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1)(注释法)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2)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3)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4),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5)。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日“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6)。他比先前并没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大骂其新党(7)。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8)。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9),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蚊丝银镯子(10)。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些东西上(11),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12),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一一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13),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搏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14)。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15)。
我早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16)我万料不到她却说了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17)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预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18)。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19)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20)。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21)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地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总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祝福的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22),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23),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扣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24),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25)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26),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27)。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略)
(1)祥林嫂是悲剧人物,作者却用“祝福”为题,这就构成讽刺性的反衬式对照。用祝福的“福”及其“欢乐”反衬“祸”与“悲惨”,使“祸”与“福”、“悲”与“欢”形成对照,从而对吃人的社会构成讽刺。
(2)“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运用的是“同语”方式。它看去好像多余的话,实则不然。用此语开头,表明作用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怀有极大的不满并给予无情的讽刺。
(3)“沉重”与下文的“震耳”写出作者对“晚云”与“大音”的反感。
(4)“钝响”,沉闷的响声,也是写反感。在手法上叫衬托,即借物托情。
(5)“幽微的火药香”是反话。既然反感,就不会觉出“香”,而只有正忙着接神祝福的财主们才会有“香”的感觉。
(6)“讲理学的老监生”,“讲理学的”是说讲道学的。“监生”是国子监(封建社会的一种教育机构,即国立学校。)生员(即学生)的简称。一个“老”字,表明鲁迅这个“应该称之日”的“四叔”是多年老监生了,是祖先传下的还是花钱买的老资格,未讲,但讽刺意味不足。下文的“未留胡子”,“寒暄”,“大骂”等,又足以补充其讽刺意味。
(7)是顶真手法,表现鲁四虚伪。“新党”也叫“维新党”,指清末参加戊戌变法的人。因以康有为为首,也称“康党”。
(8)不用“留、住、坐”,而用“剩”字,表明四叔不欢而走。
(9)上文说鲁四“并没有什么大改变”,这里又说“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用这“不变”来反衬着与下文对比祥林嫂“改变之大”。
(10)“用心细细的洗鸡、鹅、猪肉”,“女人的胳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用这种具体形象描写,来表现人们敬神之真,求福之切。
(11)“横七竖八地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这种遣词用意深,说明祝福者替神们想得周到,从哪方飘下来都可以顺手操起筷子吃供品。注意:鲁迅时代的“的、地、得”用法不分。
(12)“拜的却只限于男人”这反映了夫权观念,男尊女卑。如把“只限”改为“只有”就不一定是反映夫权思想。用词准确、恰当。
(13)“雪花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鲜明的比喻之后,又将雪花拟为有生命之物。
(14)“朱拓”,用银砂等红色颜料从碑文上摹印下来的字。传说陈搏老祖长睡千年,有福有寿,万年不死。鲁四书房挂着朱拓的“寿”了,说是他写的,以借福增寿,万年不死。这意在挖苦和讽刺鲁四。“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是下联,上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句:“事”与“理”对“品”与“节”(名词);“通达”对“详明”(形容词);“心气”对“德性”(名词);“和平”对“坚定”(形容词)。)
(15)从“况且”开始,这个自然段写祥林嫂死前的外貌变化之大。采零由上向下的对比手法,先写头发:“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花白”与“全自”对比。再写脸:“脸上瘦削不塔.(瘦如刀削,皮包骨头。)“黄中带黑”(黄色是饥饿的象征,黑色是衰老的象征,同下文写她“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相对比。)“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现在的失神同先前有神——虽然是悲哀的一一相对比。)“仿佛是木刻似的”(明喻。同第一次到鲁家时,“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相对照。)写眼:“只有那眼珠问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要不轮,便同死物一样。这种逼真的画眼法,极深刻而又极简洁地刻画了祥林嫂将死前的失神状态。同她先前“顺着眼”、“直着眼睛”相对比。)再往下写她的手:“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个碗,还是破的,空的。作者特意将“空的”移到分句末,突出出来,加以强调。这在修辞上叫“倒装”手法。)“一手拄着一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比她更长”,给她这个大道具,为的是夸张地衬托她是乞丐,而且说明行乞很久了,竹竿下端都拄得开了裂,便是证明。)段末收束句连用三个诃从不同角度(“分明”,一看就是;“已经”,早已是;“纯季”,完全是。)断定她“是一个乞丐了”。下文再直接写她精神变化之大。
(16)“发光”比喻性的,表现她在绝望之中忽然有了希望。
(17)“就是——”跳脱之后,连用四个状语修饰“说”,这表明她内心的苦恼和矛盾,她想弄明白“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18)连用两个比喻,比方“她的眼睛盯着我的”惶急的样子,如芒刺在背。
(19)设问。
(20)“希望其有”死后可看见阿毛;“又希望其无……”,这里省略了什么意思呢?“如真有魂灵”,那就像下文柳妈说的:“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这很可怕,所以她“又希望其无”。)
(21)这里省略去的意思是:“见面不见面”不好回答,本来只想安慰她一下,没料到她追根问底。说能见面是骗她,说不能见面,会使她绝望。所以只好用托词“说不清”搪塞,“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
(22)“寂寞”,这里是轻词表达重意,即悲凉和痛苦。
(23)这里的“别的”、“什么”及下文的“什么不祥”,是避讳法(即讳饰法)。不愿直说“死”字,用代词替饰。
(24)“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的话,是幽默性的旁敲侧击。有人曾指责鲁迅“一点小事就写”。
(25)反话。这里是批判怕担责任的处世哲学。)
(26)举例类比地批判也是反语。“万不可省”也是反语,借题反挥,旁敲侧击。“不更事”。不懂事,有成语“少不更事”。“怨府”引语,出自《左传》:“吾不为怨府”怨府是怨恨集中的地方,这里有(结下)深怨之意。
(27)这一自然段是反语。解剖自己为虚,批判阔人为实。是冷嘲热讽,别有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