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6900000014

第14章 与孩子分不清界限的父母(2)

刘梅见“李鬼”被识破,连忙说:“啊?咱家小鸭子身上有记号呀?那就更容易找了!”可去哪里找原来的那只小鸭子呢?刘梅又辗转从郊区“搜寻”到一只翅膀上有褐斑的小鸭,得意地抱回家。

小雨见妈妈果然找到自己的小鸭,开心地亲了亲妈妈,抱着鸭子去浴室洗澡。可不一会儿,小雨却哭着嚷嚷:“妈妈,你说谎!你骗人!……小鸭翅膀上的褐色,是我用彩笔画的……妈妈骗人!我再也不信你了!”

说完,小雨抹着眼泪,冲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识破父母的谎言后,他会极度失望。也许以后对父母的教育再也无法接受,说不定还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父母经常失信于孩子,其害处是相当大的。

1.不利于孩子“诚信”的养成

父母经常不遵守对孩子的诺言,这会让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的事也可以不办,于是从小就养成了“轻率”的坏习惯,长大以后就会因为“失信”而失去朋友和大家对他的信任。

2.父母会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父母的威信从哪里来?主要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的父母,会使孩子重视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从小向他们学习“有令必行”。

3.使孩子养成爱说谎的毛病

孩子从父母的身上体会到说话可以不算数,那他就理解成父母对他说谎了,以后他也可以为自己说谎找到借口。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会是消极的。

其实,孩子的一些小缺点、小手段、小计谋都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安抚孩子一时的情绪,许多父母随口许下诺言事后却抛到脑后,也许当时并不是存心,可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失望时,对父母的信任度就渐渐降低了,恐怕他也就无法再接受父母的教育。

因此,作为父母,对孩子如果自问不能言必行、行必果,就不要轻易承诺,否则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更不要忘记孩子会见样学样,将来他所做的事有可能就是父母的翻版。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许多父母对孩子哪怕很小的错误都不能容忍,其实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很多错误、缺点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比如乱穿马路、爱慕虚荣、说话不算数等,看似事小,可孩子都记在了心里。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一些不足,往往是父母的翻版。

其实,重要的是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就随便地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不是合理,能不能兑现?

只要是合理的、能兑现的,你就认真地承诺,然后一定去兑现。假如这个要求不合理、不可能兑现,你一定不要答应,而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研究出可行的办法再答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慎重,一旦承诺了,就要讲诚信,千万别“忽悠”孩子。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所以,做父母的不应该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

4.4 盲目给孩子物质奖励的父母

“我这次考了100分,妈妈你答应过给我买一件新衣服的,什么时候去买啊?”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询问。曾几何时,借用物质奖励来调动孩子积极性、激励孩子勤学上进的做法,在许多家庭悄然兴起。

物质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父母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

在一个小区里,相互追逐打闹,共同制造喧哗从来都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游戏。然而,这却是夜班族邻居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正当夜班族屡屡交涉却无济于事时,一位偶然来访的心理学家“略施小计”,几天后就为不能安然休息的夜班族平息了纷扰。

这位心理学家把孩子们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谁的叫声越大,谁得到的钱就越多。于是孩子“论功领赏”,各自得到了金额不等的奖励。

正当孩子们为了“高额”赏金而越叫越起劲时,心理学家突然大大减少了赏金的金额,并终于有一天彻底取消了奖赏。已经习惯了为奖赏而“呐喊”的孩子们不由心理失衡,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起初他们抱怨:“喊这么大声才给这么几个钱!”“为什么越给越少?”最后他们一致“罢工”,认为“不给钱谁还为你喊!”至此,孩子们对大喊大叫完全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于是,夜班族终于赢得了安宁。

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相应的内心理由就会越少。孩子们起初大声喊叫是源于童心、天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

当孩子们因赏金而喊叫并习惯于为赏金而喊叫时,他们的行为已经完全被外在的理由所控制了。当外在理由不复存在——赏金取消了,他们的喊叫就没有了理由,就没有了动机。没有动机的行为当然不会发生。喊叫于是中止了。

同理推及父母对孩子的物质奖励。父母“心血来潮”或盲目跟风对孩子予以物质奖励,很有可能弱化或中止学习兴趣等内在因素对孩子学习的推动力,而使孩子的学习为外在理由——物质奖励所控制:为物质奖励而学习,甚至没有物质奖励就不学习。

为此,学习心理学家建议,父母一定要慎用物质奖励。其原因有:

(1)盲目的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失去学习动力。

一味地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虽然孩子也可能取得好成绩,但是时间一长,就会背离父母的初衷。父母的初衷一般是想利用这样的物质刺激,让孩子能够逐步养成自觉努力学习的习惯;但是作为孩子,他会把为了得到某种物质奖励作为努力学习的目标,而不会去真正自觉努力学习,一旦没有了物质奖励,他就会失去努力学习的动力。

(2)盲目的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失去正确的学习目的。

盲目进行物质奖励,有时会让孩子犯糊涂,不知是为谁或者为了什么而学习,甚至认为是为父母在上学,因而出现与父母讨价还价的现象,甚至与父母产生逆反心理,直至产生厌学情绪。

(3)盲目的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养成攀比之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不少家庭都有实力给予孩子物质奖励,而且奖励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今不少上中学甚至小学的孩子就有手机、MP3、掌上电脑、数码相机等也都不算稀奇事了,而孩子之间的攀比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4)盲目的物质奖励容易使父母失信于孩子。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不能够进行综合考虑,或不顾自己经济条件而盲目攀比经济富裕人家,过高允诺或不考虑允诺的物质奖励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就轻易许诺。

结果,在孩子达到自己为其确定的目标时,父母会出现反悔,失信于孩子。当出现这种情况后,不但父母以后的许诺孩子不会相信,还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甚至导致孩子的不诚实。

但物质奖励也有它积极的一面。物质奖励是对孩子行为的认可、支持,就是正确的导向,通过夸奖,激励孩子增强上进心和自信心,只要父母在对孩子实施物质奖励时注重方式、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注意物质奖励要适度

物质奖励可以偶尔为之,一旦承诺必定要兑现。既不要拔高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要学会启发、引导孩子自觉努力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应该深入了解和尊重孩子,注意孩子的心理感受。

2.物质奖励要有针对性、合理性

奖励不等于乱戴高帽,一定要有针对性,让孩子知道具体“好”在哪里。事先应该向孩子明确传达父母期望的行为是什么,直到某些行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父母即可对其进行奖励。不可凡事都奖励,这样会降低奖励所达到的效果。

也不能孩子说奖励什么就是什么,这样会养成孩子任性、骄纵的性格,把父母的奖励当成是一种物质交换。

3.变物质奖励为精神鼓励

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父母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例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父母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10步不摔倒,我给你10元钱。”这个时候,每位父母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父母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然而孩子长大了,父母却忘记了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了。

对于学习自觉、努力的孩子,应更多地增强其学习兴趣、好奇心、自尊心、好胜心、上进心、责任心、荣誉感、义务感等内因性学习动机,以有效、持久地推动孩子的学习。

对于学习动机不足的孩子,父母可以适当利用物质奖励引发他的学习动机。但是物质奖励等外在理由的推动力量较小,持续作用的时间较短,当孩子一旦有了努力学习的愿望或势头,父母应及时地将外部鼓励转移到内在激励。

4.5 爱唠叨的父母

“我妈妈非常念叨,整天念得我头疼,大事小事都要管,连吃饭也要说,衣服从椅子上不小心掉在地上也要说,没完没了的,每次一说至少也要20分钟。我现在害怕跟她相处,她一开口,我就马上躲得远远的,不然我真觉得头很痛,怎样才让她不这么念叨?”

“不是我不体谅老妈,但是妈妈太能说了,每天早上6点开始可以连续说到10点,而且说过的还要一说再说,我不想跟老妈吵,怕她以后有什么憋在心里难受,又不说出来憋出病。我们家4口人,除了老妈,我们现在都习惯了,养成很有耐性了,但是真的很受不了。”

爱唠叨的父母的确很多。当然,大多数孩子都不喜欢听父母唠叨,有的还说爸爸、妈妈得了“嘀咕病”,有的更与父母顶撞,闹得大家心里不愉快。中国的父母爱唠叨孩子似乎成了一种通病。

首先,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父母们有哪几种唠叨:

关心的呵护式唠叨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爱孩子的本能。父母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为孩子着想。孩子还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顾此失彼、丢三落四,所以需要大人不断提醒。

有位母亲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事无巨细都会叮嘱又叮嘱:出门衣服要多穿;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吃饭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放学了不要在学校逗留,早些回来……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不点,对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让他受点苦,去经历风雨,不放心让他独立做事。

但唠叨的结果是: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反正有人提醒我。因而,孩子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催促的命令式唠叨

有的孩子性格活泼,顽皮贪玩,在父母眼里看来是“不听话”、不自觉、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认为他需要人催促,像皮球一样,踢一下才动一下。于是,“该做作业啦!”、“到睡觉时间了,该上床啦!”、“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8点前要回家!”的命令声在孩子耳边定时响起。

当然,这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孩子来说,父母适当的催促是应该的;但是,当催促过多过量,孩子就算听从你的话,也会在内心对你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疏远了亲子关系。孩子心里长期潜伏着这种负面情绪是对身心不利的,不容易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积极的处世态度。

习惯的批评式唠叨

在家习惯了对家庭成员唠叨的人,自然也会对其他成员不停地唠叨。这也和父母本人的性格有关,这类父母属于喜欢说个不停的人。这类父母似乎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

有位妈妈似乎对孩子怎么看也不顺眼,整天对孩子唠叨不停:“你怎么又做错了,今天我不检查出来,明天本子上又一个红叉,怎么这么粗心!”“不懂的问题要去问老师,知道吗?你什么时候能让人少操心?”“这次怎么才考88分呀,平时就知道玩,说了多少次了,要专心听课,心思跑到哪儿去了?”这类父母把唠叨紧紧挂在嘴边,怕孩子不上进,怕还会再犯错。但效果是,与孩子疏远了心理上的距离,因为没有孩子喜欢听不断地批评和指责。

发泄的不满式唠叨

父母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际关系的紧张、家庭的不和睦(或者战火不断)、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等,都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而父母的情绪又直接影响到孩子。

经常看到这样的母亲,孩子考试没考好,就对孩子大发脾气:“你看你,怎么就这么笨!人家某某都比你考得好!怎么就这么不争气!气死我了!”“生你怎么就这么没出息呢,长大了去扫马路算了!”

这类父母实际上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成了他的出气筒,根本体会不到孩子的心情,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受伤的只能是孩子。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而且,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对于这些话,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反感。

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还会有损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作为父母,过多的唠叨只会让孩子厌烦,易招致孩子怒气。那么,应该怎样避免过多的唠叨而让孩子听话?

同类推荐
  • 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家庭教育的核心首先应该是让孩子健康地成长,长大成人,然后才是成绩、成才、成功。对于孩子来说,少年时期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因此,家长不能本末倒置,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成长过程中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教子实例,旨在告诉家长,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希望家长能在阅读中得到启迪,掌握智慧育子的方法,从而更懂得如何去关爱自己的孩子,增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沟通。
  •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父母不该说的10句话

    本书详细剖析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典型案例,以此来提示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把握尺度,注意分寸,不要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所有的父母终止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语言伤害,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在平时不经意或者生气时,也要做到言语谨慎,对孩子的未来人生负责。
  • 与孩子的10个重要对话

    与孩子的10个重要对话

    本书在篇章设计上颇费心思,全书共分10章,10个话题,每个话题有7个小标题。父母可以循着本书的话题安排,每天和孩子探讨一个小问题,每星期完成一个对话主题。父母自己安排和孩子的对话,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很容易落实在实际的生活中,很有实用性。学贵力行,一旦把这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10个星期就能扎下孩子一生幸福的根基。本书引用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从而更具说服力。本书是与为人父母者的真诚分享,对于现代的父母来说,是一本简单直观、实用性很强的家庭教育参考书。
  • 好妈妈的100声叮咛:满分孩子满分妈妈

    好妈妈的100声叮咛:满分孩子满分妈妈

    她可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但一定是世界上最懂孩子的妈妈,她关怀、抚慰、帮助、指导、扶持、温暖过的孩子数以万计,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称她“好妈妈”。好妈妈,多动人的称呼,从此成了她唯一的名字。她写下的可能不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但一定是世界上最用心的文字。她用赞许、欣赏、肯定、提示、表扬、奖励的“好妈妈方式”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孩子,这些孩子日后都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他们说,是好妈妈给了他们爱、希望和勇气。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和“长不大”的成年人正被她吸引,倾听她100声动情叮咛。再僵化的心灵也会在她的叮咛声中软得快要化掉。
  • 超级好爸爸就这8招

    超级好爸爸就这8招

    “父教”能使孩子远离柔弱脆弱、自私自利、羞怯自卑、自暴自弃、害怕失败等消极因素,赋予孩子自信、坚强、果断、豪爽、独立等优良品质,从此健康成长。本书为家长们提供了全新的“父教”方法。通过简单易行的8招让你成为一个超级成功的好爸爸。
热门推荐
  • 这世界太疯狂

    这世界太疯狂

    这个作者很懒,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有人同情他的话,可以为他准备个枕头。你好!我叫伍六七啊!明明是世界的错!我们是,毒液!我就是钢铁侠!because,IMBatman为什么你妈也叫玛莎!为了香蕉君,嘿嘿嘿。
  • 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战胜青春的敌人: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之道

    本书通过对现实中困扰青少年成长的具体事实的深度分析,结合大量翔实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生动而具体地向您展现青少年“青春的敌人”之成因、发展、预防和应对方法。
  • 驭鬼天师

    驭鬼天师

    我以为的江湖,是白衣飘飘踏风而行的潇洒,没想到,却是尔虞我诈群魔乱舞的凉薄。
  • 我超有钱

    我超有钱

    你有什么超能力?有钱。有钱了不起啊!抱歉,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超级富二代重生穷屌丝,带着超能力:我怼人从不看钱,反正没我有钱!
  • 守则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守则与道德修养(道德修养集成)

    《守则与道德修养》针对在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底蕴、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加以研究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很具现实指导意义。全书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材料丰富翔实,经验之谈让读者感悟,适当的理论化又让读者得以升华。
  • 无法别离

    无法别离

    格雷丝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在她16岁的那年未婚先孕,生下孩子后迫于压力不得不送去给他人收养,内心的痛楚令她决定去寻找亲生父母,却意外得知自己还有两个兄妹。她打算在找到亲生父母之前,先找到他们。在格雷丝的努力下,她先后联系上了妹妹马娅和哥哥华金,本以为失散多年的兄妹相认会温暖感人,可实际相处起来却是陌生尴尬。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在慢慢发生变化……
  • 我的鬼仙妻

    我的鬼仙妻

    一次考古活动后,沈言莫名多了个未婚妻,虽然很苦恼自己老婆竟然是只鬼,但是内心还是喜滋滋的,然而不久后沈言猛然发现自己老婆大有来头!这是一个现代天师带着自己的鬼仙娘子在秀恩爱的同时顺便搞事的故事。ps1:本书有大量秀恩爱情节,担心吃撑的可以隔几天看一次ps2:本书慢热,而且作者是佛系作者,一切随缘
  • 帝少的软萌小娇妻

    帝少的软萌小娇妻

    乔璃五岁那年第一眼看到他,说了一句很要脸的话:哥哥你这么好看,我可不可以娶你啊!我肯定会对你很好!哎,如果重来过,她肯定不会再说这一句话!多年以后……“乖宝贝儿,不是说会对我很好吗?你已经把我娶到手了,想后悔了吗?”邪魅的双眼带着小孩子才有的委屈,让乔璃没有理由拒绝!第二天,乔璃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顾寒时,老娘他妈的不干了,离婚!”顾寒时醒过来,在乔璃的耳畔说:“乖宝贝儿,嗯,是我昨天晚上没有照顾好你吗,没有关系,为夫一定满足你,不辜负你!”乔璃在床上石化着,不是说他喜欢男人吗?不是说他不举吗?不是说他有喜欢的人吗?不是说不喜欢我吗?顾老狐狸:我是说过不喜欢你,但是我没有说过不爱你!知道了!谁告诉她的,老娘肯定不打死他!……(本文甜宠、宠、宠、宠…重要的事情说三次,大狐狸和小狐狸的爱情角逐,敬请期待!)
  • 我给西游加个点

    我给西游加个点

    一朝穿越西游,本以为即将走上人生巅峰,继承亿万家产,过上没羞没躁的生活。不曾想,继承的却是老祖宗的怨债。孙子,我当年在花果山杀过猴,孙悟空那里你需要交代一下。孙子,我当年去五庄观偷过人参果,镇元子那里你去交代一下。窦长生看着犹如新华字典厚的祖传宝典,不由的仰天长叹,这什么时候能够还完,不过幸亏自己有金手指,加点就能够变强,就问你怕不怕?
  • 地球为王

    地球为王

    武练百遍,有模有样!武练千遍,融会贯通!武练万遍,出神入化!而我,十万遍只是开始……我相信,只要勤奋,最基础的武学,也能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