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4200000011

第11章 若非死别,决不生离(1)

也曾,深深地爱过,也曾立下誓言:此生,定要牵彼之手,从花前到月下。曾经,那么单纯地以为『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一件并不太难的事。可是,终会明了,爱,从由不得我们左右,那些要走的路,那些爱过的人,都在命运的一个眨眼间,已经注定。

情到浓时起致辞

因为心中热烈的爱慕,

问伊是否愿作我底亲密的伴侣?

伊说:“若非死别,决不生离。”

——于道泉

情到浓时起致辞,

可能长作玉交枝。

除非死后当分散,

不遣生前有别离。

——曾缄

生离和死别,是世间最让人感慨的话题。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又有谁能笑着面对……深夜读仓央嘉措的诗,总有一句,催人泪落。

他的每一首诗都充满了那宿命的爱情,让人忍不住羡慕,但也忍不住伤心,不只是为他的爱情,更是为了芸芸众生中也曾有人有幸收获这最为真挚的感情。

宿命,让我们遇见爱情。

朝气蓬勃的花样年华,谁不曾有过最初的心动。而那个时候,我们也曾有过最美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那些誓言,流淌了千年,流淌到了三百年前的西藏。

当爱情流经仓央嘉措,我们又一次见证了,爱的奇迹。

他那一声呐喊:“若非死别,决不生离。”如一记印章,在我们心里重重地印下“爱情”两个字。

好美。

开篇,我分别摘录了于道泉和曾缄的译本。因为他们译得各有各的妙处,无论是哪一首我都爱不释手。

在各种仓央嘉措的诗歌版本里,最触动人心的当属曾缄的译本。暂且不论他的译本究竟是由藏文直接译过来的,还是根据已有的翻译版本加以润色,最终形成七言绝句的,他译本中的诗的意境,以及他在古诗词上的造诣,包括他对人类情感的理解,都让人动容。

在这一首诗中,我最喜欢的是他的首句和尾句。

“情到浓时起致辞”,当一个人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会忧虑重重,患得患失。害怕自己对她不够好,害怕自己不够优秀,无法留住她的心,害怕有朝一日,她会不在自己的身边。

不自信也罢,庸人自扰也罢,只因爱太深,才会太在乎一个人的感觉,才会无法承受那种失去的痛楚,才会一遍遍不确定地问:你可否陪我到天荒地老,做我身边最最亲密的人。

一个被认为不应该拥有爱情的人,却恰恰拥有了一份最强烈的爱情。

这还不够,他还要和他的爱人一起看这世间浩大、人情冷暖。

爱在心头口难开,仓央嘉措巧妙地把这个答案交给了对方:“若非死别,决不生离!”

这一句,于道泉先生在力求原汁原味的原则上,翻译得明朗利落,让这一份爱的誓言变得无比有力,准确无误地击中了人的情感区,瞬间带给人爱的希望。

而这种干脆利落,也同样像极了仓央嘉措本人对于爱情、对于人生的态度。

誓言,本身就应该铿锵有力,带着那么一点惨烈的味道。

表面上,这似乎只代表了对方的感情。但若写诗者本人心中并没有浓厚的爱意,那么他必定不会忐忑不安地问那样一句话。爱情,总是相互的,若没有深厚的感情,怎能换来对方的一往情深、生死相随?

这一记侧面烘托的间接描写手法,一箭双雕,既写出了对方对自己的深情,又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爱的宣言”。这生死相随的誓言,想必是两个人共同的心愿。

这一首,在仓央嘉措的众多诗歌里,不算是最著名或者最出众的,却是为数不多的提及了所爱的人对于爱情的坚守的诗作。

无奈此心狂未歇

今生,若你爱过一个人,你会知道,这爱情,太沉太重,是负荷不起的沉醉,让人不自觉有了逃跑的念头。而若是想爱不能爱,会把自己逼向崩溃的边缘,悬崖下面,等待着的是万丈深渊。

恍然发现,在爱情面前,真的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往有道的喇嘛面前,

求他指我一条明路。

只因不能回心转意,

又失足到爱人那里去了。

——于道泉

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顺着玫瑰花茶弥漫出来的醉人的香甜气息,一个不经心,又惊见了那个玫瑰花一样的男子——仓央嘉措。

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玉树临风,相貌英俊。在爱情来临之前,他单纯地快乐着,世间五颜六色的绚烂,只迷乱了他的眼,从未乱过他的心。

直到有一天爱情来了,排山倒海一般。仓央嘉措的心被扰乱了,从此他的生活中不仅仅只有快乐,爱情来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如影随形的“朋友”——忧伤。从此,他的生活再难回到过往的平静。世间五颜六色的绚烂,让他觉得自己的眼睛和心灵都要被灼伤了。

这一切令他的心里不再只有至高无上的佛法。爱情一点点地渗进他的生活,兴奋、欢乐,让他迷乱了性灵,忘记了所有的痛楚。

佛家的禁令和他特殊的身份,为这份感情罩上了一种偷尝禁果的刺激和神秘。那原本自由的性灵,借着爱情,肆意地张扬了一回。仓央嘉措被这巨大的爱情欢乐所包裹着,全然忘了在后面等待着自己的重重劫难。直到他的所作所为撼动了佛家至高无上的信念和权力,那最初的快乐终于成为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茧。

他彷徨地站在山峰上,前是万丈深渊,后是悬崖陡壁。

他低下头,虔诚地跪在布达拉宫,虔诚地跪在莲花台上的佛祖面前,跪在得道高僧面前。

他忏悔对感情的放纵,以至欲出而不得,欲进而不能。他求高僧指引一条明路,使自己不再如此痛苦。高僧一定深明仓央嘉措的心思,也深谙他其实还未完全放下红尘俗事,但必须告诉他停止吧,放手吧。因为他的身份,因为他在世人面前已是看破人生的佛。

仓央嘉措还没能学会自如地拿起放下,还不能在爱情和佛法之间回转,他把那么多年给了佛法,如今,他想给她再多一点的时间。

终于,他还是回到了爱人的身边。

是沦陷吧?会万劫不复吧?那又怎样?

仓央嘉措不是不知道,通往佛法的道路,大道明明,在等待他的归来。

可是,他真的舍不得放手。他只能期待,此刻的山重水复,也许是下一刻的柳暗花明。

在这首诗中,于道泉、曾缄、刘希武三位先生各自采用了一种诗体。也难得,三位先生都没再往这首诗中加入过多自己的感情,三首诗在表意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但同样各有各的妙处。

至诚皈命喇嘛前,

大道明明为我宣。

无奈此心狂未歇,

归来仍到那人边。

——曾缄

我过高僧前,

求指光明路。

尘心不可转,

又往情人处。

——刘希武

于道泉的译本中“又失足到爱人那里去了”中的“失足”二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仓央嘉措本身的身份和爱情之间的矛盾,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

曾缄的诗中,我极喜欢“无奈此心狂未歇”一句,单单一个“狂”字已经完美地表现了仓央嘉措对爱情的狂热和锲而不舍,表达了他对“自我选择”这条路的热烈追捧。而“未歇”又表达了他会一如既往地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自由也罢。

但对于这首诗来讲,最让人赞赏的应该是刘希武的译本。因其既尊重原意,又简短富有哲理。

其中最为让人称道的就是后两句:“尘心不可转,又往情人处。”在于道泉和曾缄的译本中,虽然也提到了两心的对比,但都没能准确地为这个“心”定位。于道泉用“回心转意”一掠而过,曾缄直接用“此心”笼统表示,直到刘希武的译本,才出现了“尘心”这个词。“尘心”,尘世之心,世俗之心。仓央嘉措之所以成为西藏宗教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正是因为他对尘世自由、平凡人生的渴望。

这种心情,不恰恰就是“尘心”吗?而对于“情人”二字,则视乎你心中对仓央嘉措的定位,可以是真正意义上的情人,也可以指俗世中的万物。

生活和爱情都在自己的意念中,能左右自己的也只有那一颗心。

情缘虽尽莫咨嗟

花开的时节已过,

松石蜂儿并未伤心,

同爱人的因缘尽时,

我也不必伤心。

——于道泉

心中有根刺,扎在那儿,隐隐生疼,却不忍心拔去,仿若拔去了,那苦苦追寻的东西便丢失了。这感觉就像在深夜读仓央嘉措的诗,免不了悲伤,却停不下一读再读。

花开时,一片红色,铺满了你来时的路,你轻轻地牵起我的手,说要用尽此生温柔守候。微笑,绽放了整个脸庞,我为爱亭亭盛开,万千妖娆。

时光,转眼凋零了容颜,凋落了你对我的爱。你转身离去,寻找另一片花开,却忘了当初的誓言。你身后一地花瓣零落,满目嫣红如血。凋零残败亦如我的心。

而我,却没有勇气手刃那深入骨髓的背叛。

这首诗,让人陷入莫名的悲伤。

虽然常言总说,缘来缘去不由人半分,可是事实上缘分往往由人自行剪断。断了也罢,却偏偏把责任推给天意。

还是仓央嘉措说得好:“同爱的人姻缘尽时,我也不必伤心。”你看,那花已经纷纷落下,花开的时节已过,蜜蜂留在这里也是白白浪费力气。这就如同你我的缘分感情一样,既然你对我已无意,那我也无须枉自伤怀。自此好聚好散,各安其命。岁月静好,你我再无关联。

只是说来简单,做到却难。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活在有缘无分的阴影中,郁郁寡欢。

忘记,放下,才能收获心安,这是佛给我们的指引。

一开始仓央嘉措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直到等待了一季的花开花落,才慢慢地悟出其中的真意。

于是他写下这首诗,希望通过自己的感悟,教会人们学会淡忘。淡然处世,才能看惯清风明月。看得透得失,才能超然物外,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与自由。忘得掉,忘不掉,只在一念之间。

又一次要牵扯到“情歌”和“圣歌”的话题。通过这首诗,我们更可以认定,很多时候,仓央嘉措的诗歌想要传达的东西不只是爱情,也是他对人生的“悟”。而这“悟”体现的全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超越。超越一切,摆脱一切羁绊心灵的因素。在这首诗里,仓央嘉措想要传达的就是超越情感。

只是后来,几经辗转,仓央嘉措的很多诗歌都被传诵成了爱情诗。于是他的诗和他的人才会在流传中被冠以艳丽的色彩。

单单是在曾缄的译本里便能看出很大的不同来,这不在于诗体的形式,而在于内容的视角。

我与伊人本一家,

情缘虽尽莫咨嗟。

清明过了春归去,

几见狂蜂恋落花。

——曾缄

细细比较,于道泉的译本相对乐观豁达一些,如男子对自己的鼓励,而曾缄的译本相对比较忧伤悲观一些,似女子的叹气。

于道泉译本中的男子微笑着劝诫他人莫伤心,缘分得失之事,来去自有规律,不应看得太重。看那辛勤耕耘的蜜蜂,可曾因为花落了而自顾落泪,全然不顾之后的生活呢?于是听者,瞬间觉得豁然开朗。

在曾缄的译本中,少女漫步于落花时节的林荫小路,叹气声声,忍不住泪光闪烁,又看到落花凄美,狂蜂离去,更是感慨天下男子皆负心,同眼前这离了落花的蜜蜂一样,让听者更觉悲伤难抑!

同一首诗,站在两个角度来译,完全变成了两个故事。这故事中,一定也有你我的。

而造成同首诗风格如此迥异的原因,大致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亲身经历,二是长期研习佛法所练就的豁达。作为西藏宗教的领袖,仓央嘉措所受到的佛法熏陶自然不同寻常之人,他在位期间,所经历的大是大非较之寻常人,也是更多一些。

这两个元素累积起来,使得他的诗或多或少地都会传达出“普度众生”的教化意义,给人以心灵慰藉。不管他的诗歌表面看来是不是爱情诗,但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这些诗或多或少地都起到了安抚众生的作用。

黄蜂散尽花飞尽

草头上严霜的任务,

是作寒风底使者。

把鲜花和蜂儿拆散的,

一定就是它啊。

——于道泉

这首诗和上一首相比,虽然同写的是蜜蜂与花的爱情,同样是离别的主题,但主旨却完全不同。

这世间有很多人,明明可以在一起,却执意要错过,错过了花开,又错过了花落。从没有人阻止他们的脚步,他们自己却离开了,或因爱得不深,或因不再爱了。

若说仓央嘉措的第一首蜜蜂和花的诗讲的是随缘,那么,这首诗中讲述的则是被阻挠的爱情。

有些人明明相爱,下定决心一生相守,却难以实现,连牵手都是奢侈。他们中间隔了千山,隔了万水。

世界上那么多美满幸福,却没有属于他们的花好月圆,离别都是难逃的劫。

爱,由不得自己做主。

同类推荐
  • 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

    此书是继《文化苦旅》后,余秋雨教授至为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的重要作品之一。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多维视野中的《呼啸山庄》

    关于《呼啸山庄》的研究成果早已卷帙浩繁,但是,由于经典文学文本的丰富性,往往不断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反复研读和阐释。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作者在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小说的基础上,在作品的主题思想解析、人物形象剖析、艺术建构探析、文本对比分析和故事章节评析中提出了自己的不少的独立见解,让文学研究者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去把握和解释小说内涵。该著作的五部分互为关联、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成的逻辑链来阐释该部小说。
  • 题画诗

    题画诗

    本书是饶宗颐“选堂诗词评注”丛书之一。收入饶宗颐十分擅长的题画诗76首,以及精选其所作题跋诗词中的精品辑录而成。画史常将画喻诗,以诗生画自添姿。以诗生画,以画喻诗,诗画交融表达了一种清奇之美。郭熙曾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道出了诗画相生之渊源。饶宗颐是诗人兼画家,他以“俯仰自得”的精神,用画诗来表达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 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

    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

    《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在查阅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和进行了大量实地的考察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论证了正面战场文学的客观性、丰富性与重要性。书书视角独特,选题新颖,引证的材料以往现代文学研究几乎未曾涉猎过。
  •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本书以麦克尤恩的几部主要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成长主题”作为研究麦克尤恩创作的切入点,解读其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伊恩·麦克尤恩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是当代西方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麦克尤恩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成长主题”贯穿了其大部分小说作品,重要性显见。本书认为,麦克尤恩的小说继承了西方小说“成长书写”的传统,但又呈现出其自身鲜明的特色。该书为学术类专著,适合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参阅,也适合普通文学爱好者阅读。
热门推荐
  • 闲来拾得满袖香

    闲来拾得满袖香

    这本书以亲情、师生情为主,父母和老师是成长中女孩们的阳光,他们给迷茫的孩子们引路,给阴天的迷茫者带来阳光。但孩子与父母的“战争”似乎永远都不会停歇,代沟、渴求、理解、期望值等等都可以成为矛盾点。我欠你幸福,必由我弥补,我相信唯有情深方可永恒。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去苍老,我就有足够的时间学会珍惜。
  • 首席男神在隔壁

    首席男神在隔壁

    张萌萌十六岁开始对言简一见钟情,八年后借住他家再次见面,敞开心扉,八年的爱恋终成眷属,然而生活却总是有很多不如意,他和她携手共进,为了彼此的幸福努力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风吹雏菊开

    风吹雏菊开

    青春里,我们都在向未来成长,我们都耗费着时光做着疯狂的事。有人说,我们错了。可我们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我们正好,岁月正好。你好,我是高一六班的袁小橘,很高兴认识你。
  • The Moral Advantage

    The Moral Advantage

    By showing how to employ rather than compromise moral standards, The Moral Advantage provides a roadmap for achieving success by sticking to the high road, and for building a business career that is both personally and materially rewarding.
  • 不一样的楚老师

    不一样的楚老师

    原以为风水轮流转,苏沐昔终于熬出了头,捞到男神了,还是颗朗朗新起的明星。谁知遇上他后,高冷男神人设次次崩塌,自己也倒成了医院常客;真不知是捡到男神还是遇见瘟神,总是祸害她。【元旦夜看烟花】楚今非贴近她耳蜗,问:烟花好看?苏沐昔老脸一红,答:好、好看。楚今非讳莫如深地盯着她,问:有我好看?苏沐昔不敢迟疑,答:没。苏沐昔以为反应够快就能相安无事,可最终还是没逃过某人的魔爪。
  • 现代婆媳

    现代婆媳

    到底有多少婚姻是因为婆媳关系不和而破裂?又有多少爱情在婆婆的权威笼罩下变成了泡沫?婚姻、婆媳、爱情,三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千百年来的婆媳矛盾真的不可化解吗?本书向所有的婆婆媳妇们诠释普天下最最合理的婆媳相处之道。准媳妇婚前必读婆媳谈判经典语录婆媳交锋必胜宝典婆媳和睦相处必备………………这些文字写给所有与婆婆有关的媳妇们,还有所有与媳妇有关的婆婆们。感谢中国作家素材库免费封面设计。
  • 实力至上的时代

    实力至上的时代

    “平凡的生活?在你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平凡已经与你无缘了。”统治者,领导者,古老的的家族,犯罪的组织,以及慢慢复苏的凶兽,在这个时代存活的条件就是实力,当然你抱大腿也是可以的。法律也因此而改变,实力是站在阶级顶点的条件,如果你拥有拉拢身边所有人的本事,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实力。“实力?这小子认为自己的实力是与众不同的,而他却不知道这个力量是别人努力了几辈子的成果。”这就是所谓的实力至上,讲述了一位少年努力改变一切的故事,而拯救,还是被拯救……这可由不得少年来做决定了。还有…欢迎各位来到实力至上的时代!
  • 婚久情不负

    婚久情不负

    他,神秘诡谲,花心第一,女人从不碰第二次。她,貌美如花,狡黠精灵,婚礼上,男友放走新娘,却看着她被新郎拖走;隔天,她的心口多了一朵罪恶的这辈子都洗不掉的——黑色曼陀罗。他霸道纠缠:“宝贝,我看上你了!”前男友也无耻求婚:“嫁给我!我不嫌弃你!”几次交锋,几次纠缠,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同时报复颠覆自己人生的两个男人——嫁给花心阔少黎天驭;服装店偶遇,他给女伴买了皮草;回到家,就见某人守着火盆,拎着一沓钞票在烧:“步依兰,你在干什么?”“取暖啊!没有皮草穿,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 充闾文集:求其友声

    充闾文集:求其友声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苔丝(英文版)

    苔丝(英文版)

    该书首印于1891年。现在已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BBC有个大全英语世界19—20世纪最佳文学作品排行榜,该书名列第26位,足见此书的巨大魅力。另外,由于这本书在西方文学界影响巨大,因此,被几次搬上银幕,也数次被拍成电视连续剧。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就引进了由法国著名女演员金斯基主演的《苔丝》。最近,英国版的《苔丝》电视剧,也被介绍到了中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