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24900000023

第23章 传统习俗卷(2)

八宝粥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中国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8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腊八粥”的风俗。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寺院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这一天煮这样的粥吃,以消灾除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

腊八粥名义上要凑满八样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样,多者十几样均可。有些地方的腊八粥,是糯米、红糖和18种干果、豆子掺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

用莲子、银杏、花生、红枣、松子加上姜桂等调料掺入大米煮成腊八粥,取其有温暖手足、滋补身体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针、木耳、豆腐等煮成的腊八粥,这些是“细腊八”。普通人家吃的腊八粥,在米中掺入青菜、黄豆、蚕豆、豆腐、胡萝卜、荸荠煮成,是所谓“粗腊八”。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有些产玉米的山区,逢到腊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腊八麦仁儿”吃。所谓腊八粥,也就是尽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东西,都可适量地放一点在锅里,黄豆、绿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萝卜及小麦粉、玉米粉、高粱粉、大麦粉等,杂七杂八煮成一锅粥。常说吃得全,长得全。

腊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头一定要把五谷杂粮、各种蔬菜吃全了,这样才能有全面的营养。这是祈求人体安康,合家兴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过了腊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腊八粥时,把当年地里长出来的五谷杂粮,各种蔬菜都吃到,什么都不嫌弃,表明农家对土地上收获到的一切都是爱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什么庄稼都能长得好,都能获得丰收。

除夕的由来

“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说白了,“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门神的由来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辟邪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人们为什么会把他们印在纸上当做门神呢?据说有这么一段传说:一天,唐太宗梦见一位大将军来向他求救。那位将军说:“我是东海的龙王,玉帝命令我到人间降雨,唉!我去迟了,以致河水干了,土地裂了,全国各地都闹旱灾,玉帝知道后大怒,判我死刑,明天午时由你的大臣魏征监斩,到时候,您如果能想办法让魏征不来,我就能活命。”太宗很同情龙王,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一大早太宗就叫魏征来陪他下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中午,魏征实在太累了,就打了一个盹儿,谁知他竟然在梦中去监斩了。从此以后,海龙王的冤魂每晚都来找太宗,抱怨他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答应了。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叔宝即秦琼。

财神爷的由来

中国古代民间供财神是供陶朱公。陶朱公就是范蠡。他当财神是很有道理的,这个人绝顶聪明,帮助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恢复了国家。他是第一功臣,可是他跟勾践相处多年,了解勾践的个性。这个国王是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于是国家光复之后,他就开小差溜了,改名换姓,称为陶朱公,去做生意。他有智慧,没几年发了大财,发财之后,他把钱散掉,全部布施。然后又从小生意慢慢做起,没几年又发了。三聚三散,这是真聪明。发财自己不享受,去帮助社会上贫苦之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商人的榜样,商人的模范。所以人们敬奉他为“财神爷”。

灶神的由来

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种,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讬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讬祀于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

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

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类,塞住灶神的嘴,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

踏青的由来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时日常有出入。明朝冯应京、元朝费著、唐朝李淖,分别在文中指明踏青时节为正月初八、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其实,人们心中最认同的那个时节,也是被称作“踏青节”的,是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人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诗人骚客更是吟颂成篇,佳句华章比比皆是。如“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踏青》),“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等,最优雅的无疑是1600多年前,发生在浙江绍兴的“曲水流觞”了,这一踏青活动中,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春节拜年的由来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拜年习俗:“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上网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吃月饼赏月的风俗起于上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古人围绕着月亮想象出了许多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杵药等等,把月亮视为神物。

我国古代帝王早就有秋天祭月的例行公事,民间亦有中秋祭月之俗。《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之者。”据史料记载,月饼作为一种食品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人编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两宋之时,南北对峙,战事连连,社会动荡。后又有:元人对中原的入侵和占领,百姓颠沛流离,因而这时出现并形成的中秋吃月饼风俗,正是劳苦民众希望太平康乐、全家团圆的美好愿望在民俗上的反映。中秋节,秋高气爽,月亮最圆,全家团聚,吃月饼赏月,取“人月共圆”之意。正是这种人们希望合家团聚的愿望与古代崇拜相结合,因而形成了吃月饼赏月的风俗。

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潢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同类推荐
  • 世界环保组织(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世界环保组织(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旧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61年9月11日成立于瑞士小镇莫尔各斯。创始人为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朱立安·赫胥黎,他曾经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任总干事,并帮助建立了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自然保护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 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

    地球上的物质之间循环往复,维持着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与稳定。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参与,破坏了物质循环系统的平衡,导致了地球环境的恶化。温度的升高,臭氧层的破坏,稀有动物的灭绝,海平面的上升,这些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地球作为人类目前唯一的生存地,爱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共同来保护我们的“母亲”——地球。
  • UFO大揭秘

    UFO大揭秘

    UFO是不能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也没有任何公式可用,连确切的证据都没有。这正是它不为正统科学界承认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已经习惯于借助电子和光学等仪器验测数据,用公式演算分析去证实一个发现。但研究UFO,却没有任何仪器可使用,也无法重演,因而难以让人信服。本书向读者介绍了UFO目击案。这是一本探索飞碟问题的内容丰富的著作。书中收有大量目击报告和调查报告,书中也谈到宇宙生命——外星人的情况。该书材料翔实,情节引人入胜,科学知识十分丰富,值得一读。
  • 宇宙怪客

    宇宙怪客

    UFO全称为不明飞行物,也称飞碟,是指不明来历、不明空间、不明结构、不明性质,但又漂浮、飞行在空中的物体,一些人相信它是来自其他行星的太空船,有些人则认为UFO属于自然现象,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上空发现碟状飞行物,当时称为“飞碟”,这是当代对不明飞行物的兴趣的开端,后来人们着眼于世界各地的不明飞行物报告,但至今尚未发现确实可信的证据,许多不明飞行物照片经专家鉴定为骗局,有的则被认为是球状闪电,但始终有部分发现根据现存科学知识无法解释,本书主要介绍了UFO的一些相关知识等。
  • 史前地球:恐龙时代的辉煌·侏罗纪中晚期

    史前地球:恐龙时代的辉煌·侏罗纪中晚期

    本书讲述了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晚期恐龙进化的故事,介绍了兽脚亚目和蜥脚亚目恐龙种类的扩展,每一章都运用了大量的表格、地图、数据和照片来描述早期恐龙生活的环境、栖息地和演变模式。本书是《史前地球丛书》其中一个分册。
热门推荐
  • 涅槃重生之爱在千禧年

    涅槃重生之爱在千禧年

    他一诺千金,重情重义,待归来时,初恋女友却已投入他人怀抱;面对女友的背叛、兄弟的出卖,他能否实现凤凰涅槃,一步步从优秀走向卓越?事业上的攻城拔寨,难掩情场一次次的失意,他的爱情应该是向左还是向右?她一世苦恋,穿越时空,只为和他再续前世未尽的情缘。再次遇到十七岁的他,她能否改变他这一世的命运,是永恒,还是昙花一现?这一世,他能否许她一世相依,执手白头?这是一个八零后群体成长的故事,故事里有你、有我、也有他,更有八零后的点滴记忆。虽无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却亦能让你寻到记忆中的片刻温馨。邀你重走青春旅程,重忆热血青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吞天神座

    吞天神座

    在姜恒眼中,这异界万族皆可吃,吃出个强健体魄,吃出个富贵人生,吃出属于自己的神座。“世界上没有我不能吃的,如果一口吃不下,那就两口!”
  • 偷一把时光来爱你

    偷一把时光来爱你

    原本幸福平静的生活,却因为男主人公秦毅的弟弟秦昊的突然离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主人公李凌媛因为秦昊的遗物被秦毅误解,两人感情结冰,不知何去何从。在对秦昊死亡真相的追寻中,秦毅渐渐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 重生:反派BOSS很绝色

    重生:反派BOSS很绝色

    白家三女,身份尊贵,天赋妖孽。乃是大陆双骄之一,乾坤大陆女子第一人。可惜,是个反派。还是被废材逆袭女主视为眼中钉的反派大BOSS。对此,白予安勾唇一笑而过。一朝重生回十五年前。她只想优雅的装逼。可废材逆袭女主一心要打她脸怎么办???白予安邪肆一笑:“来,尽管来!”——一纸婚约。将大陆双骄的命运绑定。从此,天地因他们而变。从此,风云因他们而变。从此,大陆多了一对逆天夫妇。从此,大陆多了一个宠妻狂魔。 (不是废材逆袭流!!)
  • 崩溃

    崩溃

    菲茨杰拉德撰写的一系列自我剖析、自我反省的散文。1936年分为三篇发表在二、三、四月刊的《时尚先生》(Esquire)上。开篇即写道:Of course all life is a process of breaking down.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小说家、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他共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及一百六十多篇短篇小说,作品主要探讨青春、绝望与时代等主题。
  • 生活的漩涡

    生活的漩涡

    这是一家人的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作者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运用现实的写法,讲述一家几代人的生活变迁。爷爷退休让体弱多病且尚未成家的小叔接班,又东拼西凑帮助小姑一家在城里落户,而主人公的父亲作为家中的老大,从小就开始承担起一部分的家庭负担,小学没有读完,成家后留在了乡村。看似波澜不惊的普通人家,随着时间的演变,平静的表面下是潜伏已久的漩涡。
  • 雍乌的杀局

    雍乌的杀局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雍乌对着面前的尸体,喃喃地说道。尸体是一个四十来岁、身材臃肿的男人。此时他横躺在大厅的茶几旁边,衣衫不整,腹部的赘肉展露无遗,一副大腹便便的样子。这个男人名叫郭帅,是L市的一名三级高级法官。杀死郭帅的人,正是雍乌。这里是郭帅的家。此时雍乌戴着手套,还穿着鞋套,确保不在郭帅家留下自己的指纹和脚印。雍乌看了看手表,凌晨三点十七分。他微微吸了口气,走出了郭帅的家。
  • 佛系战国

    佛系战国

    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佛系青年钟离穿越到诸侯纷争、兵戎四起的战国。女儿是未来的王后,女婿是大国的君王。钟离准备天上掉馅饼,静等成为国丈爷,一不小心还能力挽狂澜,只手遮天,踏碎金戈铁马,轻松了却天下事。然而穿越的时候——钟离看着身边哭得可怜巴巴的小萝莉,他正在卖女儿换粮食……钟离:我是一个佛系青年,但却是“斗战胜佛”。
  •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下)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下)

    一入候门深似海,宫廷是一个既让人感到神秘,又令人不禁神往的地方。本书简述外戚与宦官、皇后与嫔妃、嫡子与庶子等各种势力之间残酷斗争的描述,把宫廷中的残忍、血腥,皇帝的风光、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