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61500000006

第6章 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1)

完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渴望

如果哪一天我真的得到了那一切,它们就会无一例外地不再是我的了。

——佩索阿

戈马克·麦卡锡的小说《长路》中描写一对父子,在世界末日来临后幸存,并忍受饥寒交迫,横越美国。树木与花儿仍在渐渐枯死,大部分的人类都死亡,幸存的许多人则开始以吃人维生。支持着父亲与儿子继续走下去的是对未来美好的寄望。一张破旧不堪的地图是他们仅有的财产之一。他们不知道要去哪里,只知道该往南走。他们不知道南方有什么,或许只是一片荒凉。他们只知道他们必须往南走,南方俨然已成为一切真善美的象征。

我不会泄漏情节,但最终我们会发现,如果这对父子能进一步觉察路途上发生的事,更留意生命一次又一次试图传递的讯息,他们就不会如此急切地想要抵达终点。只看目的而不看过程,他们错失了彰显生命与关爱的光辉旅程。

这故事正是我们生活方式的巧妙暗喻,我们总是想着如何到达那里,但生命就在这里。我们总想着要回家,但或许,只是或许,就当下来说,我们早已在家了,只是我们并不自知。

这情况出现在许多小说、剧本、电影、神话和灵性故事中。主角们通常离家到很远的地方去,在旅途上找到自我,尔后归来,好像改变了一点,又好像没有。在或许是最受欢迎的电影《绿野仙踪》里,一位年轻的女孩离开她无趣的家,踏上惊奇多变的冒险之旅。在遭受许多苦难之后,她回到家,就在那时才看见家的美好。其实,家并没有改变,只是她的眼光被打开了。在迪士尼音乐剧的故事开头,觉得自己是被家人所放弃的主角,会唱出他们的渴望:冒险、爱情,以及其他无法在家里获得的东西。那些渴望呼唤他们离开,但最后他们总是会回来,或是找到一个新的归属——真正能包容他们的地方。据说每个故事都是依循这个基本架构来发展的:英雄从已知走向未知,但最终一定会回来;慕道者离家寻求开悟,然后发现自己所求的道并不在别处,就在最初的地方,于是返家。

音乐中被弹奏的音符及和弦也是循着相似的旅程,离开它们的家,发出声响,为着迷的听众制造张力,最后又消退回归原先的静止。而听众感觉音乐好像在我们体内流动,带着我们离开日常生活后,再把似乎有点改变、感动、升华的我们送回来,回到原处。我们被触动了,虽然我们动也没有动。

我们感到急需离家,寻找可以使我们完整的东西,不管那是什么,但我们也同样急切地想要返家。在幼儿园或办公室度过漫长且耗竭心力的一天后,我们只想回家,回到爸妈或爱人身边,回家睡觉。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一离开家太久、离开我们所爱的人时就开始想家。有人过世时,我们会说他们“回家了”,或是找到一个可以永远平静安息的新家。

在人类历史中,对于回家的意象展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艺术、音乐、科学、数学、文学、哲学、灵性及对爱情的追求上。对家的渴望是人类心灵深处的需求。

在艺术中,寻者与被寻之物,前景与背景,光线与阴影,正面与负面的交互作用创造了紧张的戏剧效果。讲笑话需要一句妙语,句子需要一个结尾。这是我们与生俱来对结局的向往,它让艺术、笑话、句子如此戏剧化,如此令人注目及满足。或许正是同样的向往,让史上所有的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尝试寻找某种巨观统一且包罗万象的理论来解释现实,在混乱中找到完整,从荒废中找到爱,寻找宇宙的圆满。有人说就连宇宙也仍在进行扩张和收缩,就像在以某种形式寻找平衡,寻找回家的路。万事万物都渴望休息。

家不是一个地方、一样物品或一个人。家是休息。以英文字根来说,家的本意是“休息”和“躺下”。

我们像是大海中的浪,渴望着回到我们其实从未离开的大海。浪以为自己和海是分开的,从这个最初的错误认知开始寻找回到海洋怀抱的千百万种方法。其实浪要找的就是自己却不自知,渴望的回家就是回归自我。这就是人类普遍遇到的状况。

这种分离感如何表现在我们当下的经验里呢?这么说好了,我们都处于一种生命中少了什么的恼人感觉当中,对吧?失落感是一种奇怪的空虚感,像是身体有一个黑洞需要不断被填满,像是我们总是不够好,像是我们与生俱来就做错了什么。正是由于这基本的空虚感,我们在时空中寻找我们的源头、寻找休憩、寻求解脱、寻觅圆满。我们追求成就感以填满空虚。在我们对于整个宇宙的乡愁中,我们寻求与神合一、与圣灵合一,与自然、灵性导师合一。我们追求吃撑的肚皮和饱满的荷包。女人和男人彼此寻求,希望借着与另一半完整自己;我们寻找灵魂伴侣,会使我们完整的另一半。我们追求命运,却不了解我们就身在其中。

出于不完整感,我们开始追求一个完整的未来。认不出我们真实的命运就是整片当下经验的汪洋,我们向外去寻找那片海,并深信未来的某天,我们一定会找到它。我们这样告诉自己:我现在不完整,但有一天,一旦我找到我在寻找的,我就会变得完整。

终有一天我会找到真爱,到时我就完整了。终有一天我会顿悟,到时我就完整了。终有一天我会成功,到时我就完整了。终有一天我会变得有钱。终有一天我的病会治好。终有一天他们会认同我。终有一天我会全然安在。终有一天我会意识清明。终有一天我会活在当下。终有一天我会找到平静。终有一天我能完全地做我自己。终有一天我会被了解。终有一天我会成为一个明星。终有一天他们会爱我与接纳我。终有一天我会成熟。终有一天我将为人父母。终有一天我会自由。终有一天我会快乐。是的,我会变得完整,总有一天。但不是现在,时间还没到。

我们努力追求“总有一天”会到来的财富、权力、爱情、成功、顿悟,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而言是家的象征。我们认为只要得到我们想要的、找到我们寻求的,我们就能回到家。无限的乡愁是我们追求这些的根本原因。

生命不会给我们任何保证

有时我们甚至得到我们想要的:新车、新对象、新工作、窈窕的身材、均匀的肤色、灵修的新境界、名声、夸赞、成功等等。我们感到一时的完整,但空虚感很快就回来了,于是我们又重新开始追求。就像我们体内有个东西永远无法满足似的,总是想要更多。不管它得到多少,它总是要更多。不管它拥有多少、成就多少、掌握多少,它要更多。不管它有过多少经验,不管它让自己增加多少价值,它还是要更多。

不管我的生命故事有多完整,它还能更完整。工作可以有更好的薪水,感情可以更甜蜜,我可以有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成功、更多的夸赞。灵修的经验可以更深入、维持得更久。我总是能更接近顿悟、更活在当下、更有自觉、更自由、被爱更多。或者,我不想要的东西可以变得少一点:少点痛苦、少点恐惧、少点悲伤、少点愤怒、少点折磨、少点自我、少点想法。我的生命永远都不会完整,也就是说,我永远来不及使自己完整。

我认识一个人,他在四十岁前就成为亿万富翁。他努力工作,也得到所有他想要的:多到用不完的钱、一栋豪宅、漂亮又人见人爱的老婆、可爱又聪明听话且认真上进的孩子、许多朋友、赏识和尊重。他三十七岁就退休了。不夸张地说,他退休当天,当他一个人在家时,突然间空虚、不完整、想家的感觉都重新浮现了。那正是他年少时曾有的感觉,也正是这种感觉驱使他工作到半死只为了成为亿万富翁,他毕生都在逃避这种感觉。他以为财富、豪宅、妻子和家庭可以带走这感觉,这是世界承诺他的。

现在他遇到难题了。他已经得到他想要的,但他还是觉得不完整。他仍感到不属于这里,他怎么了?现在,当再也没有工作的事让他分心,必须重新面对失落时,他已无处可逃。

那晚,这位年轻的富翁喝了一杯又一杯,再一杯。很快,他上瘾了。他对工作的沉溺被对酗酒的瘾头取代。毕竟,他无边无际的失落感需要被抹去。

这人的故事清楚说明了寻求者即使得到他想要的,仍无法被满足。最原始的失落感不能被有形世界的任何事物抵消。得到你想要的并不会因此带走你最深处的乡愁。

这里还有一个佛教徒都知道的问题存在:在一个无常、充满流动与变化,超越你能掌控的世界里,即使你真的得到想要的,你也随时都可能失去它。最终,生命不会给你任何保证,出现的也会消失不见。

在心灵深处我们知道,绝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使我们不致失去所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么多焦虑的原因。现在我们有了新房,却担心失业、担心无法负担账单。银行账户有足够的存款,我们却担心金融风暴、担心存款顿时化为乌有。不论你和伴侣的感情现在有多美好,你担心她会离开你、生病或更糟。你担心你的孩子会被伤害。你担心你自己的身体,或所有可能使身体出问题的事。但你同时也知道,没有任何事,包括你的豪宅、家具、跑车、游泳池、银行账户里的钱或甚至你敬爱的灵性导师,可以保护你免于失去、免于面对改变。

的确,人或物可以给你暂时的安全感、慰藉和乐趣,但他们不能给你你真正想要的,也就是免于失去、免于失落,最后是免于死亡的自由。他们无法提供你渴望的安全感,也无法带你回到真正的归属。除了你自己之外没人能带你到那里。

这里有另一种对于追寻真正归属的看法:想象你是个新生儿,你从未见过这世界,每件事对你而言都是陌生又神秘。那些奇妙的景象、声音和气味!你甚至还不知道怎么称呼那些奇特的感觉和知觉!你在半夜醒来感到孤单、饥饿又害怕(虽然你还不知道这些感觉的名字)。某个程度上你觉得不舒服,你只能用大哭与尖叫沟通。你不能说:“不好意思,我觉得不舒服,有没有人可以来帮我。”你只能尖叫,然后等待救援的到来。

寻求是一种错误的身份认同

你的妈妈进房把你抱起,边喂奶边安抚,突然间,每件事又都很好了。不舒适感似乎没那么糟了,恐惧也没那么严重了,你不再孤单,你又觉得安全了。你感觉被自己以外的力量保护着,你的不舒服已经退去。外力来了之后,让情况重新变好。

如果婴儿能说话,他(她)或许会这么说:“当不舒服的感觉来临时,我尖叫。最后妈咪来了,然后不舒服就完了,就像变魔术一样。妈咪把不舒服赶走了。”

但让情况变好的并不是妈妈。妈妈没把不舒服拿走的力量,那只是新生宝宝感觉似乎如此而已。认为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事物能让我们感到舒服、能带我们回家,都只是美丽的错觉。我们很快就相信追寻自身以外的事物能带走所有不好的想法与感觉,这追寻的机制可能从很小的时候就被建立了。我们向外探寻能让事情变好的方法,或许我们对母亲的依附感就是第一个寻求的表现。但让我们真正依附的并非母亲,而是家的感觉。我想,对大部分的婴儿来说,母亲是第一个代表家的人。

我猜想,或许虽然我们追求着千万种不同的东西,但我们都只是想试着回到母体,那不分离的状态。在母体中,我和子宫是没有分离的,我和母亲也是没有分离的。那里有的只有完整,不分里外。在子宫中没有他者。换句话说,子宫就是全部,就像全世界都在那里,全宇宙都在那里,只为了照顾我、保护我。我被拥抱在爱的海洋中,直到永远。那就是家,没有对立,因为在子宫中我没有内外的概念。在那片海中,每道浪潮都能被全然接纳。那就是我。事实上,我甚至不在子宫里,我就是子宫。那就是完整,那不是我和子宫(两个东西),而是只有子宫(唯一也是全部)。因此,我不是从子宫中生出来的。在我最深层的本质中,我曾是,也就是子宫。我,就是我渴望的完整。

但我却像是没先获得警告一般,就被逐出这个全然圆满无对立的地方,那些不需努力就能得到的安全感瞬间消失。忽然间,我必须面对充满身外之物及偶然事件的世界,在这里,舒服、安全、美好都是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无法预知。这里不再永恒美好,而是一个美好与不美好互相抗衡的世界。

因为每个人都曾住在子宫里,我们可以这么解释:我们对美好仍有模糊的、非语言的印象,而且一直有回去的渴望。或许我们对家的寻求就是对子宫的寻求,找的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曾在那里的完整。我们想要感觉安全、被保护,重新回到美好安在的状态。

长大成人后,我们不再哭喊着找妈妈,转而用更世故的方式寻求对痛苦的解脱。我们以隐喻的方式吵着要下一根烟、下一杯酒、下一场性爱游戏、下一次工作升迁、下一回灵修体验,下一个释放——所有能让世界美好,或能够带走不美好的东西。

即使是生长在最悠闲惬意且充满关爱环境里的孩子,也摆脱不了这种失落感和分离感,好像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这不是父母的错,没有人会刻意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寻求者。当孩子能抽象思考后,自然就会寻求概念上的完整,自然就会是从经验上去建构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想法,并且为了达到美好,他们会避开自己所认为的不好。从这角度看来,先发展出分离感,再借着寻找圆满来消除它,是生命自然演化过程的一部分。寻求并非坏事,更非敌人,它只是一个错误的身份认同。

同类推荐
  • 中外人生名言录

    中外人生名言录

    名言是人类思想花园中的一束奇葩,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它寓意深远,极富哲理,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从名人的著名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奋斗历程。本书收录了富有人生哲理的名言,我们围绕着“人生”这个总命题,选编了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社会学家、科学家、军事家等的名言。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励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拼搏进取。
  • 包容(星云大师智慧感悟课全集)

    包容(星云大师智慧感悟课全集)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原籍江苏,佛学大师。逾八十载人生,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等事业。撰有《迷悟之间》、《吃茶去》、《星云禅话》、《舍得》、《宽心》等几十部著作。本书《包容:星云大师智慧感悟课全集》在参悟大师一生感悟的基础上,发一家之言,向大师致敬,同时也希冀读者朋友们在领悟大师慈心的同时,对自己的人生活法有更深的觉悟。
  • 如何与“麻烦的人”不麻烦的相处

    如何与“麻烦的人”不麻烦的相处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时常会遇到爱抱怨的人、木讷的人、不讲诚信的人、行事拖沓的人,还有的人自私、狭隘、功利、猜忌、城府很深……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麻烦人。对于麻烦人,我们如果选择忍受,那么自己就会痛苦;如果选择逃避,又会感到孤独。本书从从古代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取材,通过独特的角度去思考和揣摩麻烦人的心理特点,详细描述了我们与各种麻烦的人相处时遇到的种种麻烦,分析了产生这些麻烦的原因,并提出了与他们打交道的实用建议。翻开本书,看透麻烦人的本来面目,正视人性的弱点,理解和包容他们,增进彼此了解,从而与他们和谐共处。
  • 抗逆力

    抗逆力

    现今社会,无论从事哪种职业,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人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逆境,重压之下,有的人能在调整自己的状态后打破逆境,有的人却在受到创伤后一蹶不振,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抗逆力的强弱,抗逆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一种能力。本书阐述了抗逆力的内涵,从个人成长、人际情感、亲子教育、身心调适、心理救援等六个方面入手,制定出一套全方位的应对方案,帮助人们建立起强大的抗压能力,打破生活逆境,超越自我。
  • 机遇的把握(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机遇的把握(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机遇对于人的成功非常重要,但是机遇来了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时机遇只会让我们悔恨。为了等待机遇,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诚心去做好准备。作
热门推荐
  • 一把钥匙打开千把锁

    一把钥匙打开千把锁

    马路想刘莲想了好几十年,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刘莲突然来到了他面前,突然就见面了,这一见,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正在下雨,走路的人都急急忙忙躲躲闪闪的样子,好像在躲子弹。马路从惊讶中醒过神儿来,赶快拿给刘莲一条毛巾。他还在奇怪,莫非眼前这个女人真是刘莲?马路下岗以后,在阳光大道边开了一家很小的汽车修理厂,没有厂房,就在办公室门前露天作业,所修的车辆不过是路过的一点儿零碎生意,只能勉勉强强养家糊口。就是这点儿小生意,能坚持下来也很不容易,市容管理的要来,税务局和公安消防以及工商局的都要来,马路一看见那些身穿制服的人心里就发毛。
  • 重生之家有仙妻

    重生之家有仙妻

    仙界仙子重生异界,成为了废物三小姐,拥有前世记忆,这一次,她要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世界史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得到广泛传播,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通过中国世界史学的学科建设、史料建设和史学理论方法论建设,完成了中国世界史研究从译介到研究的转变。改革开放,是世界历史研究迅速发展强有力的动因之一,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我国研究世界史的专业机构蓬勃发展和世界史教学与科研人员增加最快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国学者从新的角度探索世界史学科的体系以及就一些重要问题展开争鸣的重要时期。与国外学术界交流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国的世界史研究蓬勃发展,随着一代代新人健康成长,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也不断问世,我国世界史研究呈现出从没有过的大好形势。
  • 印度之行(E.M.福斯特文集)

    印度之行(E.M.福斯特文集)

    《印度之行》讲述了二十世纪初,英国人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小姐前往印度。印度医生阿齐兹出于热情和友谊,组织了人陪同两位前往当地名胜马拉巴山洞游览。在幽暗的山洞里,阿德拉小姐感觉似乎有人侮辱了她,于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 Dreams

    Drea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爷,放过我吧

    王爷,放过我吧

    跟王爷相敬如宾能不过一辈安稳生活,只可惜这个王爷真是。。。。。潇墨离穿越之后就变成了王妃,真是太神奇了。和古人相爱的话,好像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潇墨离说,我是不会出现在历史之中的,王爷却说,有我就会有你。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相爱了呢?好吧,既然这样,我就老实当个王妃吧。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志摩美文

    志摩美文

    同他的诗歌一样,徐志摩散文散发着浓郁的抒情气质,是其个人身心的真诚表白。无论是“草青人远一涧流”的淡雅篇什,还是“凤鸣碧梧暗香浮”的浓艳之章,均无一不是其真挚情情的流泻,是他诗歌另一形式的异化与延伸……这,使得他的散文少了些理性与思辨,氲氤于字里行间的,是一团团浓得化不开的情思。徐志摩的散文非常情绪化并富有个性:《印度洋上的秋思》《我所知道的康桥》《欧游漫录》等满含着玫瑰花般的浓艳与葡萄酒般的醇香;在《伤双栝老人》《我的彼得》等篇章里,缱绻的情丝则如溪涧水般静静流淌……本书汇集徐志摩感怀、记游、叙事之散文精品,分“屐痕”、“自剖”、“心香”、“文思”四辑。
  • 红血女王3:国王之囚

    红血女王3:国王之囚

    从绞刑犯到阶下囚,国王的痴迷成了梅儿唯一的护身符。逃过又残暴又温柔的囚禁,她再次面临抉择。到底该携手并进还是分道扬镳,她爱的人犹豫着,而她已作出选择——这一次,无可阻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梦中的果实

    梦中的果实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主宰吗,也许“有”是一个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