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是什么
“修辞”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修辞立其成,所以居业也。”这一句中,它强调“诚于中,形于外”(《大学》),与现今含义不同。提到修辞,往往有人误解为修辞格(即修辞手法)。其实,修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修辞格仅是修辞范畴中的一种特有现象,是修辞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语言运用上具有特殊作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所谓修辞,简单地说,它是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如果离开了语言,它也就不存在了。换句话说,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必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他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要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使自己的语言既要简洁明白通畅,又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修辞,也像词汇和语法一样,是通过语音和语义的结合而实现的,而且是以词汇、语法为基础的高一级的语言现象。对此,有的同志曾做过这样的假设和图示:
如果说,在语言中,语音和语义是第一平面,词汇和语法是第二平面,那么,修辞就是更上一层的第三平面。在这里,第二平面是以第一平面为基础的,而第三平面(修辞)则是以第二平面(词汇、语法)为基础的。又因为第二平面的基础是第一平面,所以,第三平面也以第一平面为基础。没有语音和语义就没有语言,当然也就不会有修辞了。
这段“假设”摆明了三个平面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决不可把修辞与词汇、语法、语音、语义简单地平列起来。
搞清了这所谓的三平面关系,也就不难想象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甚至写作等交流思想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不仅随时随地都会接触到一些修辞现象,而且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一些修辞活动。因为,他们为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为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就会运用修辞技巧,使自己的语言(口头语或书面语)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修辞又可看做是运用语言的艺术。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通篇用笔如口,娓娓道来,仅朴实无华寻常字句,便传达出了其内心的一片真情,感人至深。在语言的运用上,显示出了十分精深的艺术造诣,的确是风格独具的修辞名篇。此外,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现”)牛羊”和“我的天,我的沙,我的牛羊我的家”这两首反映西北高原牧民生活的古今民歌,也都充分显示了民歌语言修辞的朴素美。
再如茹志鹃《丢了舵的小船》中的一段话:
在毕业前的半年,他给中文系一个女同学叫苏素的写了一首诗。诗不是上品,但内容却勇猛无比,犹如一团兀突的岩浆爆发,寄出以后,他就准备挨刮,因为他和这位皮肤白净、头发乌黑的女孩子,只是在图书馆里见过,并无多少往来,这行动实在有点唐突。想不到过了几天,他收到了回信。信里只有两个字:“傻瓜”。那正是三九天气,又是傍晚西北风直灌。他却扒了棉农,揣着一颗狂喜的心,在校园里猛跑起来。
这段话先后连用了顶真、比喻、顶真、反语、比拟五个辞格,把“他”对女孩子写信的心情以及收到回信后的欢乐描绘得生动具体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上举诸例,还必须认识到不论是茹志娟、朱自清,还是民歌手,要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对语言进行推敲锤炼,决不单纯是一个语言问题。因为这种对语言的推敲锤炼,要真正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是决不能离开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反复研究。这一点,虽非本文所讲要点,但学习修辞的人,万不能忽略,更不可小视。那么,学习修辞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呢?统而言之,有下面几点:
(一)词语的选用锤炼。包括词语意义辨析,诃语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区分,以及语音的节奏与协调,词语的简洁和规范等。
(二)句式的选择和句子的衔接。
(三)修辞格(即修辞手法)。
这些问题,后面将逐一介绍。请读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