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发兵征讨,赤眉军瞬时便士崩瓦解,十万多人束手投降,先皇玺绶已归还王室。这都是倚靠祖宗的神灵,将士的威力,朕怎么敢担当这样的荣耀呢!应选择黄道吉日拜告高庙,赏赐给天下可以继承父后的长子以爵位,每人一级。”中元二年二月初五,光武帝在南宫前殿驾崩,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朕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后事都按孝文皇帝的做法办,一定要俭省。刺史、拿二千石奉禄的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城郭,也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以前,光武帝长时间带兵征战,厌烦战事,而且他也深知天下因战事疲乏,损耗巨大,因此很想不事征战,放下肩头重担。自从陇、蜀平定以后,如果不是形势万分紧急,他也就没有再谈过用兵的事。皇太子曾就攻战之事向他请教,光武帝说:“以前卫灵公向孔子请教攻战之事,孔子沉默着不回答。这也不是你应涉猎的事。”光武帝每天早上上朝,日落时才罢朝。屡次召集公、卿、郎、将,讨论经书中的道理,到半夜才睡觉。皇太子看到光武帝勤于政事,毫不懈怠,就趁时机劝谏说:“陛下有大禹、商汤的英明,却没有黄、老修身养性的福气,但愿您珍惜身体,悠闲自得。”光武帝说:“我喜欢做这些事,并不觉得疲乏。”光武帝虽然建立了大业,却仍小心翼翼,惟恐出错,所以他能明察政事,总揽权纲,审度形势,度量实力,没有犯下什么过失。罢退打江山的功臣武将,任用文官,收起兵器,牛马放归,其治国之道虽然不能与古代圣贤相比,但也毕竟是停止攻伐,讲求文治。
史家评论说:光武帝的父亲南顿君刘钦当初为济阳令,在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晚上,光武帝出生于济阳县令的官舍之中。在他出生之时,有红光照耀室中。刘钦觉得诧异,便让术士王长占卜吉凶。王长让左右的人退下,对刘饮说:“这是一个好得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吉兆。”这一年,济阳县界长出了嘉禾,一颗稻茎结出了九个穗子,因此刘钦便将儿子取名为刘秀。第二年,方士夏贺良上书汉哀帝,说汉室皇权要遭遇中途衰落,应当重新受命。于是汉哀帝改年号为太初元年,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压制衰运。等到王莽篡夺了汉家王位,便十分忌恶刘氏,因钱币文字中含有“金刀”,就将钱币改为货泉,又有人说货字文像“白水真人”。后来有一个探测云气以辨吉凶的人叫苏伯阿,他作为王莽的使者来到南阳,远远望见春陵城郭,惊叹着说:“云气真好啊,一派繁荣景象!”等到光武帝起兵后回到眷陵,远望旧宅南面,有火光闪亮直冲上天,好一会儿才消失。当初,道士西门君惠、李守等也都说刘秀会当皇帝。大概做皇帝的人接受天命,的确会有一些预兆的吧!要不然的话,怎么能顺时乘六龙统治天下呢!赞颂说:汉朝的统治中断,大盗贼王莽篡夺了政权。九州大乱,昏昧之气充斥。人们对于王莽的黑暗统治不满,都怀念汉王朝的恩德。光武帝刘秀出世,佳气神光。他能够预料事物的发展,有经天纬地之才。光武帝手下军队上百万,猛将如云。兵车众多,行进时声音震震。他的神威大振,王莽就自焚而亡。天下纷乱,一时间群雄并起。河南、河北、河东尚未平定,关中地区又大乱。光武帝神机妙算,执行上天的旨意派兵四处征讨。他占据的地区又没有险固的地方,都是交通便利的地形。符谶又至,群臣共同拥戴刘秀为帝。光武帝在朝廷上遥控指挥,决胜千里。天命降临于光武帝身子,让他重新振兴我大汉王朝!
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县人。睦世代代都很显赫。祖父张堪,曾任蜀郡太守。张衡年少时便善于写文章,游学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通晓了《五经》与六艺。张衡虽然才高于世,却没有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从容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和帝永元年中,被推举为孝廉,他没有去应官,连连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当时天下太平了很长时间,自王侯以下,没有不极尽奢侈的。张衡于是学习班固的《两都赋》,写作《二京赋》,以此来讽谏世人。他费尽心思,十年才写成。《二京赋》文字很多,故不在此录载。大将军邓骘很欣赏他的才华,多次征召他,他也没有应召。
张衡擅长于机巧之学,尤其专注于天文、阴阳、历算。他平常爱好扬雄的《太玄经》,对崔瑷说:“我看《太玄经》,才知道子云妙极道数,可以与《五经》相比,并不仅仅是传记一类的东西,使人辨明阴阳的事。《太玄经》是汉朝立天下两百年后写的书,再过两百年,难道它就要衰微吗?所以作者的命运必显一世,这是经常出现的符验。汉朝四百年之际,玄学还要兴起呢。”汉安帝听说张衡擅长术学,用公车特地征拜他作郎中官,后又升迁为太史令。张衡于是研究阴阳,精通天文历法,制作了浑天仪,写出《灵宪》、《算罔论》,文字记述详细明白。
顺帝初年,张衡再次调动官职后,又作了太史令。张衡不倾慕当世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很多年不得升迁。
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出了候风地动仪。
地动仪用精铜铸造而成,直径八尺,上面有圃盖隆起,形状很像酒尊,并用篆文、山龟和鸟兽等花纹加以装饰。在地动仪的内部有一根能作惯性运动的摆柱,连接着分别指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的横杆,并且安装了连动的枢纽机关。地动仪的外部镶铸了八条龙,龙嘴里衔著铜球,对应于龙首下面各有一个张着嘴的蟾蜍,用来承接钢球。所有的机关枢纽,都隐藏在地动仪内部,覆盖的严丝合缝。如果有地震,地动仪内的摆柱便会受到振动,触击某一方位的横杆而引发其它机械,龙嘴便会张开,铜球便从龙嘴中落入下面的蟾蜍嘴中,声音响亮,监视地动仪的人便会觉察知晓。即便是一条龙的机关震动,并不会引发其他的龙震动,按照龙首所指的方向,便知道地震的方位。曾有一条龙的机关震动,而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埋怨地动仪不准确。过了几天,驿报传来,果然是陇西发生地震,因此人们都佩服地震仪的精妙。
从此以后,才命令史官记载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初,光武帝喜好谶纬之学,显宗、肃宗继承了祖宗的谶纬之说。自中兴之后,儒生们争着学习图纬,且在图纬之上附以妖苦。张衡认为图纬之说很虚妄,不符合圣人法度,就向皇帝上书说:“我听说圣人是以明审天文历法来确定吉凶,加之以卜筮,杂用九宫,测度天道,本来也就仅止于使用这些。有的人观洲星辰逆顺,寒热产生的原因;有的人考察龟策占卜,巫觋之言,他们所依凭的不止一术。立言于前,后面便加以求证,所以聪明人很看重这些,将它称作谶书。谶书刚出现的时候,大概知道它的人还不多。自从汉朝取代秦,运用兵力实战,功成业就,可说是一件大事,当此之时,没有人提及谶纬之说。如夏侯胜、睦孟之徒,虽以道术树立声名,但他们的著述也没有一字提到谶纬之说。刘向父子奉命校对秘书,审定九流之说,这些秘书九流之书中也没有记录谶纬之说,汉成帝、汉哀帝之后,才开始听说谶纬这回事。《尚书》中记载唐尧派这个人治理洪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鲅被尧处死,禹才继起。而《春秋谶》中却说:‘共工理水。’凡是谶都说黄帝伐蚩尤,而《诗谶》却独自认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输班与墨翟,可他们的事迹发生于战国,不是春秋时期。它又说‘别有益州’,可是益州的设置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其名称是三辅诸陵,世代可知。而图谶中止于汉成帝。一卷书当中,好几件事互有出入,圣人之言,势必不会这样。大概是虚伪之徒,借写此书迎合世人,骗取资财。以前侍中贾逵指出谶纬中相互矛盾的三十多件事,那些说谶的人都不能解释。至于王莽篡位,这是汉世的大祸,有八十篇怎么都没有起到劝诫的作用呢?由此可知,图谶就是形成于哀帝、平帝时期。而且《河洛》、《六艺》,篇录已定,后人牵强附会,也不能妄自增加。永元年中,清河人宋景以历纪推言水灾,并且假称是洞视玉版所见。有的人甚至弃置家业,躲入山林。后来没有应验,便叉搜集以前发生过的事,作为证据。至于顺帝被废掉以后又重登帝位,言谶的人就没有说的了。这都是欺世盗俗,以蒙蔽有势位者,他们的虚伪昭然若揭,却没有人禁止他们言谶。律历、卦侯、九宫、风角,每每都能应验,世人却没有愿学的,而要去争着学谶书,比如画画的,不喜欢画狗和马,却喜欢画鬼魅,这实在是因为具体的事物难于描摹,而虚幻无形的东西画起来很容易。应该收起图谶,一并将谶纬禁绝,则是非黑白就不至于让人辨析不清,典籍之中也不会有污浊的东西了。”后来张衡升迁做侍中,皇上把他引为内臣,讽议左右。皇上曾经问张衡天下人痛恨厌恶的是什么,宦官害怕张衡说他们的坏话,都拿眼睛盯着他,张衡于是假托有事,出宫而去。但宦官还是认为他是他们的隐患,便一起诬陷他。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出任河间相。当时河间王骄奢淫逸,不遵守典章法纪,又有很多豪强与他联结,一起行不轨之事。张衡到任,树立威严,整治法度,暗地里知道了河间王一伙奸党的名姓,同时擒拿住,于是上下肃然,张衡也以为政清廉著称。任职三年,张衡上书请求辞官回家。后被征拜尚书。他于六十二岁时即永和四年去世。
张衡所著《周官训诂》,崔瑷认为此书和诸儒生的著述没有什么不同。张衡又想继孔子的《易》来弥补《彖》、《象》的缺漏,最终也没有完成。他所写的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间》、《七辩》、《巡诰》、《悬图》,共三十二篇。
永初年中,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著作于东观,撰集成《汉记》,因为要定立汉家礼仪,便上言请张衡参予讨论这件事,这时恰逢刘珍、刘騊駼过世,张衡常为此叹息,想要完成这件事。等到做了侍中,就奏请皇上让他在东观专门收检遗文,尽己所能补缀《汉记》。又逐条指明司马迁、班固所记述的和典籍不相符的史事十多处。又认为王莽本传中只应记载他篡夺汉位的事,至于编年月、记灾患祥瑞,应该作《元后本纪》。又更始帝刘玄居皇上之位,百姓没有什么异议,光武帝开始是他的将军,后来即帝王之位,应该把更始年号放在光武这个年号之前。张衡上书多次,皇上最终也没有同意。张衡后来的著述,典籍多记载不详细,时人为此感到很遗憾。
史家评论说:崔瑗称赞张衡说:“数术穷究天地的奥秘,制作的仪器巧夺天工。”这样的学问境界可以说一说。考其研究天地变化,天地的灵气无所蕴蓄;他用心制作地动仪等器械,没有人的智慧可以比得上他。所以其智思深微,达到了众人之上。《礼记》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思量张衡的智思,难道仅仅是一种艺能吗?它对德行有什么亏损呢?史家作赞文说:天地人三才一脉相通,但人的性灵多有遮蔽,近者以形推算,远者思虑阻滞。而没有深入思考,谁能够明晓事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