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33500000012

第12章 天大地大人亦大(1)

上一章,我们主要是从思维方式上探讨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本章则从人生的根本问题,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生的价值上来探讨。

我是什么?我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出发点,也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最后归宿。因为它直接涉及到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老子之前,人还没有完全的自我意识,所以也就谈不上思考这样的问题。老子将人与天地万物分离开来,将他作为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的一个类别来看待,这个问题马上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老子对此作出了高度概括而又非常明确的回答。他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意思是说,空旷的宇宙之中有四个最为伟大的东西,而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与道齐,人与天齐,人与地齐,人在自然界的万物之中独出其秀,超越万物,与大道和天地同列。

为什么把人抬高到与大道和天地等齐的地位?老子没有直接解释,但从他的一系列观点中可以看出,原因在于人有智慧。不过老子的这一看法有其特定的内涵,分解开来,大概包含着三个方面:

其一是人有智能。这就是第一章中我们谈到的,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这一点是人外的万物难以企及的。

其二是人能体道。也就是说,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和大道的法则,能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的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大道的本性是虚静,人也能虚静,这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致虚极,守静笃”;大道的法则是自然,人也能自然,这就是第一章我们所谈到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三是人能弃智。人有智慧,而他的最大智慧就在于能体悟大道。大道虚静,大道自然,所谓体悟大道,说到根本上也就是使自己的内心虚静,使自己的行动自然。所以这种大智恰恰表现为顺物自然,表现为不炫耀自己的智慧,表现为不显示自己的智慧,表现为不有意使用自己的智慧。这在老子的学说中叫做“弃智”。后人将人的这一特点归纳成一句话,亦即“大智若愚”。

由有智能到顺道而行,由顺道而行到顺自然而行,由顺自然而行到顺万物而行。正因为人能顺万物而行,所以才能在万物之中起统帅作用。

老子以人类代表的身份对此作了经验性的总结。他说: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成器长”,也就是万物之长,在万物之中居于统帅地位。

之所以能“成器长”,原因就在于“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不有意做统帅。不有意做统帅,顺应着万物的自然性情行动,所以自然而然能成就万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万物之长。

为什么能顺应万物?因为人能体道,道的本性就是顺应自然。而人之所以能体道,就是因为他有智能,能知人知我,能顺应着事物的法则行动。

以上就是老子之所以将人列入四大的基本思路。

下面的一段话亦可作为证明。他说: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一段话是以圣人为人类的代表。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说圣人遵循着大道,所以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一”,指大道。

“不自见,故明”,是说正因为他不有意地表现自己,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突出。

“不自是,故彰”,是说正因为他不自以为是,所以在众物之中才显得很卓著。

“不自伐,故有功”,是说正因为他不自我炫耀,所以他的功绩才被人们所认可。

“不自矜,故长”,是说正因为他不矜持傲慢,所以众物才以他为首长。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都是大道自然本性的表现。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得到了大道的自然本性,无意作为而顺物自然,所以才成了万物之长,宇内之大。

老子将人作为宇内之大,确立了人在宇宙之中的高尚地位,在人的心理上竖立起了一块界牌,上面书写着几个大字,这就是:“我是人!”从此,人在自己与万物之间,特别是在自己与其他动物之间划出了一条界限。

“我是人!”这几个大字,看上去好似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人在万物面前的自尊,表现出了人在万物面前的骄傲,标志着人从此有了人格意识。

人格意识、自尊心理,虽然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四不”精神不合,但却恰恰是从老子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因为“四不”的结果是为器之长、为宇之大,“长”和“大”的结果就不能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这种反映维持长久,就不能不形成一种观念。老子曾说“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向着与自身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大道的运动规律。

由此可见,人由“四不”而走向自尊,这也正在老子意中。

不管对这种结果作出何种理解,老子将人类列为万物之长、宇内之大,对人类形成人格意识和自尊心理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它不但影响到道家学者,也影响到易学学者和儒家学者,不但影响到古代人,也影响到现代人。

一老庄传统的人格自尊

老子关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命题在道家学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不同的道家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追求人格的高尚,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意境的高远,追求与天地等齐,成了道家学派的一种传统。

首先我们来看老子自身。

在老子看来,人是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在上面已经谈到了,那在于他有智慧:有智能,能体道,能弃智。而不管是有智能也好,还是能体道、能弃智也好,都是精神领域中的事情。由此可见,所谓伟大,不是指人的形体,而是指人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特别看重人的精神,将高尚的精神境界作为人格尊严来维护。他认为,人的形体是可以死亡的,而人的精神却可以永久长存;只有进入了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比如他说: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两段话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人不能长久。

第二层意思是说,只有体悟大道才能与大道融为一体。第三层意思是说,与大道融为一体,才是人的根本归宿;回到了自己的归宿,人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在形体死了之后精神永叵存在。

“从事于道”,也就是体悟大道。在老子那里,大道本是宇宙的原本,也可以说是宇宙的总体;体悟大道,也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与大道融为一体,也就是一种精神追求。

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精神,这是老子人格自尊的突出特点。

1.圣人愚苇万岁一纯

受这种思想影响的,首当其冲就是庄子。

庄子从两个角度看待人:一个角度是从形体上看;另一个角度是从精神上看。

从形体上看,庄子认为,天苍苍,野茫茫,人处在天地之间,也就好像米粒处在泰山脚下,再渺小不过了。

在《庄子·则阳》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因为齐威王违背了盟约,所以想要发兵攻打齐国。身为国相的惠施为了劝导魏王息兵,请来了国都的一位贤士戴晋人。戴晋人见了魏王问道:“有一种动物叫蜗牛,君王知道吗?”魏王说:“知道。”戴晋人说:“蜗牛长着两只触角。左面的角上有一个国家,称为触氏;右面的角上有一个国家,称为蛮氏。为了争夺领地,两国交兵开战,伏尸数万,胜者追了十又五天,才收兵回营。”

魏王不以为然地笑笑说:“这不都是虚假之言吗?”戴晋人说:

“不是虚假之言,不信的话,我来为你论证一下:以君王看来,四方上下有穷尽吗?”魏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又问:“人的心巡游过无穷无尽的宇宙之后,返回到人世,可不可以说人世渺小到了似有似无的地步?”魏王说:“可以。”戴晋人紧跟着又问:

“人世既然渺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而魏国只是人世间的一个很小的地方,国都又是魏国之中很小的一块地方,君王又是国都中很小的一个形体,那么,相对于无穷无尽的宇宙而言,您与蜗牛右角上蛮氏国的国王又有什么分别呢?”魏王说:“没有什么分别。”谈到这里,戴晋人便起身离去了。魏王好似被引入到空旷无际的太空,看不到人世,更看不到魏国,体悟到人世和国土的渺小,感受到了征战和扩疆的无聊,认识到交兵争胜,所得不过蜗牛一角之地,实在没有多大意义。于是称赞戴晋人为“大人”,认为他有如此眼光,远远超过了圣人。

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藐视人体的观点。在他看来,大海可以说是天地之间最大的东西了,它汇聚万川之水,永不满盈,可是与天地相比,好像小石、小木立于泰山之旁,又如蚁穴筑于大泽之中。

中国处在海内,又好像米粒处在大仓,渺小而无法计量。中国之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号称万物,而人只是万物中的物,他与万物相比,又像亳末处于马体。由此可见,人是不足为道的。

不过这只是庄子的一种观点,是从人体的角度而言的。

从精神上看则相反,人不但不渺小,反而很伟大。伟大到什么程度?伟大到与日月相伴,与宇宙等齐的程度。比如他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活,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蓖,参万岁而一成纯。在这里,“我”和“圣人”都是人类的代表。

在庄子看来,人类将自己看得很大很大,大到与天地等齐,与万物一体的程度。他倚靠着日月,挟持着宇宙,把日月、宇宙吻合为一体;摆脱琐事纷扰,把贵贱视为同一。一般的人体会不到这一点,把眼睛盯在那些蝇头小利上,每天忙忙碌碌,为一点小事工于心计,而圣人则将自己的心胸放大开来,在小事面前无知昏愚,糅合万年的变化,把它团弄成一个没有差别的一。

出于这种伟大的胸怀,庄子沿用了以往的传统,将人分为大人与小人。不过这两个名称在他那里却包含着特殊的意义。

什么是“大人”?什么是“小人”?要弄清这两个名称的含义,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大”。

对此,庄子有过解释。他说:

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在这里,庄子从道人手讲解什么是大。在庄子看来,道是最大的东西,之所以说它大,那是因为它囊括万物于己身,因此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既然囊括万物于己身,那也就无所谓彼,也就无所谓此了,彼此平等,你我一样。因此,所谓大,也就具有无亲无疏、天下一家的意义,因此说“不同同之之谓大”。

道是人的宗祖,人的楷模。人在大道面前不能不受到感染,不能不剖开自己的心胸,抛掉那狭小的意气,树立远大的志向。

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君子如何才能弃小而成大?那就要明白什么是“天”,什么是“德”,什么是“仁”,什么是“大”,什么是“宽”,什么是“富”,什么是“纪”,什么是“立”,什么是“备”,什么是“完”。懂了这十种东西,并身体力行,才能成其为大。而这十种东西的基本精神也不过就是两条:一条是自然无为;一条是无私容人。而这两条说到根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要求人放弃自己的主观意念,放任万物自然而然。所以说“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

其中的“韬乎”,是空旷虚无包容天下的样子;“沛乎”,是广大无边任物驰骋的样子。心中能包容天下,任物驰骋,那自然是很大很大了。

由此可见,庄子从老子那里继承了道大、人大的观点,并且作了自己的阐释。在他看来,所谓道大,是说道无边无际,无所不包;所谓人大,是说人心大,无所不容。说道大,是从客观方面说的,是说其空间无限,时间无尽,能容纳一切;说人大,是从主观方面说的,是说其心胸开阔,精神博大,能包容一切。而人之所以成其大,也是从道那里学来的,是遵循道、效法道的结果。

下面的一段话也是一种很好的证明。庄子说: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舀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情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

“泰初”,亦即宇宙最初的时候。

这段话从宇宙之初讲起,之后讲到生命的产生,再后又讲到人的精神如何回归,与宇宙原初的状态融为一体。大意是说:宇宙原初什么也没有,没有有形事物,也没有有形事物的名称。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存在,是种浑然为一的存在,所以可以说它是一;说它是一,也就是说它没有形象,因为有了形象就有了分界和边境,而有了分界和边境也就不可能再是一了。

同类推荐
  • 传习录

    传习录

    本书是明代哲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代表作,《传习录》一书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
  • 和南怀瑾一起读《论语》

    和南怀瑾一起读《论语》

    孔子是一位智慧的长者,浑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由其弟子及后学编集的《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其影响遍及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识。本书将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的智慧与一个个历史故事相融合,向读者展示《论语》的思想精髓和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让我们重温儒家经典。作者的讲述既贯通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贴近生活实际,引导内心彷徨不安的现代人积极思考,提高生命智慧,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老子大讲堂

    老子大讲堂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中国历史上表现为历朝历代的休养生息政策。而其中的辩证观则提升了道家管理理念的深刻性,为人们提供了变通了决策艺术。“无为”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至高点。“无为”不单是做人或生活的原则,更有帝王“南面之术”即今天所说“领导学”的意义。
  • 以赛亚·伯林自由理论研究

    以赛亚·伯林自由理论研究

    《以赛亚·伯林自由理论研究》整体结构严谨合理,体系完整,材料丰富,论证翔实。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作者首先梳理了伯林思想发展的过程和背景及国内外关于伯林思想研究的现状。第二章研究了伯林的历史观,在分析了历史决定论的历史形态和产生根源之后,从决定论与自由选择、决定论与责任两方面批判地研究了伯林的历史决定论。第三章研究了伯林的自由观。作者将马克思与伯林在自由观上的异质性作为比较性研究的讨论平台,首先指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的划分并非伯林首先提出,消除了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误解,进而分析了伯林形成两种自由概念过程中两个阶段(即“自由”与“浪漫”、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自由观念。第四章研究了伯林的价值多元论思想,分别从价值多元论对自由主义的辩护与背离两方面进行了相关理论的探讨。最后两章分别从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超越伯林的自由理论。
热门推荐
  • 我的女友是治愈系

    我的女友是治愈系

    小圆头顶乌云,整个人是灰色的,会给家里人带来厄运,父母认为她是不祥人,是个白痴。小圆在家里经常被打骂,遭受父母无情虐待。小圆有三个怪朋友:双重人格的密密,毁了容的大力士阿丁,还有男儿身女儿心一唯。只要有人快死去,小圆的心脏就像被利爪捏住,这个秘密小圆不敢对任何人诉说。四个朋友在备受歧视和异样眼光中艰难长大。她们的所有梦想从来没有如愿过,直到她们的年龄到了……的那一天
  • 热预

    热预

    “跟我回去,嗯?”“唐先生,我老公要来接我了,麻烦让让?”
  • 非婚不可

    非婚不可

    轰动C市的商界联姻,新郎把结婚戒指套进了她好友的手上,丢下她,让她独自面对难堪,尔后,在她伤心欲绝之际,对她进行诬陷、雪藏,甚至封杀,让她名声狼藉,坠入地狱之城。他,京城四少,红三代正苗,风云政坛的书记大人,在她深陷泥潭之际,不惜豪掷千金,只为博她一笑,众人说他被妖狐迷惑了心智,可他却在风头浪尖之时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弯下他的膝盖,“安晴,嫁给我吧!只有我能给你真正的晴天!”从此,叶家别墅时刻上演着调戏和反调戏的故事。
  • 孝经(全集)

    孝经(全集)

    《孝经》通篇谈孝,那么,《孝经》之孝是什么呢?“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孝经》的基本观点,也是全篇的基石。《孝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被广为传诵,其影响甚至远及异族他国。它主张珍视生命、尊长敬上、敢言直谏等,具有超时代意义,与当前我们国家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本书以解读古代家喻户晓的儒学经典《孝经》为切入点,配以古代及现当代流传的孝道故事,力求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去粗存精,领略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与思想真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灵拳天行

    灵拳天行

    张家虽豪门,但是天地环境变了武学已式微。张零蛋成为了最后一个武者。可是,经过一系列倒霉事,竟然穿越到灵气充沛的世界,武道之路已开,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什么?我的穿越竟然是噩梦开局,只有一个娘,装备都没法捡?
  • 都市之杀神纵横

    都市之杀神纵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性本无道,大道亦无情!以杀戮证己道! 典型的黑暗文! 看叶毅如何玩转都市,证道成仙!
  • 天机之神局

    天机之神局

    女娲补天,众所周知,但如果这件事真实发生过,它原本又该是怎样的?祁宇,一个身负家族神秘使命的逗比,不但破解了女娲补天的真相,还发现了其中的阴谋——一个以千年为单位的计划!!这个计划由创世神女娲所定,称之为“神局”!
  • 顾先生今天还没告白

    顾先生今天还没告白

    (甜宠,1V1)某日,沈星辰遭难,神秘某男出手相救。迷迷糊糊睡了一晚后,她准备不负责任跑掉。不料某男说,“顾太太,不记得了?你可是我名正言顺的妻子。”叫她太太?沈星辰觉得这男人不是眼瞎认错人就是脑子有病。可不料一查后,她发现自己真的已婚。不仅仅领证结婚了,连儿子也有了。这到底什么情况?她不会也玩失忆了吧?
  • 胜朝彤史拾遗记

    胜朝彤史拾遗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