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温州,最神奇的故事不是38把别墅钥匙,而是2002年一位拿着十万元去上海炒房的温州妇女。温州人里有个说法,去炒房的温州人大多数是工薪族,甚至是家庭主妇,老头老太,而不是资金雄厚的商人。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前者。
妇人没有钱,她变卖了家里的财产,然后又凑了几万块前,就和炒房大军到了上海,妇人不聪明,不会看房子的风水,也不知道环境什么的,她听温州人说哪个楼盘好,就去看哪个楼盘,楼盘看多了,妇人想不是办法,自己这点钱也没有什么好买的。
她又听说有炒房号的事情,就想,自己这点钱,看能不能买房号。
妇人和很多温州人一样,看准一件事情,就是大胆投入,不计成本,她找了楼盘的售楼小姐,给人家1000块钱一个房号,一下子“买”了6套房子的号子,“改革是从违法开始的”这句温州人中很流行的话,她学的很到位。
2002年房价已经开始坐上火箭,妇人等到了好时光,在售楼小姐的合作下,20天之内,她的六套房子很快出售,每套挣了近4万,她继续做“改革是从违法开始的”的事情,分了小姐2万,然后开始第二次买房号。
整个2002年,她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买号子,卖房子,民间的说法是,她手下最多的时候有近10个售楼小姐,他们互相合作,出手的房子差不多有200套。
到2003年年初妇人的钱已经近千万。这个时候行情越来越好,售楼小姐的沟通不是当初1000块钱的事情了,于是,她变化做法,一下子真买了十来套房子。
她听温州的朋友说起,可以把房子按揭,她想反正房子放着也是放着,还是钱好,于是贷款。
“改革是从违法开始的”还是有效,她开始找银行的关系做贷款,贷了款继续买房子,卖房子,不过那十套房子,她却不去动了。
靠买进卖出,2003年,她挣到了第二个1000万。她想想也挣的够多了,把除了最初的10套房子留下来,把其他房子都脱了手,回了温州,然后又和别人去别的地方,做房子的买卖经纪。
在民间,很多人不确信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女人存在,但说的人多了,大多人却是神往的。温州人相信一切经济奇迹,他们相信李嘉诚一次买卖可以赚1000多个亿,他们相信巴菲特用1、2年时间买进中石油可以赚50多亿港币,他们更相信普通温州人创造的财富故事,比如这个女人的房产奇迹。
有人说,温州人提着现金买房,有人说温州人一买就是几十套,甚至一整个单元楼,有人说,温州有数千亿民间资本在房产投资上,也有人说,温州人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他们更多利用那些空隙,获得房产升值时的中间利润,还有人说,是温州人把全中国的房价炒了上去,但不管说什么,温州人还是到处买房子,甚至买烂尾楼,到国外去买楼盘。
有太多神话在那里了,早已经没有别的力量制止他们投资房产的冲动。
从他们的吃看他们的投资
我总在思考,温州人为什么敢于投资,他们投资的原始冲动又是什么?
在我看来,温州人变化多端但又守旧,温州人喜欢冒险但又固执,温州人正直又常常利用法律法规漏洞,甚至制造漏洞。
和很多温州人交往,我有过一个奇怪的发现。
我发现温州人有很多不吃的东西,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他们什么都敢干,为什么不吃很多东西呢?
某些温州人不吃螺蛳,这是我早期的发现之一。读书的时候,和一群温州人混,在外面吃饭,从来不点螺蛳,问为什么,开头那位来自平阳的同学说,在他们那里,很少人吃这东西。又问,大家不吃,你为什么不吃?他笑笑说,长得太丑。不过这之后吃饭,他必点螺蛳,而且每次点螺蛳,总第一个下筷。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还有温州人不敢吃的东西。
后来又一次,还是温州朋友,吃饭的时候,他说不吃小龙虾,我大惊失色,再问为什么?“我们那边不吃这个东西的,不干净,吃海里的。”他说,这个朋友生活在永嘉的海边,倒可以理解。不过结果又一样——我们第三天又混到一起,他倒第一个提出要点一个香辣小龙虾。我笑笑,这次我不问为什么了。
后来我知道,吃与不吃螺蛳、小龙虾或者别的东西,仅仅是温州某个小城市的饮食的特点罢了,但为什么朋友吃了,他们会更喜欢吃,吃得更凶呢?这和投资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和很多人觉得温州敢吃第一口水才发财的不一样,我却觉得,他们更容易吸取别人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广泛的成功秘密正是因为对同类温州人、对朋友的一种信任——当有人吃了螺蛳和龙虾后,他们会靠着前人的经验选择吃或者不吃,然后,就形成了现在温州人到处做生意的局面。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温州人已经拥有了一张全球最大的信息网,他们在全中国、全世界做着不同的生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更多温州人会听到了前者的消息,要锐意跟进,正是这样,这个族群,才成长为现在的模样。
除此,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温州人是很穷的,而又正是这些穷的温州人,却创造了最匪夷所思的财富故事。自身很穷的温州人为什么有钱投资呢?我相信是诚信。
在温州,信用几乎已经变成了全民自觉,吴晓波在《温州悬念》里讲过抬会的故事(一种民间融资形式),在我看来,穷的温州人正是靠民间融资的信用完成了暴富的过程——我有数位温州朋友,只要一个在外做生意的温州朋友来电,就去打钱,而且往往是作为前期投入,也就是说是作为项目调研资金投入,如果项目调研失败,他们也从不考虑取回,而把这当作一个正常事件。
2002年8月,杭州的某个媒体做了个问卷调查,在这张问卷上,一共列出了近20个有关诚信的话题,参与答卷的有“正泰”的南存辉、“德力西”的胡成中等国内知名的温州老板。其中有一题是“对于下一代,你认为以下品质的重要程度如何?请排序:A、善良B、同情心C、守信用D、创新精神E、其他”,有20位企业家把“守信用”排在第一位,占55.6%,11位企业家把“创新精神”排在第一位,占30.6%。
所以,我对一切温州人脱帽致敬。
专家解说:
李光金: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产业机会主义”的特征
学术上“产业机会主义”还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只是将那些不顾自身资源与能力而对短期具有高速成长机会的产业趋之若骛的企业组织称为“产业机会主义”。深入剖析产业机会主义产生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根源不外乎有以下特征:
从外部环境看:与产业相关的宏观环境有利,产业高速成长,通常进入壁垒不高或虽高但由于欠规范而总有政策边缘,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企业纷纷杀入,产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得产业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从内部根源看:企业以追求短期利润为目标,所涉足产业与企业使命定位并无多少甚至毫不相关,而且投资还比较大。
显然,“产业机会主义”由于对未来利润的良好预期,在进入前只看到了所谓的外部“机会”,而忽略了自身劣势以及产业潜在的“威胁”。进入后,由于竞争态势的急剧变化甚至宏观环境的演变,而使得产业赢利性大大降低、赢利面普遍减少。他们便不得不鸣金收兵,又踏上了新一轮的“产业机会主义”征程。
事实上,当“机会”不能和企业内部优势匹配时,就是“诱惑”。正如“奥克斯、夏新”们。其次,对于创业阶段的企业,的确机会就是战略,尽管机会与风险同在,但要发展别无它径。而对于规模稍大的企业,就应该注意把握预测宏观经济形式以及产业发展态势,象李嘉诚那样为未来5年甚至更长时间看好的产业(地区)而投资,一方面构筑壁垒,另一方面规避盲目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其实,“为利润而利润”只是企业稳定型战略中一种,并非增长战略。德鲁克曾说:“利润不是什么东西,只是企业生存的条件……人离不开空气,但人不能为了空气而活,就犹如企业不能一切都是为了利润!”。殊不知,对利润追求越厉害,反而亏损越大。郎咸平曾说过,还没有发现哪家企业走入困境不是因为追求利润所致。
有人说,人长寿应遵循“头冷、脚热、八分饱”,中国企业恰恰就是不放弃任何机会(其实是诱惑),房地产、水电、煤矿、手机,只要有钱赚,无所不能。也有人对郑州亚细亚的多元化失败而慨叹:还不知到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它不能作的?!中国企业有的甚至因为机会多而被“机会活活撑死的”。《基业长青》揭示了百年名企的真谛——“不变的核心理念、构造造钟机制和可变的运营方式”。希望我们的民族企业能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冷静,少一分同质化、多一分创新,少铺摊、多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