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要持续,必须要有精神力量支持。罗马变质后,基督教的教士组织了教廷,用基督教精神力量来统治大小诸侯,神圣罗马帝国①仅是个空壳。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诸侯选出来的,十几个大诸侯再加上几个大主教一起投票选出来的,这一“帝国”其实是空的。神圣罗马帝国是一种世俗的组织,上面真正管它的是基督教会,是罗马教会。
①神圣罗马帝国 1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帝国之始。其统治者以古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的继承者自命,疆域最大时,包括德意志、捷克、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勃艮第、尼德兰、瑞士及奥地利等地。13世纪末叶,德意志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皇帝徒有虚名。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被拿破仑推翻。
用精神统一的帝国
罗马教会主教设立的组织架构是什么呢?它仿照波斯原来的传统,派驻总督(主教其实就是总督)到各地。罗马教会能统治中欧、西欧、南欧这么长久,就因为它有一个中央集权制,它不像罗马那样权力不集中。罗马教会不仅能够集中掌控精神权力,它还掌握了世俗权力。王公、诸侯如果不听话,教会可以开除他的教籍,这样一来谁也不能和他来往了,他就完了,这个力量反而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能够维持帝国的真正因素。但神圣罗马帝国不是真正的帝国,这只是一个经济、政治上的联盟,是用精神统一的大帝国。这个基督教的帝国要等到宗教改革时才崩溃。
神圣罗马帝国的内部,成分复杂。那些诸侯自己独立在各地落地生根,比如说本来在波罗的海到里海之间的一批日耳曼人的祖先搬到中欧,中欧附近其他原来的民族不止一种人,也是一批批过去的。这些人相互吸收构成了大的日耳曼集团以后,他们力量强大了,就会想:为什么国家每年莫名其妙要进贡多少钱给你罗马教会?为什么你主教一个命令下来我就非得听不可?我可以管我自己的事情。于是由地方化开始了民族本土化,他们纷纷从学理上寻找自己的根源,证明自己不是罗马人,而是日耳曼人、法国人、英国人等,自己找自己新的认同。
实际上,这种改变的根源在于权力和利益的地方化,地方政府必然要求把自己从只有被管理而没有实际好处的大机构里面解放出来。这可能是宗教改革的第一阶段,然后一直经过思想的革命,也即是启蒙运动,接着第三步再经过民族国家的革命。从宗教革命到拿破仑的革命为止,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大帝国持续解散,这是秩序本身里面多元因素的崩解,不是外来的力量影响所致。
帝国系统的“蝴蝶效应”
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内在结构,必须取得各方的平衡。内聚型的发展是往中央集团挤,扩散型是往四周分散。四周分散要有条约关系和利害的均衡,构成一个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的制衡。这种制衡的局面一旦形成就可以长期发展,维持几百年。中央一垮,而在新的各种地方力量没有构成制衡的局面之前,就是动态发展阶段。列国制度,就是在永远不断调整它自己,因为常常难以持续下去。任何中心力量(最强大力量)都不能维持太久,像美国就不能维持太久。
就拿近代的列国来说,曾经英国、德国联合起来制衡法国,后来英国又强大起来,但是中间也经历了起起伏伏。为什么会有起起伏伏呢?每一个国家本身又是小的制度体系,小的制度里头也有文官制度和经济力量、军事力量之间的互相制衡。
现在的各国,官僚体系的效率都在衰退。英国、法国、德国都有统治集团本身逐渐老化、败坏的现象。大系统分解为若干小系统,小系统套着小系统,任何小的系统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影响大的系统。用系统论来解释的话,就是任何东西不能固化,一固化它就死。如果它没调节能力,任何地方出现一个小破洞,它可能就全垮了。佛家叫“成、住、坏、空”,或者是“生、住、异、灭”。“生、住、异、灭”说的是生物体从成长直到消亡这个过程,“成、住、坏、空”说的是非生物体。佛家的这种说法很对,“异”就是分化,“灭”就是垮掉了,任何生命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比如说,有一个单位有五个人,从四十岁到七十岁,在职务上分配得非常好,大家互相信任,互相合作。这五人开了新的公司,资金、经验、干劲、能力、技能都有,后来二十岁到三十岁的人进来,这些人进来找到位置,这五个人拉拉扯扯,就变成动态的系统了。除了性格的问题,还有用人是否适当?才力与职责是否相配?种种问题,从国家到家庭以至任何群体,都不断面临自身的变化。一处变化会引发更多变化,小的变化就影响到大的变化,最后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变化,国家的变化甚至影响到帝国系统的变化。所谓“蝴蝶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许多帝国、国家到了后来衰弱了?说到底,第一点是权力会腐蚀人,掌权久了,不舍得放下;第二,他会期望把自己的权力交给子孙,永远把握权力。
权力诱人,造成纷争。举例言之,一个教派的大师带领一批徒弟,开始时大家一团和气;随着教派成长,徒弟中最听话的就接他的位子,最反叛的弟子就叛出去,变成两个学派。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生”、“异”,“异”就是分化了。等他成功以后就“异”,“异”了以后就完全乱了。所以各种各样的权力,各种各样的利益,都会因为中间这种因素而造成小集团的变化,影响大集团以致整个帝国的变化。
举一个例子讲,法国国王路易十三—路易十三很像雍正皇帝,残忍、厉害、斗争本事特别强—用了一个红衣大主教,他们两人一文一武,一世俗一神权,奠定了法兰西大帝国的基础。路易十四像乾隆,享福得很。法国在路易十四时期看上去是欣欣向荣的—全世界最大的国家、最富的国家,路易十四号称“太阳王”,举世瞩目。你们看过小说《三个火枪手》,里面有一段就讲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但是到了路易十四时,教会的主教和世俗的王室分开了,路易十三时与红衣大主教的那个合作没有了。这个时期,宫廷里面就开始有一些近臣,像和珅一样的人物,另有一批死干活干的大臣,还有一批很忠于皇室的近卫军,就是火枪营。这个就是内部的分化。从那时开始巴黎市变成财富中心,到今天法国只有一个城—巴黎。十个二等城市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巴黎,是为外省。可是,省区掌握的军队比中央近卫军强大,中央和边缘易位,法兰西帝国就慢慢衰落下去。
法国大革命说到底是场社会革命—社会的分化太极端,穷人太多了,富人太富了。穷人起来革命,各省区军队来勤王,结果是地方军队和革命的群众一起推翻了皇权。到了大革命后期,今天甲杀乙,明天丙杀甲,今天我宣判谁是革命的叛徒,明天自己又被宣判是革命叛徒,统统掉脑袋,一天掉十几二十个。为什么?不是政治理念不合,是因为每个领头人物后面有一支军队支持。法兰西帝国就这样垮了,从此没能再重振雄风。法兰西帝国一直不知道怎么样让权力分散,一直让巴黎成为大家统统要去争的红苹果,这是法兰西最大的苦处。
“将就”出来的大英帝国
①罗宾汉(Robin Hood) 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侠盗式英雄人物,出没森林,劫富济贫。相传罗宾汉活跃在12世纪,人称汉丁顿伯爵,关于他的民谣和传说在英国民间广为流传。
相对来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弹性很大。英国是一波又一波地换政府,每一波新的政府当政,原来的成员靠边站。征服者进入英伦三岛,通常并不赶尽杀绝,经过合作,通婚姻,加封号,不动摇你的基础。一个地方领袖封了侯爵,他就忠于新主,不忠于他原来的王了。英国的罗宾汉①不是江湖绿林,而是萨克逊的一个贵族。萨克逊族建立的王国败了,余众以打游击为生。后来盎格鲁人收编罗宾汉这批力量,两族合在一起是为英国人的祖先。
其中,教会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英伦三岛的教会和罗马一直是若即若离的,因为距离太远,所以他们和世俗权力结合得最密切。等到后来亨利八世和罗马闹翻的时候,英伦主教宁可和亨利八世合作,也不愿和罗马教皇合作。教会就帮着这些个不同族群的王国,构成了一个英伦三岛上新的共同体,这是世俗权力和神权的另一种结合。靠联合王国之间互通婚姻来稳定政治,用主教的教权来维系人心,用共同礼拜来构成了这种新的东西,这里面没有一桩事情是传统的、合法的,诸多事情都是靠妥协将就出来的结果。
所以英国的王室本身,和今天的王国根本是不相干的。它迎来一个没有兵、没有土地,只有空头番号—伯爵—的一个远方女婿来做国王。这样的王国,国王听话,贵族和主教说啥听啥,什么都将就。于是,出现了一个什么事都能调节的王国。
英国在克伦威尔时代,百姓起而革命,克伦威尔杀了一个国王,自己担任“护国”。从革命中得到好处的,是一帮城市小店主、乡间小地主、小富农等组成的军队。很多人以为他们都是城市里面的小资产阶级,其实也有乡下的地主。地主有个特别的好处,他有地、有粮,还有人,可以组织军队。城里面百货店老板组织不起来军队,百货店老板最多连老婆带儿子三五个人,搞什么军队?但地主却可以组织军队,这批百姓是新的中产阶级。
英国的不涣不散,就是靠“将就”,什么时候都马马虎虎,由惯例变成法律,弹性够大。拿英国、法国这两个国家对比着看,就可以看出哪个容易垮,哪个不容易垮。
大英帝国的建立,大陆上没有它的余地—法国和日耳曼帝国的后裔还在战争,从西班牙到东欧,处处是战争。英国最多是坐观成败,在鹬蚌相争的时候,我渔翁得利。哪边快要输了,我给它帮一把倒过来,它赢了我占点便宜,如此而已。英国的政策是往海外发展,发展商业,发展殖民地,慢慢形成一个“日不落”的殖民帝国来。它这个殖民帝国也不是靠皇室力量建立,而是组织公司去海外开拓。这些公司像海盗一样出去,能殖民就殖民,能做生意就做生意,碰到人家西班牙船路过的时候,路上拦袭劫夺金银财宝。等到外敌来犯,这些人员就回来救援。慢慢的这些团体就合并成立皇家公司,例如东印度公司经营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美洲公司经营美洲地区。等到东印度公司做了一阵之后,由皇家收回经营。所以皇室在各地经营的分站,本来都是货运站、仓库,后来变成公司,在中国叫洋行。
大英帝国整个的经营,是逐渐发展的。本来英国的人员只是帮助印度土王收税,管警察和治安;土王的孩子也在英国受教育,通常还会派一个秘书陪读。回去的时候,下一代土王、秘书和助手,都成了英国人。通过这种马马虎虎的方式,印度大陆都属英国管理了。糊里糊涂,英国发展为“日不落”的大帝国。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解散,也和平地下旗回国。大英帝国的力量,保持到今天才慢慢削弱,却由当年的殖民地美国接下了霸权。
将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帝国对比,英国起家时并没有一定的策略,也没有一定的制度,从无到有,从兴到衰,都因应情势,自然而然;法国则处处按照一定制度管理,结果是来也辛苦,去也辛苦。两者一柔一刚,过程和结果竟如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