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65800000006

第6章 烛光祭(1)

太阳给人以热情,给大地以能量,万物生长靠太阳。

月亮给人以柔情,给夜晚以光明,漫漫夜空有明灯。

对光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是的,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离不开日月星辰的光亮。

与太阳和月亮相比,烛光显得十分渺小,微不足道。但它却与人的情感联系得更紧密,人们往往用烛光构成一种意境,表达一种情感,寄托一片哀思。

在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着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杀人墙前的烛光、美国浩劫博物馆祭堂里的烛光、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儿童展厅里的烛光、日本广岛和平祈念馆等处无数跃动的烛光……烛光祭也契合中国人的传统做法。在寺庙里上香点烛、灵堂上燃烛祭奠的习俗司空见惯,在民间延续了起码也有上千年的历史。

如今虽然照明已经电气化了,但人们仍然没有倦弃蜡烛,因为它有温馨的光、滚烫的热、摇曳的姿态、沉静的心灵……我得承认,本人对烛光别有一番情愫。

一、影视开拍举行烛光祭祀

1994年12月13日,注定在南京历史上会留下一页。是日上午,南京城首次举行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海内外媒体对此作了广泛的报道。

然而,人们的祭奠并没有因此结束。

天色渐暗,一缕残阳映照在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上空。一路路人马陆续向悼念广场聚集,社会群众身着深色衣服,医务系统清一色的白衣似雪,宗教人士的一身黄色长袍法衣,青少年学生则是整齐划一的校服……在江苏电视台编导陈辉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将近三千人有条不紊地聚集在电视片《南京大屠杀》开拍仪式的现场,他们每人手捧着一枝红烛。

在他们当中,有57年前惨遭侵华日军蹂躏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有来自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100多名医务工作者,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宗教界人士,有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数百名师生,有南京市部分学校的数百名中小学生,还有南京市部分企业界的数百名青年职工代表。

1994年12月13日,南京各界人士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办“烛光祭奠”活动,南京医务工作者手捧蜡烛步入墓地广场。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大地一片沉寂。在场的3000人点燃了手中的烛光,顿时天地间一片光亮。

人们小心翼翼地护卫着手中的红烛,依次有序地从镌刻有中英日三国文字的“遇难者300000”石墙前走过,穿过象征着坟墓的屋顶平台,走向墓地广场,面向广场上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站立,3000盏红烛放射出一缕缕红光,在夜幕中格外醒目。

突然间,我想起了诗人杨余生的那首诗:“我用沉痛的哀思,我用满腔的悲愤,在遇难同胞纪念馆里,点燃起凭吊的烛光。”

呈方形结构的屋顶平台上,放置着一张桌子,上面等距离地安放着三支特制的高大红烛,直径约8公分,高度约80公分,被点亮后特别地显眼。

三支红烛在晚风中摇曳,隔着空灵的但铺满鹅卵石的偌大广场,呼应着广场对面的3000人士、3000红烛,意境尤为深沉。

我应邀在平台上致悼念词。面对眼前三支高大的红烛,面对着3000名手持红烛的各界人士,面对着遇难同胞的亡灵,我是含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致辞的。

江苏省电视台著名播音员李江红宣读了由军旅作家、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的作者徐志耕先生撰写的祭文,这份饱含深情的文字,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

我相信那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被现场的气氛所震撼、所感动、所启迪。白发苍苍幸存者老人手中的烛光,映照着那一张张布满岁月伤痕的脸庞;孩子们手中的烛光,照耀着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庞;宗教人士手中的烛光,衬托着那一张张信奉上帝虔诚的脸庞。

最后,大家将手中的红烛摆放在墓地广场鹅卵石上,立即形成了一个烛光的世界,照亮了南京大屠杀遗址,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景其境,至今想起来还有几分激动。

这项活动是由江苏电视台和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举办的,是南京大屠杀57年来首次举办的大型烛光祭奠。

当天除江苏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开拍外,另外还有两场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视片举行了开拍仪式,在此一并做个介绍。

最先举行开拍仪式的是南京电视台。是日上午11时许,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悼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57周年仪式刚结束,参加集会的人群才离馆,南京电视台紧接着组织了450名胸前戴着白花的中小学生,面对着镌刻有邓小平亲笔题写馆名的石墙,举行了人数不多但甚为隆重的电视片开拍仪式。

天空突然纷纷扬扬地洒下了牛毛细雨,冷风萧瑟,好像遇难者落下的眼泪,又好像是天公在意人们沉重的情感。

时任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惠庭,南京有线电视台台长梁立成等领导到了现场,我也有幸被邀请参与开拍仪式。

我们每人拉着一位少年儿童的小手,在石墙前恭恭敬敬地低头默哀、俯首鞠躬,然后走向一级级石阶,步入铺满鹅卵石的墓地广场。整个过程被摄像机记录下来,作为这部影视片内容的一部分。

这部电视纪录片最终取名为《历史的见证—南京大屠杀》,由我和《江苏戏剧》杂志主编徐永伦担任剧本编剧,编导为南京电视台专题部主任吴建宁。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制组专门去台湾采访孙元良,拍摄“百人斩”军刀。

下午,在遇难同胞纪念馆又举行了吴子牛执导的电影《南京大屠杀》的开机仪式。

从事电影艺术的人擅长创意,祭酒是开拍仪式的最大亮点。令人惊奇的是,剧组弄来个外表为草绿色、高度有一米、直径大约80公分的大酒缸,中间贴上个大大的“祭”字,把它放在馆内镌刻有中英日三国文字的“遇难者300000”石墙前面,缸里整整倒进去50瓶白酒,然后找来了一大摞粗瓷白碗,据说开机前要先祭奠,否则是拍不好这部电影的。

吴子牛先生双手捧起一碗酒,高高地举过头顶,口中喃喃自语进行祷告,声音低沉而凝重。他说,在我们的脚下有30多万亡灵的尸骨,此时此地,他的心情十分不平静。

看见吴子牛那因激动而哽咽语塞的虔诚样子,他的形象顿时在我眼中高大起来。

何为艺术家的良知?我觉得,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就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就是一种为守护国家和民族历史尽责的行动。

吴子牛用颤抖的声音,将电影《南京大屠杀》片尾的三句话献给了在场的每一位人士:“1937年12月,日本法西斯一个多月在南京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如今的南京城已经拥有547万人口!”

现场气氛庄严肃穆,在旅美华人作曲家谭盾特邀为影片而作的乐曲《九曲》的哀婉声中,参加电影开拍仪式的国家广电部电影局、中影合拍公司、台湾龙祥公司等所有海内外来宾和剧组主创人员向30多万遇难同胞默哀、敬献花圈,然后每人手捧盛满酒的瓷碗,依次洒酒以祭奠亡灵。

中影合拍公司总经理郑全刚表示:“这次开拍是对南京30多万死难亡灵的再次超度,希望海峡两岸的电影工作者携手合作,拍出一部震惊影坛的好作品,献给南京这座美丽、英雄的城市,献给世界的和平事业。”

男主角是台湾著名演员秦汉。他的父亲就是当年守卫南京城中华门的孙元良将军,孙将军当时任中国守军第七十二军兼八十八师师长。秦汉在仪式上说:“我相信大家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拍出一部真实而感人的作品来告慰在这里被杀害的遇难同胞。”

年轻漂亮的女主角是台湾演员刘若英。她带领两名儿童,向遇难同胞祭了一碗酒,并在石墙前各自放飞了一羽白色的和平鸽。

我应吴子牛的邀请写了一篇《祭酒词》,其理由是他认为我对南京大屠杀历史最了解,对遇难同胞应该是最有感情。我推脱不过,只好勉为其难。

但是,到了现场,这位大导演临时改变了态度,非得要我自己在开拍仪式上宣读,说是我的身份特殊,读起来更有味道,更有代表性。

执拗不过吴子牛,恭敬不如从命,我斗胆并深情地在仪式上念了自己写的这首小诗,题目是《世界需要和平》:祭—57年前被侵华日军屠杀的同胞,30多万个不死的魂灵!

因为我们无法忘记57年前的今天,日军开始对南京屠城。

野蛮!凶残!!兽性!!!

血腥暴行令整个世界震惊。

试问:

我们的士兵守卫自己的家园何罪之有?

我们的百姓耕种自己的土地何罪之有?

我们的老人、我们的妇女、我们的孩子何罪之有?

30多万具身躯倒下了,

留下了4万万双愤怒的眼睛。

为了给血的历史证明,

为了30多万不屈的冤魂。

因为当今日本有人要抹杀这段历史,因为今天中国也有人忘记了这段历史。

有人胡说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

有人竟把历史的血债遗忘殆尽。

有些东西可以忘记,

但一个民族的血泪史绝不能忘记,历史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带着对侵略者的愤恨,

怀着对遇难者的悼念。

来宾们、先生们、朋友们,

请把酒轻轻地、轻轻地洒向—

这象征着遇难者累累白骨的鹅卵石,这浸有1200吨人血的土地。

让我们共同种下一个心愿吧:

人类不要战争,

世界需要和平。

这首小诗被《金陵晚报》等多家报纸刊登,后来在2001年4月被南京市作家协会收进了《不屈的城墙—献给南京大屠杀30多万遇难同胞》诗集中。这部书籍由沈阳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诗集。我的这首小诗迄今还被南京和乐团,作为配乐诗朗诵的作品,每年向社会各界人士演出大约100场次。

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三部《南京大屠杀》同名影视片(虽然当时是暂定名),陆续在遇难同胞纪念馆里举行开拍仪式,恐怕没有哪个单位有过这样的盛况,这也说明了社会对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关注热情开始升高。

这一天从早到晚,连续的仪式、活动使我们纪念馆人忙碌得不可开交。

仿佛记得,那天的天气十分地寒冷,可人们的心头却是热乎乎的。

江苏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开拍仪式中的烛光祭祀,是三场开拍仪式中人数最多、场面最大、举行时间最晚、特色最为明显的活动。

烛光祭祀结束后,工作人员为了场馆的安全,建议把烛光迅速熄灭了,我却有点舍不得,对他们说,再等等,让烛光多亮一会儿。

望着风中晃动的点点烛光,我一下瘫坐在地上起不来了,我真的累坏了。

那天从早晨开始,我一直在忙碌,甚至连办公室也没有时间进去一次。

一天内四场大型活动,我都全过程地参与,连轴转地协办。操心费力不说,仅跑来跑去的路程,可能也有十多公里。

其实,我这个人的身体一直是挺结实的,从未生病住过医院,属于能扛能拖的那种人。这次是我担任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一职后,第一次被累垮了。

同事们要扶我起来,我却不想动,想在那里歇一歇,想在那里坐一坐,想多看会儿满地的烛光。

我就这么坐着,看着;坐着,想着。那闪动的烛光是不是遇难者的灵魂之火?那流淌的烛泪是不是遇难者的眼泪?就这样,我坐在那里很久很久……在我的人生记忆中,广场烛光、烛光广场已经牢牢融化在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

由江苏电视台拍摄的,最终定名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见证》的电视片,荣获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大奖。作为该片的历史顾问,我还是尽了绵薄之力的。由南京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南京大屠杀》获得1995年度中国学术奖二等奖,1996年获得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两部同一天同一地点开拍的同一主题电视片,后来均获得了全国大奖,实在是不简单、不容易,许多人为此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和奉献,在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因此获得了殊荣。例如,江苏省电视台负责这部片子拍摄的编导陈辉,后来得到提拔和重用,当上了该台的副台长。而南京电视台负责该片拍摄的编导吴建宁,被评上南京市首届文化名人。

围绕南京大屠杀主题而创作和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得到全国大奖并且陆续被提拔、被重用、受好评的绝不仅仅是他们两位。如《南京日报》的记者丁邦杰,因报道采访约翰·马吉牧师拍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录像片新闻,被评为中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后被提拔为南京报业集团《金陵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记者金伟忻,因跟随遇难同胞纪念馆到美国办展,写了不少重点文章,后来被提拔为中国江苏网总编辑;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蔡玉高,因为作了大量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今年刚被提拔为该分社副总编,成为整个新华总社最年轻的分社领导。

当然,关于报道南京大屠杀获得各种奖励的记者,远不止上述几例。用新华社江苏分社原副总编、老资格的记者徐机玲的话来说,多年来,遇难同胞纪念馆一直是个新闻源。

二、五万市民的烛光巡游

2002年12月13日上午10时,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5周年悼念活动在纪念馆里举行,时任南京市市长的罗志军同志在集会上讲话。他说:“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悼念遇难同胞,就是为了警策世人,以史为鉴,永远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南京人民将一如既往地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为了痛悼遇难同胞、呼吁世界和平,当天下午,人们在遇难同胞纪念馆里再次集聚。

同类推荐
  • 三国之落地一把98K

    三国之落地一把98K

    据读者反应这本书太过于刺激,主角太厉害,上来一枪干爆了张角,还一枪打爆了曹操的J.J,这都不算,听说猪脚居然还用手枪点死了刘备,用手榴弹炸死了吕布,甚至还带领大汉军队灭东瀛、干高丽、平东南亚、大战罗马,太刺激鸟,太刺激鸟,心脏病患者表示好想看!
  • 我在三国捡空投

    我在三国捡空投

    穿越到东汉末年,陈到发现自己竟带着极品空投系统。百万军中取主帅首级?有98k+8倍境,一枪爆头,完事。咦,这不是托儿索吗。“装逼如风,常伴吾身”关羽:某只需500校刀手,即可取长沙郡。陈到:末将匹马单枪,即可取长沙郡。关羽:......卧槽,这系统牛X啊,啥都有,陈到一边惊叹,一边捡着满地的宝贝。带着系统,陈到开启了他的装逼人生......
  •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在明朝的历史上,值得一提的是晋商,鼎盛时期的山西商人,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极大推动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大明第一县令

    大明第一县令

    一个人当了两个小县的县令,正好用长相酷似的夫人当替身,却落入了人家的圈套;自己屡次三番地遭人迫害,却找不出对手是谁;破一个儿童失踪案,却查到了权贵太监的身上……奇事怪事都来找,生活正处窘境时,得到了一笔财宝;考上了状元,却因为画像太丑而失之交臂;升迁的圣旨还没到,贬官的圣旨却先到了;在东厂与西厂之间游走,却能全身而退,且升官发财……老刑侦穿越成一个明朝县令,成了智商爆表、连破奇案的高手,也成就了一番为官爱民、清廉勤政的佳话。
  • 小狗也要叫

    小狗也要叫

    本书是畅销书《辛亥:摇晃的中国》的作者张鸣最新之作,延续其一贯针砭时弊的写作风格,精准剖析当下中国!作者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摈弃枯燥的学术词汇,用生动的案例把专业的内容讲得深入浅出,是一本老百姓看得懂的时政书!
热门推荐
  • 废土传送

    废土传送

    突然发现一个通向废土的传送点,没得说,抢钱抢女人……不对,追求事业与爱情的正经故事。
  • The Short Stack Cookbook
  • 离神明最近的街道

    离神明最近的街道

    他,史上最伟大的法术师,为了最爱的她能得到永生,宁愿得罪全天下的人,然而使她获得永生的代价竟然是自己的生命。他,为了最爱的她,整整爱了上千年,使用传说中的禁术,转移着自己的灵魂,仅仅只是想得到她的一丝关注,却犯下了天理难容的错。她和她,为了深爱的人,又该何去何从?一个关于永生和真爱的故事。【男主天才法术师VS女主黑化性格】“我能不能用我的生生世世,换和你的一生?”“我不怕死,因为只有我死了,你才能更好地活下去。”“如果你真的爱我,就和我一起消失在这个世界吧。”
  • 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

    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

    本系列是反映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的系列图书。本系列共分为家世渊源、乡情悠悠、衣食住行、情趣爱好、博览群书、战友情深、博大胸怀、肝胆相照八部。通过对老一代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小细节和有趣的故事的描述,揭示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和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高尚革命品格。 本书介绍了老一代革命家的家世背景及他们走向革命道路光辉历程的生动故事。
  • 每个人的政治

    每个人的政治

    政治哲学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几乎成为哲学中最突出同时也是最活跃的部分,以至于成为当下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哲学”,这一变化可以称为哲学的政治学转向。
  • 我的星球只有龙

    我的星球只有龙

    千年前宇宙界裂,无数平行宇宙相继崩塌,演变成一处处游离在新宇宙内的平行灵界。各灵界中的强大真灵散布宇宙四方,只能等待新宇宙人类将他们唤醒。能够唤醒真灵的新人类,都被奉为塑灵师。其中最强者被称为龙灵师,能为真灵重塑龙身。“龙胆枪,九齿钉耙,美队盾牌,这么多古灵器没人认识,只能摆在博古馆让人参观?”来自地球的柳白看到一件件‘熟悉又陌生’的展品,一股强烈的念头涌上脑海。只要半座博物馆,我就能撬动整个新宇宙!
  • 盛世宠妻:惹到大佬总裁

    盛世宠妻:惹到大佬总裁

    母亲为了一己私欲将她出卖,她却阴差阳错的遇到他;她为了孩子嫁给他,他为了家族娶了她;当他知道孩子的存在,他该如何待她……
  • 烛晋

    烛晋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刚刚建立的东晋王朝如履薄冰。宽衣博带,挥毫泼洒,诗酒风华,喜得安定的名士大贤山水怡情。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玄,桓温,陶渊明,郗超,刘牢之,刘裕,张重华,苻坚,姚苌,石虎,拓跋珪,慕容垂……门阀与寒士,北伐与南拓,搅动风云的人物次第登场,在名与利,铁与血中激荡,爱恨情仇,感遇抒怀,故国风雪,袖箭冷枪。为国,为民,为己;立命,立德,立心;血染长缨终不顾,北府雄兵屠胡虏~而此时,身为琅琊王氏旁支小辈的王慎之,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东晋的一豆烛火。他愁心的,只是找回那个逃跑的小媳妇,“西征北伐?跟我有什么关系……”“来来来,把那个鲈鱼莼菜羹往我这挪挪,够不着……”
  • 剑与纷争

    剑与纷争

    推动我前进的是欲望,让我控制欲望的是信念,使我守住信念的,唯我手中剑!
  • 又想骗我谈恋爱

    又想骗我谈恋爱

    小网红简唯赖以生存的电脑在关键时刻崩溃了,想尽办法都修不好。个高腿长颜值佳的新邻居表示可以帮她修,前提是——“如果我能修好的话,我希望你能当我一个月的……生活助理。”“……”小网红摇身一变成了小保姆,这不科学啊!更何况,孤男寡女,串门串得多了,总有意外发生。这不,简唯洗完澡刚裹上浴巾就被新邻居撞见了。面对这尴尬的画面,简唯不自在地缓解气氛:“幸好我及时裹上了浴巾……”他语气很淡的说:“看来我只能娶你了。”简唯:“这……恐怕不妥吧!”“其实你的电脑就是我黑掉的,为了找机会接近你……”“……”就这样,智商为零的小网红有了一位情商为零的男朋友,据说还是位编程大神……秦先生却很自得:你不知道男人在心爱的女人面前都是个孩子吗?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