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职能指管理过程的要素或基本步骤或手段,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在整个管理中的作用所示,即管理者就是通过执行各种职能去实现组织的目标,其中的每一个职能,只有纳入总体管理构架中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一、管理各职能之基本要义
首先简单介绍各种职能之基本要义,并想说明,这些职能进一步展开后就形成了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计划职能
其中计划是对未来行为做事先的安排。著名管理学家孔慈认为,计划就是构筑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桥梁。任何计划均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具体路径。许多人不太明白为什么计划职能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因为一说到计划,两句话会出现,一是计划不如变化快;一是计划计划,墙上一挂,是给别人看的。并且越动态多变的地方,这两句话体现的越明显。但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越动态多变的地方,虽然所制定的计划越容易过时,但计划反而显得越重要。因为计划始终承载着一个管理者无法拒绝的功能,即它迫使一个管理者必须直面未来的变化,对未来的变化保持敏感,这种敏感恰是组织生存下来的重要前提。
计划经济时代,微观组织的计划更多着眼于年度以内的计划。而现在这一块已不再是研究的重点,因为诸如ERP等信息系统已经提出完全解决方案。学界已将重心放到比年度计划更为抽象长远的计划——战略。在动态多变时代,组织制定的战略虽更容易过时,但同理,战略反而更为重要。有一门课《战略管理》就是围绕此展开的。但人们总觉得战略充满着神秘感,似乎只有超级智慧的人方能胜任战略工作。这里有必要对之祛魅。从管理理论角度而言,战略本质就是希望组织(或战略家)能对某个问题的发展趋势做一个多元化的判断,而非我们所常听到的一些伟人的精准且唯一之判断。多元化判断并非意味着战略家对此就无所适从,而是说,可以根据相关条件变化作出选择或施加影响。
现在,学界开始关注比战略更抽象且长远的计划——愿景。本书在前面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二)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主要是关于企业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权责结构,以更好实现其目标。现有一门课《组织理论》或《组织设计(精要)》就是围绕此展开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明白,一组织内的任何部门乃至个人,都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工具。一个组织要不要这个部门,通常会用一个简单判断,即组织自己做效率高,还是外包出去效率高,然后再进行取舍。总之,在竞争越激烈的地方,组织的情感色彩愈加淡化,也就愈加冷酷,而其利益色彩则愈加浓厚。
设计一组织时,有两项最重要的内容,一是须遵循的原则;一是需要考虑哪些要素变量(或称为维度)。其中原则是底线,是设计一组织结构时,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要求,通常有劳动分工原则,即分工产生效率;部门化原则,即将相同或类似的工种归集在一起,形成协同及规模化效应2;管理幅度原则,即一个主管可以直接领导下属的人数,幅度的有限性决定了管理层次存在的必然性3;统一指挥原则,即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主管的直接领导,组织要力免多头领导。
设计一组织时,需要考虑的要素(维度)有两种,一是结构性维度,一是关联性维度。前者是关注组织内部的维度,包括形式化、专业化、集权程度、职业化、权力层次、复杂性、标准化等,通过这些维度,把组织分为有机式组织和机械式组织。不难理解,那种形式化、标准化程度低,分权程度高,权力层次相对少等特征的组织就是有机式组织,反之则为机械式组织。
关联性维度一般包括战略、技术、规模、环境的复杂性等。关联性维度主要探讨组织结构类型与一些外部变量之间的匹配关系。“匹配”本质上是一种权变的思想。比如,一般而言,当一个组织采取进攻型战略时,有机式组织与之匹配,则效果更佳;反之,当组织采取防守型战略时,机械式组织与之匹配则更佳。如此等等。
(三)激励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
激励职能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本书后面将会作进一步阐述。这是管理学与心理学结合最为紧密的地方。现在有一门课《组织行为学》围绕此展开。
领导职能涉及影响力方面的内容,是关于权力应用方面的探讨。本书后面会作进一步阐述。现在有一门课《领导力提升》围绕此展开。
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和组织职能构成了管理学三个最基础的职能。它旨在探讨如何将日常工作及管理行为维持在(计划)预先设定的轨道上,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现有的会计财务管理类课程、信息管理系统类课程就是该职能的具体延伸。
二、管理学之实践性特点
如果翻开不同的管理学教材,你不难发现,每一本管理学教材结构布局大致差不多,开始一般讲什么是管理、管理学、管理职能,接着讲管理思想及理论演进的历史,然后开始介绍各职能具体内涵。但有一点不一样,即不同教材的职能结构不一致,比如有些教材只介绍四种职能,有些介绍五种,有些是七种,最多一本教材介绍了十六种。有些人藉此认为管理学不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因为它连教材这种作为该学科定论性观点汇集体,其核心内容——职能体系的构成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弹性。对此,我们管理学界的解释是,因为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学科体系跟实践之间存在紧密互动,这就意味着,由于竞争的压力,管理实践每天都在创新,这必然导致其理论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
三、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管理学课程只是介绍各种职能的使用说明书。但每个人学过后,究竟具体能使出什么样的效果,取决于个体的发挥。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一个管理类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其在校成绩之间不见得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这句话告诉我们,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从最通俗的视角理解该问题。科学是有“进步”这一维度,是在人类已有知识累积基础上的突破,故有科技进步之说;而艺术则没有“进步”这一维度,它是比较个性的,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水平,你能超越吗?贝多芬的音乐才所能达到的高度,后人有多少能超越?因此称之为艺术。但科学与艺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艺术也可视为在科学知识积累基础上的一种突破,假如王羲之出生在一万年前,何来书法之说?假如贝多芬生活在当时的其他地区,能取得这样的音乐成就吗?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即告诉我们,管理既需要后天努力习得,也一定程度依赖天分。后天习得更多是使用说明书的介绍,但究竟能发挥出什么样的效果,取决自己个性的发挥。就像我们都学了十八般兵器,但个体之间仍有高下之分,这叫资源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