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7000000013

第13章 爱心是师德的灵魂(2)

要把学生当“人”

“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不同样,儿童时期不仅是作为成人之预备,也有他本身的价值,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天真烂漫。”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生命是需要尊重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人”的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人尊重、被人喜爱的自尊与愉悦,进而学习尊重别人,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的生命尊严。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道德人格上与自己完全地平等,要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把他们当做“人”看待。那种在施教中对学生采取讽刺、挖苦、辱骂等损害其人格尊严的做法,其实是教师无能的表现。

凡是人,都有其个性。把学生当做“人”看,意味着不仅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弗洛姆说:“尊重并不代表惧怕和敬畏。从它的词根看,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来的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独特的个性。尊重意味着真正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发展和成长。”在当今的个性化时代,决定一个人成功的第一要素已不再是智力,其心理素质(情感、兴趣、性格等)对人生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教师在施教中要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应该认识到学生那些独树一帜的观点、大胆新奇的创意和立异标新的思想是多么可贵。教育家赞科夫这样说过:“当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他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教育如果不是爱护和发展人的个性,而是束缚人的思想,那就成为了人的精神枷锁。

激励自尊

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心理学研究证明,高自尊群体的人其表现总是优于低自尊群体的人。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发展学生的自尊,时刻关心怎样帮助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并清楚儿童在这一需求上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提供适合他们能力的任务,引起他们对成功的关注,使学生从自己获取进步和学到的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而不是经常地反复谈论失败。不管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表明,不管发生什么,所有学生仍旧是教师关注和尊重的对象。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们:“要记住: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刻苦用功学习的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当儿童心里有这股力量时,你就是教育的能手,你就会被儿童们敬重。而一旦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的火花熄灭之时,你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哪怕有影响儿童心灵的最英明的手段,它们都会成为死的东西。”

对教师权威不必要的维持要放弃

那种总是认为孩子们不尊重自己的成年人往往希望孩子们自动地表现出对他们的地位或年龄的尊重,而不是对其行为以及智慧的尊重。如果没有出现他们所期望的这种尊重,那么他们就无法正确地处理事物,表现出众多的苛刻和专制性的方式。所以,对每一个教师来说,对那些用以维持自己地位的不必要的策略应加以小心。忽视了学生获得关心或信息的合理要求;认为学生应该忍受那些甚至连成年人也忍耐不了的不愉快;无礼傲慢地对待学生的用品;在学生未讲完话前就将其打断;对学生的解释加以拒绝;粗暴地评论学生写的作品;使用很是卑下的名称和表情;讽刺;缺少感情和同情;不公正……所有这些或类似的策略都是教师在学生面前维持自己地位的表现。

有一位教育学专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番话:现今在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可是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来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害怕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教师,特别是缺乏“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往往视而不见,不惜扼杀他们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而将其纳入单纯应试的轨道;不惜占有学生自由发展与休息时间多多地布置作业,以使自己所教课程的成绩不落人后;甚至动辄训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用以显示自己的权威;更有对学生采取“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把吹牛拍马、打击报复这一套也引入师生关系,强迫学生接受“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的现实。

学会聆听与观察

教师爱学生,就要聆听和观察学生的言行,了解他们对事情的感受,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引导和教育学生来说极为重要。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能以一种开放性的,让人感到温暖的接受性的方式对学生的倾诉进行聆听。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一个可以向他畅谈自己的人,由此消除其压抑的情感、紧张的心情、内疚不安的情绪。

教师应注意到儿童的家庭背景对其在学校的表现会产生潜在的影响。上课迟到,无故旷课,不与其他同学广泛接触,突然地发脾气,以及一种整体上的心情不好,这些表现可能都是家中的痛苦所留下的痕迹,因此在决定采取什么行动之前对这些问题认真了解,这应该是教师的任务。

教师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父母一点也不理解我!”“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为什么没人知道我是怎样感觉的?”“老师为什么不清楚我做这件事的困难?”“除了向我们灌输知识老师并没有试图去了解我们是怎样想的!”“在我们做作业前为什么老师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帮助?”“为什么所有老师总是在同一天布置那么多的家庭作业?”面对这样的抱怨,教师不应该无动于衷,需要在细细地倾听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充满爱心的努力,或许会无意中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同情和关怀

同情意味着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处境并希望给他们以帮助。教师在表达同情时,不仅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还要注意自己的非语言信号。微笑比起皱眉就是更好的一种表达同情的非言语信号,鼓励地点头比不赞成的摇头就要好,友好的眼光接触比冷漠的凝视窗外要好得多。与学生进行言语交流时最好先听学生讲,而不要总是打断他们。在这些方面,教师应该表达出对学生的兴趣和耐心。最重要的是,同情要通过行动来表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讨论学生的问题,并给学生随时提供实际的帮助。这并不是说替学生做他们实际上能做的事情,而是指在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上给予必要的帮助。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不幸要努力避免表示过度的同情,因为这样可能会被学生认为是怜悯(意味着失败)。例如,经常帮助学生的教师可能会在无意中表达这样一个信息:这个学生自己不能克服困难,他必须让别人给予帮助,应该让他做简单一些的事情。对这种情况学生可能就会误解为他们自己不行或已经没有希望了。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怎样适度、机智地保护学生身上那些脆弱的东西。

关怀是教师应该拥有的基本素质,关怀会让学生明白你乐于助人并且关心他人疾苦,你可以给予他人心理关心与帮助。教师应该关怀学生,学生也应该享有这种关怀。关怀学生的教师不仅仅帮助他们发展个性,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且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态度、礼貌、打扮,他关心学生们的脸是否干净,头发梳理是否整齐,衣服穿戴是否整洁,走路是否挺胸抬头,是否表现出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不管是第一天上课还是课后闲暇,他总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学生表明:老师在关心他们。就像健康教育教师苏珊·梅蒂鲍克斯所说的:“我希望我的学生清楚,我不仅关注他们的健康水平,同时包括其他方面,他们参加的体育活动,他们所看的电视,他们到教堂做礼拜,或者与我们分享什么事情……”

教师真诚地关怀学生,就是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也可以胜任其职。当教师面对那些在课堂上捣乱的学生,甚至当他们面对学生懊恼中的咒骂,面对情绪处于低谷的学生,依然需要他们有足够的耐心来传达教师的爱与关怀,包容与爱,这样往往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

同类推荐
  •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

    您也可以尽览全书,在闲暇之余,您可从《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中觅到华丽词章,让您在休闲时光里与美词相伴、满口生香。中国人历来爱热闹,婚丧嫁娶、节庆礼宴都要举办仪式。众宾客齐聚一堂之时,怎能没有司仪、主持以妙词新语为气氛添砖加瓦?更有各种酒席、宴会,也少不了祝酒致辞。如果您还在为“理屈词穷”而愁上加愁,就一定不能错过《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婚礼、宴会、生日、节日、葬礼、商务庆典及其他多种喜事庆典主持辞及经典致辞,《红白喜事主持辞及典型致辞》应有尽有,您尽可取己所需,在四方来客面前风头尽显。
  • 每天读点社会学

    每天读点社会学

    本书是一本学习社会学的理想工具书。书中没有过多地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释了社会学的原理和理论流派,用社会学的思维来解读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但又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成长、学习、工作、交友、家庭、婚姻、群体生活等,指出某些看似孤立、特别的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学意义及对社会、对个体的影响,提供给我们一种社会学的思考方法,会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书中还分析了某些群体的特定行为和心理,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他人,更好地为人处世。本书将给你一双社会学的“眼睛”,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如何了解生活环境、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如何发现普通现象背后隐含的社会和人性规律,如何用社会学的思维洞察事物表象,发现本质,帮助你更深刻地认识这个世界。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是对胡适先生关于人生、社会、文艺、教育等方面的散文、演讲及论文的收集和整理,展示了他以人的启蒙为中心的思想发展轨迹,体现了他治学、为人、处世的大师风范。大半个世纪里,胡适一直备受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学者、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作为影响后世国人的先行者,胡适先生更多的是真诚劝告和谆谆教诲。他面向未来,深信如果每人都多做小事,多研究问题,这个世界会一点点变好。如果为个人多争一些自由。就会为国家争到自由。他曾对我们寄予厚望。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热门推荐
  • 微反应心理学

    微反应心理学

    这是一本大众心理学类图书,书中讲述了几种典型的身体微反应,分析了其发生的机制和应用的领域,以便给读者以提示和启发。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微反应心理学,不动声色地分析与我们交往的人,尤其是那些你还摸不透的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时候,人们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身体反应,这是人性最自然地流露,难以作为,这也因此成为我们读懂他人的利器。这一原理其实早已经被世界警方应用了很久,只是没有普及到日常生活中来。
  • 凤栖梧郡霜满城

    凤栖梧郡霜满城

    一朝穿越,她从让人闻风丧胆的杀手门主变成了庶出。征战一生,她从庶出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女帝。 爱恨情仇,她从爱到恨,从生到死。 欧阳如雪:“你说过,等我们老了,头发都白了,还要一起在离江上看金城的满天灯火。如果我们一定要在忠和爱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我愿为你放弃整个天下。”
  • 日出东方: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

    日出东方:红一方面军征战纪实

    本书以基本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艺术化地展现了红一方面军从初创到长征的一段曲折历史。
  • 夫人又犯病了

    夫人又犯病了

    新书《失忆后我成了大佬的掌心娇》【男女双洁,1v1甜文】初见,精神分裂的她在疯人院将他抱住,卖萌打滚叫他“麻麻”,从此,他有了一个拖油瓶。”。从此,他成了她的药。
  • 我在纽约做直播

    我在纽约做直播

    原以为穿越到漫威世界已经很绝望,但却还发现有一座哥谭市。更不想吐槽为什么还有跟‘烧火棍’送到我面前。而且为什么你们不按照剧情设定来玩?穿越后的感觉有点慌,我能回去吗?PS:金手指设定来源于你们。
  • 当代的奴隶制

    当代的奴隶制

    本书详细介绍了对俄国政治经济的一次深入研究,与托尔斯泰所在年代俄国百姓的苦难相结合;作为一位作家,他深入关心俄国人的社会环境,进行了很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试图帮助自己的同胞找到一条摆脱贫穷和奴役的道路。
  • 临终遗言

    临终遗言

    他平安地过了节,可以说,是福上加福。当死神向他扮鬼脸时,他看见了六岁的小女儿冬妮娅那双可爱的小眼睛,于是他便对自己说,绝对不许死。为了冬妮娅,为了妻子,为了娜斯佳,为了外孙们,当然也为了他自己,必须活下来。雅娜手中端着两盘菜,哼着小曲,蝴蝶似的飞进了客厅。她扫视了一眼桌子,找到了一个空地儿。鲍利斯术前术后,都是她整夜整夜地守护在丈夫身旁,无微不至地护理着他,跟他一起与病魔抗争。鲍利斯痴迷地望着妻子,她那么年轻,身材匀称、娇巧美丽,犹如生机勃勃的春天一样。她今年才三十五岁。而他——不敢去想自己的年纪。“鲍利斯,电话。
  • 懒懒妖妃要逍遥

    懒懒妖妃要逍遥

    亲们,我改了内容简介,也改了书名,原名叫《莫羡我逍遥》,亲可别走错了地方哦!~~~~~~~~~~~~~~~~~~~~~~~~~~~~~~~~~~~~~~~~~~~~她,遭遇至亲的迫害,被抛弃在不归林中喂野狗,可命大的她只是失了忆活了下来并莫名其妙的契约了四只兽兽。但这一切她并不去追究,也追究不了,能活着就好。天真的她只求每天过得开开心心,其他的就懒得去想,懒得去追究。在学院中挥洒欢笑;在冒险中体现着刺激;在红尘中感受着欢笑与哀伤……随着被刻意封起来的记忆逐渐解开,懒惰的她逼不得已地踏上了一条封魔之路……(简介无能,等我想到比较好的才改吧)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懒懒妖妃要逍遥》
  • 月寒

    月寒

    冷冷的明月,奇异的怪刀。一部秘籍,一位剑侠,青楼晓梦,乐舞幽歌,缠绵悱恻,伤痕累累……
  • 闪亮的日子

    闪亮的日子

    这是一家兄弟姐妹七人的成长故事。魏家的大女儿在农村插队,接到妈妈突然去世的消息,她赶紧回家,后被厂里照顾,招工回城,从此带着弟弟妹妹们与父亲一起生活。生活虽艰苦,弟妹们也常常惹来不可预期的麻烦,但人总是要成长的,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一家人努力而认真地生活着,努力抓住生命中的每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