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4800000017

第17章 人人需要抱抱熊:如何自助与助人?(11)

埋头苦干无论如何都是得不偿失的。

话说有一天,有个心理学家去做了这座寺庙的住持。在他的领导下,庙里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每天安排一个值班和尚,专门负责打全天的水;然后规定奖惩制度,多打水有奖,要是没打够,罚晚上没东西吃;最后再把值班表列出来,告诉看井的人,每天都会有专人去打水……有人问新住持为什么和尚们现在有充足的水用。新住持拿出个小本子,上面写着:确认个人成果,提高个人对任务的责任感,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确保个人贡献的独特性。

有个和尚看到报纸上的这几条,恍然大悟,长叹一声:“挑水也要心功夫。”

人才们的烦恼

一个小伙子,踌躇满志地毕业了。的确,他足够优秀了:家世清白,本人谦恭有礼,无不良嗜好,工作能力更是没得说,到了新单位,他不卑不亢,既不翘尾巴也不卑躬屈膝。

但是很奇怪,他在单位总是“叫好不叫座”。一旦有任务,大家都会马上想到他。但是说到评价,总有人摇头。

小伙子很苦恼。他从努力工作的顶端滑了下来,他开始不断地犯些小错误。

然而奇怪的是,没过多久,大家对他的评价,莫名其妙好了起来。有人夸他“少年老成”,有人则对他的能力大加赞赏,就连以前对他冷眼旁观的一些人,也与他成了朋友。

小伙子纳闷极了:我最近在偷懒啊,怎么反而被表扬了?

另外一个场景:两个人去竞选同一个职位。其中一人很优秀。他对职位有自己的设想,有很辉煌的工作经历。另外一个人则比较平凡。他对那份工作没什么太多的构想,只有一些粗浅的了解。他以前没做过类似的职位。他的工作经历也很平凡,没什么过人之处。

如果你是主考官,那你会更喜欢谁?

毫无疑问,大家都会更喜欢那个优秀的人。毕竟21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啊。

然而两个竞选者在最后都犯了个小错误:把咖啡洒在了别人的身上。有句话叫:爱之愈深,责之愈苛。大家似乎应该对那个优秀者更严格:他那么优秀,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至少也该是两人相等:都犯了同样的错嘛。

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人们对那个犯错误的普通人,评价普遍都降低了。然而对那个优秀者,人们的评价却反而提高了。好像洒咖啡这个小小的失误,让他更有吸引力了。

上面的那个小伙子,是我的一个朋友。那两个洒咖啡的应聘者,是阿诺生教授的助手。那个应聘的场景,是阿诺生做的心理学实验。

在实验里,他很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结论:“打翻咖啡,反而增加了优秀者的吸引力。”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工作生活里,我们都更愿意和有能力的人为伴,很多人都说,如果他们是唐僧,他们肯定会选择孙悟空而不是猪八戒。和有才能的人在一起,有形无形中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和提高。然而,阿诺生却说:在一个群体里,最有能力、最能担担子的人,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

这是因为人们的人际交往很复杂,尤其是在一个群体中交往时,常常有两个需要。一是希望能够从其他人身上学到东西,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孙悟空。

然而第二个需要,是人们还要从交往中得到对自我的肯定。如果对方太过优秀,则会让自身产生压力,影响自我评价。为了维护自尊心,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对优秀者中伤排挤,很难与之和谐相处。所以唐僧会更喜欢猪八戒。

相反,如果一个人虽然才能优秀,但又有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有时会犯些小错误,别人反而会觉得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更愿意接近。

我们很难要求别人一定要怎么想。所以如果你是人才,遭遇到最开始时说的那种不公平待遇,又能怎么办呢?当然你也可以开始偷懒,但是要谨防弄巧成拙。洒咖啡会变得更有吸引力,对于大多数人是有用的。但是对于那些自尊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人来说,反而会有反效果。

其实调整自身的心态才是最正确,也是最容易的办法。要明白别人对自己的不接纳,不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反而是因为做得太好了。不要把别人的评价,轻易与自己的评价挂钩。

我那个年轻朋友,后来去了一个研究所,周围都是一群和他一样优秀的人。

他很开心。

催眠时,你是清醒的

前几天看了本书,叫《功夫》。里面的主人公被江湖异人教会了一身厉害的功夫。徒弟厉害,师傅自然也不差。谁知最后一切真相大白。师傅不过是乡下养老院里一个普通老头儿,只是因为被人催眠,才有了超人般的功夫。

小说不过是小说。实际上呢?

催眠术的历史很久。但它的发扬光大,是在精神分析技术被大规模采用之后的事情了。当时人们认为,人在被催眠的状态下,对暗示的敏感性增高,几乎感觉不到疼痛等等。

言外之意,催眠时人是处在一种恍惚的状态里,其所作所为,同自己没太大关系。

试想一下这个对话:

“站住!你偷了别人的钱包!”

“啊,真的吗?那你要原谅我。我被一个邪恶的医生催眠了!”

“这样啊,那好,你走吧。”

这样的对话真会出现吗?实际上不可能。其原因就在于,彻莱斯·斯潘纳斯把人们对催眠的传统看法扭了一百八十度。“催眠行为同其他行为没什么区别,是有目标的。”斯潘纳斯说。

斯潘纳斯的理由很简单。催眠状态下的行为,实质上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围之内。换句话说,平时能做到的,催眠状态下也能做到。平时做不出的,就算被催眠了也做不出。

此言一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对此表示不满,有人更是以自身体验说话:“被催眠时,我的胳膊就是感到僵硬,不能动。”

斯潘纳斯却拿了实验回击。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满足两个条件,才能达到“胳膊感到僵硬”这个结果。除了要能接受暗示,还要认为僵硬不受自己控制。

而这两点,实际上都同催眠者的暗示性话语和被催眠者自身的感受性相关。

没人能催眠一块石头。如果被催眠者根本不信催眠,那他就不可能进入催眠状态。

实际上,正是大众对催眠普遍的不了解和好奇,才让人们会很容易陷入催眠状态当中。人们会好奇地陷入催眠者的引导当中,然后做些动作。实际上,那些动作都是人们自己做出来的。就算是泡冰水的疼痛实验(催眠状态下把手放入冰水中,被催眠者会很难注意到自己的疼痛),实际上也是人们主动选择忽略了疼痛感。

斯潘纳斯10年的研究成果一经面世,立刻引发争论,赞同者与反驳者都有。

但是不管是哪种人,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催眠绝不能把一个人变成超人。而且,就算在催眠状态下,人们也不会去做那些他们认为是反社会的行为。催眠同其他疗法相比,对诸如减肥、戒烟之类的成效,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不管争论怎么继续,斯潘纳斯都听不到了。他在1994年因为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这份研究,却常常引发人的思考:

人们常常会陷入某种情绪中而不能自拔,这时可以看作是一个对自己的自我催眠。对那些正向的自我催眠,比如说“我要成功”,要抱一种怎么样的心态才能达到效果最大?毫无疑问,明确目标,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并且把每一份成功都看作是对自己的肯定,是行之有效的。

相反,对那些消极的自我暗示,也可以从源头上去尽量减小它的影响。那些不停对自己说“我很笨,我很没用”的人注意了,想想你为什么这么说?是什么人的话影响了你,还是什么事打消了你的积极性?那些不过是外界的暗示而已。

然后去想想,当你听到那些话时,内心究竟是什么感觉?如果世界真的让你觉得像泡在冰水里,那就把不快大声地说出来,不要选择性地遗忘掉。

催眠不会使人变成超人,但是能让你成功。这就是斯潘纳斯想告诉我们的。

开会的心理规律

说起开会,很多人都觉得头疼,可是你知道吗,那些乏味冗长的会议,也有些有趣的心理规律呢!

近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汀泽仔细分析了小团体活动的心理规律,对会议总结出几个心理规律,也许这正是你头疼的部分原因。

1.当过去的争论对手就座时,双方常常都会坐在彼此的对面

即使还有别的空座,但是一个人却执意坐到你的对面,可以肯定的是,他对你怀有强烈的对立情绪,对你即将发表的谈话、演说等等,对方准会进行猛烈的反驳。而选择坐到你旁边的人,一般是对你亲切的人。人的安全心理范围并非是以自己为圆心的圆形,而是后面稍扁,两侧稍窄,正前方比较长的形状。因此,在自由选择位子的情况下,坐在两侧的人往往关系比较亲近,而关系相对对立的人会选择坐在对面的位子。

所以,面对自己非常憷头的对手,避免与之正面交锋的办法就是选择坐在他的侧面。但是,坐在对方的侧面也必须注意,尽可能坐在对方的左侧。因为,人的右脑控制人的感情,右脑控制着左边的身体,因此,左半边脸非常容易流露出一个人的真实情感,所以,当你坐到一个人的左侧时,你既可以清楚地捕捉对方的真实情感,又可以将自己情感薄弱的左半边脸“隐藏”起来,让对方看不到,避免被对方读出自己的内心秘密。

2.当你一段发言结束后,紧跟着自由发言的人往往不是赞成你的,而是持反对意见的人

当你一段发言结束后,紧接着自由发言的人多持反对意见。这是由于反对意见是与之前发表的言论不同的、鲜明的新观点,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持有相同的、赞许的观点的人会因为意见重复,不愿意再重申一遍,同时重申的结果往往也不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正如众所周知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很少有人关心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一流的学者创立学说,二流的学者修正学说,三流的学者解释学说。在别人发言后,跟着重复他人的观点的人就不会有提出新观点的人积极。

3.主持会议的人影响力小的时候,与会者经常爱和对面的人闲聊;反之,与会者爱与相邻的人闲聊

在会议中,主持人的作用十分重要,他代表着开会的主题、风格、方向等。

如果主持人的影响力弱,与会者不服从他的领导,当会议中提出新的观点时,与会者就会马上进行随意的讨论;而反之在主持人影响力大的情况下,与会者会尊重主持人的安排,而较少擅自进行讨论。

在进行会议时,与对面的人讨论,属于比较过分的行为,是对主持人十分不尊重的举动。因此,主持人影响力大时,人们往往不会选择对面的人交流。但同时,多数人又都具有挑战权威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引导下,当主持人的影响力较差时,与会者就会选择对面的人作为交流的对象。如果主持人的控制力非常弱时,一些人甚至会对主持人发难,提出反驳的观点。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它与文化背景也有关。斯汀泽研究的这一心理规律是以美国社会为背景研究的,而在中国,人们对权威往往十分尊重,即使主持会议者的影响力比较小,多数人还是会出于给其“面子”的考虑,不会做出太过分的举动。

以上三个心理规律,被称做“斯汀泽现象”。了解了与会人员的心理,就能更好地控制会议场面,而“斯汀泽现象”就像一次会议中隐形的参与者,它可以帮助你引导会议内容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顺利推进。

不怕猫的老鼠

老鼠通常都是怕猫的。除了《猫和老鼠》里的小杰瑞,一般的老鼠遇到猫都会吓得浑身发抖。

但是约瑟夫·沃尔普的老鼠不是。

他的老鼠看到猫会跑上去,然后兴高采烈地等吃的。

难道说他的老鼠是天生异种,比猫还要强?

非也非也,他的老鼠普普通通。

特异之处就在于,沃尔普用了心理调试的方法,去给老鼠做了“心理按摩”。

有很多人都会对一些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人或事感到莫名的恐惧。有人害怕某种动物,有人怕鬼,有人怕高,有人怕分离。最常见的,就是怕当众讲话。

但是在约瑟失·沃尔普看来,这些恐惧都是可以通过“行为治疗”得到纠正的。

在约翰内斯堡读书的时候,沃尔普看了很多巴甫洛夫的书。他坚信行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对于那些不该害怕的东西有莫名的恐惧感,在弗洛伊德看来,是被压抑的情绪在无声地呐喊。但是沃尔普不关心这种恐惧从何而来,他只想通过灌输一种新的行为习惯,来纠正旧有的惯性思维。

沃尔普曾经用老鼠做过实验。虽然老鼠怕猫,但是每次给老鼠看猫照片的时候,都会给老鼠些吃的。一次、两次……随着次数的增多,老鼠渐渐不怕猫了。

为什么他的老鼠能不怕猫呢?沃尔普说,这是因为食物的诱惑,和本能对猫的抗拒,两种感觉不相容。虽然怕猫是天性,但是新的反应模式,压制了旧天性,于是就有了“超级老鼠”。

推广一下,当人焦虑时,要是能有什么更有吸引力的刺激产生,久而久之,焦虑也就不存在了。

当然,人的情况要复杂许多,人对食物诱惑的抵抗性也强很多。所以沃尔普在对恐惧症的治疗中,采用了“深层放松”来代替喂食物。一个人不可能又放松,又恐惧,所以,如果他能够真正放松下来,自然就不会体验到恐惧了。

假如你有一种深层的恐惧,又假如沃尔普能替你做“心理按摩”,他会怎样做呢?

首先,他会让你描述自己的恐惧。什么时候,你会感到害怕;什么时候,这种害怕会让你腿软;再什么时候,这种害怕会让你完全丧失理智,不管不顾地哭着跑掉。沃尔普会陪你一起,把你的恐惧分级、打分,最后变成一张专属你个人的“恐惧表”。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故事全集

    青少年心理成长札记。掌握青少年25个“敏感区”,远离成长路上的“危险区”,健康度过青春期。
  • 人人都要用的心理自控术

    人人都要用的心理自控术

    最受欢迎的斯坦福大学心理课!本书按控制自己——征服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这样一根线索,从人的思想、行为、习惯、性格、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所需要克服的种种来自于自己的障碍。书中的每一章都从一个侧面帮助你解决现实中的每一个难题,解开你思想上的谜团和精神上的枷锁,帮助你矫正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美好的人生,从心理自控开始。当你拥有强大的自控力,你将彻底告别自卑、生气、抱怨、焦虑、拖延、赖床等一切不良心理和习惯;你的人脉会更宽广、身体会更健康、家庭会更融洽、收入会更高、事业会更成功。
  • 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

    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

    《感动学生必读系列: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编入了中外百余个励志小故事,从好学上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成功箴言作为提示和点拨,帮助广大读者树立目标,扬帆启航,更加勇敢、坚定、豁达地面对人生。
  • 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博弈论》内容简介:正所谓世事如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棋逢对手的时候,也有兵败滑铁卢的瞬间,要想料事如神、见招拆招,就要看清楚棋盘上布的每一个子,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于这每一步走得是不是正确、精彩,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在职场,人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中,也都会遇到不同的冲突和竞争,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策略地思考问题,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和筹划,预测对方的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以取得优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这就是《20几岁学点博弈论》要展示给读者的生存本领。
  • 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重新寻回难得的感动,重新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都要从孩童长成大人。每一个好故事,都会给孩子们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时代馆书系·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丛书:奇谋百出的智慧故事》精选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故事,阅读这些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趣味本丛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热门推荐
  •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王牌杀手被爱人杀死含恨死去,穿越成相府倾城之貌却被嫡出小妹欺辱而死的庶女。软弱的无能女再睁眼端庄高贵,腹黑无情。原本的格局,因她的到来而彻底改变,她傲睨万物,步步为营,谁知无意中倒霉的惹到一个外表“温软好看又顾家”实则阴险狡诈,黑心黑肺的臭男人,还对她死缠乱打,大言不惭的要宠她护她,简直可笑!男人,理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吧。离王,天人之姿,帝王之才,心底的孤独伤痛掩盖在外表温柔慵懒之下,自取名为“离”,独活于世,与人无扰,本是慵懒无心之人,却对她一见倾心,从此万劫不复,为她处处谋划,只是侯门水深,宫府无情,她倾情自由,更将他当成洪水猛兽,那颗冰冷的心怎会轻易融化。可倾你心,寸土恰似虚弥。
  • 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

    《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探讨了富裕时代孩子的压力,父母的焦虑以及教养的关键与重点。美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玛德琳·莱文从多年亲职教育的研究个案入手,指出当代富裕家庭面临的挑战,她认为拜金文化、对孩子成就的过分要求,过多的物质给予和过度保护,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沮丧并且会在无形中剥夺孩子的内在成长机会。《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告诉我们:帮孩子建立“健康自我”“良好的情绪管理”,给孩子心灵的满足才是教养的关键。作者分析2—17岁孩子身心发展的整个过程、父母在各阶段的教养策略,让父母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并告诉父母要关注当下,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走出教养的误区。
  • 娇将

    娇将

    前世一身荣耀,万人敬仰,却被迫踏入宫闱,九个月的屈辱,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换一副身骨重生归来,栗蔚云只想揭开背后所有真相,并完成父兄遗愿。身边却意外的冒出了一个贴心疼人知冷知热的家伙。什么?他竟是前世哭闹着要和她玩过家家的小屁孩?栗蔚云一拍脑门,转身就走。某家伙立即拦住去路:“姑娘,我掐指一算,汝乃吾妻之命,不如就……救命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颗红豆

    一颗红豆

    致文握着手中红豆,心中勾起一串的想思。他想,人有时不经意地捡起一样东西,说不定会一生都摆脱不掉。初蕾是致文心中的红豆,但初蕾与弟弟致中却如青梅竹马般的嬉闹在一块,致文是该明白表达心迹呢?或只能如手中隐握的红豆一般,永远深藏在心里?
  • 妖孽狂医在都市

    妖孽狂医在都市

    山村少年,身怀绝世神功,手握非凡医术,纵横都市,不服者就四个字,干就完了!
  • 鲜奶煮芋圆

    鲜奶煮芋圆

    【鲜奶煮芋圆,除了甜,还是甜】 那年夏天,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好久的话题就是,帝国无比尊贵的穆家少爷守了十几年的小青梅,失踪了...而后几日,又迅速传出与之相似家世的林氏千金定亲消息。继这位不见首尾的准未婚妻后,过了几年。这位活了二十几年从未有过绯闻的帝都太子,又和当红最年轻的影后打得火热。众人纷纷想起多年前的那位小青梅,并为她不值。可谁知道往后的日子里,有记者采访二人对此怎么看。女子但笑不语,男子却颇为恼怒,“从来都只是她一个人!”
  • 认真玩

    认真玩

    残魂寄生戒指穿越时空,被大气运者偶得后,结下了相互依存,相辅相生的不解之缘,人生五味,有得有失,成长艰辛,苦心人天不负,这是一个认真玩着奋斗的故事!
  • 家书·名人·美文

    家书·名人·美文

    《家书·名人·美文》包括陶渊明家书、鲍照家书、骆宾王家书、李白家书、元稹家书、范伸淹家书、欧阳修家书、王安石家书、黄庭坚家书、文天祥家书、彭端淑家书等。讲述了名人的生平经历以及家庭故事。
  • 静候绽放的时光

    静候绽放的时光

    在这个动荡浮躁的社会,你还能找到坚持30年,20年,或者哪怕是10年,5年以上的人或事吗?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大学读对了专业,没有人觉得正在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没有人满意现状,也没有人肯安心下来,在一个地方长期停留。今年86岁高龄的渡边和子,在圣心女子大学已整整工作50年。36岁时,她从国外修习归来。初来乍到的城市,毫无准备的任职,困难重重的任务,这一切与她想象中的生活相去甚远,苦不堪言。不知不觉中,她成了委屈一族,抱怨连天。正当她考虑退出时,一位传教士送给她一首英文短诗,第一句便是:就在你所在的地方生根开花。撑不下去的日子,不能入眠的夜晚,诗中的话激励着她,让她受益。在所在的地方活出自我,就会有一种“被守护”的安心感。工作,事业,恋爱,结婚,育儿,或许一生中,残酷无情的事太多太多,拼尽全力也无法绽放,那就深深向下扎根吧。无论身处何方,请保护好你渴望绽放的心。你在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