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孽
卢植跑了,董卓尽管没追上,但并不影响他开会。这次,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他决定在开会之前,先跟士大夫集团的主要领袖碰头,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今天的汉朝,能够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像当年袁安、杨震、李固等模样的士大夫领袖,那是相当难啊。牛的都被逼得跑路了,比如卢植;跑不了的,也被招安了,比如蔡邕;剩下的一些是什么?就是些风里的墙头草,风吹向哪里,就倒向哪里。
董卓入京以前,主导汉朝政治的无非两人: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袁隗。就像当年的窦武和陈蕃一样,那是外戚代表和士大夫代表联合对付宦官的产物。现在何进走了,能够说得上话的,只有袁隗了。
于是,董卓就把更换皇帝的意见书,派人给袁隗送去,征求他的意见。
董卓这招,袁隗没有亲自领教过,但他早已大开眼界了。什么征求意见,那纯属是胡扯。他这是贴热脸,还想在洛阳混的,就得把自己老脸贴上去,不然你就是下一个袁绍和卢植了。
再说了,袁隗是官场老油条了。在袁绍父辈当中,袁隗年纪最轻,可升官最快,做官最大,靠的是啥?想想都知道了,没有两把溜须拍马的功夫,肯定是混不上来的。
所以,袁隗一看到董卓的意见书,都不敢多看一眼,马上派人回报,说他非常尊重董司空的意见。
董卓一看,笑了。既然这样,那就接着开会吧。
九月一日,董卓再召集众卿议废立皇帝一事。跟上次不一样,此次会议相当成功。何太后被逼无奈,下诏罢黜刘辩。
罢了就算了。董卓还搞出了两条雷人至极的理由:一是先帝刘宏崩时,刘辩作为儿子,在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当儿子的孝心;二是刘辩相貌仪表不像个君王,所以必须解除职位,降格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老虎吃人就吃了,还吃得振振有词,满朝文武集体失语。悲哀啊!
悲哀的氛围弥漫在宫殿之上,久久不去。当何太后的诏书宣布后,太傅袁隗上前把刘辩的皇帝印信解下来,转手递给了刘协。然后,又扶着刘辩,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转过头来向刘协叩首称臣。
强忍着愤怒,忍着泪水,忍着耻辱的大臣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董卓的作风,会是什么呢?
我想,有一个词应该是不错的——造孽。
董卓的确是在造孽。如果说他的造孽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我要强调,悲剧还只是刚刚开始。
搞定了两个孩子,接着,董卓又把刀架到何太后的脖子上了。他对何太后说:“你作为董太后的媳妇,竟然把婆婆给逼死了,这是大逆不道。”说完,他就逼何太后搬家。
两天后,九月三日,他派人给何太后送去了一杯鸩酒。
搞死了何太后,董卓摸摸胸脯,似乎还有一股莫名的怨气没出。他想来想去,突然才想起,原来何家还有一个人欠他的,还没还上呢。可何家能叫得出名字的都死光了,还会有谁跟他董卓有过节呢?
诸位可能都没想到,董卓想到的这个人,不是活人,而是死人。它就是被袁绍怂恿何进部属杀死的何苗。
董卓为什么恨何苗,只要回头看看前面发生的事,立刻就明白了。当时,何进不是派人喊董卓进城吗,汉朝诸多士大夫都强烈反对,何进都不睬。后来,何苗主动找到他,并劝他不要冲动,他这才冷静下来觉得招董卓进城,是引虎入室。
于是乎,才出现了前面的那一幕——董卓及部属被种劭吓退,撤军观望。
所以现在董卓认为,何苗生前让他坐立不安,他就搞他个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派人去把何苗的坟墓挖了,把尸体砍成数段,丢弃路边示众。
说董卓是禽兽,那真是侮辱了禽兽,他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禽兽不如。
禽兽不如的董卓,做人虽很失败,然而他的人类政治功夫却练得炉火纯青,独步江湖。他认为自己坏事做绝,应该积点儿功德了,于是下诏任命三公及部长级干部子弟,递补宦官留下的空缺。
接着,又不断提拔士大夫。为了把戏演得更真一点,他还特别替窦武和陈蕃平反,拜他们的后裔为官,并派人去祭祀这两个江湖老前辈。
相反,董卓的亲信及部属基本上都没有人出来做官,他们都被董卓留在部队里当指挥官去了。
董卓委屈了自己的部属,但从来没委屈过自己。十一月,皇帝下诏,拜董卓为相国。不用说都明白了,皇帝下诏是个幌子,准确地说是董卓拜自己为相国。
相国这个官职,已经几百年不用了,今年董卓再次提起,真是别有用心呀。我们知道,高祖刘邦立国时,萧何被拜为相国,后来是曹参,第三个是吕雉家族的吕产。吕产死后,汉朝的相国就被拜为丞相了。
这样算董卓是汉朝第四个相国了,然而老董要的不仅是相国的名称,更要相国享受的高级待遇。
当年,刘邦把韩信等将领喻为功狗,萧何喻为功人,定为立国功臣第一。为了让萧何那个第一名至实归,刘邦赐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来,王莽为了抬高自个身份,享受的待遇远超萧何。
现在,董卓也开始学王莽搞花样了。他规定自己享受的待遇,除了萧何有的那两条,还加上一条——赞拜不名。
赞拜不名,就是奏事时不写自个姓名。当然,如果董卓高兴,他完全可以在奏书上署上老董,或者董相国之类的。
请记住,董卓享受的三条待遇只能是唯一的。只有唯一的,才是最尊贵的。如果有不识相想学的,那就完了。真没想到,他还真碰见这么一个不懂规矩的。
有一次,侍御史晋见董卓,说要汇报工作。结果董卓一看,那侍御史见他时,竟然没解下腰上的佩剑,气得他当场就用铁锤把对方砸死了。
董卓要装斯文,那是很可爱的,这个相信蔡邕深有体会。如果要耍流氓,那是真正的老虎见到他都要跑山里躲了去的。这一点,洛阳的皇亲国戚贵族们最心有余悸。
十二月,董卓纵兵于洛阳城内,实施大抢劫。无论对方身份多么高贵,只要家里有大把银子和漂亮女人的,董卓部队准会上门光顾。于是一时之间,洛阳城内气氛相当恐怖,富贵人家都不知道过了今天,还能不能活到明天。
人心尽失,何人愿系之?
董卓的流氓行为,已经引起了天下人的共愤。此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行动正在酝酿。以袁绍为首的豪杰,正在迅速云集。
风在吼,马在叫,疯狂的暴风雨就要到来了。
二、为迁都吵架
公元190年春天,正月。关东各郡纷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既然是要打群架,总要有个带头的人。关东豪杰一致认为,当他们头的,肯定非袁绍莫属了。
时势造英雄,豪杰们要组织反董卓联盟还真离不开袁绍。
首先,袁绍家族显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气很旺。其次,很久之前,袁绍就已经不惜代价到处招兵买马了,手中人才资源相当丰富。再次,在天下所有英雄中,能够跟宦官直接对抗过的,有谁像袁绍这样名声大,努力多?
总之,没有袁绍,联盟等于是一盘散沙。没有袁绍,天下就像失去了方向,无所归依。
是真的这样吗?有人却很怀疑。
参加反董卓联盟的,有十几路人马。这些人当中,有我们最熟悉的曹操。袁绍离开洛阳城后,老曹也紧追后腿逃回老家,变卖家产,招了五千人,前来响应袁绍,于酸枣(河南省延津县)会盟。
然而这个极大怀疑袁绍能力的人叫鲍信,时为济北国国相。
他这样对曹操说:“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这话的意思是:能够搞定天下,力挽大厦于将倒的人,是你曹操,而不是袁绍。别看袁绍表面看上去很强,他有一天肯定玩完毙命。
排除鲍信跟袁绍结仇的可能,事实也证明,在所有非著名人士当中,他看人的眼光却是最狠的。
是的,袁绍的一生都是不自信的。谁也没想到,一向胆大包天的董卓,此时也不自信了,他还不是一般的不自信,而是相当的恐惧。
首先,董卓把刘辩降格为弘农王后不久,又派人把他毒死了。手法之差劲之狠毒,已引起天下共愤,被袁绍等人当成了造反的有利借口之一。其次,他担心凭自己这点儿凉州兵力,根本就阻挡不了袁绍联盟的进攻。
于是就想,我要不要在开打之前,给自己找条退路呢?
说到退路,方向肯定就在西边。说到西边,董卓突然想到,关东是袁绍的天下,关西是我老董的天下。如果我迁都向西,看你袁绍还敢动我不?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董卓兴奋极了。于是他召集众卿开会,就此事向各位咨询意见,说想把首都洛阳迁到长安,你们觉得怎么样?
然而大家都是大眼瞪小眼,蛇眼盯鼠眼,没有谁敢说一句话。
月亮代表我的心,沉默就代表大家没有异议了,那就动工吧。
董卓是这样设想的,要想迁都,就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派副手率人把洛阳官员百姓迁往长安;第二步,则是由他亲自镇守洛阳,跟联军决战。实在撑不下去了,才挥军西进长安。
说到副手,董卓已经想好一人。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曾经跟皇甫嵩等剿灭黄巾等造反军,为汉朝建立汗马功劳的朱俊。
对于朱俊这个人,董卓心里是很忌惮的,但是外表又不得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
想当年,他们一起上战场的时候,人家是指向哪儿,打向哪儿,打向哪儿,赢到哪儿。自己呢,实力不够,战场上输给敌人,还想跟同事皇甫嵩玩兵法,结果也输得脸面全无。所以,董卓打心里对朱俊还是敬畏几分的。
此时,朱俊的职位是河南尹,洛阳市的一把手。董卓的意思是,拜他为太仆,以为副手,即为副相国,让他来做大家的迁都总动员工作。
于是董卓就下达了任命书,派人征召朱俊。
但是,使者见到朱俊时,却被很不客气地打发回来了。并且朱俊还给董卓带回了一句话:不好意思,我当不了这个副相国,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董卓早就料到了这么一天。
他知道,尽管他很亲近朱俊,给足面子,但也知道他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而朱俊更知道,董卓这个时候拜他为太仆兼副相国,其实就是想利用他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还有迁都这种事,尽管朱俊在朝会上没有说,但在非正式场合曾经很多次明确表过态的。让一个素有功名而遇事不屈的人主持迁都,肯定很不靠谱嘛。
如果换是别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门去问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动不得呀。然而很快,董卓就又有主意了。
他认为,此时此景,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支持。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是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主持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此次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是议废,此次是迁都。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迁都则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对付,后者工作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
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先来软的,实在不行,再搞硬的。
开会那天,老大粗董卓突然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会议一开始,他就说道:“诸位,高祖建都关中长安,历时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亦是十一世。据神秘预言书《石包谶》说,这时应该迁都长安,才能上通天意,下达民情。”
董卓一说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杨彪,字文先,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爸。
想当初,高祖刘邦立国,到王莽抢权前,历经不止十一世;光武帝刘秀立国到刘协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说十一世,说明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当然,董卓有可能为迎合神秘预言书说法,故意使错。杨彪笑,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错,而是他这个招实在太烂了。
当年,王莽就是以此招忽悠天下,夺得汉朝皇权的。现在,董卓如果想学王莽,那只能说他碰到杨彪实在太不走运了。
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说,真的是要疯了。
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帝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在洛阳好好的,干吗要搬往长安?这是一。东汉建都洛阳已久,无缘无故抛弃皇家高庙,割舍皇陵搬走,势必引起百姓不满,这是二。第三,杨彪更不客气了,他说:《石包谶》是本邪书,你也信?
我想,杨彪心里应该是想说,那本破书,你也好意思拿来忽悠我们?
对于杨彪以上那三条反对意见,董卓愣了一会儿,没法回答,都这个时候了,不行也要硬着头皮上了。
于是,董卓清清口,这样反驳杨彪:关中肥沃,故秦得并吞六国。现在的长安,木材资源相当丰富,武帝时代的陶灶还在,只要用心经营,什么豪华宫殿房子,不用多久,即可造成。至于百姓嘛,他们算什么,如果谁胆敢不走的,我派兵把他们通通赶到海里去淹死算了。
三句不离杀字,杨彪心都凉了。好一会儿,他又说道: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唯明公虑焉!
这话的意思是:迁都可是国家大事,动起来很容易,但是要收拾安顿就难了,还是请董公三思而后行啊。
三思是个啥玩意,董卓一听,立马拉长脸,阴阴地说道:“杨司徒,你是不是想坏国之大计呀?”
董卓杀气腾腾,这时太尉黄琬一看情势不对,立即站起来说道:“董相国休怒,迁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杨司徒的意见仅供参考罢了。”
汉朝三公两个出来说话了,第三个觉得自己也该说两句。接着司空荀爽见董卓迁都意决,如果当场跟他闹翻,那后果就严重了。
于是也赶紧出来打圆场道:“其实董相国哪想迁都呀,只不过是因为关东联军逼得太紧,所以才做此大计,借故秦之山形,以便控制天下。”
两个和事佬,一前一后,一唱一和,犹如一阵春风,把董卓的腾腾怒气拍得只剩一缕轻烟了。
就这样,会议在极度不和谐的气氛中,虎头蛇尾地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