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因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他的生活和成长就不可能脱离父母单独存在。因此,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能够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孩子就一定会展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才能。相反,如果父母教育不得当,孩子就只能变得平庸无奇。
夏洛特·梅森:做父母不是艰难的冒险而是自然的引导
在教育界有一道“5+1=0”的难题。这“5”就是在学校所受的种种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而“1”就是学生一出校门,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孩子又变坏了,结果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变成了零。
“孩子是船,家教是帆,家庭是孩子成功的港湾。”现代社会,每对夫妻只允许有一个孩子,在我们的眼中,他(她)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我们的梦想、希望、执著……望子成龙的心情日益迫切, 可惜我们没有教育子女的经验,市场上到处充斥的教子图书、杂志、光盘以及各种各样的天才训练班几乎都成了我们的救命稻草。为了孩子能够考上“一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流机构”任职,也为了让自己的心愿成真,我们忙着为儿女的前程奔东跑西,忙着为他们选学校、挑老师,忙着帮他们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我们恨不能把自己的每分精力、每分钱都用在对儿女的教育上。
然而,无论怎么用尽全力,无论怎么苦口婆心,孩子还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慢慢的,我们发现,向来听话的孩子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唱“对台戏”,在与孩子的对峙中我们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最后心生悔意。这样循环往复,我们掉进了一个无力把握的怪圈,为此烦恼不堪。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做父母其实是一种艰难的冒险旅程。
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的英国著名教育家夏洛特·梅森在她的教育理念中阐明:培养孩子,应该按照孩子的思维规律来引导他健全心智的发育。
父母应该努力帮助孩子谋求心理上的稳定,让他们及早知道支配他们的大脑的一些思维规律,最好让他们感觉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一旦有了某个思想,它就会沿着自己的路线发展,就会在大脑的物质形式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会从此产生一系列与己相关的思想。
托尔斯泰说,“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干的事,关键是怎样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因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他的生活和成长就不可能脱离父母而单独存在。因此,如果孩子从一出生就能够接受到正确的教育,孩子就一定会展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才能。相反,如果父母教育不得当,孩子就只能变得平庸无奇。
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会成为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命定一生会庸碌无为。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但这种天赋不能决定孩子的一生,因为儿童虽然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变化。
一个禀赋100的孩子,如果从一生下来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能力100的成人。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的教育,他们的禀赋就有可能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这就是著名的儿童潜能递减法则。
因此可以说,是父母操纵着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孩子的优劣成败。父母的信心和正确得当的教育观念是开发孩子天赋的关键所在。
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
有人对孤儿院的儿童进行观察发现:这些孩子虽然都能够在生理需要上(衣食住行等)得到满足,但是,他们缺乏正常的家庭环境,没有亲子之情,大多表现出冷淡、孤僻、性情粗暴、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特征。
这个观察结果间接证明了家庭环境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如果一个家庭的关系不正常、结构不完整,孩子的教育无人过问,父母本人的品行不端正,根本就没有威信,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对人不信任,对人生、对社会冷漠甚至敌视,大胆妄为,毫无顾虑,在外界的引诱下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初阶段,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据对1901年开始至今500多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分析研究,这些人之所以获得科学的桂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他们都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气氛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依托,家庭气氛是两种环境关系的产物,它包括家庭物质环境和家庭心理环境。家庭的物质环境因每个家庭富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每个父母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孩子在学习上的物质需要。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是“良好”呢?
第一,良好并不是仅指家庭的经济条件。
可以说,家庭环境的良与不良与家庭经济条件无关。美国心理学家赫茨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这次调查的对象包括全世界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8到14岁的5万名儿童,调查的主题是对父母的不满和要求。赫茨将这些要求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析,最后他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对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并不重视,能否使孩子感到幸福并不取决于家庭的贫富程度,而在于是否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属于这个家庭并得到父母的最大关怀。因此,良好的家风才是家庭环境的重中之重。树立良好的家风,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论理道理观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良好品格。
第二,注意美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舒适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家庭环境的美化主要是指家具的款式和摆设、室内颜色的搭配、房间陈设协调,环境整洁,用品整齐,等等。
第三,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的和睦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夫妻之间,二是家长和子女之间。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敬互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养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反之,孩子会缺乏应有的安全感,并且性格会变得乖戾。合理的家庭生活方式指的是多一些民主,少一些专制,放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关心、尊重、爱护,夫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人的成长是离不开环境的,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我们无意识中教给了孩子们什么?
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对于新买的玩具不懂得爱惜,到处乱抛,新鲜劲一过,又吵着买新玩具;不懂得尊敬长辈,没大没小,好东西抢着自己先享受,等等。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这些行为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有没有责任?成人在生活中有没有奢侈浪费的行为?父母对老人是否尊敬,是否尽了孝道?我们敢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的言行是问心无愧的吗?
常言道,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儿童的年龄越小,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十分善于交际,则孩子很容易形成合群的性格特点;如果父母开通豁达,则孩子很容易形成开朗大度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进取,则有利于孩子形成认真的性格品质;如果父母平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则孩子也很容易形成消极的品质;有的家长行为不检点,言谈举止粗俗野蛮,则孩子也会不讲道理、攻击性强。
有这么一个公益广告: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奶奶端上一盆洗脚水,并替她洗脚。这情景每每给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有一天,妈妈回到家,看到还在玩耍的孩子急速向厨房跑去的背影,妈妈正觉纳闷,只见孩子已端来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由于年纪小力气不够,水端不稳还一个劲儿地往外晃荡。孩子把水端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洗脚。”这时画外音响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以,不要只知道批评责骂孩子,孩子的毛病要学会从父母自己身上找。要敢于自责,敢于认错,这不会有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还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记住,只有当他们的行为正直而高尚的时候,他所坚持的道德观念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中去,并支配孩子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当孩子的行为标准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打骂孩子,而是要静下心来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罗宾斯,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守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父亲生气,罗宾斯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过得很不错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父亲没想到话题会转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记了,好几次你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你却到活动结束了都不见人影。”
“那是因为我临时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一定非参加不可……”父亲注意到儿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
接下来罗宾斯的父亲会怎么做我们并不知道,其实,很多父母都遭遇过这样相同的经历。只是我们没有在意。还记得孩子第一次撒谎的时候,我们的心痛和难过吗?想打他,想骂他,想教育他,唯独没有想过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如果我们为孩子开假的病假证明,为了不使子女“吃眼前亏”而支持孩子打架,通宵达旦地打牌、打麻将,当着孩子的面直呼老师、领导或长辈的姓名,在孩子面前发牢骚,说一些脏话,不加分析地大谈特谈社会消极、负面现象,等等,这样又怎么能期待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呢?
家庭虽然人数较少,空间有限,但它却是个大课堂。孩子们在宽松的生活环境中,优缺点极易充分表露。因此,为了教导孩子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注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公主幸福的源泉:父母之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
有一女孩打电话给正在上班的男友,男友告诉她现在不能聊,挂断了电话,可她以为男友要抛弃她。于是,她马上又打过去,质问男友,是否要抛弃她。女孩如此莽撞,是因为她有心理阴影。在她4岁时,她父亲离家出走,于是她觉得随时随地都会被人抛弃。
实际上,这样的女孩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女性荷尔蒙决定了女孩生活在关系的世界里,因此,女孩对一切关系都特别敏感。尤其是家庭关系不和谐,会对女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
一位英国学者走访了20多个国家,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孩子们对家庭的精神生活及家庭气象十分重视。这位学者总结出各国儿童对父母和家庭最重要的10条要求,而“孩子在场,父母不要吵架”高居榜首。
中国的一位儿童教育专家也对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做了“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孩子们对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并非是经济、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大在意,相反,却很关注自己家庭的精神生活。最喜欢的家有五种,而排在第一位的是:和睦、团结、友爱的家。孩子们最喜欢爸爸妈妈和和气气,不吵架,全家老小和睦相处,让家里始终充满爱。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爸爸、妈妈能够相亲相爱,希望自己的家是和睦、友爱、温暖的。而许多父母却时常忽略孩子的感受。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行为:与爱人意见分歧时,总是毫无顾忌地吵大闹;有时候,在孩子面前忘记了父母的榜样作用,说脏话,不顾忌家长的形象。
有一对夫妻在接女儿放学回家途中,不知为什么就大吵起来,最后扬言要离婚。等争吵暂告一个段落,他们才意识到孩子还跟在后面。他们看到女儿拿着画板在画画,画面上有两个大人,他们表情愤怒,两个大人中间躺着一个小孩。
妈妈很好奇地问:“地上怎么会有个小孩,她怎么了?”
“死了!”孩子说。
“她怎么会死了呢?”
女儿沉默了半晌,说:“因为爸爸妈妈吵架、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