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8900000043

第43章 什么是理学(6)

晦庵说:

存养是静功夫,省察是动功夫。(《学的》)

静,而不知所以存之,则天理昧而大本有所不立矣;动,而不知所以节之,则人欲肆而达道有所不行矣。(《学的》)天理是心之本有的,属于静的方面,所以看重“存”,所以晦庵主张“存天理”。人欲是动而后生的,属于动的方面,所以看重“节”,所以晦庵主张“去人欲”。他说:

修德之实,本手去人欲,存天理,不必声色货利之娱,宫室观游之侈也。但存诸心,小失其正,便是人欲。(《学的》)又说:

耳目口鼻四肢之欲,虽人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学的》)

晦庵对天理人欲的解释,有一种颇奇特的见解,他拿活心死心去解释。他说:

心要活,活是生活之活,对着死说。活是天理,死是人欲,周流无穷,活便能如此。(《语类》)

有人问,程子所说的“要息思虑,便是不息思虑”,怎讲?晦庵说:

思虑息不得,只敬,便都没了。(《语类》)

晦庵认为只有敬之一字,可以做到一切的功夫。当然存天理去人欲的功夫,也不能离开一个敬字。他说:

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学的》)

晦庵希望我们以敬的功夫,做到欲寡理明的地步,做到“寡之又寡,以至于无”的地步,这便是他所认为“圣可学”的功夫。

关于晦庵思想的体系,略如上述。现在择要加以批判。

三、晦庵思想的批判

晦庵的思想是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而成的,又为周、张、二程诸人思想之集大成者,在中国思想界确实是个有数的人物。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上已经占了很长久的历史,可是自晦庵产生以后,儒家的地位更特别地增高。教育家的孔子,到了晦庵手里,就变成宗教家的孔子了;伦理学家的孔子,到了晦庵手里,就变成玄学家的孔子了。他所集注的《论语》、《孟子》、《中庸》、《大学》,成为儒家的圣经;他所讲的格物、致知、居敬、穷理,成为士林的圭臬。这些,都可以看到他在中国社会上影响之大。毋怪他的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笼罩了有六七百年之久。平心地说,他一生做学问的坚苦牢固的精神是可以敬佩的,他所讲的格物,本着程伊川的精神,“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这对于中国尊重知识尊重考证的学派也是影响很大的。除了这些,我们就只看见他拼一生的心血以加强中国社会的封建意识,以增多无知民众的固定观念,以厚植维护宗法的儒家势力。我们现在且提出他思想中几个要点来批评。

首先,使我们惊诧的,便是他的绝对观念说。我们知道,西洋第一个观念论者柏拉图,他把世界截成两个:一个是观念界,他认为这是真实界;一个是感觉界,他认为这是迷妄界。这两个世界是绝不交通的。这样,他便走上一个无法解释的二无论。不料我们的考亭朱子,正怀着同样的见解。他也把世界截成两个: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迷妄的;而所谓真实的,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理。他说:“除了这道理是真实法外,见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着眼也。”柏拉图把世间万事比作“幻影”,朱晦庵便把世间万事比作“戏剧”,是出于同样的看法。无怪晦庵更补充地说:“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把须臾变灭的世间万事抛开,试问所谓真实界的理,如何真实起来?这一著不弄清,那就全般的说教都不免要瓦解。那就晦庵所谓理,任它如何真实,根本与我们不发生关系,正犹柏拉图的观念界与我们不发生关系一样。这是第一点可批评的地方。

其次,是他的理先天地说。在西洋哲学上第二个观念论者便是康德。

他提出一种先验的主张,认客观世界是由悟性之先天的形式,所谓范畴者的制限而成立,即是说先有范畴才有客观世界。不幸我们的考亭朱子,也牢守着这样的立场。他以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试问未有天地之先,理存于何处?我们只知道“理”是随着世界的产生而产生的,随着世界的发展而发展的。有这样一种存在物,就产生这样一种法则,有那样一种存在物,就产生那样一种法则,法则总是随着存在物而产生而变化的。法则不能离开存在物而有所谓超然的存在。这便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不能决定存在。这只有主观的观念论者,会离开存在物而相信有法则,离开感觉而相信有理性。法则离开了存在物,理性离开了感觉,那就会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讲到真理,那就会拿自己的意见当作真理,或则武断着世间只有一个真理。晦庵说:“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这是他的明明白白的主观的观念论之暴露。晦庵以为离开了天地会有理,和康德认为离开了客观世界会有范畴,不是一样的看法么?康德的看法是认客观世界根本是由范畴造成的;而晦庵也明白地说:“有此理,便有此天地。”不是认“此天地”根本是由“此理”造成的吗?这完全是主观的观念论一派的见解,和真正的客观的真理是距离得很远很远的。

再次,我们要批评他的天理人欲说。他的天理人欲说,是从他的绝对观念说而来。在他的绝对观念说里面,把世界截成真实界和迷妄界,因此在他的修养法里面,就有天理人欲说。他主张天理宜存,人欲宜去,但人欲如何可去呢?他说:“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试问人类可以无欲么?世间上有没有“无欲”的人类?这都是由于晦庵看“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不然,欲望在人类,正是一种生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何可去,如何可无?晦庵把世界截成两段,当然从他的玄学演绎到他的伦理学,不能不得出这样一种结论。

最后,我们要批评他的读书的态度。晦庵认“读便是学,学便是读”,关于这点,清代学者如颜习斋一流人曾加以批难,后当论及。我此刻所要说的,是晦庵认“读书一事,尚可以为慑服身心之助”。他以为古人设教,自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必皆使之抑心下气。现在这些礼节都没有了,只有拿读书来替代。晦庵主敬,正与这种态度相同。他说:“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有圣贤坯模……如今全失了小学功夫,只得教人且把敬为主。”无论主敬也好,读书也好,他的根本意思是在“销磨飞扬倔强之气”。自经晦庵这番的说明,于是后来的统治阶级,尤其是满清,遂专用这种态度,提倡读书,以销磨被统治阶级的飞扬倔强之气。晦庵对于读书,既抱着这样的一种态度,毋怪他对科举毫不加非难。并且说:“非是科举累人,自是人累科举。”用慑服身心,销磨志气的态度,提倡读书,只是表现一个御用学者的可悯的心境。

自晦庵以后,反对晦庵的很多,我们现在单提出反对而颇具力量的三个人:一是王阳明,他根据他的极端唯心论去反对;二是颜习斋,他根据他的实践的精神去反对;三是戴东原,他根据他的理欲一元论去反对。现在依次略加说明。

王阳明是一个极端的观念论者,他觉得朱晦庵的观念论还不够数,因为晦庵虽主张心理合一,但他还认事事物物,各有一理,阳明便直截了当地主张“求理于心”。这样,便一切的一切无往而非观念了。阳明在答顾东桥的书中,批评晦庵颇严厉。书云: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中)》)王阳明的观念论,可谓登峰造极,可是还没有达到荒谬的态度,像下面的话,就荒谬极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英国有一个极端的观念论者巴克莱,他这样观察世界。他说:“凡存在的都是被感觉的。”意思是说,凡不感觉的都是不存在的。有人问他:

“你不曾出生时那些旧的东西,为什么会存在?”他说:“这是由于先辈有人去感觉它。”又问:“异地的东西为什么会存在?”他说:“这有异地的人去感觉它。”西方有个巴克莱,东方便有个王阳明,都陷入唯我论,真可谓无独有偶。用这样的观点去批评朱晦庵,朱晦庵是不接受的。

其次讲颜习斋,颜习斋的见解便高明多了。习斋处处看重实用,他便用实用的观点批评晦庵。晦庵说:“古人只去心上理会……今人只去事上理会。”习斋便从这点下攻击。习斋说:

见理已明,而不能处事者,多矣。有宋诸先生,便谓还是见理不明,只教人明理。孔子则只教人习事。迨见理于事,则已彻上彻下矣。此孔子之学与程、朱之学所由分也。(《颜氏学记》)“见理于事”和“求理于心”,是两种刚刚相反的见解。这么一来,晦庵便站不住了。还有,关于读书问题,习斋也对晦庵攻击最力。晦庵说:

“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尝思之,读便是学……学便是读……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习斋以为这种读书法也不对。

他主张“读之以为学”,而反对晦庵“读便是学”的看法。习斋说:

周公之法,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岂可不读书?但古人是读之以为学,如读琴谱以学琴,读礼经以学礼。博学之,是学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事也。专以多读书为博学,是第一义已误。

又何暇计问思辨行也!(《颜氏学记》)

又说:

元为此惧,著《存学编》,申明尧、舜、周、孔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艺之道。明道不在章句,学不在诵读,期如孔门博文约礼,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颜氏学记》)

可见习斋的话是处处针对晦庵而发的。不过习斋所谓学,还是以学尧、舜、周、孔之道为主,其维护封建的思想,是和晦庵一致的。

戴东原的哲学,则为针对宋代一般学者的思想而发,其对晦庵攻击之处,更为鞭辟近里。晦庵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东原则明目张胆地认天理和人欲并非两事,因而揭起理欲一元论的旗帜。东原说:

欲者,血气之自然,其好是懿德也,心知之自然。(《疏证(上)》)

圣人顺其血气之欲,则为相生养之道。(《疏证(上)》)又说:

有血气则有心知,有心知则学以进于神明,一本然也。(《疏证(上)》)

东原认血气是就欲的方面而言,心知是就理的方面而言,都是属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但是必定要先有血气之欲,然后才能有心知之理。“有血气则有心知”一语,是东原理欲一元论的中心思想。在晦庵一方面,则主张“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万理具于一心”。无怪东原对于晦庵所说的“理”,要力加攻击了。东原首先告诉我们:欲不可无。他说:

孟子言:“养心莫善于寡欲。”明乎欲不可无也,寡之而已。(《疏证(上)》)

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疏证(上)》)

又说:

欲其物,理其则也。(《疏证(上)》)

晦庵却说:“欲寡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明明是“无欲”的主张了。这点也是东原所攻击的。其次,东原告诉我们理在事中。他说:

物者,事也。语其事不出乎日用饮食而已矣。舍是而言理,非古贤圣所谓理也。(《疏证(上)》)

又说:

是故就事物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也。有物必有则,以其则正其物,如是而已矣。就人心言,非别有理以予之而具于心也。心之神明于事物,成足以知其不易之则。譬有光皆能照,而中理者,乃其光盛,其照不谬也。(《疏证(上)》)

再次,东原告诉我们:不可视理如有物。他说:

举凡天地人物事为,求其必然不可易,理至明显也。从而尊大之,不徒日天地人物事为之理,而转其语日理无不在,视之如有物焉,将使学者皓首茫然,求其物不得。(《疏证(上)》)晦庵的主张,明明是“欲不可有”,“求理于心”,“视理如有物”,那么,他所谓理者,仅不过是一种意见。若以意见为理,流弊所及,将有不堪设想之处。所以东原对晦庵便下了这样的警告:

自宋以来,始相习成俗,则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因以心之意见当之也。于是负其气,挟其势位,加以口给者理伸,力弱气慑口不能道辞者理屈。呜呼,其孰谓以此制事以此制人之非理哉?(《疏证(上)》)

人莫患乎蔽而自智,任其意见,执之为理义。吾惧求理义者以意见当之,孰知民受其祸之所终极也哉?(《疏证(上)》)又说: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疏证(上)》)东原对晦庵的攻击,可谓达到百尺竿头,但所持的理由,却是很正确的。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淫威之下,“死于理”的确实要比“死于法”的更可怜。这是东原的识解过人之处。

总之,晦庵谈理,建立一种理学,结果,对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效用大,而对于被统治阶级的帮助却是极微极微,宜乎在中国现代社会也成为一般人攻击的目标。

同类推荐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译林人文精选)

    《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论人类不平的起源和基础》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下册):轩辕黄帝研究(第二卷)

    本书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主办的“黄帝思想与先秦诸子百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本书所收集的二十多篇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黄帝思想与诸子百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数论文认为:孔子之前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黄帝,以《黄帝四经》为主的经典所表述的思想可以简称为黄帝思想,就是孔子之前的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儒学及诸子百家的源头就是黄帝思想。
  •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本书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由伯兰特·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此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热门推荐
  •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你不要给我回忆

    爱你不要给我回忆

    中秋节的浓烈气味像炊烟一样,弥漫在那个小家庭里。生活是为自己创造的,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如果因为自己当时的欲望,贪玩自私的内心,不负责任的态度而影响了生活中的乐趣,心里总以为是为别人的事或不重要的事而做。最后将会害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细节都是重要的环节,应该以积极的行动面对生活中每个细节,问题的挑战。从而在不断获取中得到进步,获取健康、知识、经验……
  • 不是穿越是逃生

    不是穿越是逃生

    注意,这不是穿越!是逃生!是逃生!救命啊!救命!!help!看着那些穿越者死翘翘后,尺武楚告诫自己,无论何时都要夹着尾巴做人,什么红楼第一美女诱惑,江湖第一高手暴打,老子忍……等到夜黑风高的时候,看我不弄死你们,因此江湖流传一个传说,千万别打那姓楚的,小心被黑衣人………
  • 会聊天你就赢了

    会聊天你就赢了

    会聊天的人,把话句句都能说到别人心里去,不会聊天的人,只能任人盘剥。因此,聊天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懂得聊天的规则,掌握说话的技巧,你便能在社会、职场、家庭中如鱼得水,在人生的旅途中自由游弋。俗话说“好人出在嘴上”。人生在世,聊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真正的成功者在与他人交往时,具有圆熟的聊天技巧。一本趣味口才书,给你全方位、多角度的指导,帮助突破语言障碍,从此成为说话高手。
  • 阴阳追凶

    阴阳追凶

    一直以来人若犯了案,总是难逃法律制裁,那些无法超生的总是在你无意间阴来阴去,常在跳那荒乱的自由......蒙异:“到此为止吧!做人就要堂堂正正,不管你是谁,只要你犯了案,我定会将你扣下。”
  • 许你一生盛世繁华

    许你一生盛世繁华

    南陵云相,白衣飘摇,仿若谪仙,却手段毒辣,金边折扇,逢出必见血,唯独将南陵的那位草包皇上宠上了天!侍卫:启禀丞相,三王爷挟持了皇上。某相淡然一笑:三王爷找死,送他一程!侍卫:启禀丞相,北凉闲王拐走了皇上。某相轻抚折扇:出兵。侍卫:启禀丞相,皇上要纳妃。某相寒眸微眯:纳妃?很好......云泽墨:瑾儿要纳妃,奈何卿本红妆,本相只好委屈一下,瑾儿该如何补偿本相呢?(腹黑宠妻男VS穿越逗比女,1V1,双洁)?
  • 幻想玄妖

    幻想玄妖

    一个人因为是妖的灵魂,肉体崩溃老死。死后成为了境界妖。注明:本书有女主,单女主。而且不是主角保姆!群号:416137318
  • 安逸时光皆因你

    安逸时光皆因你

    (?????)胡安逸每年的生日和新年愿望都会有一个是相同的——成为顾言的女朋友!('?')重遇顾言后,胡安逸更是把“成为顾言的女朋友”定为最终目标!直到在某一天月黑风高的晚上,顾言把胡安逸逼到角落,贴近她的耳朵低声道“我来帮你完成愿望”? 【狗血】
  • 藏地密码5

    藏地密码5

    一部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了解西藏,就读《藏地密码》!十年经典,强势回归!火爆热销10周年!数千万粉丝的真爱之选!藏獒之王海蓝兽之谜。这是一个西藏已经开放为全世界的旅游胜地却依旧守口如瓶的秘密——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宝物埋藏,随后将其秘密转移,他们修建了一座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1938年和1943年,希特勒曾派助手希姆莱两次带队深入西藏;上世纪63年代,斯大林曾派苏联专家团前后五次考察西藏,他们的秘密行动意味深远,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真实目的。多年之后,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一封信,里面是两张远古神兽的照片……不久后,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出发,开始了一场穿越生死禁地的探险之旅,他们要追寻藏传佛教千年隐秘历史的真相……西藏,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
  • 风雨魔神传

    风雨魔神传

    余小海通过洞口向大海望去,外面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一道似有若无,形如仙人的缥缈之影向他直飘过来,“倏”地一下没入了他的体内……大地,任我驰骋;大海,任我遨游;天宇,任我往来!看一个渔家小子的三栖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