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之中的诺贝尔精神
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够用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的祸害。有儿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给他们教育费用就行,如给予除教育费用以外的多余的财产,那就是鼓励懒惰,会使下一代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聪明才干。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基于激发人类对自身创意价值的认识,当年诺贝尔对金钱和遗产进行了以上阐述,并在遗嘱中指定将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领域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项从1901年开始至今,每年在其辞世的日子12月10日颁发的诺贝尔奖,其本身如今已成为北欧人对人类自身探索领域的精神象征。
讨论诺贝尔奖之前,让我想起曾经参加过的一次在德国柏林举行的首届欧洲少林功夫文化节。那是一次机缘巧合,被作为北欧某华语报纸的记者,应朋友之邀前往采访。去之后才讶异少林功夫在国外之盛!那次因为少林方丈带嫡传武僧团亲临,竟有约150个国家代表队参加盛会,而且习武者绝大多数都是外国小孩,盛举可见一斑。但许是方丈要显示我佛慈悲的情怀,又因为是首届,想要少林功夫“世界传承”,为了鼓励和宣传,竟是参赛者皆有份得奖。
首届,组织方不免忙乱,忙中参赛等级混乱者有之、划错得奖名次者有之,更有甚者到最后几十人一拨一拨站到台上领奖,颁奖的师太和主持人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其中不乏冒名顶替者,明明不是第一名,却冲上台去站在冠军队伍里获得奖牌。一时获冠军奖牌者如过江之鲫。我就亲见一个名落孙山的华人习武者冲上去领了一块儿冠军奖牌。而且亲见他的外国队友一脸吃惊和不可思议。后来这个小伙脸上讪讪地,停了停,自己把奖牌摘下来塞进了衣兜里。
阿弥陀佛!当时除了盛举的热闹非凡,同时另一种气氛也在会场弥漫,那就是很多潜心修习中国功夫的外国人尤其是外国少年,脸上和眼睛里流露出的不解和失望。和我同去的一个瑞典少年,虽然得了冠军,却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明明失误了,表现得也不好,为什么还要给我冠军奖牌!”
欧洲人祖上几乎都是尚武的民族,骑士精神是中世纪人灵魂和价值的核心。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人,可以在沙场战死,可以在格斗中丧生,却绝不容许苟活或者被当作弱者施以同情和怜悯。虽然今日的欧洲斗转星移,骑士精神不再作为评判一个人道德高贵的标准,但是不劳而获的“拿来主义”依然被视为弱者的行为。坐在我身边的一个8岁的法国小男孩,宁可因为失利独自饮泣,也没有冒充胜利者窃得不属于自己的荣誉。所以在举场熙熙攘攘中,我的心反而变得沉默了。
因为鄙视不劳而获的“拿来主义”,欧洲人尤其北欧人,就分外崇尚个性化、创新创意化,凡事都乐于独树一帜,各个领域的创新和设计总是在北欧大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闻名于世的诺贝尔奖,就是学术界鼓励创新的一个标杆。自从1901年起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将其毕生无论人文的还是物质的财富奉献给世人,他所提倡的“求实、创新和奉献”的科学精神就一直在北欧人的心中流传。在学校教育里,创新教育从小被注入孩子们的意识中,这种教育不是单向的,而是融入整个“追根溯源”的探索之后得出的专属于自己的创意。
我在学校里的学前班实习期间,有一周的主题是“我们喝的牛奶从哪里来”。根据这个主题,老师们做了一个颇有规模的系统体验:先是组织孩子们去郊区的奶牛场参观,参观前农场主讲解奶牛的“饮食起居”:吃什么、喝什么、几点户外活动、几点入栏睡觉。
时值隆冬,奶牛全在棚内圈养。厂区内部有一套从挤奶到牛奶消毒、装瓶的自动系统,通过这个流水线,最天然的鲜牛奶可直接被送到各超市售卖。农场是政府指定的可参观区域,孩子们被邀请到农场餐厅内品尝奶酪、酸奶等各种奶制品。走时还有一个小小的印着奶牛宝宝的牛奶杯赠送。
回来之后,老师们这才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个有关奶牛的作品,体裁不限。于是,奶牛们出现在孩子们的画作中、泥塑中、故事中、歌词中,以及即兴表演中。
一趟奶牛之旅,激发了孩子们如此强烈的创作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抓住了各自观察到的本真,又从本真开始创造。这与我童年求学时的“老师黑板上画一头吃草的奶牛、学生作业本上画一头吃草的奶牛”的灌输式模仿教育是如此不一样。模仿惯了,就难出创造发明的天才。但在北欧国家,孩子们从小被鼓励创造发明。孩子们手工课上自己设计出来的珠子手链和项链,是妈妈们骄傲地戴着出席聚会的最闪亮的配饰。
金钱可以买来模仿,却买不来创意和兴趣乐趣。要劝服一个北欧人“委曲求全”,那简直“难于上青天”。但若兴趣使然,则会全力以赴、倒贴都可以。所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设计师只是为了一把椅子的一个转角,而亲手触摸过上千个鹅卵石的弧度;为了一个舒适的角度,甘愿当一把“人肉椅子”,在街头让几百人试座以感受不同屁股带来的细微之处的差异。
北欧人对竞争从来都是认真的,所以各种炒作鲜见于诺贝尔奖项中。从1901年开始至今,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依然对诺奖怀着如此虔诚之心。
每一年新鲜出炉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都是当年大热的阅读圣物!获奖者如莫言、如爱丽丝·门罗,其书一时“洛阳纸贵”并非只因为作者的文学素养,人们也愿追随评奖者们的匠心慧眼,去体验一个更高层次的阅读历练。在这方面,傲娇的北欧人总是对有实力的大师们怀着虔诚的信仰。
诺奖每年被提名的人不少,可得奖的只有一位。但在这里人们永远愿意静下心来,去体验得奖者的非凡之处,而不是为落选者吵吵嚷嚷打嘴仗。与别人比是愚蠢的,每个人在这世间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要做的永远是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每个人的价值都是贯穿在自我而非他人的一生中实现的。想通了这一点,你就想通了北欧人平和的心态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
养狗的最高境界是节制
说北欧人家全民养狗也许太夸张,但只要不对动物毛过敏的,或者不嫌节假日出国旅游狗狗在家是牵绊的,还有自信可以照顾好狗狗的,基本上家里面都养着狗。
在从前,北欧人家婚娶也是要讲条件的,以瑞典为代表。现在可能很多新一代瑞典人自己都不晓得了,在爸妈那一代,或者更早,爷爷奶奶那辈儿,结婚讲的是三个V,当时同时有房、有车、有狗,这也是衡量你是否是一个中产阶级的标准。但后来瑞典女权主义风行,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女人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的独立。傲娇的瑞典女人们不再稀罕男人的三个V了,但狗作为当时的聘礼之一,流传下来,差不多已经成为如今瑞典人很普遍的家庭成员之一。
为什么狗也是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可能很多同胞一看到这个标准,心里马上乐翻:有狗就是中产阶级,如此说来,那我岂不是八百年前就是中产阶级了?非也!这里面牵扯到一个责任问题!北欧人活得更率性和自我。除了从来不委屈着自己,对狗狗也是一视同仁。
北欧买狗价格不是一般的贵,动辄上万。且人们向来在各方面主张平等性,收入要“均贫富”,对待狗狗也不会太分贵贱,除非你要名门血统去参加比赛的则另说。一般家庭养狗,无论什么样的种类似乎都不在乎,喜欢是第一选择。如果对上眼,很可能一条中华田园犬也会跟一条贵宾或者德国黑背的价格不相上下。
这边人家很多都有大的庭院,所以个头大又温驯的金毛、调皮机灵的二货哈士奇、牧羊犬等都是家庭狗最常见的品种。而值得一提的瑞典国狗腊肠犬,因其亲切灵性懂事,早年间是主人狩猎的好帮手,现在又是家里小孩的绝对最佳玩伴,至今备受推崇。瑞典人很多家庭都养这主儿。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爱狗养狗,就要明文立法而且执行,为其长远着想,不能仅凭主人的人品。朝三暮四的人品是绝对靠不住的。所以早在20世纪60年代,北欧国家就陆续出台了《动物保护法》,详细规定了养狗准则。比如健康防疫。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责任心和爱心。狗狗来到家中开始,不仅是家庭成员之一,也是社会“公民”之一。
作为监护人,你有责任教养你的狗狗除了身心健康之外,也要按照社会准则行事。比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吠叫,出去一定要有绳子,在外面驯从,不会伤到人。在特定的地方,政府会专门划出供狗狗撒欢的绿地。
除此之外,狗狗也可以和主人随乘火车,但票要买在特定的车厢,以免乘客里有对动物皮毛过敏的,这是最起码的规定。所以很多人来北欧旅行,都很讶异为何几乎遇到的每一只狗狗,都是那么安静听话,不论在公交车上,还是广场上,狗狗简直懂事得像个小孩。
像对待一个小孩一样,北欧人不会大声责骂他们的狗狗,更别说打了。打狗在北欧是绝对的违法行为,若被人看见和举报,你不但会失去你的狗狗,同时面临罚款甚至牢狱之灾。若你打算养狗,至少都要想好你每天是否可以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他。如果单独将狗狗留在房子里超过6个小时,也是不允许的。
除此之外,每天必须带狗狗出去散步,也可以说这是明文规定。北欧人是最喜欢旅行的了,如果在欧洲境内的自驾游,通常都会带上狗狗。是不是可以说很多北欧人买房车也是考虑到狗狗的一份?
如果要去非欧洲国家飞机旅行,最普遍的做法是将狗狗寄养在狗狗托儿所。虽然价格不菲,但养了一只狗,就要做好对其花钱的准备。谁都知道在国外养狗是较花钱的一件事,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养狗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因为你不单要陪上各种开销,比如每月的狗粮,为了狗儿不生病,吃狗粮是最安全的,不然给狗看病更贵。更重要的是像对待孩子那样,贴上你的时间和精力才行。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在北欧养个狗比养个小孩还贵,因为小孩看病上学都不要花钱,政府每月还会补贴牛奶金1000多克朗,直到孩子成年18岁,而狗狗则一直就是各种花钱。
既然狗这么贵,“聪明”的人是不是会想那为何不买狗来自己繁殖,除了自给自足,多的还可拿出去卖掉赚钱。在北欧的《动物保护法》里,为了防止这种可能的无节制生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私自售卖的行为扰乱市场,最通常的做法就是节育,避免滥生超生。另外会为每一只新出生的狗建立出生档案,都有编号。
北欧比如瑞典,是一个“一键到底”的国家,即一个人,不管你是谁,住在哪个角落,只要电脑上输入你的人口号,你所有的资料都会清清楚楚显示在上面。
每一个来到瑞典的人,住够一个月后都会获得一个人口号。没有这个人口号,几乎是寸步难行。不论你去租房还是看病,甚至办图书借阅卡、超市打折卡。狗狗亦然,这种身份证号编制,一是保证了每只狗都能得到定期打预防针等健康的保证,并且这种健康的维护是持续性的。二是杜绝了私自人为的滥繁殖,良好地控制着狗的数量。三是对全国狗的数量和生活质量随时可追踪。
因此在出售或进行免疫接种的时候,通常取得主人同意,宠物中心就会为狗儿结扎节育。暂时不愿做结扎的狗儿,通过身份编号对其也有长期信息维护。不然以后主人自己带着狗儿去结扎,费用真的令人咋舌。比如我在瑞典家里养的兔子,是朋友送的,如果要买的话,一只兔子大概300克朗(约合300元人民币)左右。但是回来的时候给公兔结扎,却花了800克朗。
不过这边对动物实施的节育非常人性化,不是我们认为的“阉割”,动不动就将雄性动物连根儿阉割变太监。即使做了结扎手术,动物依然有追求原始本能快乐的资本。对于节育一事,即便《动物保护法》不规定,也很少有人愿意让自己的狗狗怀孕。一是没有能力抚育那么多,二是狗狗是家庭成员,不是赚钱工具。除非一些乡下的农场主,在《动物保护法》允许的条文里,可自行繁殖狗狗并出售。但是也要和当地动物保护协会取得联系,及时为每只新出生的小狗建立出生档案。
北欧的养狗经验并不是都能借鉴,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著名演员陈道明先生有云:“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对狗狗又何尝不是呢!
生活是一种极致的体验
北欧,童话中的福地。知名企业遍布,想想这些潜伏在民间的大企业家们,估计其“富二代”,手和脚趾头并用乘N次方都算不清。更何况那些王室“皇亲国戚”们,开枝散叶流落在民间的隐形贵族,或者像瑞典著名的瓦仑贝尔家族那种号称“无冕之王”的世袭贵族。
但奇怪的是多少年来,很少听见这些家族的世家子弟们有什么喋血街头、恃强凌弱、以钱砸人的恶性事件发生。或真的是人无信仰不可成器?北欧文化中,受新教和北方乡村道德观的影响,人们天性憎恶铺张、奢侈、华丽和自吹自擂,崇尚勤奋、礼貌、责任感及虚心等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