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11200000011

第11章 哲学(5)

培根(1561—1626)创立了现代“经验主义”,或者说感官经验哲学。他批评那个时代的一些错误,比如咬文嚼字、神人同形同性论、迷信传统和权威,他认为是这些错误妨碍了人们更清楚地看世界。他创立了一种新的“工具论”(《新工具》),这是一套逻辑学和方法论,旨在矫正和补充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并为科学过程提供基础。但培根的重要之处,更多的不是因为他所阐述的,而是因为他所预言的。那个人类在19世纪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的宏大梦想就是培根第一个设想出来的,这个梦想是:通过对自然进行耐心、忘我的研究,从而逐步控制自然。人类的王国,新亚特兰蒂斯将建立在知识的基座之上。“人类的知识决定了人类的能力;如果不知原因,怎能造成结果?要支配自然必须首先服从自然;思考出的原因即可作为行动中的法则。”观察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把自然变成人的居所、人的工具和人的财富。这就是我们现代世界的最高准则,也是现代人类所独有的自信和希望的坚实基础。

现代理性主义

笛卡儿和霍布斯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创立了现代理性主义。笛卡儿(1596—1650)发现数学是一种过程的模型。也就是说,他建议人们用数学的方式来探讨哲学。他相信,数学连同它在物理学上的应用,本身并不是最高的知识。他宁愿建立一种像数学一样精确,却更基础、更普世的逻辑;这样就为证明有关上帝和灵魂的更高真理打下了基础。《方法论》记录了作者对数学深深的敬意,以及他自己在哲学中所探寻的一种类似确定性。

在另一种意义上,霍布斯(1588—1679)则是伽利略的追随者。他所提出的更多的是采用和拓展数学,而不是模仿数学。他提出了普遍机械论,在这一思想体系中,物体运动的定律甚至应该应用于自然起源,应用于人。在一个世纪之后,这一观点被雄辩的拉普拉斯热情地赞颂,又几乎被牛顿的研究所实现。因此,人们希望一切事物都应该像行星的速度和轨道一样是可以明确知晓、确切预见的。所以《利维坦》的作者把人与社会,也就是个体的人与社会这个巨人,仅仅视为精妙复杂的机器,为追逐私利而运转。

这些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传达给现代哲学的三种形式,都在伽利略的身上有所体现。培根、笛卡儿和霍布斯先后引领了17和18世纪哲学的新趋势。培根的经验主义,在洛克那里焕然一新,他运用“朴素的历史方法”研究人类思维;为贝克莱所承继,他甚至将其简化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在休谟那里被推入了怀疑的危机;但还是一直作为英国的国家哲学被承袭下来。

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为大陆哲学伟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和斯宾诺莎的一元论与莱布尼茨的多元论奠定了基础;在沃尔夫那里却退化了,仅剩下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但后来被康德启发下的新理想主义德国哲学继承了下来。

霍布斯的物理哲学有一部分与洛克和笛卡儿的哲学十分相似,它进而发展成了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唯物主义运动,并成为所有试图从物理学中构建形而上学的哲学家的楷模。这三种趋势在18世纪所采取的形式,尤其是它们对事实和必然性的强调,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这一反响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结出了果实——但其实它早就出现过,就在帕斯卡儿的信仰哲学中,在卢梭的情感哲学中,以及莱辛的发展哲学中。

康德导论

拉尔夫·巴顿·佩里[22]

众所周知,康德与苏格拉底和笛卡儿一样,是伟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这种创造了时代的大师普遍具有两大特点:首先,他们身上体现出所处时代的某些普遍趋势,这些趋势通常源于对上一个时代的更显著趋势的反作用;其次,他们的思想非常具有开创性,而他们的追随者将他们的思想发展得更加成熟,以至于创始人简直看不出这是自己的思想。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说一说康德哲学。

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反叛

在17和18世纪的显著趋势中,我们将特别强调两种趋势。首先,人类知识有两大来源,即感觉和理性。而在这两个世纪里,人们却只强调其中某一个来源,并加以过分强调。洛克及其追随者试图把理性仅仅解释为感觉的回声;而笛卡儿及其追随者则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待感觉,他们认为感觉干扰了人的才智,或者说感觉给人带来的知识是次要的,人首先应该重视的是“理性科学”。极端的感觉主义或经验主义在休谟那里似乎陷入了僵局;而理性主义在沃尔夫那里则沦为形式主义和遣词造句的游戏。

在这种情况下,康德在自己最伟大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1789年)中,试图通过对感觉和理性都作出必要的规定,来修正这些极端的观点。他说,没有概念的感觉是盲目的,而没有感觉的概念则是空洞的。康德首先批评了人们对感觉的过分强调。他告诉我们,一系列纯粹的感官印象决不可能产生出科学所需要的联系、必然性、统一、规律。这些必须经由人们自己思考得出。康德将它们统称为“范畴”,这些是人的大脑以我们称为“认知”的方式工作时必须使用的工具。但是,想要获取知识,仅有它们是不够的。我们用普通的方式无法认识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用来认知的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我们使用它们的时候就需要一些原材料,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感官的原材料也是不可缺少的。简言之,认知的过程就是系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借助于大脑所熟悉的工具以及感官所传达的内容。这就是康德的第一批判,是康德的技术哲学,时至今日,依然为许多的思想者所深信不疑。

重申精神性

17和18世纪哲学的第二个也是更普遍的趋势,是相对来说忽视了“精神性”的需求。可以说这两个世纪本身就是在反对之前过度的神人同形同性论。人曾经错误地将整个世界“拟人化”,现在他需要冷静、客观地观察世界而剔除人格化的元素。他可以选择记录新的感觉体验或理性分析出的必然性,但不管在哪种情况下,他都不能放纵自己的兴趣与热望。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种情况下,人能更好地信奉道德和宗教。人们相信世上很可能存在着一种“自然宗教”,这种宗教没有神秘性,也没有冗杂的教条,是一种没有权威控制的理性道德,也是一种既无启示也无信仰的可论证神学。但渐渐地,人就开始有了挫败感。人已经对外在事物太过依赖,并且感到无家可归,没有安全感。早在17世纪,帕斯卡就宣布了笛卡儿的数学理性主义在宗教上已然破产。休谟则轻而易举地把自然宗教转变成了无神论。而对整个时代精神最强大、最震撼人心的抗议,是卢梭敦促人们应该信任自己的感觉,倾听心灵的诉求,回归人性中基本的、自然的状态。雅可比和赫尔德在这一方面与卢梭观点一致。最终,莱辛在他的《论人类的教育》(1780年)一书中,把对哲学的关注转移到了文化史以及人类生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上。而一个奇怪的悖论就出现了,伊曼努尔·康德,这个体弱多病的老学究,居然是这场正在兴起的反叛的代表。不过事实就是事实。接下来,让我们从这个方面来研究他。

康德革命

历史上评价康德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他提议在思想领域进行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正如哥白尼为行星体系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心,康德提议为知识体系也建立一个新的中心。这个新的中心就是思维本身。他认为,之前人们的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试图在客体上建立知识的中心,并且期望思维应该通过感觉或者理性去反映一个外部的、独立存在的事物的本性。康德说,这种思维模式必然会发展出怀疑论或教条主义,就哲学而言,它们都不是什么好的理论。新的出路就是,期望客体符合思维。在之前的观点中,自然被解释为影响人类思维的外部秩序,或者说自然被思维重现了;而现在,在康德眼中,自然就是思维的原创产物。自然所有的安排和联系,甚至它在时间和空间里的分布都由认知者来构建。思维把它自身的情况强加给客体,因而摆脱了它曾经被纳入其中的自然。这很明显提出了人的精神性要求。现而今自然成了被造物,人因其智慧而成了造物者。事实和必然性的世界,看似与精神毫无联系,其实不过是精神的智性部分的表现。

意志的国度

但信奉卢梭的人可能依然会抱怨,精神对物质的这次胜利的代价也是十分高昂的,因为它使精神的其余部分严格臣服于其智力部分。怎么能够保证,这样被权威包裹着的智力就一定会倾听感情和良心的诉求?康德用他的著名学说回答了这个问题——“实践理性居于首要地位”。他说,自然确实是理性的产物,而理性只能认识事实和规律。但理性本身只不过是更深刻的意志的表达。思考是一种行为,行为一般有自己的规律,这体现在良知中,并且良知法则优先于任何其他行为,包括认知行为的法则。这不是说良知控制了理解力,也不是说意志可以违背自然;而是说,良知反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比自然更深刻、更真实的世界,并且是意志发挥作用的合适场所。这就是上帝的世界、自由的世界和永生的世界。在严格意义上,它是无法被认知的,只有自然是可以被认知的;但它可以而且必须为人所相信,因为这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必须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于是康德从开始的为科学辩护,最终转变为为信仰辩护。

康德的追随者

我说过,创造时代的大师的命运就是:他们的思想在他们身后很快就会变味,变得面目全非。康德此人非常谨慎,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定义,他是一个“挑剔的”思想家。他所关注的问题关乎知识的可能性和信仰的正当性,而且尽可能地避免对世界作出肯定的断言。但他的追随者们被推测的热情所感染,很快就从“挑剔”变成了形而上学。

这引发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运动和理想主义运动,构成了19世纪哲学思想的主流部分。

在理想主义运动中,人们把康德的知识理论跟泛神论趋势联系在一起。往前追溯,这种泛神论从柏拉图开始就一直持续不断地承继下来。根据这种泛神论观点,自然和上帝是一回事,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如果我们用透视法来缩短上帝的图景,并且用人类有限的智慧来看待上帝,上帝就是自然;而如果我们把自然推上神坛,看到它的成熟与和谐,自然就是上帝。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被池水折弯的棍棒;

而人的耳朵无法听到,人的眼睛亦无法看到;

但如果我们能看到、能听到,这图景——岂不是上帝吗[23]?

从康德的立场来说,自然是智力的产物,而反过来,智力遵守着某个更深刻深邃的精神法则。如果按照传统的柏拉图泛神论来解释的话,这一法则就是整体的完美。而整体的完美又有很多可能的解释。根据康德所提出的,费希特更肯定、更具建设性地继承的观点,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道德上的完美、道德意志的完美;或者像黑格尔及其追随者所认为的那样,可以说它是理性的完美;也可以像感伤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说它是一切精神价值的实现,一种超越了道德标准和理性标准的完美,更接近于美的体验,或者接近于神秘见解的灵光乍现。在“整体的完美”这一观点的文学表述中,这些解释被轮流使用,或者被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使用。但正是这一观点的某一种解释,启发了那些英国诗人和散文家,比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卡莱尔、爱默生、丁尼生和勃朗宁,这些人又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上一代人。所以说,有一股最接近于康德哲学的思想持续不断地流传下来,时至今日,仍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慰藉。

同类推荐
  • 南开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南开大学史话(中国史话·文化系列)

    本书是向广大读者介绍南开大学近百年办学历程的一本普及性读物,也是面向社会大众讲好南开故事的一个尝试。书中分历史概述、南开往事、南开名人、走向未来四部分内容,并附有大事年表,比较全面地展现了南开大学近百年来与国家民族命运相系的发展道路、“公能育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特色、“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传统,成为中国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 口述·百姓的故事

    口述·百姓的故事

    改革开放不但是中国历史划时代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百姓生活和命运的转折点,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起航,普通百姓成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受惠者。听被点燃人生、被改写命运的百姓口述:从一名建筑工人成为一名大学生、自学考试给我插上腾飞的翅膀 、进城创业,改变了我的命运、由“票证供应”到刷卡消费、过上了无后顾之忧的“小康”生活。
  •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卷是陕西分社简史,依照国家重大历史时期和分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按时间先后或专题进行叙述,上限由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中社西安分社成立写起,下限至2016年12月,时间跨度为80年。80年来,新华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奋勇向前。下卷为“作品集萃”收入陕西分社多年来采访的新闻作品近200篇,作品记录了陕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科研成果和建设成就等。
  •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老梁看电影

    老梁看电影

    本书由知名电视主持人梁宏达坐镇主持,节目以电影为素材,以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为参照,通过发掘、整理电影里的故事和生活细节,以梁宏达独特的“说故事”主持风格,说说“电影里的那些事儿”。梁宏达,被观众亲切的称呼为老梁,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老梁凭借伶俐的口齿,独到的见解,以观点鲜明、语言犀利著称,亲切生动的主持风格和百变的声音魅力,使他主持的节目从体育迷波及到无数电视观众,成为国内目前最受欢迎的脱口秀主持人之一。《老梁看电影》将从无数电影里找出相类似的生活桥段,整理罗列在一起,给观众呈现,原来电影就是这样影响、改变我们的生活。《老梁看电影》有着明确的“五不说”。在栏目中,老梁不在乎八卦,不关心票房,不胡吹思想,不生编故事,不评价演技。对于电影里展现的许多生活、人生中的元素,他反而会细细的品读……
热门推荐
  • 帝尊驾到:小家伙,哪里逃

    帝尊驾到:小家伙,哪里逃

    从小倒霉的夜猫猫身穿到异世,并遇到了坑货滚滚,和一把认过主的断剑,之后因怪事结交了从诛邪山下来寻找帝尊的林轻尘与凌兮云,找寻着事情的解决方法,可这条路危机重重,期间还有各个帮派的私底下的不干净事件,慢慢结交了许多不小的人物,更是碰到了一个甩也甩不掉的流氓。夜猫猫本身没有太大抱负,在加上他从小学了些奇门异术,总感觉冥冥之中,哪里不对劲。不断卷入一下事件,让他身心疲惫。不想在继续查下去的时候发现,一切又回去了,到最后才知道是天道的纠正。这让他恼怒,原来他的一切都被安排好了。反抗,制止,怨恨,到后面发现,他的最爱之人也是安排好的,都不过是天道的棋子.......(主剧情,副恋爱,男男cp)
  • 暮雪上的晨星

    暮雪上的晨星

    青梅竹马的初恋男友顾知其在一场大火中意外丧生,赵秋晨选择封闭自己,在回忆与黑暗里止步不前,她以为爱情会成为她一生的禁锢,然而她与律师纪暮衡偶遇相识,他宛如黎明破晓时分夜幕中闪烁的晨星,让她走出痛苦的深渊——可在这场看似宿命的相识里,却潜藏着令人痛心的秘密,初恋男友的死亡原因,纪暮衡的真实身份,黑暗的家族利益纷争…….让这份悲戚的爱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初恋被颠覆,当思念穿越千山万水,她才明白他是永恒的温暖与心安。承诺太美,纵然生命这秒化作灰烬,我也要奔向有你的远方;可是爱太渺小,却终究抵不过,命运的心血来潮。
  • 精明者这样管人

    精明者这样管人

    精明的领导者从坐上领导位置的那一天开始就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就与下属有了很大差别。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时候在思考同一问题时,得出的结论往往与下属差异很大。但不管怎么样,领导者在演好“上司”角色的同时,还要从下属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体会他们的感受。就是说,要用员工的心态去看问题,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然后尽可能地去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下属的心。
  • 缘汐浅沫

    缘汐浅沫

    一个是冷傲的前朝太子一个是跳脱的长公主当两条毫无干系的平行线相交时到底是喜结良缘还是遗憾谢幕(夜天泽,我不恨你,只恨自己没用爱上了你。如果我不曾遇见你,我会不会过得更好,哪怕随便找个人嫁了,也会好过如今吧。)
  • 魅妃祸祸王爷

    魅妃祸祸王爷

    冷血杀手在任务中失败,意外打开的时空门让她们掉入一个历史上没有的朝代……因此的一系列故事,逐渐展开
  •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

    《关于人的思考:人的本质、产物及发现》主要内容:集三十余年思考,一生学识成就经典,洞悉人之本质,展示文学、哲理之价值。这本书从人的社会本源探讨了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及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阐释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所有的人,除了极端情况,都有天生的才能,如果能够得到恰当的引导,都能够在他们最擅长的活动中表现出敏捷、灵巧、聪慧和敏锐。
  • 白云山纪事

    白云山纪事

    本书以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为背景。描写了白云山地区劳苦大众集体抗粮与国民党政府作斗争、当地游击队队员铲除恶霸,打击反动势力等真实故事。小说深刻揭露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匪横行,人民生活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同时又颂扬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的机智勇敢顽强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小说真实地反映老一辈革命者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教育后人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 香香夏日宸风去

    香香夏日宸风去

    开学第一天惹上大魔王,从此平凡少女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被误会被诋毁被各种情敌算计。好在大魔王宠她,慢慢的越来越宠她。霸道的、温柔的、帅的没有边际的他就是很爱她。也许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既然躲不掉,就享受这份甜蜜的爱情吧。
  • 末世重生之泪灵

    末世重生之泪灵

    【(正文完结,无男主)前四十章与末世无关,看末世的请跳到四十章后】 末世第十年,林灵死了。十年的忍辱负重,为了报仇她苟延残喘地活着,生不如死。最后,为了所谓的“大局为重”,竟眼睁睁地看着仇人笑着离开……而她,只落得一个被丧尸分食的结局?可笑的是,在死亡的前一刻,她发现她所求的,不是复仇,而是好好地活下去。神秘声音出现,她在黑暗中向祂许下一个看似可笑的愿望。然后,当林灵再次睁开眼时,她发现,她真的重生在了一切错误都未开始的二十五年前。满心欢喜地开始重启的人生,封存的记忆也被拾回,命运的轨迹开始改变。这一世,她会还曾欠下的债,守护好想要守护的人。只是……非人类是什么鬼?
  • 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被称为美国版“西游记“ “美国十部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一部世界公认的儿童文学经典。一部影响孩子成长的童话。这部具有幻想与童趣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能让孩子从中发现自我,塑造个性,完善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一部极为精彩的儿童文学读本。该童话以虚构的奥兹国为背景,讲述了堪萨斯州的小姑娘多萝茜的故事。她和她的小狗托托被一阵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吹到了奥兹国,为了回到家乡,回到收养她这个孤儿的亨利叔叔和艾姆婶婶身边,她遇到种种惊险,经历了千辛万苦。在她的漫长旅程中,不断有一些新的伙伴参加进来。其中有一心想要得到能够思索的脑子的稻草人,有一味想要一颗活跃的心的铁皮伐木工,拼命想要获得勇气的胆小的狮子。他们在加入这个队伍以前,各有自己的遭遇,后来却彼此成了亲密的旅伴。他们患难与共,喜乐同享,一起度过了那些不可思议的奇特旅程,后都实现了各自的心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个性鲜明,令人爱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