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7700000008

第8章 诗性智慧(3)

有位老教授一直苦恼:他说自己原计划在80岁时要出齐几本书,但现在这个邀请那个会议,眼看计划就实现不了了。他跟我说:真想找一个深山老林,躲到一座庙里去。他的这种困境可能代表了现代社会相当一部分学人的困境:一方面,舍不得各种机会,或者身不由己,整天忙忙碌碌;另一方面,却无法聚精会神地把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思考深入下去。这或许能部分解释我的一个困惑:为什么现代人拥有了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工作效率比古代人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却反而出不了孔子、老子那样有深度的思想家?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人各个器官被塞得太满了,无法像孔子、老子那样“用内心的宁静所发现来填充空虚”。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在联合国“默思室”驻足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受:那时,我刚旁听完联合国会场里的一场辩论出来,看到那些行色匆匆的外交官和前追后赶的记者,我似乎觉得整个人类都太忙了。也许我们大家都需要静一静,把自己满的状态放空一下,说不定那样我们会过得更幸福呢。

(原载《检察日报》副刊“每月名家”,2012年1月6日。)

牛津的晚餐

国学大师吴宓先生在1930年访学牛津时曾有诗云:“半载匆匆往,终身系梦魂。”虽然我在牛津待的时间连“半载”都不到,却也有同感。本文要说的是牛津的晚餐。

牛津是以学院为基础的。以我所在的牛津大学犯罪学研究中心为例,其正式成员都分属不同的学院,中心主任罗吉尔·胡德院士是众灵学院的教授,他在那里有专门的办公室,可以免费用餐。一天晚上,他约我去众灵学院吃晚餐,并提醒我要穿西装、系领带。

按照事先约好,我傍晚6点到众灵学院的门口,先在他的带领下参观了众灵学院“嶙峋玉笋”、“悠悠尖塔”的庭院,那高高的门楼、漂亮的草地、宁静的教堂给人一种难以言传的美感。由于这个学院是牛津唯一一个不招收学生、专事研究的学院(但教授们要受学校的安排,担任大学的一些讲课任务),因此,平时很少向公众开放,游人只能在门口或其他适当的地方来“窥探”里面的动静,并拍摄里面的景象。这不奇怪,因为众灵学院的建筑、布局和内部陈设在整个牛津均属上乘,而且人们知道,能在这里谋上一份差事的人,可以说是最令人羡慕的了。你看看那长长的走廊上刻满的一个个著名“院友”的名单,就知道从这里边走出过多少诺贝尔奖得主、大法官和包括印度前总统在内的政治家。

6点半,古老的钟声悠悠响起,提醒楼里那些专注于研究的人:晚餐的时间快到了,准备换衣服吧。于是,刚才寂静的两座办公楼里开始有了说话的声音,门洞里陆续走出一些身着黑袍的人。罗吉尔也回到自己的房间换上黑袍,并告诉我,如果我是周末去吃晚餐,那还得给我租袍呢。

晚餐的餐厅很是气派,三三两两的人群正在各自聊天。有人在议论一幅刚挂上去的油画,好像是某位晋升为大法官的“院友”。罗吉尔将我介绍给一位年轻人,对方是从事中亚和外交研究的。小伙子告诉我,他就住在学院里边,早餐也可以来餐厅吃,但要交一点点钱;中餐和晚餐是免费的,但必须上午十点前预订,一旦预订了你不来,就要罚款。此外,晚餐的酒钱要自己掏。

7点整,晚餐开始。由于今晚院长没有来进餐,参加晚餐的人中属罗吉尔资历最老,因而由他来主持。他站到头椅的位置,轻咳一声,大家便各自找位置站好,罗吉尔让我站他的旁边。只听他口中念念有词(事后得知那是拉丁语,基本意思是“感谢上帝赐给我们精美的食粮、幸福与爱”),举座皆毕恭毕敬。一会儿仪式结束,大家纷纷落座,这时我注意到每个人的旁边都有几种供选用的酒水,还有一个精致的菜单,以及不同种类的面包。第一道菜端上来,是鸭肝、青菜和一片硬邦邦的类似什么饼的东西。第二道菜是鱼。第三道菜是甜食。其间两个服务生端着盘子来回给你添加,一个服务生是我认识的门口传达室的,他是阿富汗难民。罗吉尔一会儿劝我尝尝这种白酒,说是法国名酒,已经多少多少年了,一会儿而又建议我尝尝另一种葡萄酒,说是如何如何的好喝。当他听说我对当晚的那种甜食吃不习惯时,很是遗憾,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对我说:我以为你会喜欢的。原来,今晚的菜单是他给安排的,因为谁坐头椅,谁就有权利决定当晚吃什么、喝什么。

吃完甜食,大家又随罗吉尔站起来,听他念叨那几句感谢上帝之类的话。仪式完毕,罗吉尔叮嘱我拿着餐巾继续跟大家去另一个厅。这个厅比刚才的小,而且也不如刚才那个厅灯火通明,原来是点着蜡烛的,只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水果。罗吉尔招呼一位老者与他平坐(此时上席是两个座位),又招呼我坐他旁边。原来那位老者是一位已退休的著名教授,他虽已退休,但仍担任学院的名誉教授,因此还可以享受免费晚餐的待遇。他每周三开车从郊区来参加一次这样的晚餐,与大家说说话、见见面。此时,我发现那些着黑袍的人都已经脱下并将其挂在了外面的衣帽钩上,不像刚才那样,凭衣服就能判断桌上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

水果有葡萄(青、紫两色)、梨、桃、草莓、香蕉,还有蜜饯、核桃仁等。吃水果前大家先吃点饼干,用英、法等国出产的奶酪抹着吃。酒水依然有,且酒还不止一种类型,不过这一阶段没有服务生的专门服务了,依照惯例,当晚最年轻的那个人应当坐在门口,一旦发现酒水没有了,就要去通知服务生换上来。今晚坐门口的就是我刚进来时罗吉尔介绍的那个小伙子,还记得其间他与人聊天忘了换酒水,当明白过来时,一脸的尴尬。

觉得尴尬的不止是他,我还有更大的尴尬呢。一个小盒子在桌上轮流传送,我看到有人拿它放到自己的鼻孔前轻轻地闻两下,似乎感觉很好。待传到我的手上,我也学着去闻闻,结果喷嚏不止,原来那是专门供吸烟的人用的。由于餐厅里面不准吸烟,如果有的人烟瘾犯了,就可闻闻那小盒子里面的味道。

进行得差不多时,罗吉尔悄悄地对我说:对不起,他要先走一步,到隔壁的咖啡厅去,让我跟着旁边的一位女士随后再走,因为如果他不走,即使其他的人想走,也是不能走的。于是,罗吉尔的位置空出来,一会儿另一位与他平坐的老者也与我打招呼先走,其他的人继续若无其事地聊天。当我就晚餐中的一些习惯向旁边的那位女士探其究竟时,她却告诉我:虽然她是数学和哲学教授,但四年前刚从意大利应聘过来,因此对这些她也云里雾里。她另一边的一位女士也是她今晚邀请来进餐的客人,和我一样充满了好奇。

几分钟后,大家亦起身去咖啡厅。这时就更自由了,吸烟的可以去专门的吸烟区,看报的可以去摆有报纸的茶几,愿意聊天的还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继续聊天。厅外有一个精致的小花园,有的人端着咖啡到外面聊天去了……

后来,我又随犯罪学研究中心的其他成员到他们各自的学院里去进过晚餐,但风格不一,如有的学院是分高低桌,老师坐台上的高桌,学生坐台下的低桌;有的学院是学生先用餐,老师后用餐,老师吃的比学生要好些;有的学院要求学生每次晚餐都要和老师一样穿黑袍,有的学院则只要求学生一个月穿一次;最后一次我参加一个神学院的晚餐时,不仅师生同桌,而且伙食也要简单许多,不过祈祷的程序好像又复杂起来,他们还发给我一个祈祷的小本本,让我跟着他们一起念。

正如罗吉尔的夫人对我所言,牛津的晚餐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她工作再忙,每年也要以“特别客人”的身份,跟自己的丈夫去参加几次这样的晚餐活动。我甚至觉得,牛津浓厚的人文底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可能都与这种用餐方式有一定的联系。

(原载《人民日报》国际副刊,2004年11月26日。)

难忘弗莱堡

小城,是德国文化的基因。位于德国西南边陲、靠近法国和瑞士的弗莱堡,人口不到二十万,却是德国最古老也是最具旅游吸引力的城市之一。

弗莱堡人有句话,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住在弗莱堡的人,另一种是想住在弗莱堡的人。透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弗莱堡人的自豪与自信。

位于两座城门之内的市中心,仍然是早期城市的结构,古色古香。鹅卵石铺成的人行道色彩斑斓,上面的各种图案华美而实用,如面包圈后面是面包店,剪子后面则是裁缝店。弗莱堡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立交桥和地下通道,但几乎所有的建筑,无论办公场所还是住家,阳台上都摆着鲜花。慢悠悠的有轨电车反衬出这个城市的悠闲舒缓,行人偶尔从它的前面穿过,它并不懊恼,只是铃儿叮当地提醒你。作为弗莱堡的标志性建筑,明斯特大教堂被誉为“天主教会里最美丽的塔楼”,是游人必访之处,那浑厚悠扬、一下接着一下地从教堂塔顶的镂空花砖里飘散出来的钟声,使人的心情平静。

弗莱堡的一个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地方在于其遍布街巷的水渠,一年四季流水潺潺。请注意,它可不是什么废水,而是从附近黑森林里流出来的泉水!这种沟渠早在中世纪就有了,据说那时是为了防火,同时让牛羊止渴。如今这些溪流的用途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一方面充当天然空调,另一方面也成为弗莱堡这本漂亮画册的装帧,为这座小城增添了灵气。关于水渠,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凡是去弗莱堡的单身汉,如果有谁不小心踩进水里,他将很快有好运,与一个弗莱堡的美人喜结良缘。当然,故意不算。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游客忍不住要将自己的皮鞋往水里点一点。

弗莱堡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它举世闻名的黑森林。黑森林,其实是一片南北长160千米,东西宽20千米至60千米的山区,因为这里森林密布,远远望去一片黑压压的,因而得名。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暖温带气候使它成为德国著名的天然氧吧和度假胜地,培育了城市周围漫山遍野的葡萄园和与之相伴的酿酒业。弗莱堡是公认的德国环境之都和太阳能之都,是世界环境科学和太阳能研究中心之一。

从市内的城堡山坐电梯或徒步往上,可登上一个大的平台,那里是俯瞰市容的最佳点。然后,顺着不同方向的道路,通往林区,途中不时有冒出的泉水可供饮用。在黑森林中漫游散步、跑步和骑自行车,是弗莱堡人最钟情的休闲项目。

黑森林地区有许多湖泊,蒂蒂湖是其中之一。从弗莱堡坐火车,只要45分钟就能抵达,它海拔850米,湖水最深处达40米,清澈见底。在蒂蒂湖周围,有许多小巧玲珑的商店,令游客流连忘返,在众多的黑森林工艺品中,“布谷鸟钟”不可不买。

除了爬山,我在弗莱堡的另一项最喜欢的运动是沿着“德哈以萨姆河”步行或骑自行车。河的这边是人行道,对岸是自行车道,沿途有李子、苹果、核桃等,刚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不能采摘的,但后来当地人告诉我,这是公共的,你喜欢就尽管采好了。一次,两位国内的女同胞正好也来访学,我带她们去河边采苹果,虽然苹果有点酸,但她们还是一口气吃下两个。据她们自己说,要是从超市买回来的,恐怕一个都吃不了呢。另一次,一位国内友人访问弗莱堡,我们漫步河边良久,见绿油油的草地上,不少男女在裸晒着享受阳光,他有点好奇地问我:这河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我告诉他:自己曾不止一次地骑自行车想沿上游或下游去看个究竟,但直到精疲力竭也看不到头和尾,只好返回,不过我知道,这河是流入莱茵河的。

自然景观如此美妙,人文景观亦毫不逊色。小小的弗莱堡,大学有著名的弗莱堡大学,科研机构有著名的马普研究所。关于后者,我准备下次专文介绍,这里只说说弗莱堡大学。这个刚刚度过550周岁生日的著名学府,群星灿烂,十多位自然科学的诺贝尔奖得主和马克斯·韦伯、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耶克等一大批社会科学家,是其杰出代表。“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在弗莱堡大学教学楼的铭文下,荷马和亚里士多德的塑像昭示着自由大学精神的本质。弗莱堡学人,对得起弗莱堡这个名字——“自由之堡”(“弗莱堡”的德文含义)。

小城是干净的,报纸上暧昧的色情广告和赤裸裸的红灯区表演,其落脚点都在大城市,生活在弗莱堡,不会有因与诱惑斗争而累的感觉。

然而,人又是文化的产物,作为一个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人,弗莱堡虽好,却不可久留。此刻的我,已踏上归程。

再见,弗莱堡,愿我在梦中再次回到你的怀抱,回到这青山绿水之中。

(原载《检察日报》副刊“每月名家”,2007年11月2日。)

阿灵顿的变迁

美国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是首都华盛顿旁边的一处著名旅游胜地,与华盛顿市内的林肯纪念堂隔波托马克河相望。我曾先后两次参访过阿灵顿国家公墓,印象最深的是山顶上的“李将军纪念馆”。

李将军何许人也?他就是美国南北内战中的南军统帅罗伯特·李。为何在一个荣誉归葬地的最显眼处,却是一个叛军首领的纪念馆呢?翻开历史的尘埃,原来这里面有着一个关于阿灵顿变迁的曲折故事。

同类推荐
  • 票据存单与委托理财

    票据存单与委托理财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基本法律知识宣讲系列丛书之一,通过丰富详实的案例,对有关票据、存单及委托理财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进行解读与阐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从直观、感性、多元的视角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有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识,从而迅速了解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精要。
  •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

    《中国近代法律思想述论》是一部论述中国近代法律思潮兴起、流变、演进的专著。从近代法律思想发展之背景谈起,以鸦片战争作为历史分界点,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清代的思想家及其政治法律思想,修律给晚清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冲击,造成了礼法之争,本书简述礼法之争的基本过程,并对礼法两派的观点做了概述。
  •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

    《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由梁治平将其近三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编为自选集,侧重于当下的法律与社会。《法律何为:梁治平自选集》收录的二十余篇文章以“法治”为主线,从一个法律文化学者的视角观察法律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渗透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改变,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种种法律现象及制度问题作出了多方面考察与研究,不仅阐发了现实行为、事件和制度的内在关联,同时对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含义和意义,它与中国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它所面临的问题和前景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 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的法理研究

    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的法理研究

    环境权是基本人权,是人类权,是可持续发展权,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及保护自然的法理诉求。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绿色增长,循环经济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律诉求。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天然存在联系。以生态整体主义视角观察,环境权是循环经济法的基本立足点,循环经济法是环境权实现的有效保障。循环经济法对传统法律体系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以环境权的实现为立场,循环经济法将带来经济法制、科技法制及教育法制等方面的全面变革。
  • 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

    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热点问题出发,有机结合《行政处罚法》与《行政复议法》及其相关条例、司法解释,采取“宣讲要点”“典型案例”“专家评析”和“法条指引”的结构编写而成。内容层次循序渐进,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法律常识和相关法理。
热门推荐
  • 无限幻想计划

    无限幻想计划

    “妈妈,你看你看,那边的哥哥怎么穿着裙子呀?”一对母女刚好路过,一个4岁的小女娃吮吸着手指,一双大眼睛直勾勾盯着周明,奶声奶气的喊道。“别看!会瞎的!”妈妈连忙捂住小女娃的眼睛,拉着她匆匆跑开。......主角得到系统后,居然变成了女装大佬?!
  • 十八年梅林之约

    十八年梅林之约

    上官一博与李若琦师兄妹二人,为了赶在中秋节祭奠师父亡灵,踏上了漫漫复仇之路,经历了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曲折离奇的故事,最终以陌生人的身份再续前缘!
  • 华严法界观门注

    华严法界观门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死核星辰

    死核星辰

    二十二世纪,科技发展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层面,人类基因之中的秘密也被逐渐的解开,但是那时候全球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灾害不断,贫穷和富有两极分化严重,就在人类文明走到一个岔路口的时候,一朵升起来的蘑菇云,毁掉了一切。晨,一个行走在废墟和辐射中的男孩,一闪紧闭的钢铁大门,不仅仅改变了他的未来,也改变了在废土之中挣扎的人类的未来。
  • 永久的错觉

    永久的错觉

    高维生宛如一架扛起白山黑水的虎骨,把那些消匿于历史风尘的往事,用一个翻身绽放出来;杨献平多年置身大漠,他的叙述绵密而奇异,犹如流沙泻地,他还具有一种踏沙无痕的功夫;赵宏兴老到而沉稳,他的散文恰是他生活的底牌;诗人马永波不习惯所谓“大散文”语境,他没有绕开事物直上高台红光满面地发表指示的习惯,他也没有让自己的情感像黄河那样越流越高,让那些“疑似泪水”的物质悬空泛滥,他不像那些高深的学者那样术语遍地、撒豆成兵,他的散文让日益隔膜的事物得以归位,让乍乍呼呼的玄论回到了常识,让散文回到了散文;盛文强是一条在齐鲁半岛上漫步的鱼精,他总是苦思着桑田之前的沧海波浪,并秘密地营造着自己的反叛巢穴……
  • 幽灵巴士

    幽灵巴士

    我蹲在办公室里吃盒饭时,李浩已经在窗外把那辆破捷达发动起来了。我是个在旅游城市刑侦大队上班的菜鸟小警察。刑侦大队听上去很威风,我的工作其实就是打杂,每天早上先给黄队倒茶,给刑侦科所有比我工作年限长的前辈倒茶,给黄队的爱犬旺旺倒水,然后自觉自愿去资料室整理近几年市里犯罪档案资料。今天早上李浩端着空茶盅很委屈地靠在档案室门口,对我抱怨:“肖桐,你给旺旺倒水都不给我倒水。” “因为你不是我们科的。”我说。李浩是我们局唯一一个法医,技术精湛,业务过关,就在我隔壁的法医科,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很是寂寞。我们去年一起经历过某起凶宅连环杀人案,成了铁哥们。这次局里警车紧张,我就是借的李浩的破捷达去办事。
  • 花鹿姐姐

    花鹿姐姐

    《花鹿姐姐》是一套能感动每一个儿童的幼儿文学的启蒙教材。突出“亲亲”两个字,体现着它十分重视对低幼儿童应加强的亲情教育。收集每位作家的童谣代表作30余首,再配上绘本风格的插图,一首诗一幅跨页图。这些童谣押韵、琅琅上口,富有趣味,对儿童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健康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适合亲子共读。
  • 地外文明:神奇的谜团(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地外文明:神奇的谜团(青少年科学探索营)

    本书以科幻的视角,介绍了岩画记录的外星人、外星人曾在中国、回不了家的外星人、美国出现黑衣外星人、农民奇遇外星人、科西嘉岛上的外星人、地球人吃过外星人、外星人遗址、外星人与秦始皇、外星来客在东欧等内容。
  • 浮世

    浮世

    风卷雪裹的旗镇,有三条远近文明的巷子:财馆好汉巷、烟馆神仙巷、妓院杏花巷;还有纸灯笼街、野鸡岭、豪华岭、豪华典雅的人头红楼,以及时常有钟声响起的北大庙和圣·尼拉大教堂。山里种罂粟的烟客,深夜出没国境走私的“扒皮老客”,杀人越货绑票抢劫的“胡子”......镇子上来了一个神秘的旅行家,裤裆街口的千年榆一夜间竟旺绿了一大枝,注定了旗镇一段撼魂动魄的兴衰传奇。作品境界内涵悠远,格调品位高雅,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