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空气浓厚,解决矛盾纠纷、统一思想认识时,说服多于批评,协商多于命令,其结果是人际关系和谐,人心团结向上,社交往来活跃。反之,则人际关系紧张,人心貌合神离,社交生活沉寂。虽然说服与批评皆不可少,但我们希望在一切社交场合,说服多一些,批评少一些。遇有矛盾分歧,尽可能多采用说服手段。
怎样才能知道一个人什么时候愿意接受你的思想 即使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如果应用时机不对,也能使一个人失败。所以说,你需要知道一个人什么时候愿意接受你的新思想,也需要知道一个人什么时候不愿意接受你的新思想。如果不愿意,你的目的就不可能迅速地达到。下面的三条告诫就能使你知道什么时候他们是不愿意接受你的新思想的。
(1)他问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当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从对问题的回答就能明显地反映出来他是不是对你的话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他就不会认真地听你讲话,不认真地听你讲话也就说明他不愿意接受你的新思想。
(2)如果他又返回到你已经回答过的问题上来时,那就表明他的思想和你的思想之间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那么你除了重新开始之外,别无选择,最好是使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3)他突然间改变话题,或者提出与你的想法完全不同的想法。如果他突然间改变话题,那说明他可能有某种心理压力,他会迫不及待地对你讲出来,如果只是个人问题,他也许会忍受下去。把他的话听完,然后一有可能马上把你的话题再提起来。如果他提出与你的观念完全不同的想法,那他可能是自我意识过于强烈,他会迫不及待地向你显示他是如何如何地高明,那你就让他说个痛快。针对他说的话提几个问题,当他没什么可说的时候,你再回到你要讲的话题。
你怎样才会知道什么时候他愿意接受你的新思想呢?有这么两种信号:当他对他自己的思想产生怀疑的时候,当他对你问的一些与他有关的问题发生兴趣的时候。让我们先看一看第一种对自己的思想产生怀疑的情形。
“这就是我的看法,但也可能有一两点不当。”
“当然,如果我发现自己错了,我是愿意改正的。”
“说实话,我始终没能这样看待这个问题。”
“在这个小问题上我也有可能错了。”
“嗯,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有谁从来不犯错误?”
当你听到这些诸如此类的不敢较真的话时,就是你该发动进攻的时刻。对方现在已经不会拒绝改变自己的原有想法或者做法了,他随时都可能被你说服,听取你的意见,依照你的观点行事。
当他询问一些从逻辑上看还不算是无关的问题时,也是一种准备接受你的新思想的迹象。当你听到:谁?什么时候?什么?什么地方?为什么?怎样?诸如这些问题时,表明这个人已经对你说的话发生了兴趣。他十有八九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接受你的建议,他会向你询问更多的情况,以使他既能做出认同你的合理决定,又给自己保留了面子。还有,当他想知道他会得到什么好处的时候,也是一种他准备改变自己的想法的迹象。如果你听到了如下一些问题,就是你可以向前推进并巩固阵地的时刻。
“你为什么让我用这种方法做事呢?”
“用这种新方法谁会从中受益呢?”
“如果我用你的新方法做,我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用你的新方法我会得到什么益处?”“从这之中我会得到什么好处?”
“在你的新方法之中,我的好处何在?”
利用权威和角色说服对方
利用权威说服对方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抬出权威来说话,这就是权威说服法。有些推销人员在卖人寿保险的时候,他们喜欢提到权威人士。他们说:“你们工厂的经理也买我们的人寿保险。”大家会说:“噢,我们公司的经理那么精明能干,他们都买你们的人寿保险,看来你们的人寿保险是不错,买吧。”他没有经过很深的判断,他就这么做了。这就是利用了权威的心理。
很多时候国内请一些国外的人来做报告,其实国内有些方面的技术水平并不一定比国外的差,但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大家的权威心理在作祟,希望听一听外面的人的意见,这也是一种权威心理。
有的时候没有这种权威人士给你做宣传,那怎么样呢?那么用数字,用统计资料。因为一般人认为数字是不会骗人的,所以你说:这家工厂用了我们的机器后,产量增加百分之二十,那个工厂用了我们的计算机后,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五十。那么你把这些数字拿给客户看,客户很容易就接受了。有的时候,统计数字还太少,产品刚刚出现,还没有那么多客户的时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前面的顾客买了他们的产品觉得满意写来的信函。这个时候,这种做法对新顾客,对一些小的公司也起一定的影响作用,这就是权威的心理。
利用角色说服对方
“让你换成我,你该怎么办?”这种说服法利用了“角色扮演”使对方有互易立场的模拟感觉,借此模拟感觉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美国人际关系专家吉普逊,他认为他的好友之一某陆军上将之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完全得力于他有了超人的说服技巧。他说:
“他从小就憧憬着军旅生涯,1929年美国经济恐慌,人人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年轻人都一窝蜂挤入各兵种的军事学校。他特别钟情于西点军校,可是有限的名额早就被有办法人的子弟占据了。他只是个升斗小民,于是乎,他鼓起勇气,一一拜访地方有头有脸的人物,不怕碰钉子,勇敢地毛遂自荐:“我是个优秀青年,身体也很棒,我平生最大的愿意,是进西点报效国家,如果您的子弟和我一样处境,请问这怎么办呢?”
没想到,这些有办法的人物,经过他这么一说,十之八九都给了他一份推荐书。有的人更积极为他打电话,拜托国会议员,他终于成了西点军校的学生了。
任何人对自己的事,总是怀有了很大的兴趣和关切。这位年轻人如果不以“如果您的子弟和我一样”作为攻心战术的话,他哪有今日的成就!
要说服别人,先得使他进入情况,对你的问题感同身受,兴起关切之心。别人在回答“如果你是我……”的问题时,不自觉地便把自己投射在该问题中了,最起码的收获,他的回答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客观的解决方法。
利用第三者的影响
人人都拥有希望相信对方的心理,但同时也拥有不敢相信对方的相反心理,人就在这两种心理间徘徊犹豫。谨慎又顽固的人依据过去的经验,不愿相信的心理较占上风,因而影响了他的行动。虽然如此,并不是这种人就完全没有相信他人的心理,而且可以说他们想让对方相信的心理更强烈。
针对他们这种无意变化的期待,应该为他们找出“如此作,会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利益的理由。也就是说,以他们所能了解的大道理,来触发他们想相信他人的心理,因而将眼光掉转过来。推销宝石或毛皮等高价品的推销员,对犹豫不决的家庭主妇,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对她说:“如果你能更漂亮些的话,你丈夫一定会很高兴。”东西固然很贵,可是这句话却会使她觉得买这件物品并不是为她自己着想,而是为了博取她先生高兴。在这种大道理之下,她的心理就会转向相信对方这边来。
对过分自信的对象,应该将与其“存在理由”有关的事情,和他人作比较以刺激他。一位公司总经理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他的公司里有两位年龄相仿非常能干的职员,被称为公司双雄,这里以王君、张君代之。由于两人之间的竞争,常能提出使总经理喜出望外的好计划,因而可以说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性的作对关系。王君是属于自信型的人,最近由于他的过分矜夸自己的才能,使得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产生裂痕。总经理为了使他发奋,便对他说:“我真佩服张君。我在和他一块喝酒时,听到他说他很喜欢看书,怪不得他能提出很好的计划,大概是受书本的影响吧!当然你的计划也是很好的,但是我对张君的计划更感到佩服。”
这是“暗默强化”的应用。当人看到自己的对手被别人夸奖(明显的正强化)时,会感到自己受间接非难(暗默的负强化)。上面例子中的总经理,巧妙地利用这种心理,而达到说服的目的。不过使用这种说服术时,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不关心的问题不要作为夸奖资料。前例中,如果对王君说:“张君很受女人欢迎。”即使是始终与张君一较长短的王君,也不会对此产生任何反应。如果能确定掌握到他与对手间对立的要素,“暗默强化”将是最有效的说服术。
此外,还需注意一点,利用这种技巧时,容易使本来就处于敌对关系的两个人,陷于感情不睦的情况。如果总经理对王君说:“张君说你的头脑仅属于中上而巳,并不足以为为惧,我觉得他这个人实在太自大了。”这样就会煽动起他们两人的敌对情绪,这两人都将陷入才能浪费的状况。
树立共同的“敌人”
如在交涉的场合有五项等待解决的事情,而你在刚开始时,就能把五项中最困难的问题提出来,也不失为是一项好的做法,因为最困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其他的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对方必定也会很在意这个问题,所以,也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交涉,从而使事态恶化。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能干的交涉者,往往在开始时以比较简单的问题作为议题。在讨论这个议题时,他会说:“事实上也没有任何别的问题,至少对于这个条件,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下一个事项同这个事项也没有多大的差别……”如果五个问题中能用这种方法使对方赞成三个的话,那么这个会议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即使到了后面要讨论最大、最困难的问题,只要采取这种方式,十有八九都会成功的。
当对方强烈地反对时,可以制造一个假想的共同敌人,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
在五个问题中有三个得到对方的赞同,而且从一开始交涉就没有产生任何对立情况,并不断地顺利进行时,对方就会在潜在心理作用下,对其他两个问题也跟着同意。此时,如果能反复不断地强调“到目前为止,我想我们的意见,大家都了解了”,这么一来,效果就会更为显著。把一个小小的共同点不断地扩大解释,会使彼此间觉得好像是一个整体站在共同的地盘上。具体地说,也就是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而当对立愈强烈时,愈是会产生意外。对方愈是坚持自己的理论,那么,反对的潜在心理作用也就愈大。
在说服别人时,要懂得将小的共同点扩大,树立“共同的敌人”,使对方产生共同的感觉。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技巧运用。《孙子兵法》中有“吴越同舟”这么一句话,原意是讲吴国和越国本是敌对的双方,但因同时面对魏国的威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两国只好尽弃前嫌,以对付共同的敌人。“吴越同舟”的故事就是由此产生的。
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即使是敌对的两方,也会摇身一变,而成为合作的对象。这是人类心理的微妙之处,可以做一个实验加以证明。以三个人为一组做实验,让他们做简单的“撞球游戏”,最后剩下的人获胜。于是这三个人就分别构成了敌对的关系。这场比赛如果有个人遥遥领先的话,那么在比赛途中,其他的两个人就会联合起来,阻碍领先这个人得分。
由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弱者都会联合起来抵抗强者,这和“吴越同舟”的心理状态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