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4900000077

第77章 人文历史篇(17)

古人进屋,先脱鞋,再走过筵,坐在席上。因此,现在把广东人说的“埋位”叫“入席”。入席时,客人有客座,主人中的长辈独自坐在正位或主家席位,叫做主席。

这个“主席”称谓于是叫开,慢慢演变成现在的会议主持人,或是国家、团体、公司的领导人的职位名衔了。

“主席”一词是中国人发明并流传到世界各地的。不过,西方较早有凳子和椅子,他们没有席地而坐的习俗,把“主席”翻译成外文,便由坐在主家席位,译成“椅上人”(Chairman)了。这也符合外国古代习惯,宴请或开会,主持之人坐于高背大椅,其他客人坐于长凳,同中国的主席客席吻合。

中国席地而坐历史很长,但真正有椅子,最早记载在唐代。

“省长”名称的由来

明清两朝各省的行政长官称为巡抚。辛亥革命后,各省成立军政府,集军政于一体,最高长官称为都督。其间各省也有在都督之下设立民政部,以民政长作为行政长官,处理一省行政事务。

民国二年(1913)1月8日,袁世凯公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简称《划一令》),对各省地主行政作了统一的规定:各省行政长官称民政长;行政机关称行政公署。各省设民政长1人,总理全省政务,由中央政府任命。1月10日,袁世凯公布命令:各省民政长由都督兼任。以后,陆续任命了一批文职人员担任民政长。民国二年5月23日,袁世凯为加快帝制又公布了《省官制》。《省官制》把省行政长官名称由民政长改为巡按使,行政署改为巡按使公署,使各省的行政长官名称和明清两朝名称相仿。

袁世凯帝制失败以后,黎元洪于民国五年7月6日公布命令:各省巡按使改称省长,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省长的名称。以后,虽然各省行政长官名称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省长这个称呼一直保留下来了。

宰相的由来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命、尚书命、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前309)任梧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

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

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博士、硕士和学士的由来

学士、硕士和博士的称呼,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有学位制度。

硕士,有时只是对博学多闻、德高望重之人的一种尊称。博士,在古代是一种官衔,从事编纂著作或教授学生、培养人才,它的官阶品位并不高。学士,最早只是指在学校读书的弟子。魏晋以后,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品位也不高。唐太宗时设文学馆,学士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自宋至清,学士的品位一直很高。清朝的大学士官阶为正一品,是文官之首。

日本明治年间从西方引进学位制度时,借用汉语中的博士、硕士、学士这些词汇来翻译英文。到了清末民初,中国又从日本把这种译法搬了回来。这样,博士、硕士、学士的称呼在中国才同现代学位制度有了关联。

学位服的由来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的长袍。这些长袍和头巾制作的原料和颜色,由各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决定。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后来,长袍和头巾开始采用较为明亮的色调,不同学位的礼服也逐渐变得有些不同。学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的差别,主要出现在头巾上。过了一段时间,头巾不再与长袍相连,单独成了一件物品,人们把它戴在头上。到了15世纪,帽子开始流行,头巾几乎成了饰物,人们穿它时,把它从头顶顺着脖子往下套,披挂在肩上,向后背垂下来。于是,学校礼帽应运而生。最初的学校礼帽的形状起源于硕士学位的符号,有几种不同的形状,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有的在帽子中央有一簇装饰物。

在美国,哈佛大学率先穿上学校礼服,接着各大学相继使用,但式样与欧洲仍在使用的礼服不同,各校也有差别。在1895年,各校的代表开会,建立了统一的服装样式。1903年,产生了美国大学礼服的统一标准体系,后来,又在1936年和1960年两次进行了修订。因此,美国今日各大学流行的礼服规格一样,只是在诸如颜色等一些细部略有差别而已。

礼服由长袍、方帽和头巾三个部分组成。博士和硕士的长袍士是黑色的,准学士的长袍为灰色。学士的长袍,尖袖,前面不敞开;硕士的长袍,方袖,袖口呈弧形;博士的长袍,喇叭袖,胸前扣子两旁各一道宽5英寸的天鹅绒贴边,袖子上也横着缝有三道平行的天鹅绒贴边,颜色属黑或别的颜色,它是学科类别的标志。帽子是方形“牛津帽”,各种学位的人都可以戴。帽子左边垂下漂亮的流苏,流苏的颜色表示授予学位所属院系。

中国的学位服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博士的学位服宛如当时流行的长袍马褂。长长的衣身下摆至踝骨处。宽肥的袖子几乎把双手全部掩盖,与“美派”不同,袖身没有任何学位等级的标志。在对襟式的长袍前片,左右各有一条宽宽的黑丝绒饰边。

汉语拼音的由来

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21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汉字横写的由来

中国汉字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竖写方式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这种形式不合乎人们的习惯和视觉要求。当近代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等情况后,汉字竖写就更感不便,需要改革。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7年3卷3期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了汉字“竖改横”的见解。钱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杂志上连续发表4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表示赞许。经过《新青年》的倡导,汉字横写逐渐推广开来。

围棋“九段制”的由来

宋代张拟《棋经·品格篇》说:“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为什么分为“九品”呢?这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有九个等级有关,《汉书·古今人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在郡县设中正评价人才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古代官职也分九个等级,周代官有九等之命。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到九品,定官吏的大小高低,历代王朝沿袭不废。古代品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其源出南朝梁庚肩吾《书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分九等),称为“三品九等”或“三等九品”。历代书画评论家多承此说。

在我国古代,围棋手的等级称为“棋品”。因受人品、言品、书品的影响,所以“棋品”也设“九品制”。明清以来,有国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后,略近九等。日本效仿,称为九段。现在,围棋九段之分,已为世界各国通用。

新华社的由来

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通讯社,全称“新华通讯社”。其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于江西瑞金成立,和当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合而为一,兼有新闻通讯社和报社的双重作用。它负责向各根据地播发新闻,沟通互相之间的联系;向国民党统治区传送新闻,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新闻封锁;抄收国内外通讯社的消息。最初为隔日,后改为每天播发一次新闻。1933年3月建立专门的新闻收报台,并逐步发展了通讯员网。1934年10月,因长征停止向外发稿。1936年1月恢复各项业务。

1937年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新华通讯社,社址在延安,同时建立了第一个分社——西安分社。1939年初,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离,成立独立的编辑部,受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194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各地报社的通讯部门一律改为新华社分社,形成统一的通讯系统,重大消息由总社发布。新华社成为中共中央指导各地工作的有力工具,中共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各地情况的交流,很多是通过新华社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国家通讯社。

《人民日报》的由来

《人民日报》诞生于1948年6月15日河北省平山县,当时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是由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前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1949年3月,《人民日报》迁至北平(今北京),同年8月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作为一张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人民日报》凭借其高素质的采编力量,任何时候都能对新闻事件作出迅速、及时、有效的反应,及时、准确而有深度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已成为《人民日报》的特色之一,从而赢得大量国内外读者的信赖。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主张的重任,其中《人民日报》的言论(尤其社论和评论员文章等),已成为《人民日报》的一面旗帜,被认为直接传达着党中央的声音,而备受海内外读者、外国政府和机构的重视。因此,《人民日报》既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央精神的最主要媒体,也是世界了解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

同类推荐
  •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本书是一本包含天文物理国学历史等知识的百科知识全书,此书可以拓展青年的知识面,可显著改善社交场合中谈吐无力、话题疲软等症状,让你在交际中成为耀眼的“话题达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谈笑风生的几率,熟读此书后你甚至可以像谢耳朵那样在各种场合借题发挥,无往不胜。
  • 探索世界:身边的物理

    探索世界:身边的物理

    这个大千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他们的小脑袋里总会接二连三地蹦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书从力、热、声、光、电等几大部分,介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那些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为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者掀起物理神秘的面纱,揭示高新技术背后的奥秘。
  • 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海洋馆漫游:航海家档案馆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大自然神秘现象

    大自然神秘现象

    大海中为何会有一个被称为“魔鬼三角”的“平行世界”?叮咚泉水如何具有治病救人的灵气?终年冰雪覆盖的南极竟有暖水湖……动物的千年不死,植物的食人之谜,恐龙的突然灭绝,麦田圈的奇迹……大自然玄幻莫测,到处充满扑朔迷离的秘密。残缺的古垣,神秘的遗址:吴哥城、巴别塔、空中花园、玛雅文明……也许仍有失落的文明,在等待找寻。
  • 到太空去旅游(探索发现漫游记)

    到太空去旅游(探索发现漫游记)

    《到太空去旅游》本书为您讲述关于太空的科普知识。本书知识全面、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能够培养读者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热门推荐
  • 黑凰后

    黑凰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当原本属于你的道路,已经站上了别人,你该怎么办?李神佑:让她走,我会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国赵为皇

    三国赵为皇

    狼烟起,北风猎猎,银枪挑画戟,白马踏敌营。战鼓响,雕弓满月,只手擎大旗,千骑卷平冈。
  • 盛世王朝之糊涂王爷

    盛世王朝之糊涂王爷

    故事发生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乾盛世是大清王朝最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清朝出了很多文人雅士和股肱之臣。讲述了大清第一聪明王爷和亲王弘昼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他的爷爷是康熙,父亲是雍正,哥哥是乾隆,本剧将细说正史为大家还原一个真正的康乾盛世!一个时代的名人、名事都将综合的演绎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里面以康熙、曹演、纳兰性德、耿聚中的后代的爱恨情仇为主线,其中包括曹雪芹、郑板桥、刘统勋、刘庸、郎世宁等等那个时代的文豪雅士的个人小传,也有年羹尧、岳钟琪、铁将军阿桂这样的武将传奇故事,以一个清朝王爷的视角,折射出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朝代轮转留下的也只有关于他的那些荒唐故事。
  • 白痴女的恶魔男友

    白痴女的恶魔男友

    沉迷二次元生活的少女夏如雪,因某次无意间遇到了一只白猫,从此她的人生改写了。误打误撞的她又获得了一本魔道之书,是命运还是偶然?看似平淡悠闲的生活,背后充满了许多未知之谜。当恶魔肆意作乱时,随之出现的就是驱魔者。当所谓的平凡被打破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世界的变迁。恶魔魔女驱魔师死神人类~跨越种族指责,他们之间究竟会发生怎样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 防晒技巧(上)

    防晒技巧(上)

    防晒不仅是一种爱美的表现,更是一种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提前的预防、晒伤后的补救办法、护肤的小诀窍。只有护肤与防晒措施充分结合,方可起到优化防晒措施的效果。本书将帮助大家从源头上解决皮肤的防晒困扰。通过阅读本书,你会详细地了解到关于紫外线及皮肤防护措施的具体内容。本书将帮助大家从源头上解决皮肤的防晒困扰。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

    这本书是我在给中文系学生连续6轮开设文学概论课的基础上写出来的。6轮课先后试用了3种当今流行的教材,感到各种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点可以借鉴,但是,能否有一本深入浅出的既讲出了道理又不摆理论面孔的教材?这本书是在几位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基本上保留了我在上课时的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是为了在损害我自身的观念系统的前提下,提高本书的知识系统性,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同学们去阅读原著。
  • 宿东岩寺晓起

    宿东岩寺晓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世界之池范

    我的世界之池范

    我叫池范,因为玩“Minecraft”而阴阳差错地穿越到了一个方块世界,在那里遇到了一些同样遭遇的小伙伴,跟他们一起探索这个世界:勇闯地狱、攻打凋灵、智斗青龙帮、降服末影龙……————————————————纵然书友群群号码:171535713。
  • 迦勒底的龙战士

    迦勒底的龙战士

    简介1:前半部完结,石墨完成了自己该做的一切。简介2:世界的拯救者——藤丸立香。在他眼前的,又将是怎样的旅程呢?总的来说,成为假面骑士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