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88500000027

第27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1)

第一节中国各民族宗教信仰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从国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产生于我国本土的道教,这四教合称为我国的四大宗教。此外,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其他的宗教,有30多个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原始宗教。在我国,佛教传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基督教自唐初传入我国,鸦片战争以后获得较快的发展。伊斯兰教传入我国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道教产生于我国东汉初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信教群众虽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少数,但总人口并不少,且地域分布广。四大宗教共有7个全国性宗教团体和3000多个地方性宗教团体。

一、汉族宗教信仰的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历史上,汉族人对于宗教采取了广阔的接纳心态,兼容并蓄。道教属于本土宗教,部分汉人信仰它;而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先后从国外传入,为外来宗教,都被部分汉族人接受而信仰。因此,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作为外来宗教,但都能在中国扎根。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扎根和发展

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中国文化不同程度地同化,或者说汲取了中国文化的精华,所以,这些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和民族化,才能在中国存在和发展。

二、其他55个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状况

在中国,总体来说,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西北地区,如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

信仰大乘佛教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南和东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等。浙江的畲族也信仰大乘佛教。

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等地,如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

信仰上座部佛教的主要是云南省的一些少数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等。

信仰基督教中的东正教的主要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第二节佛教

一、印度佛教的创立与派别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在印度,佛教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三大阶段。原始佛教阶段是释迦牟尼创教和他涅槃后的100年间。这一时期由于佛涅槃的时间不长,不少弟子亲耳聆听过佛的教导,因此无论是在教义上,还是在日常的修行方面或是教团的共同生活习惯上,都遵循了佛在世时的惯例,没有什么大的争论,佛教史也称其为“和合一味”时期。

大约在释迦牟尼涅槃100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了分裂,形成了两大派系:其中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上座部佛教,较为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众部佛教。这两派以后又各自分出许多派别,这个阶段是部派佛教阶段。

随着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在印度佛教内部又形成了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教义的派别,他们宣称能普度众生,就好像一艘巨大的船,能够运载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成就佛果。他们自称为“大乘”,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这时,印度佛教就进入了大乘佛教时期。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乘佛教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小乘佛教只承认一个佛,即教主释迦牟尼佛。第二,大乘佛教强调自觉、觉他、普度众生;小乘佛教主张自觉,以求自身解脱为满足。第三,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是佛;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是罗汉。

印度佛教逐步走向衰落是在7世纪以后。公元13世纪,由于印度社会内部的分化和外来宗教(伊斯兰教)的传入,佛教在印度彻底消亡。直到19世纪,又从缅甸、斯里兰卡重新传入,印度佛教再获新生。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年代具体时间,已很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史称这一佛教事件为“伊存授经”。另一说即源于“白马驮经”故事: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询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知为佛。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了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了我国首座佛教寺院“白马寺”。总之,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在公元1世纪前后。

(二)佛教的发展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的地区也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统治者有意识地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佛经被翻译,由于佛经的翻译使得佛教的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院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则是对佛教的又一种有力的宣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三)佛教的鼎盛

如果说南北朝时期对佛教这种外来宗教文化主要还是吸收消化的话,那么隋唐已进入全面繁荣和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繁荣和鼎盛的原因,主要是统治者的提倡。隋唐统治者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佛道关系上有意识通过儒家思想予以调和,消融两者间的矛盾。这样,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隋唐时期汉传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四)佛教发展的转折

晚唐、五代至宋,由于历次法难,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会昌法难(唐武宗废佛),又加上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走向了转折。在这过程中禅宗逐渐取代了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对中国文化思想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在元代,虽然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但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也允许存在。在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

(五)佛教的衰落

明清之后,佛教渐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对佛教和道教都采取排斥态度。清末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的爆发,佛教日趋衰落。

在古代,人们对于佛教更多的是单纯修来世、求解脱、向往西方极乐世界;而在近代社会中,已变为同时追求现实利益、祛病消灾、延寿增福。“有求必应”已变成民间佛教徒对佛和菩萨的一种信念。伴随而来的是以忏法为中心的佛教仪式的广泛盛行,如瑜伽焰口(施恶鬼)、梁皇忏、慈悲水忏、金刚忏、大悲忏、水陆道场等,这些仪式受到僧侣信众的普遍欢迎。其实这些活动以超度亡灵、追悔罪恶、保佑子孙为基本目的,与佛教本意有较大的距离。

三、佛教的教义

“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一)苦谛

人生即“苦”,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佛典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等多种分类法),还有贪、瞋、痴、疑等108种烦恼。

(二)集谛

集谛是对人生之“苦”原因的分析,一切痛苦皆由烦恼、迷惑集聚及所造恶业引起,集是苦因,苦是结果,大体可概括为五阴聚合说、十二因缘说、业报轮回说。

五阴聚合说,佛陀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情识生物,即众生)则是由色、受、想、行、识五阴(或五蕴)组成(其中“色阴”包括“四大”——风、火、水、土因素)。既然有情只是“五阴”的聚合,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所以有情自身不是独立永存的实体,没有单独的“自性”(此即所谓“诸法无我”);且有情和世上万事万物处在无休止地变迁之中(此即所谓“诸行无常”)。“五阴聚合说”构成了佛教空观的主要内容。

十二因缘说,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未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是因果报应。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做“业”。“业”分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报应或业报)。

“业报轮回”说,按照善恶罪福的业报法则,有情(众生)流传在“六道”之中,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地狱道、饿鬼道,形成六道轮回。

(三)灭谛

灭谛提出了佛教出世间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作“灭度”、“圆寂”等。涅槃的根本特点是达到熄灭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四)道谛

道谛即解脱之路,指通向涅槃之路,被总结为“八正道”,从身、口、意三个方面规范佛教徒的日常思想行为。又被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戒”,是约束佛教徒日常生活的纪律。如三皈、五戒、八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后发展成复杂的“律学”。

“定”(即“修定”),是指通过精神集中、静思冥想、观察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义理或功德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定的种类很多,在中国佛教中,往往把定和禅连称“禅定”。禅定的主要目的是发慧(由定生慧)。

“慧”(即“般若”),是指由修习佛理所引生的辨别现象、判定是非善恶的认识能力和境界,是证悟出世间法的明察力。有了“慧”才能得“度”(波罗密多),获得解脱,永离苦海。解脱后所得之境为涅槃。“慧”的发生,主要依靠经文和师长的教导,通过禅定沉思而获得。

但后世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佛徒大都倾向用简便的方法求解脱(如净土宗)。“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及“涅槃寂静”被称为“三法印”(即佛法之特征)。当代中国佛教界将佛教的宗旨归纳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四、佛教的经典和标记

大乘和小乘佛教的经典,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故称三藏经。三藏皆分大小乘,即有大乘经、小乘经,大乘律、小乘律,大乘论、小乘论。藏传佛教大藏经称为《甘珠尔》(佛语部)和《丹珠尔》(论部)。

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前,往往有“*”(或“卍”)的标记,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表示吉祥万德。

佛教的标志也往往以法轮表示。法轮原为古印度一种无坚不摧的战车,佛教用以比喻佛法。有两种说法,一说佛法能摧破众生烦恼邪恶,如法轮摧破山岳岩石一样;另一说是佛法如车轮一般辗转不停。

五、佛教供奉的对象

佛教供奉的对象较多,都是修行取得成果的人,可分为四等,佛、菩萨、罗汉和护法天神。

(一)佛

佛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是佛教的最高尊神。佛不仅能够自我解脱、教化他人,而且法力无边。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处处有佛。佛教经典和佛寺中主要有三身佛、三方佛、三世佛、华严三圣等。

(1)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源于天台宗。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右尊为“应身佛”,名释迦牟尼。三身分别代表佛的本性、德业和肉身。

(2)三方佛又称横三佛,是指按地域空间分布而同时存在的三尊佛,即中尊娑婆界的释迦牟尼、左尊东方净琉璃界的药师佛、右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三者合称“释家三尊”。药师佛的左胁侍为日光菩萨,右胁为月光菩萨。

(3)三世佛,指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世佛,即中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世燃灯佛、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4)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及其两个亲密的助手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合称。华严宗认为无限的宇宙是华藏世界,法身佛毗卢遮那是该世界的教主,它无所不在,整个华藏世界不过是毗卢遮那的显现而已,一切佛、菩萨都是毗卢遮那佛的应化身。

(二)菩萨

菩萨是候补佛,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合称为“四大菩萨”。

(1)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它是汉化佛教中信仰最为广泛、化身最多、最为著名的菩萨。观音常见的形象是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人称“大悲菩萨”。今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

同类推荐
  • 疑案递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疑案递推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

    本书收集了作者发表在博客(作者系凤凰网的精英博主)和各级报刊的部分教育随笔,围绕“让教育回归常识,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的核心理念进行思想跋涉,有对心灵的安慰,对人类的普世关怀,也有对大道的追索,旨在“共同营造扬善抑恶、宽容、宽松的教育环境”(钱理群语),让教师站直腰杆,恢复为师的尊严。
  • 神曲·地狱篇

    神曲·地狱篇

    《神曲》是但丁的划时代巨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全面描绘了西方文明,既有情节、寓言、神话、象征,也讲人类的罪恶和救赎,寓意灵魂的进修历程,表达了执着追求真理的思想。《地狱篇》讲述作者人到中年,在梦中由维吉尔引领游历地狱的过程。
  • 小游击队员:王愿坚经典作品集

    小游击队员:王愿坚经典作品集

    本书是王愿坚先生的作品集,收录文章均为其经典之作,包括《珍贵的纪念品》《党费》《小游击队员》等。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生活的艰辛,反映了他们对于光明的渴望,赞扬了他们机智、勇敢、乐观的精神。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将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真切感人。全书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令人回味无穷。
  • 与妈妈的八次通话

    与妈妈的八次通话

    《与妈妈的八次通话》取材新颖,语言精练,情节曲折,人物生动,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与妈妈的八次通话》收录的作品或让人潸然泪下,或让人捧腹大笑,或让人陷入沉思……表现方式、语言表达、思想深度、内容承载均可圈可点,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特别适合学生阅读。阅读此书,你会在放松心灵的同时,收获一份感动,领悟一份幸福。
热门推荐
  • 阿加莎的眼镜

    阿加莎的眼镜

    核战后的世界并不是废土一片,年轻的阿加莎走在与旧秩序对抗的路上,路途从皇宫到沙漠,从赌场到战场,一直延伸到了月球。
  • 剑仙之地狱都市

    剑仙之地狱都市

    失踪十年,修仙小伙重出江湖,武修时代,修仙就是任性!父母失踪,奇异的项链带他进入地狱的都市;剑仙在此,妖魔鬼怪快离开!
  • 重生零八之逐梦

    重生零八之逐梦

    大四的柯二重回零八年,重回到自己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这辈子柯二没想着暴富、没想着成为人上人,他只想好好提升自己,好好珍惜亲情、友情、爱情,好好感受学生时代的纯粹,同时完成上辈子没完成完的职业篮球梦。
  • 朱楼昨日又东风

    朱楼昨日又东风

    “往后锦书莫寄,勿念江楼旧时人。”“慕君之心若昨夜小楼东风。”“他年遇……”“谢君规劝之恩。”
  • 巨岩碎涛

    巨岩碎涛

    《巨岩碎涛》是一部跌宕起伏,惊险曲折,磅礴厚重,悬念叠生的探案小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爱恨情仇的交织,案情经纬的交错,罪行令人不寒而栗!官迷心窍的副市长潘登高,对市长的宝座垂涎三尺,认为市长张政明阻碍了其升迁之路,由怨生恨,暗动杀心,勾结企业家高一峰,不惜重金,雇佣梦想一夜暴富的马彪伺机行凶,不料却杀错了人。正义邪恶,形同冰炭。一场正与邪、红与黑、警与匪、违法与护法的铁血较量,随着这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而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地展开。
  • 私房养生经

    私房养生经

    40岁前要知道的私房养生智慧,从古至今奉行不渝的养生箴谏。最适合中国人体质的私房养生圣经,集传统中医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百科全书。 运用易经思维,阐释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走进身体的内层,一目了然地审视我们的身体;私房养生=外修+内养,健康光晕由内而外散发。
  • 蜜爱百分百:恶魔的王牌甜心

    蜜爱百分百:恶魔的王牌甜心

    白小果,一个疯狂追星girl,可惜也是个没有经济来源的苦逼高一学生。作为组合FIRE的铁杆迷……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帝冠长虹

    帝冠长虹

    汉宗普通弟子傲长虹,得人馈赠青色葫芦,又稀里糊涂流落阴曹地府,平淡无奇的人生终是时来运转。世间太多不平事,为何好人多磨难?傲长虹想的明白,又想不明白,思来想去,还是做个随性的狠人吧。千州沉沦太久,也是该恢复往日荣光。征战万域,问鼎诸天,要叫那高高在上的神仙,道一声“知错”!
  • 千年兰计划

    千年兰计划

    美国,蒙特利“生物的多数DNA并没有形成有用的基因参与编码蛋白质。生物学家曾认为,编码蛋白质是DNA唯一的功能,因此,不能编码蛋白质的DNA在过去被命名为垃圾DNA。生物携带的垃圾DNA占全部DNA的比例,随着生物的复杂程度递增。人类,有百分之九十七的DNA,属于垃圾DNA。”陆有当用余光扫过阶梯讲厅里满座的听众,用不太流利的英文继续说:“生物学家逐渐发现,生物体内垃圾DNA的比例与生物复杂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