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88200000033

第33章 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方法(2)

3.调查性报道

(1)定义

在新闻学上,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新闻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在国际传播层面上的调查性报道,主要承担的还不是舆论监督的功能,而是以向国外受众说明事件真相为主。

(2)特点

调查性报道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秉承客观、公正的报道态度,注重揭示新闻事件在社会大背景下的意义。这种报道更多是以“带领”受众“走进”事件现场的模式来展开,以更多的细节、更多的动态描述吸引受众。

(3)作用

与西方媒体把调查性报道作为一种批判社会现实的手段加以应用不同的是,中国媒体在从事国际传播层面的调查性报道时,主要还是针对海外受众不太了解的或是中国新出现的现象,运用调查手法进行报道,题材较为中性和正面。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播出的系列调查性报道“走进打工第一县”,通过到中国著名的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地重庆进行实地采访,揭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出口加工工业受到影响,外出打工者的生活受到冲击,他们是如何应对的,当地政府又是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失业阴影的,描画出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又比如中新社2010年的两会报道,开辟了“两会特别报道”栏目,聚焦备受民众关注、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问题,采写了多篇调查性报道,包括《政协委员对中国“十二五”部署的十大期待》、《全国政协委员六问中国教育热点》、《人民代表之声:恶意欠薪不道德,欠薪入“刑”存争议》、《政协委员对“不公平”现象的十大感言》、《人民代表之声:代表眼中“打击腐败最要紧的事”》、《人民代表之声:财政预算明细要不要公开?》等,凸显代表委员深入基层、深刻思考,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改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从总体上看,国际传播层面上的中国新闻报道,以解释分析性与述评性深度报道居多,调查性报道尚未成为主流。实际上,如果调查性报道能够运用得当,则将对传播中国的国家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海外受众来说,抽象的、简单的陈述性报道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中国的信息需求,特别是那些对中国特别感兴趣的受众,他们更喜欢调查性报道这种层层推进的报道手段。受众不仅能够从中获得较大的信息量,而且能够通过记者的引导,“参与”调查的全过程,其心理能够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另外,调查性报道的方法和内容本身也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公信力。

第三节 努力营造可共同感知的语境

一、国际传播为什么要考虑语境

上一节介绍了中国新闻报道的几种主要形式。在进行采访并进一步确定了报道形式后,还需要考虑,如何让文化背景迥异的受众更好地理解来自中国的报道。这就需要努力营造可共同感知的语境。

语境是言语行为所涉及的客观条件和背景,包括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人物等。由于国际传播的受众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因此需要考虑语境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语境因素的类型包括:

1.语言工具。共同的语言工具是语境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共同语言,交际则无法顺利进行。

2.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主题。话题常常关系到交际的进展和方向。

3.上下文。上下文是具体言语片段中的前言后语。言语交际过程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就是借助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保证省略的表达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

4.情景。情景语境对言语的具体含义关系重大。即使很平常的话,离开语境也常常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

5.交际双方关系。交际双方的关系直接规定了言语行为的方式和话语含义。双方关系包括年龄、性别、亲密程度、知识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

6.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不同,对于语词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同。

二、营造可共同感知语境的方法

(一)加强背景介绍

1.背景介绍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1)深化主题,揭示新闻价值

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它的价值可能是普世的,也可能只是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生活在中国之外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或者即使能够理解,也不会感受得很透彻。这样就需要介绍相关的背景。

例如,2005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人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是对于一个不与中国发生经贸往来的外国人来说,他很难体会到,这是中国对外开放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的标志。所以就需要国际传播媒体在报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事件本身的同时,介绍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做了哪些努力,特别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到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遭遇的障碍,从而有助于受众了解这一事件的深刻意义。

(2)解释事实,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新闻事实的发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前因、后果其实也可以构成新闻事实的一部分。但只有对相关的新闻事实保持持续关注的人,才会清楚事实发生的原因。对于大多数国外受众,媒体还是需要在报道中进行必要的解释。

比如,中国多个城市在2010年采取限购商品房的政策。不了解背景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与中国住房商品化的趋势相违背。由于中国的资产价格也是国外高度关注的因素,所以媒体在报道时需要简单介绍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背景和此前采取的调控措施,从而说明限购政策这一行政手段出台的必要性。

(3)含蓄表明对外报道的倾向

对外报道客观上是存在倾向的,如何表达这种倾向则是有艺术的。通过背景介绍来表达倾向,是一种含蓄而效果良好的方式。

比如,关于中国的人权状况,西方媒体往往横加指责。中国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可以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事实,以一组历史数据作为背景,对比中国人现在的生活,那么,中国人权状况不断改善的观点就不言自明了。

2.何种情况下需要背景介绍

(1)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展的动态性事件时。每件事情都有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在报道它某一阶段的情况时,能捎带提及一些相关背景的材料,让海外读者一窥全貌,效果肯定会更好。

(2)介绍海外读者可能知道但了解不细不全的事物时。有些事物,海外读者可能已经知道,但是对它们的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如果在报道中能有所涉及,他们肯定会感兴趣。

(3)报道国内的新生事物时。海外读者初次接触某种事物,媒体更需要有意识地对其背景多谈几句。

3.背景的运用技巧

(1)通过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使受众对所报道的事物的历史背景、来龙去脉有所了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报道的内容。

(2)对新闻所涉及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专业术语,包括历史事件,地理名称,我国特有的机构、节日、习俗、行话、惯用语等进行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事实。

(3)通过受众身边的同类型事物与所报道的中国事物进行类比,使受众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产生亲近感。从理论上说,新闻报道强调接近性,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越近其效果就越好。国际传播在地域上存在距离感,所以要通过这种类比法增加亲切感。

(4)穿插一些具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新闻背景,使新闻事实的叙述和表达更灵活一些。这是出于受众兴趣角度考虑的一种技巧,运用好这种技巧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跳出国内新闻的常见写法——以会议报道为例

在国际传播层面上进行中国新闻报道和在国内传播显然有着不同的要求。毋庸讳言,目前,一些国内新闻报道仍未摆脱“说教式”的手法,而这显然是海外受众所难以接受的。这里以会议新闻为例,说明如何跳出国内新闻的常见写法。

1.做好会议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在对外报道中,会议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这体现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都是通过会议的形式对外传播的,例如“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代会等等。可以说,每当这些重要会议召开的时候,都会引发海外受众对中国的高度关注。因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位列世界前列的经济体,中国政府的决策必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连锁反应。所以,重要会议的报道是对外报道的重点环节之一。

2.当前会议新闻报道的不足之处

枯燥、乏味是一些会议新闻报道的通病,也是广为受众诟病的原因。

(1)程式化

会议的新闻发布部门一般会准备一份新闻稿,介绍会议的主要内容、会议的背景和与会人士名单、发言者的主要观点(国内会议主要是领导致辞的摘要,国际会议主要是与会中外高层人士的致辞摘要)等等。有些记者在拿到这些材料之后,简单进行编辑加工,就算完成了报道。特别是在没有深度报道任务时更是如此。

(2)报道跟着讲话走,跟着议程走,缺乏自主策划

虽然会议议程本身是组织方确定的,但会议的议题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作为媒体,如果不对社会热点长期进行跟踪研究,提前策划,只满足于“会上说什么我就报什么”的传声筒功能,显然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3)报道重点偏离

近年来关于会议新闻报道有所改进,越来越多的记者开始“跳出会议报会议”,但是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误区,比如有的媒体盲目追踪一些会议花絮,而这些花絮本身与主题无关,或者并不具有代表性,却冲淡了主题的报道。

3.如何做好会议新闻的国际传播

作为中国媒体,对于在中国召开的重要会议,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媒体的做法,完全抛弃会议本身的议程,按照自己的需求对会议进行报道,但是就具体的操作手法而言,西方会议新闻报道中确实有可资借鉴之处。

(1)采访前做功课是对一个称职的记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会议新闻报道,记者需要在会议召开前,对这一会议的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的方向和主题。这样,在会议召开后,就能及时抓住会议的重点信息,按照自己所属的媒体或是栏目,对会议进行有的放矢的报道。

(2)对会议信息进行拓展和加工是西方新闻界的共识。会议主办方固然会提供一些会议的基本信息,但是对于一个称职的记者来说,这些其实在会议召开前就应该得到了。这个时候要做的是把会议召开作为一个新闻的由头,从而全方位、多侧面地对会议透露出的重要信息进行剖析,提取出受众关心的内容。

(3)跳出会议本身的框架,展现媒体自身的报道魅力。我们知道,许多会议发言具有中国特色,不容易被海外受众所接受。所以记者应按照所掌握的受众习惯,该添加背景的地方添加背景,该改写的地方改写,而不是照抄讲话者的讲稿。当然这种改写不是凭主观臆断来进行的,而是在充分了解受众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把中国人会议中惯用的词转换为海外受众熟悉的用语,在便于理解的同时,也更符合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

(三)营造画面感

新闻以纪实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外界的信息和我们生活的世界图景。说到这一点,很多人会联想到电视报道或者摄影报道,其实,可以营造画面感的媒体介质远不止这些。

《纽约时报》在报道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被刺身亡时这样写道:“当肯尼迪的新闻秘书兰克·曼凯维奇步履沉重地沿医院门前大街走向临时充当新闻发布场所的紊乱的体育馆时,人们已经预感到最后消息的恐怖。曼凯维奇咬着嘴唇,双肩低垂。他走向绿色的记分牌前的讲台。当电视灯光照射到他身上时,他低着头,稍等了片刻。”“步履沉重”、“咬着嘴唇”、“双肩低垂”这些细节,让“沉痛宣布”之类的陈词滥调显得多么多余,读到这段文字的人很容易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可见,画面感未必是图片报道、视频报道的专利。文字报道甚至是音频报道也可以做到。文字叙述借助语汇再现影像,将影像元素及意义转化为普遍意识,显示新闻事件的完整面貌。音频报道通过丰富的声音素材的应用,可以把丰富的现场感带给听众。这样的新闻就突破了单纯的“文字的新闻”、“声音的新闻”,而成为复合的“影像的新闻”,不仅是极具感召力、吸引力的报道,也彰显了新闻的意义。这种有想象空间的“影像”比直观可视的“影像”更耐人寻味。

在营造画面感的过程中,要注意用人类天性中的共同之处来吸引国外受众。比如,有学者认为,在进行对外报道的时候,可以借鉴美学中的“同行同构”原理,特别是电视类声像媒体,“同行同构”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媒体在进行对外报道的时候,可以凭借线条、色彩、形体、音响等感性形式,与海外观众的心理结构相对应,以唤起海外观众相应的情绪反应,从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同类推荐
  • 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妙趣横生——讲述美丽汉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炼字佳句——读锦绣文章,品字字珠玑,悟写作精要;说文解字——挖掘方块汉字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书充分挖掘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用一则则故事连缀起一个个知识,用一个个趣话解释一个个问题。父母不妨翻开此书,给孩子讲述关于汉字的故事,使他沉浸于汉字带来的美丽动人、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涵盖汉字的缘起与变迁、构造与间架、谐音撷趣、汉字典故、炼字之妙、字谜艺术、成语故事等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讲述汉字史实及奇闻趣事。一则则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你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了解到汉字的前世今生;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带你去探索历史的同时,又让你品悟到汉字的瑰丽与神奇。
  •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在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已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上升为国家人才培养总体战略。在中国,伴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还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综合竞争力。
  •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从红中社西安分社到新华社陕西分社·上卷:分社简史

    本书共分两个部分,上卷是陕西分社简史,依照国家重大历史时期和分社发展的不同阶段,按时间先后或专题进行叙述,上限由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中社西安分社成立写起,下限至2016年12月,时间跨度为80年。80年来,新华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奋勇向前。下卷为“作品集萃”收入陕西分社多年来采访的新闻作品近200篇,作品记录了陕西省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科研成果和建设成就等。
  • 经典音乐故事

    经典音乐故事

    西方古典音乐博大、灿烂,源出于古希腊和希伯莱文化,肇端于文艺复兴时期,繁盛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生长在西方文化的土壤里,具有浑厚的文化内涵,在西方的宗教精神、科学思想、民主意识滋养下,更透射出人类文明之光。然而,在一切艺术形式中,音乐里蕴含的捉摸不定的因素最多,这本小册子从西方音乐作品的时代文化背景入手,指明风格,析清流派,点评艺术价值,试图帮助音乐爱好者深入理解音乐的艺术内涵。音乐欣赏既能愉悦身心,又能提高修养。谈音乐、欣赏音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音乐知识、专业名词一般性判断原则,这本小书里尽量避开复杂的专业术语,而那些浅显的知识一点就通,无须作更多的解释。
  •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广播经营战略研究正文

    本书从经营战略理论入手,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广播媒介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广播发展实践的经营战略。同时,对我国广播经营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和道德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广播经营的伦理规范。本书对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既适用于高校传媒专业师生,也可为传媒业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强制升级

    强制升级

    余宏穿越了,主角标配系统随之而来。但是余宏不喜欢系统啊!现在系统都特么泛滥了,还给主角来一个系统,这不是等着扑街呢嘛!系统断然不能要,得把它弄废……不但要弄废,还要给它卸载掉……特么的,什么垃圾系统嘛,弄不死你老子自杀还不行么?系统不灭,余宏不活!
  • 倾国天后称霸娱乐圈

    倾国天后称霸娱乐圈

    一场意外,她放弃自己的梦,义无反顾的投身娱乐圈,从学习音乐练习跳舞开始,即使再难再累也没有半分抱怨。只因为这是那个人的梦想。当她在好莱坞连夺四次天后,却毫不犹豫回国重新发展。当倾国天后碰撞上性格各异的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学国学,用国学

    学国学,用国学

    本书紧紧围绕“本领”和“能力”,通过分析国学与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让领导干部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学知识,学会用国学知识中的精髓来分析当今社会出现的问题,懂得用国学知识来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可以说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点明了国学精髓的所在,开创性地把当今社会的突出问题与国学联系起来进行探究,是一本既讲得时尚,又要讲得明白;既讲得有深度、有层次,又讲得很管用、很实用的国学经典书籍。
  • 霹雳之男神拯救计划

    霹雳之男神拯救计划

    商莫璃: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还好我有几十个马甲!众小号:所以这就是你搞事,我们收烂摊子理由?
  • 十二坟

    十二坟

    七月望,十二坟山夜,寒。自山下而来的樵夫迷了路子误了时辰,这个点儿了还背着一担的柴火枯枝,腿肚子转筋地哆嗦着走在旁荫的大道上,暗影婆娑,连自己个的影子都透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寒气森森的邪乎劲。其实按理说这是七月流火的天气,却因着这一股子心里头的膈应,脑门上硬生生结出了几个冷汗豆子。
  • 叶底青梅

    叶底青梅

    在她还是江阳公主的时候,她以为她很了解叶少钧。到底也是青梅竹马呢,当她成为了谢纨纨之后,她发现她根本不了解叶少钧了。说好的青梅竹马呢?谢纨纨哭笑不得的想:换了个身体重新活过来的明明是她,可更不一样的,怎么反倒是叶少钧呢?
  • 监狱长手记

    监狱长手记

    《监狱长手记》中为何和善的大学教授要将倾心培养的学生活活掐死?为何两人越狱,一人被狼撕碎,另一人却安然无恙?为何幸福美满的家庭却上演了妻子血弑丈夫的惨剧?为何乖15温顺的双胞胎姐妹会再三投毒加害父母?为何痛恨丈夫贩毒的妻子却最终成为锒铛入狱的大毒枭?为何精英部队内部竟然曝出暗炸同伴的丑闻?披露深牢大狱的真实档案,层层追问,步步惊心,监狱长手持第一手信息,带你走进各类重刑犯们的内心深处……
  • 大天十洲记

    大天十洲记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没有生在钟鸣鼎食的世家大族,就注定永远没有机会一登仙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旧的王朝已经轰然倒塌,而新的秩序还远远没有稳固。庙堂之上、江湖之远、市井之中,每一个名动天下的风云人物抑或微不足道的无名之辈都有可能成为那颗改变世界的新星,从此引领着人类文明走向新的时代篇章。本来想写仙侠正剧,写着写着发现水平不够,开始歪成沙雕修仙日常。就这样吧,毕竟做人嘛,最要紧系开心。
  • 乾元刀

    乾元刀

    一名小乞丐被华山收养,修习剑法,却又在几年后被同门陷害,奔逃途中得到一把乾元刀,究竟是以剑道御刀,以德报怨,还是以刀御剑道,有仇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