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82600000019

第19章 媒体记者的提问艺术(3)

三、有意激问,获取信息。

有经验的记者通常借他人之言,提出一个敏感的甚至不快的问题,激起对方解释或表白的欲望,迅速达到获取有效新闻信息的目的。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对方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顺利打开信息通道。这种反面提问、有意激怒的手法主要针对性格谦虚不想谈、有所顾虑不能谈或身份较高不愿谈的对象,尤其适用于面对政府官员提问的政府记者招待会。

1999年3月15日,在朱镕基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提问:“您再过几天就将访问美国,但现在华盛顿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反华情绪,看来您的美国之行就像要踏入另一片‘雷区’。在华盛顿人们指责中国从事间谍活动,或者是偷窃一些敏感的、高技术的情报用于提高中国自己的军事技术,而这对美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您对这样的指责作如何的反应?您打算怎样来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在华盛顿有一些政客,他们要求重新审查美国奉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在美国好像不太喜欢中国的情况下,您认为中国还值得把美国当成你们的朋友吗?”朱镕基回答说:“在中美两国元首实现互访以后,中美之间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本来是很好的。但是由于种种不讲你们也知道的原因,在美国出现了一种反对中国的潮流,这使我们感到很不安。我不认为我对美国的访问将要进入‘地雷阵’,但是确实会遇到很多敌意和不友好的气氛。在今年2月22号的《businessweekly》(《商业周刊》)上登了一篇题为《china,what‘sgoingwrong》(《中国出了什么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十分特别,它认为中国已经大祸临头。我还没有看到美国的其他杂志发表过这样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发表也反映了现在美国出现的那一股潮流,实际上是美国的内部斗争把中美关系作为牺牲品。这样,我也成了一个受害者。这家杂志的封面上登了我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看起来我就像个死人。在这种气氛中,我应邀访美当然是个很不轻松的任务,很多媒体也预言我的访问不可能成功,但是我还是要去,因为既然你们有气,我就要去给你们消消气。这不是个’地雷阵‘,无非是气氛不太好,但我的访问就是要去说明真相,恢复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好势头。刚才,你要我说明关于所谓中国盗窃美国军事机密的问题。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方面的人士犯了两个’过低估计‘的错误。第一,过低估计了美国自己的保密能力。据我所知,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里的保密措施十分严密,根本就不可能泄露什么机密,所以直到现在他们没有能够找出那位李文和博士泄露机密的证据,没法起诉他,只好把他解雇了。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历史上曾经有过这种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的时期,在美国有过这种时期,在中国也有过这种时期。第二,过低估计了中国开发军事技术的能力。中国人是很聪明、很勤奋的,许多华裔美国人的成就就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发’两弹一星‘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完全有能力开发任何的军事技术,这仅仅是个时间问题。但是请记住,中国是最早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我们已经停止了核试验,我们和美国已经签订了导弹互不瞄准的协议。我们为什么还要冒政治上和道德上的风险去盗窃什么人的军事机密呢?所以,所谓中国盗窃美国的军事机密的问题,可以认为是一种天方夜谭。”

此例中,美国记者这一提问抓住了中美外交的焦点问题,以朱镕基即将访美的个人事实为背景铺垫,提出“华盛顿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反华情绪”,“看来您的美国之行就像要踏入另一片’雷区‘”,并举出美国舆论对中国的一些猜测与指责,如“从事间谍活动”、“偷窃一些敏感的、高技术的情报”等,语言组织到位,尖锐犀利,刺激对方不得不对这些指责做出解释和澄清,于是得到了朱镕基同样尖锐、精彩的回答。针对以上提问,朱镕基坦言自己“应邀访美当然是个很不轻松的任务,很多媒体也预言我的访问不可能成功,但是我还是要去,因为既然你们有气,我就要去给你们消消气”,解释访美的目的“就是要去说明真相,恢复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好势头”,并有力地指出,“所谓中国盗窃美国军事机密的问题”是“美国方面的人士犯了两个’过低估计‘的错误”,“可以认为是一种天方夜谭”。

法拉奇采访世界风云人物时,经常使用激将法提问。一旦对方的回答让她感到不满意,她就会刺激对方,从反面提出问题,以此获得需要的答案。1969年9月,法拉奇在采访利比亚统治者卡扎菲时设计了这样一些提问:“你是怎样理解革命的”,“利比亚的事情如果是革命,怎样理解到处可以看见你的照片”,“你禁止很多事情,为什么禁止不了个人崇拜”,“人民爱戴你,你为什么住在军营”,等等。当卡扎菲提到自己的统治得民心时,法拉奇问道:“上校,如果他们爱你,那么为什么你需要这么多人的保护?我到这里来以前,带枪的士兵叫我停了三次,然后把我当作犯人一样搜查,而且出入口地方甚至有一辆坦克,炮口指向大街?”1972年2月,法拉奇采访印度女总理英迪拉.甘地时,先坦言别人对她的不同看法,然后从所谓“最糟糕的问题”问起,得到了很多独家新闻。法拉奇说:“甘地夫人,我有许多问题要向您提出,有涉及您个人的,也有涉及政治性的。涉及您个人的问题我后面再提出,等我明白了为什么许多人害怕您,说您对人冷淡,甚至冷酷、难处后,再向您提出。”甘地夫人回答说“他们这样说我是因为我直率,过分的直率”,然后表示“现在您开炮吧!您可以向我提出您愿意提出的任何问题”。于是法拉奇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好极了!我想从最糟糕的问题开始。您打赢了而且彻底打赢了一场战争,但是我们认为这是一次危险的胜利,而具有这种看法的人并不少。您认为孟加拉真能成为您所希望的盟友吗?”这一提问因此得到了甘地夫人认真的解答。1972年11月,法拉奇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向他提出了关于“越南问题”的问题,但基辛格不愿意深谈。基辛格在回答时说:“请您不要叫我再谈越南了。”为了把这一问题继续下去,法拉奇便故意刺激对方,问道:“很多人认为您和尼克松接受了这个协议实际上是对河内的投降,对此您也不愿谈论吗?”基辛格如果不反驳就等于承认了投降,所以只能把越南问题继续谈下去。基辛格立即反驳说:“真是荒唐!这样议论尼克松是荒唐的。”然后作了大段的解释,使法拉奇得到了需要的新闻素材。

美国著名女记者芭芭拉·沃尔特斯被誉为“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采访伊朗流亡国王巴列维时,沃尔特斯问道:“陛下,有人说你是独裁者,也许是仁慈的独裁者,但终归是独裁者。我知道您已听到这种微词了,现在正是您回答他们的机会。”巴列维回答说:“是的,我听到过这些闲话”。沃尔特斯顺势提出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另外,采访美国总统尼克松时,沃尔特斯是这样开始提问的:“总统先生,人们对您的形象已议论颇多,而事实上,请恕我直言,美国公众认为您是个相当固步自封的人……”对此,沃尔特斯在《电视指南》杂志中说,“人们总是对涉及自己的言论存有芥蒂,而且总是欢迎有机会来作出回答。”

1936年,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要毛泽东谈谈自己的历史。毛泽东开始不愿意谈自己的经历,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斯诺就提出“外界对您有着种种传说和谣言”,然后举出西方媒体对毛的一些批评论调,并问道:“您认为这些都是事实吗?”毛泽东感到很惊讶,立即产生了为自己辩解的欲望,于是同意纠正这些谣言,谈出了自己的经历,使斯诺的提问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四、穷追不舍,深度挖掘。

(一)群起追问:对同一事件换个角度重新提问

2000年3月15日,在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美国CNN记者都围绕台湾问题进行提问,朱鎔基作了较为详尽的解答。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离婚”的比喻时(注:该例子见本章第四节),朱镕基回答道:“关于台湾的问题,我想已经没有更多的话需要我来讲了。”接下来,台湾《联合报》记者又在台湾问题上追问:“中国大陆最近强调台湾的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而在台湾新的总统在3天之后选出,如果这个新的总统在他未来的一任或者两任的任期,也就是四年到八年的任期里面他拒绝就这个中国统一的问题进行两岸的谈判,他选择维持现状,这样是否会导致两岸出现战争的结果?中国大陆在这个统一的问题上是否会制定一个时间表?还有三天就是选举,在这三天之内中国大陆是否会采取一些军事演习例如导弹试射的行动,例如像96年的那么一次行动以发挥他的影响力。”朱鎔基回答说:“关于台湾问题我认为我刚才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没有必要再回答假设的问题。至于是不是会举行军事演习,请你等着瞧,不要着急,只有两天了。”在这场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已经两次表明不愿再谈台湾问题。这时,法新社记者转化了一个角度,问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却巧妙地对台湾问题进行了追问。他问道:“我是法新社的记者,我想问一个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但是很抱歉,我这个问题还是想前车到台湾,所以我向您表示道歉,但是您刚才讲了中国不会针对台湾的分裂势力和外部的干涉势力来放弃使用武力,那么您这个是不是也包括到了美国,因为现在中国不断的批评美国说美国也影响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而且据中国的《解放军日报》发表的社论也像您说的,美国打算把台湾作为不会下沉的航空母舰,那么台湾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中美关系,比如说影响到中美之间有关世贸组织问题的谈判,而且人民感到关切的是,台湾问题是不是会阻止国会来通过有关中国入世的立法。”因为他提到是“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朱鎔基只好作答,他说:“到目前为止,除了我把克林顿总统的讲话改了两个字以外,我没有提到美国。我现在不想把台湾问题和美国联系起来,更不想把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的其他问题联系起来。对不起,我只能说到这样。”

2002年3月15日,在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德新社记者提问:“今年对于中国来讲,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因为要选举产生新的领导班子,包括下一任的总理。对于您的继任者您有什么样的建议?”朱镕基回答:“我觉得你提这个问题的时机恐怕是太早了一点。因为你提的问题的答案,连我都不知道。所以我就没办法告诉你了,很抱歉。”德新社记者这一提问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几个提问之后,法新社记者继续追问:“关于连任,朱总理刚才好象不太想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们想请问,无论下一个总理是谁,你觉得他应该有什么优点呢?如果下一任总理不是朱总理的话,你觉得他在哪个方面应该向你学习?在哪个方面不应该向你学习?”通过巧妙转换问题角度的又一次追问,提问记者得到了朱镕基的回答,获得了有价值的“连任”新闻。

(二)顺藤摸瓜:抓住对方回答漏洞或深度挖掘新闻事件

一方面,记者追问的时候,往往抓住对方发言或回答中的矛盾、漏洞提问,使其无法回避而必须作答。例如,2003年4月3日,在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的记者招待会上,法国记者向原卫生部长张文康提问:“您刚才提到现在非典型肺炎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您又讲疫情问题还要作进一步调查。现在,每天不同的国家,加拿大、法国等都有人死于这个疾病,您不觉得这样有点矛盾吗?”另一方面,记者还可以就某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以期获得更多的新闻素材。在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非典”记者招待会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提问:“我们知道在中国,因为疫情有两位高官被撤职,一位是卫生部的部长,另一位是北京市原市长。我想问,在此之后会不会还有进一步的行动来调查到底有谁参与了掩盖事实真情的行动?以及如何向国际社会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并向国际社会进行道歉呢?”

政府记者招待会是记者与政府官员的问答互动过程,通常情况下,政府官员只能对记者招待会的大致基调做一些设定,对记者招待会的主要议题和记者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但是,记者招待会随机性很大,这就需要记者具有职业敏感和现场观察力,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应该进行追问,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刻内涵。同时,记者还可以根据提问对象的回答,迅速判断新闻价值所在,调整原有的提问思路,通过再次追问闯入新闻事件的幕后。由此可见,“追问是在提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的一种提问方式,提问时所用句子一般较短,甚至不完整。这都没有关系,因为追问是让采访对象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回答,他们不会因为记者追问时句子不完整错会意思。”

同类推荐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

    《康奈尔的精神》是“纸上常春藤”系列之一,本书通过解读康奈尔大学的历史,发掘其古老建筑和街巷,庭院和绿地,感受其师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疯狂与浪漫,欣赏这里丰富的文化艺术及其独特的个性,追踪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著名的以及平凡的人物,同时也为有志于入读该校的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技术支持,为大家构建一个了解、熟悉该校的崭新视角。
  •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
  •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受众反拨与媒介变局:党报群众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从党报所处的发展环境入手,全面分析党报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及现实意义,探究党报群众工作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党报群众工作的改进思路。
  • 实用办公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办公文书写作大全

    公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处理行政公务往来的文书。公文是应用文中最重要且用途最广泛的文体。一、从公文的性质分公文有党内公文、行政公文、社会团体公文及各企事业单位公文等。本书详细介绍了办公文书的种类和写作方法。
热门推荐
  • 许愿石主人

    许愿石主人

    小石头诞生于混沌,号称石祖,学识渊博,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咳,还能预见片刻的未来。它认主了九十九皇子,造就了一代凶恶强人。
  • 相爱不如久伴

    相爱不如久伴

    儿时:他们是邻居,那时候的苏子木总爱跟着唐钰后面喊着唐钰哥哥唐钰因为苏子木幼时的一句玩笑话竟认真了二十多年苏子木因母亲的一场骗病风波,赶回国内竟发现母亲是竟然是要她去相亲,相的人还竟然是她的初恋.*****突然有一天苏子木发现唐钰钱包上两人的合照,突然记起了这位唐钰哥哥.一位是初恋又一次的追求一位是儿时答应嫁给他邻居哥哥苏子木真的好难抉择啊......
  • 君生欢喜

    君生欢喜

    她叫欢喜,是欢喜娘取得,希望欢喜可以欢欢喜喜的生活。却在十六岁那年,一切都变了变得不一样了,是福是祸,旦夕祸福。
  • 剃头匠

    剃头匠

    杨川年幼时体弱多病,长到九岁命已垂危,遍访名医却无人可治,最后是被村子里一名剃头匠师傅连夜送去赶尸客栈才救了一条性命。然而,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剃头匠这行的门道,也很少有人知道剃头匠自古以来便是有专门官职的,一是“礼官”,负责帝王公爵的发型仪表。二是“髡(kun)刑官”,是断发为刑的刽子手。剃头削发有很多门道规矩,此行中的高手甚至能看面断脉,知人疾病生死。我是民间剃头匠人,说说这行里不为人知的禁忌与手段。
  • 随遇月上音

    随遇月上音

    (重生+架空,不考究。)可能我的文,风格比较毒,大家习惯习惯,应该也就……习惯了吧?玖月音,她长在贫农之家,虽贫尤乐。养父母待她如亲生。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找回自己的亲生父母,是盛家自己找上门来的,也是他们因为那个代替她享了这么多年福的“白莲花”把她赶出家门。到死玖月音都不明白,她回到盛家对盛诗薇没有任何影响,为何盛诗薇要处处算计她针对她,就连最后,她已经被赶出盛家了,盛诗薇还要对她赶尽杀绝……重活一世,玖月音只想和养父母一家在一起,不管养父母怎么赶都不会走,只要一家人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就好,不管是谁,都不能够破坏!
  • 死亡名单

    死亡名单

    本书讲述了:藤椅上的男尸、带血的子弹、丢失的珠宝盒、午夜的枪声,死亡的气息笼罩全城!碰巧参与调查此案的万斯却语出惊人,称自己在五分钟内就可破案,随后竟接连拟出六份名单,这使得周围所有人都存在作案嫌疑,随着案件的发展,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可结果却是对灵魂最深沉的拷问……《死亡名单》是惊悚悬疑类小说的经典之作。
  • 彼时守望晴天

    彼时守望晴天

    一个瓶子,让洛夕改变了安定的生活。“我我我我,魂穿了!”从此,她开始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挽救破碎的心、拯救绝望的梦、化解深渊中的仇恨……还认识了一个帮助她的骚年—肖白。洛夕对肖白一无所知,却在初见那刻潸然泪下。对不起,如果有天我认出了你,哪怕你已老得说不出话了,我也会陪你到白头的,如果是晴天的话……
  • 沉淀集

    沉淀集

    本书是席保安先生的一部诗集。席保安为河南省期刊协会会长,早年曾进行过小说创作。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河南记者站站长、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他重拾文学创作的梦想,转而开始旧体诗词的创作。本书是他40多年生活和工作中的生活积淀。他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付诸笔端,化为诗行,记述述自己的人生阅历。全书收录作者123首诗,全是有感而发,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德川家康(新版)13:长河落日

    德川家康(新版)13:长河落日

    日本版的《三国演义》,史书、权书、商书“三书合一”,政企商业领袖必读图书!一部日本首相要求内阁成员必须熟读的书,一部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要求松下干部必须研读的书,一部美国驻日大使认为,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先阅读的书,一部韩国媒体评为“影响韩国CEO最有价值古典图书。”美国前驻日大使赖世和说:“每一个日本人都是一个德川家康,要了解日本、超越日本,必须先了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究竟是何许人?德川家康结束了日本百余年的战乱,开创三百年太平盛世,建立了完整意义上的日本国。《德川家康》将日本战国中后期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
  • 贵族学院罗曼史

    贵族学院罗曼史

    夏漫漫自认为是一个被幸运之神选中的女孩,她代替富家千金去上那所最出名的贵族学院——月源高中!不过,代替了某人的学业,也必须收下对方的未婚夫!此未婚夫乃月源高中校草,妖孽霸道,完全把夏漫漫当女佣使。“喂,帮我把作业写了!”“喂,帮我把地扫了!”“喂,帮我去小卖部买蛋糕!”夏漫漫忍无可忍,磨刀霍霍向校草时,校草的态度来了个大翻转。“亲爱的,今夜帮我暖床可好?”咦?!在震惊中的夏漫漫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校草大人扑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