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35100000011

第11章 走向超脱

1.再访美国

我于1998年7月份退休。为了驱赶退休之后的无聊和苦闷,我决定去美国探亲和旅游。妻子尚未退休,我动员她请了长假,与我同行。

这是我第二次去美国,却是第一次以探亲旅游去美国。我儿子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美国留学,取得了双硕士学位,从事计算机编程工作。儿媳已去美国4年,正在读学位。女儿和女婿也去美国三年多,正在读博士学位。他们四人都居住在首都华盛顿。虽然他们都忙于学业和工作,没有多少时间陪我们,但与他们多年没见面,很想去看看他们。我们身体挺好,也很有兴致看看美国的风光。

那时,去北京美国驻华使馆签证十分困难,需早晨两三点钟起床,打的赶到大使馆门外排队。这样,我们还没排到队的前头,只排在中间。逶迤的队伍占满了一整条街。好容易挨到中午时分进得大使馆,签证官只瞧了一眼我递上去的材料,就板起面孔说:“你儿子、女儿都在国外,为什么不让他们回来看你?”接着就把一打子材料退了回来。

这样的遭遇让我重复了三次,签证官总是暗示:你儿女都在美国,恐你有移民倾向。同去签证的人们对我说,你错就错在不应该在表上填儿女都在美国。

诚实是人的美德,有时却因诚实带来麻烦。三次被美国驻华使馆拒签的遭遇,让我心里闷了一股火,我去不去美国在其次,却一定要向你美国讨个公道:你为什么硬要把“有移民倾向”强加于我!难道儿子、女儿都在美国留学我就一定有移民倾向?

第三次被拒签后,我没有立即回到宁夏,就在北京写了一份申明材料,说明我只赴美国探亲旅游,无意移居国外。我从1985年第一次访问加拿大,1987-1988年又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一年,此后又访问过英国和美国。如果要移居国外,这些都是很方便的机会。我在申请赴美探亲旅游的文件上填明儿女都在美国,这说明我的诚实,并暗示你美国驻华使馆不应强奸人意,把莫须有的想法强加于人。我把写好的材料电传到美国大使馆,一天后我打电话问秘书收到了没有,秘书说收是收到了,但你最好用英文写,否则我们还得费事去翻译成英文。我立即用英文写了电传进去。

我们第四次去签证,大概是申明材料起了作用,当然还有可能因为签证官的“心情好”,他只把我递上去的材料翻了几页,扫了几眼,说道:“等着收签证吧。”我对美国使馆“知错能改”表示赞赏。

经过一年多的折腾,终于拿到了赴美签证。

我们是在金秋十月的一个上午到达华盛顿的。从机场出来,儿女们迎上前来,一家人溢漫着喜悦的心情,沉浸在欢乐之中。在驱车赴家的路上,秋天的景色迎面扑来。路旁远处连绵的森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斑斓的色彩;近处的树木有的依然翠绿,有的披上了红妆,还有的挂满了亮黄的叶子;草地绿展如茵,少有黄色的斑迹;也有一些野花,不是那么烂漫,却竞相开放着;沿途房舍稀疏低矮,掩映在翠绿或斑斓的色彩之间。人们总以秋风落叶描述秋的萧瑟,这里的秋天却是这般的多姿多彩,这般的美丽无比!

退休后的第一次赴美,真正实现了我对美国驻华使馆签证时的承诺:探亲旅游。

美国是“车轮子上的国家”,出门旅游离不开汽车。我和妻子自己不会开车,“没有腿”,必须等儿女们双休日或节假日带我们出去。我们充分利用了所有的双休日和节假日,不到半年的时间,几乎把美国东海岸一带游了个遍。

很多人说,你去美国,如果没有去尼亚加拉大瀑布,就不算真正到过美国。我虽于1993年夏天到过美国,但那是科学考察,走过八个州,尼亚加拉不属于我们科学考察范围,无暇光顾。这一次来美,为了实现“真正到过美国”的愿望,我们到达美国一周之后,时差还没有调整过来,就首先登程去大瀑布了。是女儿女婿请了几天假带我们去的。

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美国与加拿大两国的界河尼亚加拉河上。在美国可以看大瀑布,越过界河到加拿大,则可以看到更为壮观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大瀑布。因为大瀑布在奔腾倾泻而下之前,被河中心的格兰岛劈成两半。以宽度而言,美方的瀑布为320米,加拿大方则有675米;以水量而论,美方只占总量的10%,而加方则有90%。我们是在出发的前两天,先在华盛顿加拿大驻美使馆办了去加拿大的签证,所以我们在第一天游览了美国方的大瀑布,欣赏了“新娘面纱”等优美景点,当晚跨过界河,第二天观赏了加拿大方的大瀑布。在这里,当看到气势壮阔,惊天动地,咆哮直落的大瀑布时,我内心涌动着对“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才算真正到过美国”的修正:没有在加拿大观赏尼亚加拉大瀑布,就不算真正到过尼亚加拉大瀑布!

迎着风姿绰约的秋色,沐浴着和暖轻拂的秋风,在游览了号称世界奇观之一的大瀑布之后,又驱车前往加拿大与美国东部相距最近的城市多伦多玩了一天。回程路上,游访了美国与加拿大交界的五大湖区域;参观了柯达胶片厂区及康宁玻璃城;掠过宾夕法尼亚州东南部,向东横穿特拉华州,再经地下隧道穿过凯萨布莱克海峡,沿特拉华州东海岸南下,到达马里兰州的大西洋城;再迂回到一个可以看候鸟迁徙路过的弟尔岛,然后返回华盛顿。这一路,路程总和约4500千米,可谓领略了美国东海岸北半部分从内地到海滨的风光:起伏的山峦,五彩斑斓的森林,碧澈的河水或湖水,蔚蓝的天空及飘浮的白云,偶尔可见的整片农田和牧场,以及掩映于山后或谷地或林间的城市建筑。整个东海岸一带,就像一座美丽无比又广袤无边的国家公园!

经半月余的休整,又萌生了畅游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的想法。这次是儿子请了几天假带我们去的。

我们在纽约曼哈顿岛上游览并到访了中央公园、时代广场、帝国大厦、联合国总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等等,令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瞻仰自由女神像和游访世界贸易中心大厦。

自由女神像坐落在哈德逊河入海口外海的自由岛上。我们从位于曼哈顿南端的炮台公园乘游船向西南直达自由岛。

自由女神像不仅是纽约市的象征,对美国也具象征意义。因为她的全称是“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从这种意义上说,到了美国,是不能不看自由女神的。

我们按朋友介绍的经验,到达自由岛后,先排队去登攀自由女神像。我们随队由铜像的内部攀登上她的冠部(这有22层楼高,共354阶),在那里鸟瞰整个曼哈顿岛上的参天高楼,远眺那波涛翻卷、浩瀚蔚蓝的大海以及海上星罗棋布的船只。

自由女神的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她形象高大,寓意深邃。我们站在她的前面,仰望她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穿古代罗马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着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脚上残留着被挣断的锁链(象征着暴政统治已被推翻)。此时此刻,我们感到她紧闭的双唇似乎有些颤动,并发出震响着整个世界的声音:

交给我,

那些挤在一起的疲乏、贫窘而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那些被遗弃在你们的海岸的可怜的人群。

无家可归、颤沛流离的人们啊,

交给我吧,

我高擎火炬,站在金色的门口。

对于“站在金色的门口”的自由女神所发出的声音,我们是在离开自由岛,回程路上登临位于自由岛与曼哈顿岛之间的艾里斯岛,并参观了坐落在岛上的“移民博物馆”之后,才有所理解的。

原来,艾里斯岛曾是接受进入美国的移民前哨站。约有超过40%的美国人的祖先都曾经在这个27.5公顷大的小岛上居住过。博物馆内展示着等候移民官叫唤自己名字的“移民大厅”,移民官检查过后让移民进入的“美国之门”,写满各国文字的墙壁,以及移民们从家乡带来的各种物品……在博物馆外的人行道侧,有一排“美国移民荣誉墙”,其上详列了几十万名荣誉移民的大名,其中包括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曾祖父。

显然,自由女神是站在“美国之门”的“金色的门口”,高擎火炬,为那些衣衫褴褛、挈妇将雏、挣脱了压迫、来寻求自由的外来移民们高喊欢迎和指引进门之路的。

艾里斯岛的对面,隔水就是曼哈顿岛南端高耸入云、穿破蓝天的世界贸易中心银白色的“双子大厦”。我们离开艾里斯岛之前,以“双子大厦”为背景拍了好多照片,当时只觉得这些照片很好看,很气派;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我觉得这些照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珍藏价值。

我们从艾里斯岛回到炮台公园,已是夕阳晚照时分。我们赶往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排队乘电梯登上它的顶层(第110层)时,太阳早已落山了。这正好是看纽约夜景的时刻。远眺大海,苍苍茫茫,那里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纽约港吧;鸟瞰曼哈顿,是一片灯火的海洋。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是曼哈顿金融区的中心,它的周围,华尔街、世界金融中心、联邦储蓄银行大厦、纽约证券交易所大楼、联邦国家纪念堂等等,都灯火通明地坐落在那里。

从艾里斯岛上所拍的以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为背景的照片依然留在我的相册里;当年登上这所大厦之顶眺望苍茫大海和曼哈顿夜景的感受依然留在我的记忆里,令人遗憾的是,这所大厦却在恐怖分子的袭击下永远地逝去了。世界贸易中心大厦再高,再豪华,也是有价的;但随着大厦逝去的来自世界各国的那些经济学家们、那些无辜的人们的生命,却是无价的损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随着大厦逝去的,还有美国人民的安全,世界人民的安全。从“9·11”之后,世界似乎进入了恐怖时代,再也没有安宁过。

我们旅游,总需与休整相伴随,间隔出行。此后,我们又在儿女们的陪伴下,游览了弗吉尼亚州的占地280平方英里的赛纳德国家公园,离华盛顿不远的大溶洞,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故居,东海岸的大西洋赌城等。我们两人还乘长途大巴或地铁游览了美国首都华盛顿,包括世界闻名的白宫、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杰斐逊纪念堂,以及位于华盛顿市区中心广场两侧的众多博物馆、艺术馆等。

在出游间隔的休息时间里,我们去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儿女们都住在马里兰大学的研究生公寓,离图书馆很近)阅读书刊或撰写游记。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很大,免费对外开放,尤其有大量的中文藏书。我们所阅读的,大多是关于美国的历史,当今社会现状,美国的教育,美国的旅游胜地,华人华侨的生活,等等。我们还通过阅读资料、文献检索和到小学、中学、大学实地考察,撰写了一篇综述资料《美国的教育》。

当今,一般的年轻人认为在美国旅游或生活是很正常的事。但当时的我,经历过风雨沧桑,阅尽世事变迁,对于能正常地生活在美国,确实感到不可思议,颇有恍如隔世之感。毕竟,中美两国曾有过长达20余年的敌对状态,由于国家之间的敌对,我们也曾“谈美色变”,唯恐避之不远。

小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个美国,它就是中国的敌人。1950年我离家到莱西一中求学,这年秋天,国家号召我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在本书第二章曾说过,当时我们班里的同学都曾报名参军抗美援朝,只因大多同学体重不合格没有去成。此后的多年里,“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经常喊。到“文革”期间,这一口号更被喊得震天响。从我上中专开始,英语也不学了,改学俄语,因为英语也是美国的母语。到“文革”时,学英语就是“崇洋媚外”,甚至会有“里通美国”的嫌疑。

后来,人们不再喊“打倒美帝”了,那是因为在毛主席逝世前几年,他老人家彻然“顿悟”,发明了“乒乓外交”,并在1972年邀来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中两国第一次握手。从这以后,在我们的心目中,美国不再是潜行于暗夜之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而是在阳光之下显现出能与中国领袖握手的真实形象。

由于中美两国关系戏剧性的变化,才有了中美两国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在教育方面,邓小平、方毅等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让自己的子女带头赴美留学,掀起了一股“留学热”,这热潮波及到我本人,我赶上了做访问学者的末班车(50岁以前)被派去加拿大做访问学者一年;这热潮又波及到我的子女,他们随上了大潮,在大学毕业后工作没多久就自费出国留学,在美国取得了学位。

正是由于这种时代的变迁,我才能赴美探亲旅游。此后,我频临美国,居住常达一年以上,并对美国有了肤浅的了解。

美国是个神秘的国度。真正了解它、看清它的面目是不容易的。当今,随旅游团或由国家派出去美国旅游或访问的人们千千万万,人们到各大旅游景点、各大城市都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隔靴搔痒,尽管好多人都到过尼亚加拉大瀑布,难道这算真正到过美国?

从我坐在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阅读关于美国历史的书籍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令我百思而不得其解。

我认为,美国是一个不算有历史的国家。如果说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是一条连绵长河,美国二百余年的历史顶多是个尽收眼底的小小湖泊。中国人的祖先是黄帝,是尧舜,是老子、孔子等先师圣哲;而最初登上美国大陆披荆斩棘、拓荒造田的人们都是平民中下阶层,甚至是清教徒或从英国或别的国家发配来的、逃出来的囚徒,等等。但就是这些人和这些人的后代,使美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说,只用了一个半世纪的光景,就使美国由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今,它更能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到处扩张、纵横捭阖,独占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这般神奇的飞速发展,个中因由,有谁能参得透呢?

2.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永恒的动力

1999年,我第三次赴美,是为了抱孙子。

这次到达华盛顿时,正值晚秋季节,大自然的景色仍然很美,但此时我的心情却是急于看出世不久的孙女了。

其时,我孙女出生刚两个月。我把她抱在怀里,她睡得那么安详。她的面容纯真秀美,透出了粉红,弥漫着生气;她那宽而隆起的额头,显出将来的聪明和伶俐;她那柔细的小手,犹如春日花木的嫩芽。我用手轻轻拍打着她的小屁股,她在睡意蒙眬中竟然一次次绽开了丝丝笑容——这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笑容!才两个月就有如此醉人的笑容,我这较之一般人迟来的天伦之乐,可能比一般人更香甜、更浓重。这是何等珍贵的补偿,何等幸福的享受啊?

儿媳已取得了硕士学位,找到了一份工作。我到达后两周,她就上班了。在儿子、儿媳上班的时间里,家里只有我和孙女相伴为乐了。

这次,我在美国待了近一年。在人的一生中,一年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于一个新生婴儿的成长来说,她经历了非常重要的成长历程;而对于我来说,做了非常有意义、非常有趣,也永留记忆之中的事情。

儿子、儿媳上班之后,我把白天照顾孙女的事情全部承担起来。把一天的时间合理安排,在一张大纸上绘制了24小时循环的圆形图,以鲜明的色彩标明吃奶(配方奶)、喝水、睡觉、玩耍等的时间,做到定时。这个圆形图随着孙女的年龄段而有变动。例如第3-5个月白天六次吃奶,三次喝水,三次睡觉,其中4个月时开始在上午和下午各加一次水果(将香蕉、梨或苹果以小勺刮果肉喂食),5个月时加食米汤。6-8个月时白天四次吃奶,两次睡觉(中午和下午各一次),每天到室外两次,其中6个月加食稀饭两次,7个月改为加食面条(带软碎蔬菜)两次,并增加水果的品种和数量……一岁时,将配方奶改为全脂牛奶,每日三次,又每日三次面条、稀饭、软米饭、柔软蔬菜等,两餐之间加食水果,白天一次午睡,两次外出。总之,一切活动按孙女的不同年龄段定时进行,食物的品种和数量也随之合理变化。每天她午睡一长觉时,我也伴在她身旁安心地睡一大觉,还在她上午或下午睡觉的时候,每天做一点翻译,积少成多,一年中竟把一本心血管方面的书译成了中文。我译这本书,是寄托对妻子的思念,也将是献给她的礼物。

在这一年中,我记录了孙女成长的过程,包括体重、身高的增长,体态、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经历了她在床上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稳,和第一次站立。其实,小孩子在会说第一个单词之前,已有了自己的特有语言。她在6个月以前,基本上是用所谓的“啼哭”来表达需求和感情的。当她饥饿时、瞌睡时、排便时,她的哭声是不一样的。她的啼哭实际上是语言信息,我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到6个多月,她可以用欢笑和手舞足蹈表达对玩具的喜爱;到9个月时,就可无意识地喊“爸——”“妈——”,并在大人语言的启示下做“拍手欢迎”等动作;到10个半月时,可以在大人启示下“挥手再见”“摇头”,并能辨认出爸爸、妈妈和爷爷(以视线表达)。一岁时,可以喊出“爸爸”“妈妈”,并从迈出人生的第一步进而学会走路了。

我由于晚婚而晚得子,幸福的是我儿女双全,所以对儿女有一种超出常人的疼爱。但毕竟那时忙于工作,学校离家又远,不可能像现在对孙女这样天天相伴,无微不至地照顾,总在一起玩乐。所以,如果说我曾欠下了对儿女的关照,现在却在孙辈身上补偿了。

人们都说“带孩子很苦”,我认为带孩子苦中有乐。我把大孙女带到能满院子跑,可以自己吃东西,可以在纸上画她自己的画(虽然不成样子)的时候,第一次离开她回国。在北京遇到了我妻子的二姐,她把我大加赞扬。她实在未曾料到我这教授和“高干”能做得了“带孩子”这样的事情,于是把“亦官亦民”“能上能下”“吃苦耐劳”“以身示教”等溢美之词一连串说出来了。

我从美国回来半年多,儿子一家回国探亲。这时,大孙女刚一岁8个月,我到北京机场去接她时,她还认得我,抱她时,她一点没有生分了的感觉。他们半个多月的探亲,都是买了往返机票的。但我妻子第一次见孙女,喜爱得难分难舍,硬是说通了儿子儿媳,把她留了下来。

我们请了位小保姆,我退休在家,两人来照顾她。晚上睡觉时,我怕小保姆年少觉多,孙女蹬了被子她都不知道,所以让孙女跟我睡在一个床上。如果孙女外出玩耍,我常常与小保姆两人陪伴。

小孩子两岁左右到三岁时,是最敏于观察事物,也是语言模仿能力最强、进步最快的时期,还是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人们常说的“最好玩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孙女已成长得什么话都会说,能认六十几个汉字。我给她买了一本《儿歌天天学》,共有365首儿歌,我和小保姆并没有精心去教她,可不知什么时候她把大半本书都背会了,不管你翻到哪一页,她一看图画,立即就能背出来。她还会唱二十几首歌曲,能背诵几首唐诗。差不多每天晚上,她都和小保姆在地毯上跳呀、唱呀。家里来了客人,或带她外出做客,她不仅十分高兴,还能表演不少节目。纯真、开朗、活泼,爱说爱笑,爱看书绘画,跟人相亲相爱的优良性格逐渐形成;还养成了饭前洗手,不挑食、不贪食,好吃的先让人,喜欢蔬菜、水果等良好的饮食习惯。

孙女快三岁时,妻子退休,我们三人轻松愉快地去美国了。孙女与父母虽相隔一年没见面,可骨肉之情让他们一见面就亲密无间。晚上就要离开爷爷,与父母睡在一起,几天之后,又适应了在美国的生活。

我们又在美国共同生活了半年。在我们离开美国前的一个月,只得先让她提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一个月,是她出生以来最为痛苦的一个月,她哭闹着怎么也不想去。离家前哭,到幼儿园哭,在幼儿园不吃午饭,只在她爸爸妈妈去接她回家时才笑着跑过来。在我们走前,她的脸蛋瘦了下来,脸上的红润也退去了不少。

我们这次在美国半年的时间里,还迎来了两件大喜事。

一件喜事是我二孙女出生。在我们到达美国之后的第22天,即2002年4月17日,二孙女出世了。她出生在一年中最为美好的季节里,春日的阳光灿烂无比,盛开的鲜花万紫千红,和风细雨轻抚着新绿的柳枝,树上的鸟儿欢唱着我家的新禧。她的出生增加了全家的忙碌,增添了全家的幸福。人生的天伦之乐寓意无穷,其中最醉人肺腑的是儿女出生时那种无比兴奋、充满美好希望的心情;是孙辈出生时那种其乐无限、感到人生富足的情怀。如果说我曾错过了大孙女出生时的那种激动和幸福感,那么,在二孙女出生时,这一切都得到了补偿。

另一件喜事是我的女儿怀孕在身,也要做妈妈了。

为了照顾女儿,迎接将要出世的外孙,我们不得不忍痛暂时离开两个孙女早早回国,以图半年之后再来美国。因为美国驻华使馆有个不成文的潜规:探亲在美住了半年(或一年),回国后需待半年(或一年)之后才可再签证来美。我们带着难以割舍的牵挂、无限留恋的思绪和对孙女揪心的歉疚登上飞机,涌动的泪水、起伏的心潮让我们一路上难以平静,直到下了飞机,看到前来迎接的亲友,才仿佛从梦幻中醒来,展开出于礼貌的笑容。

我们再去美国,外孙女已出生半年多了。她比一般的男孩还要好动、调皮,这与她秀美、灵气的面容神态很不相称。只要她一觉醒来,就不能有片刻安宁;从会翻身开始,总是不停地翻滚;从会爬开始,桌子、凳子、床底下到处爬,只要能拿动的东西,无一幸免的被她掀翻或扔抛;能站立、会走路之后,更是不得了,椅子、桌子、沙发背等任何高的地方都要站上去,稍不小心就跌了下来。人们常说,顽皮的小孩往往是聪明的,这话在我外孙女身上应验了。她的聪明伶俐在我与她相处的一年中深有感受。从她的说话、反应、表情、动作等方面显示出来的智力水平,超前一般的孩子半岁多。

孙女们一天天长大,我却未觉变老。跟她们在一起,仿佛变得年轻了。她们一个个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学校,就像一棵棵树苗节节长高,又像美丽的朵朵鲜花,争奇斗艳。人们都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是啊,她们各个出落得像小天使一般,在蓝天白云之间自由飞翔。她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一天到晚既乐又忙。在家里,她们看书学习,弹琴绘画,说说笑笑,蹦蹦跳跳;在学校里,老师们对她们关怀备至,精心栽培;课余时间里,她们外出学跳舞,学中文,学打网球、游泳、滑冰……

三个孙女,各个聪敏过人,又各有自己的性格,我都十分喜爱。

大孙女开朗、文静、好学。在学校的功课成绩名列前茅,几乎全A,只个别功课是B。她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老师们十分喜爱她。她上二年级时,我作为家长陪她参加学校的感恩节午宴,她班的主管老师(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特地过来对我说:“你有这样一位出众的好孙女,而我有这样一位出众的好学生。”除了在校读书,课余时间她参加的各种活动均有突出表现。中文认字比赛和网球比赛等屡屡得奖,尤为突出的是她的钢琴演奏。她6岁开始学钢琴,11岁时已达相当高的程度,所弹奏的都是世界名家如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门德尔松、海顿等的名曲。她弹奏时,我常坐在一旁欣赏,是一种莫大的享受。钢琴老师很器重她,选中培养她参加全州的钢琴比赛。

二孙女甜美、活泼、敏锐。平日总是笑声连连,不愁什么功课或作业不会。美国小学在二年级时,有一次全国统一的GT考试,考数学、英语等四门课程,其内容除在校学过的一部分,多数还是课外知识。反应敏锐、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直到初中毕业将被入选在快班学习。大孙女已进入快班。我和老伴亲历了二孙女升快班的考试过程。共考了四次,每次考下来她总说题目不难,都会。后来成绩下来了,她有三次考试都是100%的满分;另一次考试答对95%。而在四次考试中,只要有一次达到95%,就可以被选入快班。其实,二孙女在这样的考试之前,就已在全班和全年级出类拔萃了,以至当有的学生问老师疑难问题时,老师有时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暂时忙,你去问Sarah(我二孙女的英文名字)吧。”老师曾在家长会上对她赞不绝口,甚至说:“我们班,我们学校为能有这样品学兼优又乐于助人的好学生而感到骄傲!”

外孙女小时好动、调皮,逐渐长大时,也总是坐不住,只有玩电脑、在电脑上玩游戏时屁股才能粘到板凳上。她早早就有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四岁时,电脑上的各种游戏都玩得团团转;到商店,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软件;到图书馆,可以在电脑上阅读或查找书目。美国很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上小学一年级时,她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二年级时,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从性格上,我常开玩笑说她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佬”,独立性很强,凡自己能做的事,总是独立去做。你要帮她做点什么,她总说:“我自己,我能!”还很坚韧,好强争胜。学了几年跆拳道,练就了双腿和胳膊上结结实实的肌肉。我很害怕她的拳头,我俩拳对拳“对打”时,我总是吃亏。她学打网球没几天,却宣布:“我要把姥爷打败!”我虽不甘拜下风,可将来总要败在她的手下,这是历史的必然。

“隔代亲”是人生的理,谁都说不清其中的原因却又是实实在在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儿女?但儿女有了错或惹我心烦了,有时还发发脾气。可这三个孙女,她们似乎从没有错,也总不惹我心烦,我对她们没有一点脾气。我看着她们,打心眼里高兴。她们的面容是那样清纯秀丽,她们的笑声是那样甜美感人;听她们说话,是美不胜收的享受,与她们玩乐,我感到年轻了许多。我这三个孙女,是我的骄傲,是我的希望。

我与儿孙们尽享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是一种纯洁高尚的感情。如果说在生活困苦、生存不易的旧社会里,人们还有“养儿防老”的潜意识,那么,在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日益改善的当今时代,这种意识越来越淡薄了。人们因为有了子代而快乐,而付出时,似乎只体现了对子代的希望和关爱,极少想到获得子代的回报。

我父亲生活在艰难困苦的旧社会,那时的养儿防老是人之共存、甚至是天经地义的理念。至于说到回报,他有一句名言:“长辈总是关爱下辈,下辈对于长辈的回报能有长辈对下辈关爱的十沟的一沟(意即十分之一)就算是孝子了。”这实在是至理名言。但这名言不可以作为长辈对下辈不孝的批评依据,更不是评价子女对父母孝心的尺牍。它只是道出了人类千古流传下来的一个真理。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人类繁衍至今,经历四百万年有余。曾身披树皮兽衣,以采食野果为生;曾与严寒酷暑抗争,与野兽搏斗,在疾病中挣扎;逐渐学会了驯养动物、栽培植物、筑茅舍居住。人类经历了数不尽的劫难,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一代代传下来,成为当今地球上唯一的统治者。试想,如果没有上一代对下一代的抚育和关爱,人类有可能生存并延绵下来吗?上一代关爱下一代,人类为传宗接代而生存已逐渐形成为人的天性,或称为本性。正是由于人的天性,人类才世世代代,繁衍至今。所以,爱幼是人类得以繁衍生存的前提。

这种生物学上的天性,在人类繁衍的过程中注入到人类的遗传基因,形成了现代科学所谓的“遗传性”;而从社会学的角度,“天性”或“遗传性”赋予人类以责任,而这种责任就是人类对于社会的奉献。这种奉献是潜意识的,即当人们在实际上作出奉献时,头脑里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奉献。

鲁迅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发展”指的是传宗接代。孟子曰:“食色,性也。”“食”是为了生存和温饱,“色”是为了传宗接代,这都是本性。

说天伦之乐是纯洁高尚的感情,它体现大爱、至爱,还不只停留在能传宗接代、得以繁衍的层面上,还在更高层面上希望子代生活得比上代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好。谁不为子孙们比自己更生活优裕、快乐幸福而高兴?我老伴经常说的是:“只要孩子们好,我再苦再累也情愿,也值得”,“能为儿孙们做点事,我觉得自己还有用,很高兴”。美国早期一位政治家曾留下这样一段话:“我们这辈人骑在马背上征战,为的是我们儿子一代能够从事科学和哲学,为的是我们孙子一代能够从事音乐和舞蹈。”这种传代的观念只是一种比拟,但却传达出人类内在的天性目标。

3.余烬烧“红薯”

人生进入退休年龄,告别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岁月,只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日子了。

退休的前和后,只昨天和今天相差,生活似乎发生了质的变化,别人对你的感觉也截然不同了。退休之后的今天,即使做与昨天相同的工作,如写昨天未完成的文章,已属“发挥余热”了;昨天还在“壮年”行列里昂首阔步,今天却踏入了垂暮的老年队伍。按照哲学的观点,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而质变是一次“飞跃”。难道退休这一天就是“壮年”到“老年”“工作”到“余热”“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吗?

客观事实是,多少人在这种“飞跃”的袭击下迷茫、徘徊、委靡不振,事事都索然寡味。还是媒体人最能体贴这帮退休老人的心,百般爱怜地说:你们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希望你们“发挥余热”“延年益寿”等等。

其实,“发挥余热”“延年益寿”这等词句,原本就像深秋的寒霜,让人有肃杀冷清之感,它严酷得让刚刚退休的人们难以经受,难以适应。

我努力去适应这种“质变”,尽力去“发挥余热”。但既是“余热”,必是旺火衰败之后的热,我甚至把它比喻为火后余烬。余烬的热力已不足以再做熟一顿饭,只能做如我童年时在烧饭之后的剩火余灰中烧几个红薯或鲜玉米棒子之类的事情了。所以,我把“发挥余热”定位为“余烬烧红薯”。

我利用自己的“余烬”烧了两个“红薯”,又自认为这两个“红薯”烧得恰到好处,“香气袭人,外焦内嫩”。当然,这可能是自我欣赏。

我烧的第一个“红薯”是一篇论文,题目是“农作物的气态氮损失”。

我曾任全国“作物生理及栽培学会”理事,学会在我退休后仍邀我参加两年一届的学术会议。头两次会议,我的论文是运用退休前的科研资料写成的。后来,我有了新的念头:捡起我退休前无暇研究、却一直留在记忆之中的、作物生理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987-1988年在加拿大做访问学者时,我的老板(supervisor)给了我几篇文章,是他从网上检索来的。这些文章报道小麦植株在生长期间以气态氮形态损失大量氮素。我俩对这几篇文章所论问题很感兴趣。但因文章内容不属当时我们合作研究的范畴,只能暂时将其束之高阁,待有机会再去研究。

我想起这几篇论文,正是我接到“作物生理及栽培学会”年会与会通知的时候,这时我的老板已经谢世,研究这一问题,是我的兴趣,也是他的遗愿,作为对他的思念。

为了掌握我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我先在宁夏进行文献检索,但一无所获,因为宁夏的检索手段太落后。我只得求助于在南京工作的学生。他检索到20余篇国外文献,并印制寄来。虽然没有检索到该领域国内的文献,但却澄清了一个问题:国内在这方面至今尚无研究报告。

我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这些论文,决定先以论文综述的形式推荐给国内作物生理学界和农学界。

我的论文综述提出了令学术界感到陌生的问题: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油菜、各类牧草等农作物,都会在它们生长发育期间通过它的绿色组织、特别是绿色叶片,以气态氮的形式散发损失氮素。氮素原本是农作物最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栽培者施给作物的最重要的肥料成分,但作物却在生长季节里一边吸收,一边又把一部分散发损失了。国外学者几经探索,从农作物氮素平衡(收支平衡)账上证实了氮素的损失,又进一步证实这相当可观的损失量是通过作物本身的绿色组织以气态氮(主要是NH3)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之中的。研究者们的这些发现不仅令他们感到震惊,而且令作物生理学界和农学界的学者们匪夷所思,难以置信。

我带着自己的论文综述参加了2005年7月在四川省雅安市召开的中国“作物生理及栽培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在会议上,我遍访了国内知名的作物生理学家和农学家,包括该会的理事长在内,他们均说此前未闻国内有这方面的研究。在讲坛上作学术报告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来自台下学者们惊异的目光。我回答了台下饶有兴趣的提问,下来后,又与有关专家讨论再三。论文受到与会专家们的赞许和肯定,进而可能成为我国作物生理学界和农学界新的研究方向之一。但我并没有同意把这篇论文编入会议论文集,而是投到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主办的、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核心刊物《植物生理学通讯》上,并在2006年第42卷第4期刊出。

这篇论文是国内该领域的首篇文献。它的重要意义是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农作物以气态的形式损失大量的氮素,这不仅是对氮素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重要的大气污染源。这应引起农学界、更应引起环保界的重视。而从论文对农作物氮素损失的形态、机制和影响因素的揭示,可以引申出减少农作物气态氮损失从而减少农业资源氮素化肥的浪费、减少大气污染的途径和方法等。

我烧的这个“红薯”或许可作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铺垫。我的学生(在江苏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打算申请一个国家级课题对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希望他、也希望我国学者们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我烧的第二个“红薯”是撰写一部科学专著的一部分。

2002年春天,我接到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教授的一封来信。他让我在他主编的科学专著《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中撰写一部分,并寄来编写指导性意见和编写大纲。编写大纲把全国小麦生产划分为十余个区域,要求结合地区特点分别论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规律。分配给我撰写的是中国“西北春麦区”的春小麦生产部分。

余先生的委托令我惊喜不已,又感担子沉重。因为余先生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作物栽培学家和农学家,中国现代作物栽培学奠基人,中国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之一”。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农学专业本科生所用的《作物栽培学(北方本)》教材就是余教授主编的。这部教材在中国北方各省区市的高等农业院校用了十几年。余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宁夏农学院还借专业学术会议之机两次请他来校举行科学讲座。他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不仅在我国华东、华北一带推广应用发挥了巨大增产增收作用,其科学原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春小麦生产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我负责编写的“西北春麦区”按地域范围包括甘肃、新疆、宁夏、青海各省区,以及陕西省榆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套和河套以西地区。这一区域春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的45%,总产量约占全国春小麦产量的50%。

从收集资料到编写完成,大约用了八个月的时间。按说编写4万-5万字的稿子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但一则因为这是余先生主编的专著,非同一般;再则我退休在家,不受工作和杂事的干扰,我一心想把这个“红薯”烧好。

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我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西北春麦区半个世纪、尤其近十几年来春小麦栽培的实践经验,吸收了西北各省区长期从事春小麦研究的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近代研究,旁征博引,精心锤炼,数易文稿,在阐明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突出西北春麦区的特色。

一提起祖国的大西北,人们、特别是内地的人们总把它与荒凉、贫困、落后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哪一样事能走在全国的前头。但是,西北春麦区春小麦的高产却是享誉全国、甚至世界的。中国小麦(包括冬小麦与春小麦)的高产记录就出现在这一地区。1978年青海省香日德农场0.26公顷春小麦平均产量达每公顷15195.8千克;1979年青海省诺木洪农场有1公顷春小麦产量达14385千克。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小麦单产的最高纪录。因为我曾质疑过这样的高产纪录,所以对这一地区小麦生产特别关注。这一次,趁撰写书稿之机,我对现有的资料细致分析后,得出了一个十分明晰的新看法:在西北春麦区,有一个沿河、沿山灌溉农业区春小麦高产带。沿黄河有著名的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河套灌区、青海黄河灌区;还有沿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塔里木河、玛纳斯河等内陆河流灌溉麦区。天山、祁连山的雪水融流,灌溉了新疆、甘肃、青海各省区无垠的麦田,其“坎儿井”等独特的灌溉方式,不仅滋润了春小麦的优质高产,也成为我国春麦区引人入胜的景观。这一高产带春小麦单产水平一般在每公顷4500-6000千克,高的达7500千克以上。

不消说一般的人们,就是内地的小麦专家们,也曾对西北春麦区春小麦高产带小麦的普遍高产和高产纪录有过质疑。他们还曾质疑这一带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长相,尤其是不理解这里小麦栽培上的“大群体”即高起点(高基本苗数)、高密度(高总茎数、高生物学产量、高叶面积指数)、高总穗数的特点。例如,山东省的“小麦精播高产”每亩只播4-5千克种子,这里(为了达到高基本苗数)却每亩播种20-25千克!内地各省区小麦的最高叶面积指数一般只为4-5,而这里一般为5-6,高者达8-10,甚至10以上!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为了回答内地小麦专家的这些质疑,在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农业厅和农科院曾在麦收季节邀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宁夏等省区的小麦专家赴青海省现场观摩和实收实打,进行产量验收。通过多年、多省区市的小麦专家们的现场观摩和验收,内地专家相信了这里春小麦高产的事实。但是,专家们对这里春小麦为什么高产,即高产的内在规律,多年来总是若明若暗。

我觉得,在提出西北春麦区沿河沿山春小麦高产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这一高产带春小麦高产的规律,应是我的光荣使命,我很高兴能承担这一使命。因为全国的小麦专家们重视这里小麦的高产,却对这里小麦高产规律更重视、更感兴趣。

我在前面曾写道,祖国大西北的光、大西北的风、大西北的水土等把我塑造成为有特色的“大西北人”。难道大西北的光、风、水、土等就不能孕育出具有特色的大西北春小麦吗?是的,正是由于西北春小麦高产带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灌溉条件、肥厚的土壤、甚至是山塬上流动的风,大西北人善于“顺天时,量地利”才致栽培春小麦“费力少而成功多”的。

我在编写上下了大工夫,花了大心血。我的这番工夫、心血,即我对西北春麦区春小麦高产带小麦高产规律的挖掘和阐述,以及由高产规律所引申出来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等,经专著编委会的审阅和余先生的定稿,最后发表在由中国小麦研究泰斗所主编的这部专著(《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于2006年正式出版)之中,不仅得到肯定,而且成为权威性的论述。

当我写这段文字时,又翻阅了摆在案头上的这部专著,正如其序言中所说,这是余松烈院士“组织了55名长期从事小麦生产、科研和教学的研究员、教授、技术人员合力编写的,书中内容及材料均来自这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麦栽培科研新成就和生产新发展的科学专著”,它“对于从事小麦科研、生产与经营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4.我的农民情结

我退休之后的岁月里,除“烧了两个红薯”,还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就是为宁夏的一家私营企业做专家顾问。

这家企业是全国有名的诚信企业——厚生记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企业有5个主导产业,主要经营星级饭店和食品加工产业。它加工的“五香豆”“葱味豆”“酱香豆”等蚕豆制品畅销国内18个省市。

我受聘的主要工作是对食品加工的原料之一——蚕豆的生产、供应和质量进行技术咨询,因此常去该公司的蚕豆生产供应基地——宁夏南部山区隆德县,指导那里的蚕豆生产。

我不认为替企业做这点事是“发挥余热”,或是“为社会作贡献”,只觉得能借此机会深入农村、接触农民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我到田间和农民家里去了解当地种植蚕豆的情况,为他们编写和发放蚕豆生产技术小册子,在乡政府大院为他们讲课,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等。几年的时间里,每年去隆德县数次,工作上是为了公司优质原料的供应,而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解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状况上。

我对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身农民,根在农村。可以说我一生未曾离开过农村,没有离开过农民。离家上初中后,假期里总要回农村老家,上大学时还曾下放农村劳动;支边到宁夏工作后,带学生下乡生产实习,到农村参加社教,“文革”中下乡避难,干校下放农村劳动;科学研究中下乡调研农业生产,依靠农民进行大规模的科技开发研究……好像我这一生的路都是与农民为伍、走在农村的大地上。农民与我情同手足,亲如兄弟。我与农民的共同语言说不尽,千丝万缕的情思扯不断;有喜悦激情的相见相亲,有依依不舍的洒泪惜别。农民身上即使有泥土和牛粪,但他们的心是纯净的;农民不善言辞,但感情却是质朴的;农民没有时尚的衣饰外表,却有着内在的善与美!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每一座城市几乎天天都改变着模样,就以我所居住的银川市来说,虽地处遥远的边塞,近年来的新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令人遗憾的是,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却与银川等城市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曾被公认为不适于人类居住的最贫困的地方,多年来虽有不少的变化,如农民收入的增加,公路的通达,县城和集镇的改观,树木的增多等,但不得不承认这里仍是宁夏乃至全国最为贫困落后的地方。

我对宁夏南部山区已有几十年的了解。据我所知,南部雨水较多、山色秀丽的阴湿地区,是更为贫困的;而那些黄秃起伏、村庄疏远、树木稀少的旱塬之地,由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大,却往往不是最贫困的地区。隆德县位于六盘山主峰之下,离县城不远的半山腰里,矗立着当年红军长征时路过六盘山的纪念塔。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即写于此地。隆德县的农村均位于六盘山系,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多,属阴湿地区。农村和农田多镶嵌于起伏秀丽的山峦之间,从景色看,这无疑是宁夏南部山区最为秀美的地方。但这里人口密度高,人均耕地少。

2007年秋天,我们几位专家顾问来到县城以东的一个村庄,在田里调查即将收获的蚕豆的生长情况。我一边调查,一边与农民交谈。另几位专家是擅长企业经营管理的,他们不多来山区,站在田里,面对这秀美的山水,十分感慨,颇有些诗兴,赞曰:“啊!好山好水!”在旁的乡干部却说:“城里人下乡总赞这里是青山绿水,岂知这是穷山恶水!”

我抬起头来插话道:“还是好山好水。”我说这话时,内心是矛盾的,为的是不让与我同来的专家们扫兴。但我提议去访问一个农户,让这几位专家了解一下当地农民的真实生活情况。

农田东边不远,是新盖的红砖红瓦的一排排的农舍,乡干部带我们进了其中的一家。这家有颇为气派的门楼,厚重的朱漆大门,宽敞的大院,一排五间大瓦房,房脊上有许多砖雕的兽、鸟等饰品,瓦房后面还有一排砖砌的牛舍、猪圈和沼气池。我们看了一番,不约而同地向房主人夸赞这房子盖得好,而房主却始终沉闷不语。乡干部说,这是按县里的统一设计盖的,住这些新房子的都是“危房改造户”。危房户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我心里为之一振。

“盖这新房子县里补贴你多少钱?”我问。

“六千元。”

“你自己又花了多少钱?”

“三万多。”

“你攒了这么多钱,不简单!”

“是托亲靠友,四面八方借来的。”

我不好再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他将来如何还这些钱了,便走进屋里端详他家中的摆设。

屋子里空荡荡的,只坐北靠西山墙有一铺土炕,炕上有一条破旧的被子,炕沿上的一个搪瓷钵里有吃剩下来的菜,是几种菜叶混煮在一起的。土炕对面的凳子上摆了一台电视机,我去摸了摸它,女主人说:“这是我去新疆拾棉花挣的,我挣了4000元,回来就买了它。”——这是两位主人主动向我们说的唯一的一句话。

原来,这红砖红瓦红彤亮丽的外壳之内并没有殷实的内容,房主的深沉寡语和房内的清净空虚让我们体味到什么叫做清贫!我感到“任重道远”这四个字的分量,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有危房改造和劳务输出还远远不够。

从这农家出来,我们面对的仍然是原来的山水,但我的同事们再无心赞叹这“好山好水”了,他们同这户主一样,同我一样,低头、沉闷、忧郁、不语。大家这才知道,青山绿水只给了农民清新的空气和很少污染的饮用水!

2008年8月蚕豆的收获季节,我去隆德县看蚕豆的收获和质量状况,空余时间里访问了一个农户。

这是时代进化到了今天,宁夏南部山区能够与时俱进的一个典型农户,也是全家燃起希望之光的一个农户。

我们没有坐在屋里,而是在他家门前堆着蚕豆秧的场地上。和煦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清新的空气让户主人精神焕发,我们一边抖开蚕豆秧晾晒,一边交谈着。

这家有祖孙三代,作为户主的他60多岁,看上去比我这年逾古稀之人还要老面,但他脸上没有沉闷和忧郁,而是闪着幸福的光。他说儿子到福建省打工有两年了,头一年自己去,今年把媳妇也带去了。我问怎么跑那么远去打工,他说村里人打工到北京的、天津的、福建的、银川的都有,哪里能落下脚、挣上钱就去哪里。这时乡干部插话说:“现在待在农村干活的都是‘三八六零’。”我不解这“三八六零”,乡干部解释说“三八”代表妇女,“六零”指60岁以上的老人。又进一步说,妇女到城里干苦力活的很少,但每年都有到新疆拾棉花的机会。这是县上统一组织的劳务输出项目,是县上的产业之一,对口支援石河子兵团农场。以乡为单位,由乡干部带队,自己起伙做饭,带行李居住,摘棉花按斤记酬。

当我问起他的孙子,老人脸上堆起笑容,双眼闪烁着希望的光。他说,我们老两口在家种地,儿子儿媳出外打工挣钱,都是为了供孙子上学。孙子现在上了银川市的六盘山高中,将来上大学需要一大笔钱。等孙子念出大学来,就可以在外面找工作,就可以进城,我们家就有奔头了。

我早知道银川市有一所“六盘山高中”,我的一位高足在那里任校长。这所学校专收宁夏南部山区的尖子学生,毕业后多能考上外省市的大学,差的也能考上位于银川市的大学。但这次到山区来,才知道六盘山高中如此之重要,她给山区老老少少带来无限的希望!农民多么希望能进城啊,多么希望能当一个城市居民啊!即使自己当不上,儿子当不上,但孙子能当上全家就有希望了。

在过去的农村里,有句话说“故土难离”。人们离乡背井之时,还要抓一把家乡的泥土揣在怀里。现在社会进步了,农民愿意离开家乡,走进城市。因为他们深陷农村的贫困,憧憬城里人的富裕。对于他们来说,“城市居民”这头衔是多么具有魅力、多么神圣、多么令他们日夜向往啊!

我问老人村里有多少孩子能上六盘山高中,他说不上来。乡干部说,县或乡的初中,约50人的一个班里,可有3-5人被选中。我说,这不只是6%-10%吗?乡干部说:“是的,就这么多。”

这6%-10%的几率摊到了这老人的家,难怪他脸上有着希望的笑容!

与农民接触多了,我梳理出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户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就是上面这最幸运的农户,家中飞出了“凤凰”,从儿辈或孙辈看到了希望。这类农家无论在家种地或是出外打工的,都充满着希望和力量。

再一类家庭是大多数,孩子学习平平,飞不出山窝,好的能上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大学(2008年,固原城里的师范专科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宁夏师范学院),但不确定毕业后能不能在县城里找上工作。这类农家在家种地的、上学的、出外打工的都不抱什么希望,只有出卖力气,出租生命。

第三类家庭是那些困难户。或是与儿子分家的独居老人,或是年龄偏大50来岁不愿出去打工的农户,或是有病在家不能出去打工的,这些农户看前程十分暗淡,呻吟多于希望。

第三类家庭往往是贫与病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媒体上常常说现在农村里90%以上的农民都有了医疗保险,我问陪同我的乡党委书记(是我的学生)这里是否都实现了医保,他说:“是的。但是,假如农民得了重病,进医院前需交四千元钱,当农民手中没有这么多钱时,还是进不了医院,因为住医院花的钱在出院后才能凭单据到医保上报销。”

这让人意识到,这里农村的实际情况仍然是如农村的顺口溜所说的“小病抗,大病重病炕上躺”。

多年来,每年的春节之前,政府的代表下乡慰问的多是这第三类家庭的典型户,对他们说些暖心窝的话,施出一股温情,送给一个红包或一桶食油、一袋面粉。这红包和食物原本是浸透着农民年复一年辛勤劳动的汗水,现在由政府的代表郑重其事地回馈给农民中的最困苦者,表达了关怀和爱心。旁观的农民啧啧称羡,接受馈赠的农民脸上堆着难堪的笑;接下来却只好摇摇头,弯下腰,无奈地把生活的艰难与前程的暗淡一并交付于焦灼的土地;之后仍然是痛苦的忍受和怨天尤人的哀怆。

2009年夏天我去隆德县时,很幸运地看到了一位在外地上学、放暑假回家的大学生,她很高兴,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当我问她一年需交多少学费、花多少钱时,她低下了头,默默地说出了让普通农户难以承担的数字。是啊,山沟里的孩子有上了大学的光荣和希望,也有花父母血汗钱的痛苦和无奈。每学期的学费,就像对他们父母的紧箍咒。农民为了孩子上大学,卖掉了家中的牛和羊,再去做苦力,出卖自己的力气!

这几年,每年从山区回来,当我看到在银川市打工的农民工时,心里总是更增一份同情。虽然他们不一定是宁夏南部山区来的,但从哪里来的都一样的艰辛,一样的负重,一样的痛。这些年来,银川市哪一座拔地而起的建筑物没有农民工的劳动、农民工的汗水?但令人遗憾的是,农民工在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洪流中干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使尽了自己的力气,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他们的劳动得不到尊重。繁重的体力劳动只获得微薄的工资,这微薄的工资还常被拖欠。多年后政府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并把不允许拖欠农民工的工资列为自己的政绩。

他们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媒体及社会上把这些人贴上“农民工”的标签时,实际上隐含着一种歧视和冷漠,演绎着一种民贱官贵的思维定式。

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尊重。农民工的生活、看病、孩子上学等等都得不到保障;政府也很少关注农民工,或者只停留在为民生息、减轻农民工负担的层面上,实际上并没有把农民工当成堂堂正正、理应享受公民权利的中国公民!

农民在农村种地,含辛茹苦,把美味佳肴供养全社会,自己只留下粗衣粝食;农民进城做“农民工”,创造物质财富和经济价值,得到的只是微薄的工资和被漠视的冷眼。谁能回答清楚这样的问题:农民为什么这样苦?为什么中国从过去到现在农民总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晋朝诗人陶渊明曾逃离官场,躬耕自给,有过美丽的“桃花源”理想,最终还是逃不脱黑暗社会对他的惩治,贫病交加,抱恨而去。陶渊明的时代距今已1600余年,期间都没有出现过让农民神往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当今社会,不会再出现陶渊明式的悲剧,农民们由贫困而温饱、而小康了起来,但铁铮铮的事实是,农民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如果把现在的社会比做一座无比雄伟壮丽的宝塔,农民就像那塔基,处于宝塔的最底层。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宝塔的流光溢彩、尤其是塔尖部分的辉煌时,有谁曾注意到深深植根于大地的塔基在全力支撑这整个塔体?

5.我的富有

当我走进古稀之年,常回首走过的路,它曲曲弯弯,坎坎坷坷。漫漫路上曾有高山险阻,激流险滩;人生之旅历尽了冬日的寒苦,夏日的燥热,秋天的收获和春光的绚丽。曾在苦难中忍受、徘徊和呻吟;也有在挣扎和奋起中的打拼、前进和成功……回味人生,感慨万千。既感叹人生走到现在才变得轻松,更感叹轻松之后却走向暮年,青春不再,时光不能倒流,人生不能从头再来。

但是,掠过回首人生怅惘的阴影,我逐渐变得清醒,令我欣慰的是此生并没有虚度。

我属平凡之人,却经历了不平凡的一生。经历了天翻地覆般的社会变迁,品尝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在迷茫和醒悟中深谙世事之沧桑,历尽劫难后更感人生之不易。

我享受到人生的充实,感到人生的富有。这充实和富有并不只是物质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

我富有人生的阅历。阅尽人间春色秋景,历尽世上寒冬酷暑,领略了社会变迁的跌宕起伏。

我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出身的家庭就是落后的封建的小农经济的一个细胞。我的家乡曾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我目睹和亲历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杀戮、掠夺和压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我经历了她逐渐成长直至今日的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新中国成立之初即1949-1955年的恢复时期,有1956-1978年的迷茫混沌时期,有1979-1992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和1992年之后的逐渐融入全球化世界大潮的开始崛起时期。我一步步地走过这样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自己的脚印,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历史也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许多或苦涩、或惬意、或温馨的记忆,其中的一些,我已在前面写进这本书里。

丰富的阅历常在我头脑里反复闪过。当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七八十年的时期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段;七八十年所经历的事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卷起的几朵浪花。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中华文明的积淀太丰厚了,所以,七八十年的经历仿佛是历史的一瞬间,算不得什么。但是,如果对比一下我前面说过的“算不上有历史”的美国,从它独立到现在只二百余年,我看了它二百余年的三分之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对中国的种种表现,特别是它的斑斑劣迹,我都看在眼里,这未尝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若把这七八十年放在自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史中,则是它的一半;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经历了她的全部。

我富有人生酸甜苦辣的百味感悟。

人生不可能置于社会变迁之外,必然要受到它的影响、冲击、玩弄和变革;人生也必然对社会有所回报,有所贡献。正是由于人生与社会的这种相互作用,人生才有了跌宕起伏、惊险和惬意,才有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

譬如说世间一个最大的道理是“民以食为天”。而我这一生体味最深的是饿肚子的滋味。如果说念初中三年、中专三年的饿肚子主要是由于恢复初创时期整个社会的贫困落后,那么,以后的饿肚子则是由于社会剧烈变迁的影响,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和“大跃进”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饱尝了饿肚子的痛苦。我一米七五的个子,体重最低时只有51千克,身体成了皮包筋骨的“麻秆”。当然这只是痛苦,还没有危及生命。我的家人却不得不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而我的母亲没能抵得住这劫难,含泪死去。与亲人生离死别的苦,之深,之痛,谁能忘记?而且,“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人们并没能马上吃饱肚子,与我同时代的人们,空瘪着肚子长达二十年之久!直到1978年之后才逐渐得以温饱,令人感到吃饱肚子(并不要求什么鸡鸭鱼肉美味佳肴)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吃饱肚子就是甜,就是福。这甜、这福,实在来得不易,弥足珍贵,这样近30年饿肚子的经历,至今难忘。

其实,我所品尝的人生百味,在这本书的前面都写到了,但再咀嚼起来,酸甜苦辣的滋味,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所改变,依然浓重,回味无穷。这不同于一件衣服穿久而变旧,或是好吃的东西放久而变质,把它扔掉就行了。这人生百味是我人生阅历的一部分,我把它藏在心底,既是伤痕,也是财富。

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处于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需作出很多次事关前程甚至是生命攸关的选择。虽然有的选择可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但有的选择却只能是无能为力的被迫屈从,甚至是无法选择的听天由命。人的降生就属于后者,是不能选择的。有的人幸运地降生于城市里达官贵人之家或书香门第,自小生活条件优裕,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人之佼佼者,还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可没有那么幸运,出生于农民之家,自小过着村野生活。但是,由此而在我童年的心灵里深深种下的草根情结,逐渐形成的草根意识,也未尝不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正是由于这草根情结和草根意识,在我漫漫人生路上才能历尽劫难而重生,任人践踏而不屈,遇有阳光雨露就能生长和繁衍。

譬如说,我作为一粒种子飘落在祖国大西北的荒原,土壤贫瘠,风沙烈日,少雨干旱,条件是多么艰苦!但我安然落地,默默生根,没有怨言,从不叹惋。改革开放以后,我的许多同事纷纷调回内地去寻找更好的机遇,我也不是不能,但落到黄土高原上的种子也能发芽,西北黄土高原上的阳光和水土也能养人;我的许多同事相继转换了专业,以便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我也不是不能,但对于初中毕业之后就不由自主地选择的专业感到慰藉,我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这个专业领域为国家做点事,感到极大的欣慰和满足,尤其由于这专业的特点,我能深入农村、接触农民、为贫困百姓做些事情而感到三生有缘!

在2005年的一次体检中,我被检查出有肺气肿。我不相信,去医院专科复查,又被专家确诊。但专家也持怀疑态度:你从不抽烟,怎得此病?我说,我是教师啊,吃粉笔末多。其实我只说对了一部分。大西北的沙尘暴经常肆虐,即使不起沙尘暴的日子里也常是浮尘弥漫,又因我的专业需要,常从事野外工作,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风沙弥漫,均不能中断田间的观察试验。我想通了,我属草根阶层的人,怎能不沾泥土,不沾沙尘?

我是住在美国马里兰州女儿家里时写这段文字的。当我写累了抬眼远眺时,窗外的草地绿茵如毡,远处中学的绿色大操场以及更远的地方,一片皆绿,实有“芳草碧连天”之感。小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家长们躺在草地上享受阳光,中学生们则在绿茵茵的大操场上生龙活虎地奔跑、踢球。啊,我忽然领悟:这平凡的、碧连天的小草们能把世界装扮成绿色,能造就人间的美好生活,但她也需默默地牺牲自己,她需要承载人们躺在她身上的压力,需要耐住践踏着她而奔跑的撞击。这组成绿茵草地的每一棵小草都是平凡的,但又都是坚韧的、不怕牺牲的、伟大的。

我等平凡之人,犹如草木。但草木虽然平凡,却能广布天下,绿化地球,滋养社会,给人类以洁净的空气,给人类以不尽的衣食。当她一代又一代地作出牺牲的时候,却从不追求什么。所以我想,如果用白居易的诗句来描写她们的精神,那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谈到人生富有时,令我最感骄傲的是我有幸福家庭和人生情怀。

我真是幸运之至,找到了一位聪颖贤惠的妻子。她在工作上是众人的楷模,在家里是顶梁柱,孝敬老人,关爱孩子,对我的工作和生活更是给予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说我的功劳簿上有她的一半,实不为过。她既是孝子,又是贤妻良母,与她相伴,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我们曾在坎坷的路上扶掖而行,坚韧地咽下各自的怨抑和痛苦;曾在荆棘丛中被刺得遍体鳞伤却互勉互慰,相濡以沫,不弃不离,牵手走过了四十余年。塞北冬日的寒风在我们面庞上刻下了几乎相同的印记,经历山重水复才真正品味到沐浴杏花春雨的惬意;人生的不平在心坎上留下的伤痕依稀还在,面临深渊而绝处逢生的经历让我们感到光明和正义的力量强大无比!凄风冷雨中才知相互偎依的温暖,艰辛岁月里心心相印才有爱情的凝重。

我们双双出身于布衣之家,有幸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晋升为教授。如果说我大学毕业就从事高教,当上教授并不稀奇;那么,她历尽劫难,脱离专业15年,回到高校,当上了物理学教授就确属不易了。她在普通物理和热力学及统计物理方面的教学上潜心钻研,付出了比一般人更为艰辛的劳动。

我们在困苦生活中生儿育女,儿女们跟我们吃了不少苦。我的岳父母以慈爱之心与我们同舟共济,帮我们把孩子拉扯大。我们一家吃的是浊醪粗饭,穿的是带补丁的衣裳,却苦中有甜,其乐融融。困苦生活培育了儿女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的品格,在学业上他们孜孜不倦,刻苦向上,考入了著名高校。他们和他们的配偶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成就,也有了自己的后代和温馨的家。我们在培养儿女上尽了心,他们迈上了人生更高的台阶。我们为儿女的成长和事业成就感到高兴。儿女们已入不惑之年,一定会教育好我们的孙辈,使他们迈上人生的更高台阶。

我感到生平最满足的是自己的家。家,是心灵、感情、理想汇聚的地方,是安身立命之所。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无家可归或家破人亡;有个温馨的家乃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归宿。

家的温馨并不意味着它躯壳的富丽堂皇和内里钱财的堆积。我家不富钱财,却富人生情怀。钱财乃身外之物,应把钱用在最需要它的地方。陷在钱眼里越深的人,人情味越淡;视钱如命者,内心里空虚,只剩铜臭。我住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福利分房,虽居住环境差些,却自得于这平民的居所。我一生靠微薄的工资生活。从我工作以后,靠这工资养活自己一家,赡养父亲(母亲没能等到我工作就过世了),与妻子一起照顾岳父母,资助三位兄长和两位姐姐及其他亲友,持续50余年;就是学生和朋友有困难,我也解囊相助,心里坦然。我不羡慕权要新贵们的“金窝银窝”,更不奢望富商巨贾们的“金山银水”,只为自己的“土窝”和“青山绿水”而感到欣慰。

当然,我的人生情怀不只在家庭,还在于感恩社会,报效祖国,与人为善,广结友谊。在工作中与同事和睦相处、携手并肩是我为人处世的个性特点。对上级不邀功、不谄媚;对下级、对学生也总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不居高临下、动辄训斥。待人诚恳真实,处事豁达包容是我交友的基石。交友,是我人生的重要部分;友谊,是我赖以自豪的精神财富。我的学生遍天下,朋友也遍天下,身边有,国内有,国外也有。与同辈的朋友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与忘年交的朋友相互尊重,忘记了我自己的年龄。

按我的职业,属专业教师。在谈及人生是否富有时,如果专业上一无成就,当属贫穷者。我一生在教学上、教学管理上,以及在科学研究上多次受到省级和国家级重奖。就是在退休之后,我仍在专业方面做了几件小事。在我退休十年的时候,正值宁夏大学50年校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此,宁夏大学花了三年的时间编撰了一部校史《宁夏大学五十年》,在这部校史中,有多处列有我的名字,把我取得的成就和所获得的各项荣誉写了进去。例如,我所获得的科学技术进步奖、教学优秀成果奖以及在教学管理上的一些政绩,包括开全校研究生培养之先河,建立农村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改革教学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措施,主持《宁夏农学院学报》公开发行,等等,都在校史中详有记述和高度评价。又如在“科研成果转化”部分翔实记载了我与黄敬芳教授共同主持的“春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后,“使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大面积高产田亩产由600-700斤跃上千斤大关,截至1985年累计增加产值达7亿多元”。另在“科研成果”部分载有这样一段文字:

王世敬教授主持的‘春小麦生长发育规律研究’,提出春小麦生长发育三段式理论,即春小麦群体消长规律、春小麦幼穗分化规律、春小麦籽粒发育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春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整套规范性栽培技术,仅计算在全区国营农场推广后,使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10年净增产值3.56亿元。

在宁夏大学校史中关于我的事迹的诸多详细记述,使我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一个出身农家的穷孩子,人生一路坎坷,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的考验,却始终坚守着效忠国家、尽心为人民做事的大目标,在宁夏大学开始工作至退休的近五十年中,辛勤耕耘,默默工作,所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被记载于校史之中,我感到今生无悔!我感谢宁夏大学,感谢伟大的祖国,因您的培养,我才成长,才能为国效忠。

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虽是退休之人,但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都未曾忘记我。在我退休十年之久,在200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成立五十周年庆典的时候,我荣幸地收到了一份荣誉证书和一份珍贵的礼品。

这荣誉证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授予的,盖有“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两颗红色大印。在有耀眼的烫金大字的《荣誉证书》之内写着:

值此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为王世敬同志颁发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誉证书。

与“荣誉证书”配合颁发的,还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事厅合编的一本书《塞上英才》,我的名字也列在其中。

这珍贵礼品是中央代表团为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赠送的慰问杯。这不锈钢的高杯外表烫着红漆,杯的正面印有金字:

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慰问杯

中央代表团赠二〇〇八年九月

杯的背面绘有北京天安门城楼和两侧的华表。

这珍贵的荣誉证书和礼品代表着国家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是我永远留在案头和心里的宝贵无比的财产,我为这笔精神财富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6.走向超脱

我很喜欢退休后轻松愉快的生活。没有了工作的繁忙,没有了生活的压力,谢却了诸事的烦恼,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工夫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兴趣与朋友叙旧;能坐在沙发上欣赏音乐,躺在床上看唐诗宋词和中外历史书籍;安静地上网看中国、看世界,还时不时地到国内外旅游。引一位老朋友的话:“你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

其实,我由工作到赋闲,过上神仙般的生活,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和提升的过程。

刚从岗位上退下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重新定位自己。

实际上,从退休后第二天,外界已经为你定位:你已不是国家干部,只是享受干部待遇的“宝贵财富”。而我们自己的思想往往跟不上形势,仍以“干部”自居。

我刚退休时,不习惯于在家闲着,每日上班前早早醒来,总想去学校上班。也常去学校,可是,原来的座位,原来的办公室都没有了,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改变了,我成了学校的“客人”。人们见了我,堆起笑脸,客气地说:“你来了?”这堆起的笑脸和简单的三个字把意思表达得很委婉、很清楚:你已属我们圈外之人了。

我只好在家里待着,可一天天的时间过得很慢,日子是那么难以打发,在家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闲得浑身发痒,失落感时时袭上心头。

经历了退休后的失落、彷徨和苦闷,我逐渐想通了。人生谁无老?总有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不消说我等平民,就是那些叱咤风云,能够左右一个历史时代的人们,不也“犹有竟时”,照样要退出历史舞台吗?还有那些富可敌国的富商巨贾,到“终为灰土”之时,却不能把自己的财富带进棺材,多年之后,也许连他们的名字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想通之后,我甚感轻松,无非是与业内人士一样把自己看成圈外之人。既是圈外之人,就要淡漠圈内之事,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无所追求的一介闲人。

不仅在社会上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自己家庭里也是这样。儿女们各有自己的事业,也各有了自己的家。我退休后进入他们的家,也需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可任意左右他们的事情。

我儿女都在美国买了房。美国的住房(singlehouse)有个特点,主卧室特别大,主卧室加专用卫生间约有另外三个卧室总面积那么大,是让一家之主居住的。我初到美国,儿女们让我住到主卧室。住久了,我感到很不合适,我不是家庭的主宰,不应住这个卧室。从第二次去美国以后,我换到了小卧室。这样他们方便,我也踏实。

在家庭中几代人的关系上,稳定的家庭的主宰者内心里,孩子是第一位的,其次是配偶,再次是老人。我和老伴当年是这样,我的儿女们现在也应是这样。中国人世世代代传下来,都是这样。这是无须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真实。因为这是人生的大道理,也是关系到人类繁衍的大道理。当然,我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关系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孝道的影响。例如,儿女们让我住主卧室;有好吃的东西先让我吃;身体稍有不适就赶紧请医生;等等。这让我体会到儿女们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他们的孝道令我感到温暖和幸福。而如果我没有摆对自己的位置,总认为自己是首要的、儿女照顾我是应该的,这样就品味不到儿女的孝心,也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转换自己的位置,是退休后为人处世心理平衡的前提。我接触过一些退休老人,他们一蹶不振,消沉低落,满腹牢骚,责怪本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不来看望,是“卸磨杀驴”,骂社会上人情淡薄,唯利是图……但如果能正确定位自己,“人走茶凉”是正常的事,是古已有之,并沿袭下来的世相。唐朝李适之年老不堪居相,退位让贤,家中也由宾客满座到门庭冷落,他在《罢相作》中叹道: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在物欲横流、人情淡漠的当今社会,这世相就难免“于今为烈”了。就是乐于交友、朋友众多的我也深有体会。以逢年过节的人情交往来说,退休前过春节时我也曾有过门庭若市、高朋满座的时候。退休后上门的逐渐减少,到十几年之后,沉淀下来的则是不多的了。再看我的学生,多得数不清。我曾担任系主任多年,同时为许多届学生授课。我教学尽心,治学严谨,获得同学们的认可,曾受学生们的拥戴,还有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之后找工作、或工作之后,得到过我的具体关照和帮助。这种帮助或让其深获教益,或让其有了称心如意的工作,或让其人生转折,或为其升职称、涨工资甚至是提职务奠基……不少同学曾说:“没有王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都曾与我保持过紧密联系,有的还感恩戴德。而到我退休之后,即使这类学生,来往的也渐少了。这当然不能苛求他们,因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为工作而忙碌,为事业而奔波,为前程而奋力,还要照顾家中老少,他们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只要他们事业有成,前程光明,生活幸福,即使不来看望我,我也感到欣慰、满足和骄傲!更令我感动的是,我的一位学生,并没有得到过我的任何特殊帮助,他的上学,他毕业后事业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努力。但他不仅没有忘记我这位老师,还常来看望,经常联系,成为我忘年交的朋友。我曾委婉地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很尊重王老师的人格魅力。”他的话让我十分欣慰,这位学生以自己的品格承继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教”的深刻内涵。

转换自己的位置,逐渐做到心理平衡,这只是退休后修炼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渐走向人生的清醒、理智和成熟。

我退休之后,曾有许多单位请我去开会。自治区科委、计委和科协还曾联合主持成立了一个“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目的是组织退休的科技人员“发挥余热”。我参加了成立大会,却没有参与其工作计划中的任何一个科技开发或科技咨询项目,只默默地在家烧了我前面所说的那两个“红薯”,这便是我发挥的“余热”。还有民办的研究会或协会,也请我参加科技开发项目,我都婉言谢绝。后来,在2006年秋,宁夏成立了个“老教授协会”,我被动员参加了成立大会,还当了理事。但我知自己余热无多,连个“红薯”也烧不熟了,勉为其难地当了宁夏私营企业“厚生记股份有限公司”专家顾问团的顾问,去宁南山区隆德县指导那里的蚕豆生产。人们虽称我为专家,我却从未以专家自居,只以能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和接触农民为乐。何况每年数次、每次数天去山区,并不影响我正常的退休生活。

人在退休之后,精力衰减,进取心低落,又不再深入本行业务工作,只凭老底,跟不上科技发展形势,难免思维僵化,知识陈旧。如再抛头露面,忙忙碌碌,坐在专家席上,不能算是人生成熟的表现。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车轮永向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后生可畏,下一代会比我们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我很难说清楚什么是成熟的人生,但心目中有着成熟人生的范例。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乔治·华盛顿当选第一任总统,四年届满,迅即告别政坛回到自己的庄园。政界又把他请出来让他当选连任,第二届届满前五个月他即发表了闻名于世的《告别演说》,届满后毅然远离政坛,归隐庄园,安度晚年。华盛顿为美国独立而战功卓著,执政期间业绩辉煌,但他在自传中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生命英勇奋斗、不懈努力的一生,是一段不畏艰险、永不服输的成长历程”。

只有成熟的人生,才能达到超脱的境地,华盛顿的晚年,是迈入超脱境地的范例。

我等凡人,没有华盛顿那么伟大。我生活在当代中国,没有自己的庄园可以归隐,受人生种种问题的困扰,难以超脱。以我们这一代老人来说,走的路太漫长了,跨越了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好日子没过上几天,许多坎有幸艰难迈过。“大跃进”的荒唐,“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荒,“阶级斗争为纲”的重压,“文革”的疯狂,“四人帮”的淫威……仿佛都在昨天,而当今日迈入太平盛世时,却进入垂垂暮年,又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看病难,买房难;再加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贫富悬殊、行业垄断、贪污腐败等等,困扰着每个人的头脑,难逃羁绊。

但是,超脱是退休人人生修炼的目标,再难超脱也要努力去超脱。

超脱需心静如水,淡然处世。困扰我们头脑的问题令人深恶痛绝,却是时代发展到今天所出现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只能由时代前进的本身去解决,我们只需相信历史车轮是无情的,也是威力无比的。美将取代丑,善将战胜恶,新生将击退腐败,光明将照亮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超脱需首先超越自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只有超越了自己,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安居圈外,闲庭信步,不再瞎操心圈内之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超脱需超凡脱俗,忘掉自己的过去。忘掉过去的饥饿、贫穷、屈辱、困苦;忘掉过去的成就、荣誉、辉煌、地位。让名、利、权等等统统远去!“把每一天都当成我们最后的一天来过……”

我退休之后,曾多次参加历届毕业生的聚会。其中最熟悉的是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的那一届。他们欢庆走向社会40年时,在座的老师和学生都是退休之人,有共同语言。聚会谈笑风生,热闹非凡,无所不谈,口无遮拦。官至处级的笑骂:“在校念书不如我的竟然当上了厅级”;混得平凡的又叹自己未交好运,当了一辈子布衣……我站起来说,今日在座的没有老师,没有学生,没有当官的,都是平民百姓。一位站起来说,都是老百姓,他为什么拿得多,我为什么拿得少!我说,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可能公平。咱们还是学学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吧: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回到家中,聚会的热闹气氛仍萦绕于脑海,但觉得我说的《难得糊涂》意犹未尽,又翻阅李白的诗句。啊,还是诗仙说得更好、更透: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我们需按李白指引的方向下工夫修炼。如果人能修炼到虚无空灵、物我两忘的境界,应属真正的超脱了。

同类推荐
  •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2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2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唯一区别于动物的要着所在。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假如你的一生只有三天能看到光明,你会拿来做什么?海伦说,她会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看那绚烂的色彩,看那雄伟的建筑,看至亲之人的面孔……
  • 读者最喜爱的经典散文

    读者最喜爱的经典散文

    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阅读效果。我们遴选出近200篇为广大读者所熟知的中外 散文名篇。本书选文作者多为名家。中国作家中有蜚声中外的现代散文家鲁迅、朱自清、周作人、梁实秋 、丰子恺等,当代散文家季羡林、刘白羽、秦牧、贾平凹等;外国作家中既有享誉世界的大文豪。如萧伯 纳、纪伯伦、雨果等,又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聂鲁达、川端康成等。《读者最喜爱的经典散文》将 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兼收并蓄,力求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阅读需求。
  • 老残游记续集

    老残游记续集

    描写了丁已年冬月信在北京前门外蝶圆,有东阁子、西圆公来访,谈及近日朝廷整顿新政,满街都是巡兵。作者借老残之口,道出了官僚主义的腐败,体现出了忧愤深刻的社会内容。
  • 用易经的观点读透西游记

    用易经的观点读透西游记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好书确实是要多读几遍才行的。多次阅读之后,很多人发现《西游记》里面不仅有神仙妖怪、风花雪月、刀光剑影,而且还蕴含着一种超强的、超绝的、超越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易经!易学是中国文化生活的根源,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文明的历程,对中国文史学的发展,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西游记》的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一代大文豪,博览群书,他正巧通晓阴阳五行和佛理!
热门推荐
  • 至尊女帝:冥王,别追了

    至尊女帝:冥王,别追了

    【一对一,女强男强,身心干净,独宠】魅是sky组织王牌特工,一朝穿越异世大陆,携带机器人军团和魅惑神器,从此强势崛起,重振炼金,契约神兽,创立帝国,称霸异世。然而不知从哪蹦出一个自称冥王的妖孽拿着契约书,对她笑得一脸奸诈“本王已经是你的人了,夫人你可不能朝三暮四”扶着酸疼的腰,魅气愤地指着面前笑的灿烂如花的男子“我要解约”“乖,时候不早,该睡觉了”某妖孽欺身压上说好的高冷邪魅冥王呢?我要退货!
  • 农门长媳

    农门长媳

    上一世她是后宅贤良淑德的典范,上孝公婆,恭顺夫君,下慈子侄。主持中馈,开源节流。却不想全为他人做嫁衣,最后红颜薄命。重来一世,她不再兢兢业业,教夫婿觅封侯。只想找个农夫,过桑田李下的小日子。
  • 十四王妃

    十四王妃

    名不经传的谢家大小姐,因一纸诏命,嫁给了当今最受宠的王爷,一时名动长安。世人都说,谢大小姐委实运气好了些,一个空有容貌的花架子,这下可要攀上高枝当凤凰了。不止是各大家族未出阁的世家小姐们芳心碎了一地,当事人谢大小姐简直就是欲哭无泪。偏偏逃也不能逃,抗旨更不可能。幸好王爷秀色可餐,堪称人间绝色。本来想着相敬如宾,平平淡淡就过去了。直到成婚后,谢大小姐发现,她这位名动天下的“美人”夫君,是个披着禁欲外皮的腹黑大尾巴狼!而且,在她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拐走她了?!什么?深藏不露啊!哎哎,相敬如宾??别想了,王爷不许!ps:有没有一个人被终生环绕却独望向你的眼底?
  • 平行大冒险

    平行大冒险

    高中毕业的杨磊在对自己高考分数有些充分信心的前提下报考了武江大学,但是漫漫的等待中,录取通知书的信封在武江开学前一个星期到达了手中,打开信封,里面除了武江通知书外,还有着另一个学院的信物,各种离奇的人,事,物不断的在身边出现,是谁将信物放入,杨磊又将会有怎样的奇遇?敬请观看《贴身学院》,本文内容纯属剧改,故事以本文内容为主。
  • 超神学院开始的邂逅

    超神学院开始的邂逅

    古旭,身穿超神学院,一场未知的奇遇让他牛逼哄哄,穿越诸天,不断变强,崛起。
  • 远航之路

    远航之路

    这场金融危机,让落魄老板重建辉煌,也让废掉的服装设计师凤凰涅槃。微时的相持相惜,在功成名就后可否来一次飞跃
  • 你我两心可否相同

    你我两心可否相同

    被家人抛弃,带着自己的两个娃艰苦生活。却没想到娃爹竟然是高高在上的国际总裁,游走于商政两届翻云覆雨一手遮天的大人物。当两人重新相遇时,他就决定,一定要将她宠上天,让她忘记逃。
  • 诸仙灵种

    诸仙灵种

    林明穿越元穹大世界,本想做一条咸鱼,可天不遂人愿。随他而来的是一件修仙奇宝靠着它的能力在诸天成仙作祖什么?我可以改变万物的资质,这不是作弊吗!什么?还能反哺回馈,得到他们的能力!逆天了!(简介无力,请看正文)
  • 网游之逍遥派大弟子

    网游之逍遥派大弟子

    作为一个封测玩家,李察以为自己就好像重生回来打游戏的那些挂逼一样料尽先机。谁知道.........封测时候还活得好好的无崖子到了公测时期就快挂了!快挂了!李察看着躺在床上随时都有可能嗝屁的无崖子,回头再看看自己的师兄苏星河,欲哭无泪,师兄我能退出吗?苏星河摇了摇头,师弟说什么胡话,咱们逍遥派可就只剩下你了,来,师兄教你怎么摆珍珑棋局。本书Q群:596748575
  • 天生我才必有用

    天生我才必有用

    在珠海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珠海遍地是靓女。在珠海,靓女找不到对象是常态,男人找不到对象是新闻。舅的外甥在珠海工作三年了,婚事还没落脚。舅无语。外甥的婚事成了舅的病。舅的外甥叫朱明明。舅是50后,外甥是80后。舅是老板,外甥给舅打工。舅搞太阳能工程,外甥搞太阳能工程维修。朱明明四年前太原理工大学毕业,雄心勃勃地在扒个缝缝就是煤,挖出煤就是人民币的的山西,拿着望远镜和放大镜照了一年多,也没有找到他想要的既能不出力,又能赚大钱的好差事。他骂当官的眼睛都得了白内障,当老板的都脑残。工作没着落,口袋见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