸黑字系统有序的间隔,出版物的这些特征促进了具有批判意识的个体的意识形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把读者造就成批评家,把读者造就成权威。这里的主体具有理性中心的位置。

今天现代媒介消费者的主体位置,更多了一些漂移、迁徙和变化。它并非一成不变地固守在一个地方,单纯地充当某个角色。

三、主体位置是有限度的

随着媒介技术的运用与消费,主体正在成为有限度的主体,并在经历着重新建构的历史。如同安德鲁·芬伯格所说,"有限主体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也被技术所塑造,并且变得有些偏离有限主体的最初愿望。同时,随着有限主体将它的对象融入到技术体系中,有限主体也就将它的对象从直接的‘自然’对象转变成有中介的社会对象。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技术行为实际展开之前,主体与对象已经被重新建构。"(38)

进入电子媒介交流时代,这种对主体的重构已经加速并成为普遍可接受的方式。现代主体被信息方式置换成一个多重的、撒播的和去中心的主体,并被不断质询为一种不稳定的身份。在这里,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空间的巨大延伸,使得语言所固有的空白不可能只限定于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主体,瞬时性时间与巨大空间结合,说话人和听话人也互相结合在一起,可以实施认知控制的那个主体不复存在了。主体的身份不再稳定,而呈现出碎片化。作为消费者的我在那里?这是难以追问的。主体和客体有时联合在了一起。

四、主体是实践性的、创造性的

在媒介消费中,人们的主体性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并创造性地开始了新的主体历程。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中,主体总是具有自主而真诚地互动沟通的愿望,并非工具理性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主体,而是相互沟通的主体,处于相互尊重、相互开放的意见论辩过程的主体。媒介消费者的主体同样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的主体。虽然这种交流的呈现是有条件的、有场域和时域的。

在菲斯克等人看来,消费者不只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意义的生产者,他在消费中生产意义,创造出自己的文化。霍尔认为,意义不是传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不赋予"意义",就不会有"消费";在一个信息"产生效果、满足另一个"需要"或者付诸"使用"之前,它首先必须被用作一个有意义的话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媒介消费者主体从一开始就是生产性的主体、实践性的主体和创造性的主体。

福柯在后期也指出,主体是在实践中构成的;通过各种技术或自我的技术和实践,个人才拥有了各种主体-位置。

五、主体是多重性的

电子书写中的数字化文本,导致了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每个人都在文本上操作,每个人都在文本的空间构型中隐藏了签名的一切痕迹。而且,超文本链接就是要读者进入,进行删改、添加,结果产生了新的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区分因电子书写而崩溃坍塌。"在这样的时序中,主体并非是一个,而是多个。甚至在瞬时,可能是多重的主体。比如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是实名的人,是理性的主体;在赛博空间是半真实、半想象的人,是半理性的主体;在QQ聊天室是一个虚拟的人,一个虚拟的主体;在网络游戏中是仿真的多个角色的人,是仿生仿真的主体。在电子媒介话语与消费实践中,构建起了新的主体。它瓦解了过去印刷媒介所形成的理性自律个体的型像,而可能是一个多重的、可变的、碎片化的新主体。对这一主体的考察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马克斯·韦伯强调了主体的理性中心位置,而在米歇尔·福柯看来,并不存在自主的独立主体,不存在无处不在的普遍形式的主体,主体通过种种实践而得以不断构建。

马克·波斯特甚至认为,这一主体的多重性并不是进入后现代、信息方式下特有的,而是早已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有一段论述。

在最琐碎平凡的情形中,主体也总是多重的,总被质询为不同的位置:一个小学生还是一个孩子、朋友、宠儿、主人。但是在每种质询中,主体都被构型为固定的、确定的、封闭的。在某些具有社会意义的成人境况中,质询似乎被——恰切地说就是被——构筑成最终的、真实的、完整的。(39)

这就是说,在过去人们看来称之为"双重人格"、"前后台角色"、"主体性延伸"或者"主体异化",原来就是主体的本来面目:主体是多重的、多姓名的、流水式的。只不过在现代网络媒介时代,主体的变化往往是在家庭的、孤立的、非正式状态下完成的,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很长时间里完成的。是悄然的、不能察觉的,而影响是深远的。(40)

甚至主体在某种情况下,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广告音讯的接收者扮着两个角色:一个是其话语的客体,是被操纵的、被动的、消费主义的;一个是其话语的主体,是法官、验证的钢印、指涉对象。"(41)

注释

(1)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21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同上

(3)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214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第213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5)华克·史密斯和安·克拉曼《时代行销——消费者世纪大调查》,第25页,三联书店2000年版

(6)胡芸《CCTV夕阳红栏目与北京市六城区老年受众心理需要的应对性研究》,转引自方建移、张芹《传媒心理学》,第21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丹尼尔勒纳《大众传播学》,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32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34-3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0)杨东龙主编《细分——从客户区隔中谋取利润》,第96-9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G·韦伯斯特等《视听率分析:受众研究理论与实践》,第58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12)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第1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3)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第27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4)参见李岩《媒介批评》,第88-89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巴伦《大众传播概论》(第三版),第56-58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于清文《信息经济时代》,第46页,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17)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第58-5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参见李岩《媒介批评》,第251-253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麦克卢汉《机器新娘》,第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波兹曼《娱乐至死》,第20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文森特·莫斯可:《传播:在政治和经济的张力下》,第252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2)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第139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3)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1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戴维·阿什德《传播生态学》,第142-143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5)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5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第13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埃利奥特·阿伦特《社会性动物》,第103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8)埃利奥特·阿伦特《社会性动物》,第137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9)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第131-132页,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30)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128-12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250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2)拉斯德威尔《引爆流行》,第190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3)巴伦《大众传播概论》(第三版),第62-63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托马斯·达文波特和约翰·贝克《注意力管理》,第121页,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35)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第16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36)韦尔伯·斯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转引自张国良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第305页、30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转引自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第7页,单波序言,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8)转引自罗杰·迪金森等编《受众研究读本》第6页,单波序言,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9)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第1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11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第84-8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波斯特《信息方式》,第94页,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同类推荐
  • 激发青少年物理兴趣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激发青少年物理兴趣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菩提树下的礼物:守住幸福的十个路口

    菩提树下的礼物:守住幸福的十个路口

    本书为你准备了十个礼物,它们可以使你幸福。他们分别是:心态好活得好、简单是幸福的主旋律、轻松的过,快乐的活、把健康留、别跟自己过不去、放弃也是一种幸福、幸福怎能缺少喜好、仁爱是传递幸福的基石、低调一点幸福一些、因为知足,所以幸福。
  • 新课标最佳阅读:史记菁华

    新课标最佳阅读:史记菁华

    《史记》不但是我国历代正史的鼻祖,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常读《史记》,可以训练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文章的技巧。但《史记》的卷帙庞大,内容广泛,遍及天文、地理、术算各方面,一般人若要全读,分量实在太多,时间和精神往往不能应付。所以,删除赘文,撷取菁华,是个必要的工作,可以便利人们阅读和欣赏,《史记菁华》正是这部文史巨著的节本。
  • 学校体育文化论

    学校体育文化论

    本书以文化为大背景,从体育文化的视角,论述了体育文化内涵,外延,要素特征,物质形态,精神形态,价值功能,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 诺贝尔传

    诺贝尔传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幸福将至

    幸福将至

    富家女林霁,原本留学美国,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却不料晴天霹雳,父亲因车祸致死。她回国后继承了父亲留下的遗产,却发现公司巨债缠身,濒临倒闭。林霁一夜暴负,变成了落架凤凰,连哭都找不着坟头。正在她晕头转向,找不着北之时,原本在美国就一直找林霁茬儿的冤家夏至,又手握一张五百万欠条上门要债……一个为了还债,一个为了追债,林霁和夏至这一对各怀心事的冤家,开始了对林氏家族企业的共同拯救……而这一对年轻人,也在共同经历的苦难与碰撞过程中逐渐成长,最终找到了人生的幸福。
  • 叛逆无罪Ⅱ:高校痞子生

    叛逆无罪Ⅱ:高校痞子生

    由各所高中一百名问题学生组成的补习班,一个以各种综合分倒数第一名进入补习(75)班的唯一女生苏九夜,遭遇一群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少年。过招腹黑学长?误惹霸道校草?还有个神秘的邪魅小班长?由一双42码鞋38码脸引发的…疯狂校园!
  • 陌之彼岸

    陌之彼岸

    我听过最美的谎言,是彼此害怕打扰,又彼此钟此一生;我听闻最美的爱情,是若爱到荼靡,便在彼岸花开。
  • 慕青鸾

    慕青鸾

    慕青鸾是个敢爱敢恨的女人,她信任身边的朋友、亲人,为此她可以付出所有。可是没想过,自己会被这些信任的人出卖。
  • 一盏人间

    一盏人间

    身在乱世,是否该得过且过?沐灵:有人曾同我讲,孔明锁里有个故事。未能解开那锁,是我今生一大憾事。梵子琛:给你讲个故事吧,从前有个傻女人,她爱上了一个坏家伙。古兮:若我同你说,我后来会杀了她,你会后悔吗?顾亦初:我好像做了件错事,不得悔过。更可悲的是,我还知道那个人定是不会原谅我的。灵姬:我仿佛落进了一个混沌的棋局里,我曾伸过手,可那人从未想过救我……孙亓:我能解开生死棋局,能救世人于水火,可却终究负了那人。她说她最爱梅子树……【有言情,有权谋……反正像个大乱斗!】
  • 宠文炮灰逆袭难

    宠文炮灰逆袭难

    新文《炮灰生存研究所》就关注~ 书穿成炮灰不可怕,躲开男主避开女主,一样逆袭!男配我告诉你,你之后会黑化的,与其结局为情所困,不如我们早早组成黑煞组合,打败男女主,登上人生巅峰?影帝蔺祁沉:“那你先让我亲一口。”小老板沈情:“……”
  • 三阴阳

    三阴阳

    本书以三阴阳出世到发迹到露出原形为线索,勾勒出一位貌似忠厚却工于心计、拨弄是非、阴险自私、损人又害己的人物形象。作者以锐利的笔锋揭穿了一个个变术,剥离去层层外衣,露出了一个鲜活的怪胎。同时,描写了县县办师范时期一位被乱点鸳鸯谱点到学校任主要领导的乡镇干部楚里的所作所为,把一所学校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以至不可收拾。客观上为三阴阳、江东京等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气候和土壤。
  • 极品妈咪之老公太腹黑

    极品妈咪之老公太腹黑

    她喜欢他八年,他摧毁她全家。她被迫沦为陪酒女,衣香鬓影,他拥着她最憎恶的女人参加订婚宴。-轮回再转一轮,命运就此翻盘。-蜕变归来,她成了全城最有名的夜总会老板。再相遇,她轻松微笑,他看着她脸上的温蕴笑意,犹如利箭穿心。如今她依附的是与他不相伯仲的商界巨子,亦是他的发小。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手足拿走自己一生最华贵的衣服。-当千帆过尽,终要懂得,什么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为什么当老鸨?”“当然为了钱,不然累死累活干什么。”“嫁给我,一纸协议,半壁江山,很划算吧?”“把自己都搭进去了,才拿半壁,算了。”“所以才要顺便拿下我,连我都是你的了,还愁不能指掌天下?”
  • 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

    《暴风雨前》的作者李劼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一生留有五、六百万字的著作和译作。他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已经成为传世之作。李劼人先生被他的同学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 ,他的三部曲被郭沫若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李先生从1935年起写了三个连续性的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第一部),描写辛亥革命前的社会生活。这三部小说都以作者的故乡四川为背景。
  • 我真没想变成反派啊

    我真没想变成反派啊

    平平无奇张小嫌意外得到了游戏系统《逆战山海》,游戏打着“开局就送屠魔宝刀”的旗号,三个月后成功将张小嫌逼成了大反派。“我要这山断不了来路,我要这水挡不住归途,成魔成佛,老子说了算!”又三个月后,反派张小嫌正式宣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