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52400000029

第29章 欧莱雅女王:莉莉安妮·贝当古(2)

现在,她仍然参加公司里某些高级职员的退休仪式或颁发荣誉桂冠仪式。2001年10月10日,她和安德烈在巴黎十二区的贝尔西祝贺欧莱雅的前副董事长(现仍为董事)马克·拉德雷·德·拉沙里埃。马克向这对夫妇表示敬意之后,他说:“当你准备离开公司,而公司正指望你有所作为时,只有莉莉安妮·贝当古能够对你说:‘去吧,马克,离开我,财富向所有勇敢的人微笑。’”

现在,大多数传统的仪式已被公开的正式活动所取代,她转为参加公开活动,而不仅是通过公司内部活动扩大欧莱雅影响。比方说欧莱雅女科学家奖,其授奖仪式每年都在国际教科文机构的支持下组织。

2001年2月28日晚上,贝当古夫妇和梅耶尔夫妇安静地坐在教科文组织会馆阶梯大厅的第5排座位上,10位年轻的法国女科学家每人收到1万美元的奖励,另外来自五大洲的5名女科学家则得到2万美元的奖金,仪式的中间穿插着舒伯特、德彪西和勃拉姆斯的音乐。当年获得该奖项的巴西教授马雅娜·扎茨教授至今回忆起来,依然被当时的气氛所感动,她说:“我们受到的待遇更像女王而不是科学家。”

当然,莉莉安妮·贝当古并不仅仅满足于做欧莱雅第一夫人这个角色,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公司和了解市场情况。林塞·欧文中经常向她汇报集团主要领导人的看法,他们的优点、缺点及自己对他们的希望。她也向欧文中提出问题,两人一年中要碰好几次面。欧文中说:“我给她看新产品及其广告,我跟她比较竞争中的因素,她的见解对我来说十分珍贵。”欧文中是个开怀大度的人,也非常乐意让这位信任自己的女继承人提出自己的观点。

除此之外,欧文中对莉莉安妮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她在经营上给予真正的帮助。每次面对有可能丧失资本的艰难选择时,比如1996年我们要到中国进行投资,她都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欧莱雅集团于1995年收购美宝莲前夕,领导人十分犹豫,因为只有出高价才可能买下来。当时有人担心这个计划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莉莉安妮·贝当古立即给予支持,她说:“如果是个好的选择,那就不要犹豫。”

当然,这类协助还有很多。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收购卡尼尔,后来扩充取得制药实验室,还有1963年10月弗朗索瓦·达勒建议家族企业上市,这意味着家族资本中会出现外来的股东。她关注着这一切,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

作为合作人,她每一次去国外旅行都不放弃到该地分公司视察的机会。她好像是一位当地的商人,去城里的商店看一眼,看看柜台的摆设,听听顾客的意见,其实也就是去感受一下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近100年的历史中,欧莱雅一直只有一个大股东,而且一切事务的进展都是以此为前提的。毫无疑问,这也是今天莉莉安妮·贝当古的骄傲之一。在法国,这种持久性与自身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同样都是很了不起的。除了创始人以外,欧莱雅只有过三位总裁。

莉莉安妮无疑是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欧莱雅的事业当中,她是欧莱雅坚定不移的守护者,也是它最合适的代言人。

树袋熊与桉树

有关欧莱雅被它的小股东雀巢公司控制的谣言经常出现,并且被描绘得像模像样、有头有尾。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是欧莱雅和雀巢合作之后,人们对于欧莱雅被雀巢吞没的担心却从没停止过。

皮埃尔·利奥塔尔-福格特,雀巢在法国分公司的负责人,生于1909年,1934年加入雀巢集团,他的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雀巢公司的四个行政代理之一。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法国负责多国股份,谙熟生意之道,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1967年,他与欧莱雅总裁弗朗索瓦·达勒取得了联系,表达了与欧莱雅合作的想法。

皮埃尔找达勒会谈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知道莉莉安妮·贝当古对双方合作的态度,以及怎样的方式和前提才能与这位女主人达成共识。围绕着这个焦点,双方开始了长久的研究。

但是这样深思熟虑的时间并不长,从1970年始,两家企业开始了新的接触,对话是在双方最大的信任与最严格意义上的秘密中进行的。他们的负责人都非常信任对方。最后一轮谈判的地点选在莱芒湖畔的海水浴三冠老旅店。

很快,弗朗索瓦·达勒便极力促使双方接近。他告诉人们,雀巢的总部设在瑞士罗芒区沃韦,那儿的人讲法语。他还指出雀巢如果被一种“意欲征服的精神”所指引,那么他们便证实了其道德行为方面的严谨:“雀巢可从来不弄虚作假。”

皮埃尔·利奥塔尔-福格特做总裁以后,他担心的是法国政府及舆论的压力。两方能够达成共识是一回事,但人们能否接受他们合作是另一回事。在法国,即便欧莱雅还不是最强大的集团,也已经是法国企业界的一朵奇葩了。即使双方同意合作,也需获得财政部门的认可。

因此,双方不断地接洽,同时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事情出现了转机,1973年初,双方加快了合作材料交换的频率。弗朗索瓦·达勒回忆说,财政部给开了绿灯,司法程序也在财政部领导的指引下得以完成。

1974年3月8日,合作草案终于浮出水面。在新闻联合公报中,人们可以读到:“雀巢食品公司将开创良性多样化联合……如欧莱雅有意,则可依赖雀巢公司进驻亚洲、澳洲或北美洲,更快捷地扩大生意……”消息一出来,人们热血沸腾。

3月22日,双方的联合正式得到了法国政府的许可。26日,双方签署了一式六份的“股金合同”,两家集团在资金上相连,但各控各的企业,他们以一种自由联合的形式建立了一家新的机构。

根据瑞士律师夏乐·蓬塞的说法:“雀巢和欧莱雅就像树袋熊与桉树的关系,密不可分。”两个集团相互支撑着,自1986年以来,他们在滨海阿尔卑斯省的索菲亚-昂蒂波利斯创建Galderma实验室,并在研究领域进行合作,双方平均拥有该实验室股份。这一合资企业渐渐地在产品和皮肤病专科医药销售方面蓬勃发展了起来。2000年,它的销售额增长了32%。

在国外,欧莱雅的某些部署与策略也在合作之后变得不那么艰难,例如欧莱雅在加拿大和美国建立分公司的时候,欧莱雅通过美国的考斯麦尔和加拿大的考斯麦尔这两大特殊的经纪渠道推销它的产品已有30年了。开始是在它的创始人欧仁·舒莱尔的控制之下,后来由雀巢、欧莱雅、弗朗索瓦·达勒、雅克·科莱兹这样的合作伙伴进行。这一北美的双胞胎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瑞士朋友”的财富,因为法国当局长期以来一直在阻止欧莱雅把资金向国外输出以进行购买。通过这种形式的发展,欧莱雅在国际领域实现了大踏步的跨越。

即使前景非常灿烂,人们依然难以打消这样的顾虑:未来是否也将如此平稳?总有一天,欧莱雅的命运不能再依赖莉莉安妮·贝当古。她的独生女儿弗朗索瓦丝和她的女婿让-皮埃尔·梅耶尔将成为此后新的焦点,到那时,欧莱雅和雀巢的角色又该如何扮演呢?

树袋熊与桉树关系依然紧密,但是谁是树袋熊、谁是桉树,就需要认真考量它们新的定义了。

美丽新世界

1999年9月,在欧莱雅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新签署女科学家奖合作关系的时候,总裁林塞·欧文中将欧莱雅称为“美容联合国”。他这样的比喻没有人会产生疑惑,因为以下的数据会告诉你一切:

欧莱雅在150个国家拥有代理,85%的产品销往国外,44%销往欧洲以外。这个精神焕发的巨人2001年的生意额达到137亿欧元,纯利润达到12.29亿欧元。这家世界级企业的员工达4.8万人,其中研究人员达2500人之多,分布在283家分公司和46家世界各地的工厂。

这些数字足以让人看得头昏脑涨。在欧美很多家庭,只要往浴室或医药柜望一眼,就能找到一堆欧莱雅的产品。

欧莱雅的产品包括发胶、涂液、染发剂、香脂、除臭剂、脂粉与香水,还包括洗发液与护肤霜。如此品种齐全的时尚世界,在这个人人追求美丽的年代,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出这家企业的广阔前景。

在欧莱雅,按家族内部的说法,你“要么待3个月,要么3年,要么30年”,一旦进去,便是“永生永世”。从这个角度来说,欧莱雅与日本企业崇尚的“终生制”非常类似。那些在这里干了一辈子的人必须能经受紧张的环境,热爱竞争,善于创新。

欧莱雅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其中很多内容还遗传自创始人欧仁·舒莱尔。人们将他的格言记在心里,并且熟悉“诱导-调查”、“突破理论”或“产品-分化”这类术语。

欧莱雅要求员工应同时成为“诗人与农夫”,就是说对产品要有热情,对形象、美观、语言的分量要有敏锐的感悟力,同时也要脚踏实地,有追求完美的意识。在欧莱雅有这样的说法:“你要有当会计的父亲、当演员的母亲,即需要将疯狂的种子与理智的头脑相结合。”这句话很形象,也非常贴切。

从管理方式来看,欧莱雅也与众不同。弗朗索瓦·达勒建立了著名的“对抗会议”。为了使得头脑风暴能够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他聚集起合伙人与不同领导阶层的会议,目的是在销售者与生产者中间、研究者与金融家中间引出“对抗争议”,“重组紊乱”,以避免因循保守和例行公事。从这一“混乱”中出现了“我们产品的更新换代,有时是真正的革新”。这是达勒的原话,可见这一方法取得的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

另外,欧莱雅在各大商学院中成为著名的“特例”由来已久了,这源于它绝无仅有的地位,它在所有市场和销售渠道所占据的位置。从职业理发师到大商场,从高级香水店到免税店,从超级市场到医药商店,从远程销售到网络销售,真是无处不在。每年在皇家大街的“理发学院”内,集团拥有1.5万名理发学员,各种国籍都有,这对更好地使用欧莱雅产品是非常好的宣传手段。这些人将成为未来的促销者,向广大用户推荐欧莱雅的产品。

当然,最让大家记忆深刻的,应该是“欧莱雅,你值得拥有!”这句口号,它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条标语于1973年在美国推出第一支染发剂时第一次传颂。人们为此说出了这样的理由:“我不在乎多花钱买欧莱雅,因为值得拥有!”这句话也足以证明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和欧莱雅抗衡的理由。

为了在市场上能处于领先地位,欧莱雅在研发上的投入是从来不会吝惜的。它每年用于研究的费用不少于总销售额的3%,2000年达到了3.83亿欧元。

为此,欧莱雅召集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皮肤科专家、生物学家、毒理学家、药物专家、内分泌学家等,包括2500多名研究人员、30多个分科,组成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1988年工作人员增长了一倍,2000年欧莱雅一共提交了420项专利,是法国在同领域内的冠军,世界第15名。

欧莱雅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前进步,它将和莉莉安妮一起给人们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同类推荐
  • 领头雁:优秀班组长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领头雁:优秀班组长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领头雁:优秀班组长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面对班组长这一企业中最基层的领导岗位,针对其既是生产者又是组织者的特性,以优秀班组长必须具备的各项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就技能、道德、情商、决策、沟通等方面的多维含义和具体应用法则作了详尽阐述,结合现实案例,提供了完备的素养参考,以帮助班组长依靠自身卓越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赢得认可,像雁阵中的领头雁那样带领团队拼搏奋进。《领头雁:优秀班组长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论证全面、案例鲜活,不仅可以作为企业的培训材料,还可以作为班组长和广大员工自我提升的读本。
  • 雇佣乔布斯:成功公司的用人策略

    雇佣乔布斯:成功公司的用人策略

    公司希望员工忠诚,却吝啬于提供稳定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空间。员工们一边表着忠心,却在更好机会到来时说走就走。里德·霍夫曼认为,一旦雇主和雇员之间没了信任,公司就将面临大量人才流失的危机。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培育的不是众多经理,而是众多的领导者。 互联网时代雇佣双方的关系改变了,如何维持与人才的雇用关系成了企业要操心的事儿。
  • 融资平台浙江模式创新

    融资平台浙江模式创新

    本书是作者对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模式系列探讨的又一本著作,本书提出的平台模式,则从更广的角度探讨了政府和市场如何合力,资源如何整合,社会如何维护小企业融资权,从而达到各方效用的最大化。 本书较好地体现了作为集市场性和公共性于一体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发挥市场和公共性两种力量的合力,这样才能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案的思想。
  • 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

    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

    中国的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美元的霸权地位,金融暗战在所难免!只有深刻理解美国金融体系的运行机理,才能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战略性思考,才能在正确应对金融威胁的同时,走出一条金融强国之路。《中国如何拆解美国金融霸权》通过清晰勾勒美国金融200多年发展轨迹,揭开了美国金融霸权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逐一剖析美国各种微观金融主体的作用逻辑,点出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生门死门。身处一个谁也逃不开的金融盛世,要么搞懂金融逻辑,要么受困金融危机。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帮助读者深刻认知国际金融体系,对金融从业者和各类投资者,乃至广大民众都很有启示价值。
  • 提高执行力的23个关键

    提高执行力的23个关键

    关于执行力,有人曾经打了这么一个比方:一项任务有十个环节,假如每一个环节都只完成90%,则最后任务的完成情况只能达到31%。这个比方让人很直观地感受执行力对我们工作绩效的影响。执行力现常常被当作提高绩效的灵丹妙药,本书就为您解答一切关于执行力遇到的问题。
热门推荐
  •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

    《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思考》以一种全新、简洁、有效的创新思维技巧,帮你迅速突破事业的瓶颈,提升竞争力。带你走出思维的误区,改变思考的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让自己的生活精彩起来。你仍被“标准答案”束缚吗?你知道什么是“多元化思维”吗?你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习或工作中的问题了吗?你准备好“灵感笔记本”了吗?停下无目的的忙碌吧!你需要的是丢掉不必要的东西,为大脑腾出空间整理思绪,保留真正重要的想法。
  •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中统组织的历史沿革、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介绍其核心人物,描述它对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对中共组织的破坏、渗透活动。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采用全新的历史叙述风格。
  • 生日丧歌

    生日丧歌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婴儿在没有形成记忆功能前,却有着超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为什么?传说中,上帝创造人类时,赋予了人类一种特殊的属性,那就是让每一个新生命的大脑都具有强大的吸收力。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却发现自己的这种能力越来越弱,甚至往往没有对于那个时期的任何记忆。这种现象弗洛伊德称之为“婴儿失忆”。
  •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上)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上)

    《循着改革的逻辑:一个经济学人的时事观察 2009—2015》是由作者胡敏2009年初从经济日报社评论理论部调到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后合并到办公厅)五年多来在业余时间给报刊撰写的一部分文章汇编而成,分为经济改革篇、时政文化篇、媒体访谈篇、综述品书篇等四篇,涉猎经济、行政、文化、党建等热点问题,覆盖面比较宽。同时,本书还选择了几篇作者自己采写的反映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纪实通讯或特写,这些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时代的主旋律。内容详实,语言严谨,集学术性、理论性与现实性于一体。
  • 社会学与人类学

    社会学与人类学

    马塞尔·莫斯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他对交换形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曾作出高度创造性的比较研究,他有关人种学理论和方法的观点也对许多社会学家产生了影响。本论文集编入了他内容最丰富的一流社会学专题论文。他的“论礼物”是很有影响的著作,着重论述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并对赠与、接受及偿报等行为的宗教、法律、经济、神话和其他方面予以探讨,典型地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研究的“以小见大”之法。该论文集的出版为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学习、查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致命豪门,首席总裁结婚吧

    致命豪门,首席总裁结婚吧

    后来,当人们再谈起慕寒川时,除了不得不说他的财富,总要聊一聊他是怎样的宠妻无度。他们都说,慕寒川宠江韵,简直到了毫无原则毫无底线的地步,却不知道两人的情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江韵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还能遇见救赎,拥有一个用尽心力将她拉出泥沼的男人。*他高高在上,清贵如同这人间的王,浅笑着把手递给她,说出的话却像淬毒的剑,字字诛心。“你我都知道,除了嫁给我你别无选择。挣扎毫无意义,只会更快地让你沦为笑柄。”她冷眼看他,第一次敢真正与他对视,“人人都说慕总是江州最大的慈善家,在我看来,天人外表,渣男行径。”慕寒川笑,自动忽略她最后四字,“我一直都知道自己长得还不错。”何止不错,这世间风情有千万种,慕寒川的美貌,却是令世人都黯然自秽的男色无双。然而江韵却没有心思欣赏他那张脸。*她生来养尊处优多少世人艳羡,后来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父母分居多年,视彼此为仇敌,江韵江家二小姐的身份不过一个凄凉的笑话,淹没于声色犬马的盛世豪门之间,被人拿来茶余饭后。她心中深藏冷漠和恨意,无望的活着,命运给过她一缕蚀髓玫瑰香,也同样赠予她一场锥心背叛。亲眼目睹相爱多年的男友与别的女人言笑晏晏、卿卿我我,她不敢质问,怕背后的答案会现实残酷到,让她连哭泣都成为奢侈。她也曾搜筋刮骨地痛过,一颗心颠沛流离无处可依。而慕寒川就是在此时,以江州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商业巨擘身份,强势侵入她的生命。*所有人都以为他爱着江家大小姐,那个与江韵明明有着血缘关系,彼此之间却随时都能剑拔弩张的姐姐。只有他无比清楚地知道,他到底想要把谁纳入怀中,许她一生宠爱。32岁的慕寒川,成功、成熟,光芒四射却沉稳内敛。他与江韵之间,隔着的不仅他早出生的那九年,还有一段爱情的距离。今夕何夕,遇此良人。32岁之后的慕寒川,一如既往的在商界呼风唤雨、游刃无虞,玩转阴谋和人心,却在一个叫江韵的女人身上栽了跟头。还栽的彻彻底底。*婚后某一日,他满身萦绕着醇酒浓香,醉眼迷离,把江韵困在墙壁和他胸膛之间,性感到危险。修长大手挑起她瘦削的下巴,指腹带着灼人的温度摩挲她的嘴唇,嗓音低哑,“看,你这么坏,我却舍不得对你不好。”
  • 二十世纪美国毒品政策的演变(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二十世纪美国毒品政策的演变(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毒品首先是个社会政治问题,本书从美国毒品问题和毒品政策的历史脉络出发,对二十世纪美国毒品政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察,对二十世纪美国禁毒史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如果会吃饭,你就会成佛

    对所有在红尘中还为“得不到”、“放不下”而烦恼的人,尤其是郁闷、忙碌、焦虑的上班族来说,想要像佛一样淡定,似乎是天方夜谭……  
  • Watching (The Making of Riley Paige—Book 1)

    Watching (The Making of Riley Paige—Book 1)

    "A masterpiece of thriller and mystery! The author did a magnificent job developing characters with a psychological side that is so well described that we feel inside their minds, follow their fears and cheer for their success. The plot is very intelligent and will keep you entertained throughout the book. Full of twists, this book will keep you awake until the turn of the last page."--Books and Movie Reviews, Roberto Mattos (re Once Gone)WATCHING (The Making of Riley Paige—Book One) is book #1 in a new psychological thriller series by #1 bestselling author Blake Pierce, whose free bestseller Once Gone (Book #1) has received over 1,000 five sta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