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200000052

第52章 突发事件报道(1)

本章要点

突发事件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策略与原则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人类开始学会记录历史以来,各种类型、或大或小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威胁就充斥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矛盾、国家矛盾的日益激烈,人与自然、科技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等等原因,预示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已经进入一个突发事件频发、各种危机不断的时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处置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时甚至可以发挥极其关键的作用,影响突发事件的发展走向和处置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各种非常复杂却模棱两可的情况需要编辑记者做出判断,专业性非常强。如果缺乏必要准备,轻则空手而归,重则事与愿违,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对,损害新闻媒体的声誉。机遇是给有心人准备的。本章通过对国内外突发事件报道的理论概括、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为读者了解突发事件报道的规律并做好相关准备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一节 突发事件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在当今信息社会,所有新闻媒体都把突发事件报道摆在重要位置。这是因为从公众的角度看,人们对突发事件总是抱有很大兴趣。如果人们在某一媒体上总是看不到对最新事件的及时报道,对这家媒体的信任度就会大大降低,媒体的传播能力必然会大打折扣。这就是突发事件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对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那些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更是国际一流媒体的必争之地,是媒体提高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最佳时机。

一、定义

突发事件,又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于突发事件是在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爆发的,超出了事物发展的正常轨道,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极大的信息量。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对突发事件的分类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有按形成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行分类、按突发事件的性质进行分类、按突发事件的发生领域进行分类、按突发事件的规模和程度进行分类、按突发事件影响范围进行分类、按突发事件发生和终结的速度进行分类、按突发事件中主体在应急中的态度进行分类等数种方法。

在2006年1月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1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其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典型的有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

其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典型的有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2008年俄罗斯客机坠毁、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10年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等。

其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典型的有2003年全球“非典”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0年“超级细菌”感染事件等。

其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典型的有2001年美国“9·11”事件、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暴力袭击事件、2010年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事件等。

以上四类事件都有影响程度和规模大小的不同。有一类极特殊的突发事件——战争,一旦爆发就属于标准的重大突发事件。战争以武装冲突为主要形式,包括武装暴动、武装入侵及军事政变等。典型的有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伊拉克战争等。

世界各国还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划分不同级别,作为采取不同级别应对措施的依据。在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美国实行五级国家威胁预警系统,用绿、蓝、黄、橙、红五种颜色分别代表从低到高的五种危险程度。

三、突发事件的基本特点

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大、时效性强、变动性大、影响面广四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不确定性大。不确定性大是突发事件最基本的特点。突发事件的形成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达到质变阶段前,突发事件究竟能否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形式爆发等,都无法准确预测。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大规模空袭。而在前一天的分析中,绝大多数军事专家都认为战争不会在近期爆发。即使是可以科学预测的台风、暴雨、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依然充满模棱两可的复杂变数,人们只能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无法消除或避免灾害发生。2008年1月,湖北全省普降大雪,新闻媒体以“公众期待”和瑞雪兆丰年的角度报道了这次降雪。随着降雪持续加大,积雪越来越厚,瑞雪变成雪灾,南方各省普遍出现了大面积的雨雪冰冻灾害。

其二,时效性强。突发事件的爆发通常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给人一种突如其来、非常迅猛的强烈冲击。在单位时间里涌现的信息量十分巨大,那些离爆发时间越近的信息,新闻价值可能越高。最重要的信息可能在瞬间被记录、获取,也可能永远消失。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伦敦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事件中,事发现场的目击者用手机、相机拍下了珍贵的纪录照片和视频。突发事件爆发后的发展有快有慢,有的来得快去得快,转瞬即逝。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得到突发事件爆发时的第一时间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在后续报道中,时效性的要求就不会像爆发时那么重要。

其三,变动性大。突发事件爆发后,其发展方向、影响结果等都难以准确判断。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自由发展的时间越长,造成的后果越复杂,越难以控制。2003年5月,加拿大主要牛肉生产地阿尔伯特省发现一头牛患有疯牛病,整个加拿大的养牛业随即遭到沉重打击,当年牛肉出口骤降90%。2005年11月,吉林省的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由于地方政府的瞒报、谎报,这起我国首例城市生态危机事件直接影响到吉林、黑龙江两省以及俄罗斯几百万人民的生活。地方政府瞒报的一个原因是“担心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结果是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俄罗斯政府向中国索赔,外国媒体集中批评中国“掩盖事实真相”,与最初的意图相差很大。

其四,影响面广。突发事件发生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其影响面却可能超出所在范围,甚至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公元6世纪,欧洲爆发了长达3个世纪的鼠疫,夺去了2500万人的生命,造成比较长期的心理影响,至今仍作为“黑暗的中世纪”被人们时常提及。在现代社会,受到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发展、人类交流日益频繁等因素的刺激,突发事件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广。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为核心的中东地区冲突引起全世界的长期关注;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朝核问题主要通过中、美、俄等国的六方会谈进行磋商。2008年发生在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全世界范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就中国来看,随着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发生在中国的突发事件可能产生国际影响,发生在国外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影响中国。

第二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方式及机制

突发事件的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酝酿期、爆发期、处理期和解决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新闻媒体要根据政府应对、公众信息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制定侧重点不同的报道思路和报道重点,灵活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

一、报道的方式

由于在突发事件的酝酿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具有一定可预见性的台风、洪灾、政变或战争等,在这个阶段也只能做少量预热性质的采访报道。真正的新闻大战是从突发事件爆发的瞬间打响。根据世界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模式,报道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即时性报道

在突发事件爆发期的报道以即时性报道为主。这是因为突发事件爆发后,公众会出现一种“信息饥渴”现象,事件越重大则饥渴感越强。此时公众的信息欲望表现在:第一,在第一时间了解信息,跟上事件的发展进程;第二,尽快积累信息,以对事件做出判断。特别是直接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公众,如自然灾害过后的灾区群众,他们亟须知道自己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中,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自己,自己应当怎样应对危机等。

此时,对新闻媒体的首要要求是:在第一时间发出第一条消息。

为了抢时效,即时性报道体裁以快讯和简讯为主,先将主要事实报道出去。电视台一般以滚动字幕的形式进行报道。记者发稿通常采取口述和文字两种形式。口述发稿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由编辑部迅速签发。文字发稿可以事先写好预发稿,根据预测的不同情况拟好几种不同版本的稿件,当事件发生时确定发哪一条稿件。

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巴格达时间20日凌晨5时30分左右,新华社驻巴格达的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用电话报告中东总分社:“巴格达响起警报声”,“爆炸声响了”。中东总分社迅速播发两条英文稿件,第一条稿件发出的时间为10时33分50秒,“以10秒钟领先全球”。第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WARNING SIRENS SOUND IN BAGHDAD——XINHUA。(巴格达响起警报声——新华社)

接着,新华社又以全球第一的速度向世界发出了“布什总统宣布对伊战争开始”的消息。

为了争取时效,新华社的编辑在快讯播发时采取了特殊的发稿格式,即将通常放在一条消息最前面的电头移到了最后面,如“某地遭到了猛烈轰炸——某通讯社”,而“某月某日”和发稿的具体时间都不会在稿件中出现,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争抢时间,哪怕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联社在几分钟后就发出快讯:一架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

法新社、路透社也紧随其后发出一句话快讯。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第一条消息是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必争的,也是最难争取第一的。争夺的目的不仅是把历史的瞬间变为永恒,更是因为发出“第一声音”的媒体可以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第一印象”,可以提高自身的声誉和影响力。

因此,世界上有实力的媒体,为抢先哪怕几秒钟,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发生一次地震,NHK在两分钟后就向全国播报了地震的级数、震中在何处等情况。“9·11”事件中,第一架飞机撞击世贸中心后的两分钟,美国多家媒体的报道小组赶到现场,准确记录了第二架飞机撞击世贸中心的电视图像。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对第一时间的抢夺达到白热化程度,快慢胜负往往只是几秒乃至零点几秒的差距,有时甚至意味着零时差。

(二)连续性报道

连续性报道又称“跟踪式”、“滚动式”报道,是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报道。如果新闻媒体没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消息,还可以通过连续性报道,取得后发先至的优势。

连续性报道的对象主要是突发事件本身、突发事件的受影响者、突发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为了提高权威性和可信度,记者要主动联系政府部门、权威机构等。报道体裁以详讯、综合消息、通讯为主,配发图片、图表等背景资料,还可以调用其他媒体的资源,形成立体式的报道效果。

报道方法是:第一,核实信息,纠正第一轮报道中的偏差。第二,尽快寻找新的消息源,以最快的速度把有新闻价值的背景资料和细节播发出去。第三,对事件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对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做出预测。第四,报道本地和其他地方的各种反应,如当地政府、国际组织的表态等。

由于此时的信息数量较大,为避免给公众造成多而庞杂、漫无目的的感觉,应该突出一定的报道重点。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8.7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沿岸国家共20多万人死亡。CNN网站在海啸报道中抓住“重现灾难”这一叙事中心,在事件的各个阶段突出不同的报道重点,重现了一个完整的“地震海啸事件全景图”。

同类推荐
  •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

    《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对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跨学科研究着手,论述传播学从拉斯韦尔、李普曼、施拉姆等早期学者到最近的阿什德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研究.运用议程设定、沉默的螺旋、涵化理论、框架理论等多种传播理论,梳理传播学特别是大众传播研究对非传统安全的重视与学科脉络。通过默顿大众传播“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理论,论证大众传播传统四大功能(监测、协调、教育、娱乐)中的“隐性”功能-安全,并使之显性化,同时论证安全作为现代功能,独立于传统四大功能的特征。沿着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是一种言语行为”的非传统安全研究方向,论证媒介安全的基础是媒介安全话语。
  • 美学与翻译研究

    美学与翻译研究

    从其他学科吸取理论营养来丰富和充实自己学科的研究,这种跨学科、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译学建构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然而,诚如杨自俭先生所说的那样,“虽然有许多文章都强调要重视从相关学科中吸收新的理论与方法,但大都只是提提而已,很少有人从哲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中借来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新的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 科考篇:风云际会考场路

    科考篇:风云际会考场路

    社会生活是万花筒。社会生活是文化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倘若探幽索远。社会生活是文化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倘若控幽索远,社会生活是文化载体,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倘若控幽索远,社会生活同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步,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也就开始有了与之相应的衣食住行、生儿育女,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模式。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社会,无论落后与进步,都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社会生活,不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群体生活,都具有延绕性、同一性、活动性的特征,也是文化、界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收录胡适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8篇。所选文章多为胡适先生的教育心得,能够代表胡适的教育思想,如《大学的生活》《学生与社会》《杜威的教育哲学》《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谈谈大学》等,包括一些演讲稿;此外也选编了胡适先生关于文学、人生、读书、自由等方面的文章。
  • 花雨满天

    花雨满天

    季羡林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在此过程中参悟到许多佛家思想的精髓——人一死就是涅槃,不用苦苦追求。那种追求是“可怜无补费工夫”。在亿万斯年地球存在的期间,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这一次生命是万分难得的。本书主要收录季羡林先生关于佛教研究的经典文章,共分三辑:第一辑,佛教研究;第二辑,佛教与文学;第三辑,佛教人物。
热门推荐
  • 大小姐的全能男友

    大小姐的全能男友

    如何才能纵横花都,踩最狂的敌人,撩最美的女人。且看退伍兵王陈阳交上的满意答卷。作为大小姐租来挡箭的男友,陈阳表示,美女,别嫌贵。一分钱一分货,哥敢要这个价位,说明哥是全能的。
  • 花神传·玄霜尽

    花神传·玄霜尽

    二月初四,惊蛰,大荒南部的不死国国主帝尧奉天帝之命前往东海,镇压叛乱的人鱼族。次年,七月十三,夏至,帝尧大胜而归,破人鱼族皇宫,俘虏三万人鱼族勋贵,带回人鱼族皇帝亲笔所写的投降书。九月初九,重阳,各色菊花开遍天庭,芳熏百草,色艳群英,人鱼族皇帝携所有皇室成员莅临天庭,愿交出东海至尊之位,永为天庭附属。帝尧对我说,我已经错过了去观赏他凯旋的英姿,若再敢错过他的受封大典,他往后便再也不让族人去替我寻找吃食。
  • 妇产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妇产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

    由于人口的逐年增长及大量计划生育工作,妇产科门急诊工作任务繁重,临床医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诊断,且有效规范地进行处理。《妇产科门急诊手册(第2版)》第一版出版以来,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为年轻妇产科医师的门急诊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 混沌滴血

    混沌滴血

    夜来临,一场杀戮打破了平静的山村,父母身亡,哥哥失散,吴亦航十年隐忍,只为了一鸣惊人,于是乎,当他奋起之时,掀起了异常血腥的杀戮,神秘的项链到底代表着什么意义,命运的背后又是谁在操控,需要他去探索。疯狂的杀戮,血腥的战斗,精彩的故事才真正开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羿破苍穹

    羿破苍穹

    陈羿受情挫折,奇遇射日神弓,返本归元于盘古遗骨,熔炼己身,且得依附遗骨之上的九大金乌本源和造化玉牒残片助力,熔炼神体,推演万物,助他走上无上巅峰。
  • 哈佛学不到的153条人生经验

    哈佛学不到的153条人生经验

    本书从人生实践的得失成败中,总结出适合现代年轻人的人生经验,包括做人与处世的经验、职场竞争与谋求晋升的经验、识别人心与交良友的经验、抓住机遇与避开陷阱的经验等等。每一条人生经验都是前辈们用心血换来的金玉良言,每一条经验简约而不简单,深刻而不晦涩。
  •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漏而感染各种疾病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和祖母们。
  • 劝行乐

    劝行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山意未离云

    山意未离云

    我编了一个故事,有神仙,亦有凡间;有爱,自然也就有了恨;从上古至魏晋,再又到大唐、大宋……,故事里的神仙们,人儿们,被命运的绳儿牵着,被执念的意识驱使着,而这一切最后都消散了,化作虚无,甚至连记忆都不被允许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