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55000000001

第1章 谜语的起源和发展(1)

第一节谜语的起源

谜语,就是影射事物或文字、供人猜解的隐语。

谜语在我国源远流长,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步创造出来的。早在奴隶社会时期,社会底层的奴隶们没有劳动报酬,也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们常年遭受奴隶主的鄙视和欺凌,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借助隐晦的歌谣来表达对奴隶主阶层的仇视。夏朝末年就有一首民谣唱到:“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太阳啊,你什么时候才灭亡呢?让我和你一同去死吧!”这首歌谣曲折隐晦地诅咒当时的暴君夏桀,可以说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萌芽。

到了商代,开始出现了谜语形式的短谣——《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

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

这首短谣巧妙地表现了牧场上一对青年牧羊人剪羊毛的情景。女的拿着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回互其辞”,让人不容易猜中,很有妙趣横生的谜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字面下隐藏着一丝费解的谜味,这首短谣可以算是我国谜语的最早记录之一。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周天子对各地诸侯国的统治名存实亡。为了守住和扩张各自的地盘,诸侯国之间经常发动战争,一些实力弱小的诸侯国面临着灭亡的危险。这一时期的君主们不愿意别人对国事妄加议论,他们只接受温婉的建议。为了避免触怒君主,说客们往往用廋辞转弯抹角地进行劝谏,以达到国家之间的政治目的。左丘明《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就是说在一个外交场合,秦国来的客人用隐语讲了一段话,话中蕴含着他没有说出来的政治主张,结果晋国的大臣们没人能回答。这是“廋辞”二字的最早出处,廋辞就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隐语,是后世谜语的雏形。

春秋时期喜欢听隐语和用隐语的君主大有人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当年楚庄王继位之后不理朝政,每天只顾吃喝玩乐,楚国的臣子们谁也不敢劝谏。三年之后,有个正直的大臣伍举终于忍不住了,就当面请教了一个问题,说:“楚国的山上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回答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叫,一鸣惊人!”一问一答之间,两个人都已经明白了彼此话语中隐含的意思。不久,楚庄王亲自出征,消灭了对楚国威胁最大的庸国,接着开始任用贤能,富国强兵。果真从无名菜鸟成为了春秋政治风云中“一鸣惊人”的大鸟!

春秋时期的隐语出于劝谏的目的,往往比较简短。经过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的隐语多了些缄默的色彩,开始铺陈文字,注重格式,出现了最早的赋体隐语。荀卿的《蚕赋》完全采用隐语的手法,描绘出蚕的形状体态、性能功用和生活习性等特征,通篇到底才道出了谜底——“蚕”字。原文如下:

有物于此,蠡蠡兮其状,屡化为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这首《蚕赋》被后世认为是我国物谜的开端,对后世的咏物诗和民间谜语的影响都很大。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谜语

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出现了一种从宫廷到民间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射覆。所谓射覆,就是事先用瓯、盂等器皿覆盖一个物件,然后让人来猜是什么东西的一种游戏。猜出来以后,猜的人要先念一段“射覆词”,讲讲这个物件的特点,“射覆词”类似于今天的谜面。当时的贵族阶层喜欢在筵席上射覆助兴,所有的宾客都会饶有兴味地参与。民间的妇女儿童也会在节日闲暇的时候射覆游戏,一般都是猜一些诸如头巾、铜镜、木梳、水罐、筷子之类的日常用品。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就是当时隐语射覆的高手,深受朝廷内外的欢迎。

有一次,汉武帝召集臣子们在宫廷里射覆,让人把一只守宫(壁虎)扣在盆下。臣子们纷纷猜射,都没有猜中,后来东方朔上前念道:“臣以龙又无角,谓之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果然被他猜中了。

有个郭舍人出了个隐语,说:“客从东方,且歌且行,不从门入,逾我垣墙,游戏中庭,上我殿堂。击之拍拍,死者攘攘,格斗而死,主人不伤。此何物也?”东方朔一听,马上就猜出郭舍人说的是蚊子,但是他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编了一则同底隐语回敬郭舍人,说:“利喙细身,昼匿出昏,嗜肉恶烟,指掌所扪。臣朔愚戆,名之曰蚊。”后世把这种用同底谜语回答对方的做法,叫做对谜。

汉武帝非常赏识东方朔的机敏诙谐,有时候故意出个难猜的隐语让他猜,当作一种乐趣。有一天,汉武帝召见东方朔的时候,恰好上林地方献上了新熟的枣子。汉武帝就用手杖敲了敲未央宫前殿的门槛,说:“叱叱,先生束束。”东方朔走过来就问:“上林献枣四十九枚乎?”他还真说对了。原来,东方朔见皇上用手杖敲了木头门槛两下,两木成林,猜得“上林”,叱叱,猜得“四十九”,束束,猜得“枣”字。这则隐语采用了拆字法,很有今天文义谜的特色。

到了东汉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拆组合,创造出了很多意味隽永的字谜。最早的离合体字谜,是著名的曹娥碑谜。曹娥是浙江上虞地方的孝女,为寻父亲自沉江中,当地县令为她设庙立碑,碑文生动感人。中郎蔡邕读完碑文后,在碑的背面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一直没有人能猜出谜底。有一次,曹操和杨修路过,两人一起到曹娥庙祭拜。曹操见了蔡邕题字,猜不透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黄绢’,颜色之丝也,色旁加丝于‘绝’字;‘幼妇’者,少女也,女旁加少于‘妙’字;‘外孙’乃女儿之子也,女旁加子于‘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受旁加辛于‘辤’字。谜底为‘绝妙好辞’。”因此,后世称蔡邕为谜界宗匠,称杨修为猜谜鼻祖。后来出现了谜格,人们就把曹娥碑的这种离合猜射法称为“离合格”,又叫“曹娥格”。

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不但喜欢猜谜,还喜欢制谜。最早用实物做谜面让人猜射的就是曹操。《世说新语》记载:

曹操曾经修建一座花园。完工后,曹操去观看,看后提笔在园门上写了个“活”字,啥也没说就走了。众人不解其意。主簿杨修说:“丞相嫌园门阔了。”工匠于是改筑围墙,把园门改窄了,然后再请曹操观看,曹操果然满意。

还有一次,塞北有人送来一盒酥,曹操提笔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看见了这盒酥,就拿起来分给大家吃光了。曹操问他为什么把酥吃光了,杨修说:“丞相写得明白,‘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抗命令呢。”曹操听了很高兴。

从上面这两个谜语可以看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应该是个性情中人,经常与下属分享自己创作的谜语,并且乐在其中,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丞相,这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塑造出的奸雄的形象有很大的不同。

东汉献帝时期,离合体字谜非常盛行,读书人喜欢以谜会友,互相之间作谜猜谜。在这种风气之下,出现了最早的离合体郡姓名谜,是一首四言诗,它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孔融。孔融,字文举,东汉文学家,是我们小时候听过的“孔融让梨”故事的主角。全诗共八十八字,原文如下: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

与时进止,出寺弛张。

吕公钓矶,阖口渭旁。

九域有圣,无土不王。

好是正直,女回于匡。

海外有截,隼逝鹰扬。

六翮将奋,羽仪未彰。

龙蛇之蛰,俾它可忘。

玫璇隐曜,美玉韬光。

无名无誉,放言深藏。

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在这首诗谜里,“渔”匿“水”为“鱼”,“时”出“寺”为“日”,合“鱼”、“日”成“鲁”字。“吕”掩阖一“口”,尚余一“口”,“域”无“土”为“或”,合“口”、“或”组成“国”字。“好”藏“女”余“子”,“截”逝“隼”并逝去“鹰”头“广”,剩下“鸟”字,而“鸟”在古字中与“乙”同,“乙”又可以写成竖弯勾“乚”,“子”与“乚”相拼成“孔”字。“翮”盖“羽”为“鬲”,“蛇”忘“它”为“虫”,合“鬲”、“虫”成“融”字。“玟”离“玉”乃“文”字。“誉”放掉“言”是“兴”,“按”去掉“安”为“手”,合“兴”、“手”成“举”字(繁体字为“舉”)。

谜底隐:鲁国孔融文举

这首四言诗谜的谜底可以看做孔融的自我介绍,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我叫孔融,山东曲阜人”。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谜语

魏晋南北朝以来,隐语逐步演化为正式的谜语。当时的文人雅士创作和发展了离合、增损等谜体,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谜语的内容。晋朝的潘岳、南朝宋国的鲍照、谢灵运,齐国的王融,梁国的萧巡之等人,都曾经制作了不少字谜,他们的制谜技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很有才华。他有个朋友叫吕安,是当时的名士,两个人十分相投。有一次吕安去看望嵇康,正好嵇康不在家,哥哥嵇喜出来迎接。吕安知道嵇喜为人庸俗,就看不起他,不肯进门,在门上题了个“鳳”字就走了。嵇喜看到这个“鳳”字,认为吕安夸他是人中之凤,很高兴。后来才明白过来,原来“鳳”字是“凡鸟”二字组成的,吕安是说嵇喜只不过一只凡鸟罢了。

隐语因为其含蓄、模糊的特点,历来被用于巫卜活动的卜辞中,因此擅长巫卜之术的人往往善于射覆。三国时期的管辂,精通阴阳历算和《周易》,尤其精于用占卜的方法射覆。

有一年,馆陶县令诸葛原升任新兴太守,众人为诸葛原摆酒饯行,恰好管辂也在座。诸葛原暗暗命人将三样东西分别放在三个盒子里,然后请管辂当众表演射覆,想让大家都开开眼界。管辂略加思索,就提笔在三个盒子上分别写了四句射覆词:

含气须变,依乎宇堂。雌雄以形,羽翼舒张。----此燕卵也。

家世倒悬,门户众多。藏精蓄毒,得秋乃化。----此蜂窠也。

觳觫长足,吐丝成罗。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

三个盒子里的东西全部被猜中了,在座的宾客都对管辂的神技赞叹不已。

从管辂的三组射覆词看来,这一时期的射覆词看似既有谜面又有谜底,与后世的谜语非常相似。但是,纵观周朝、秦朝和两汉的书,都没有收录“谜”这个字,可以认定这个字是后造的。

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谜”字才开始正式出现。南朝宋有个大文学家叫鲍照,他曾经用诗做过“井”、“龟”、“土”三则字谜,是我国最早使用“谜”这个字的人。《字谜三首》中最著名的是井字谜:

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

“二形一体”,是指“井”字由“一”、“|”两种笔型融为一体;“四支(肢)八头”,描摹出“井”字是由四肢产生出八个梢头;“四八一八”加合起来为五八,即四十,拆分“井”字恰为四个十;“飞泉仰流”,是说从井里向外汲水,由下而上水流的情形。

“谜”这个字大约出现在公元450年,是鲍照为了做诗而自创的。“谜”字的出现,标志着谜语的日趋成熟。50年之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首次给“谜”下了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意思是说,所谓谜,就是故意在字句上绕个圈子,让猜谜的人昏乱迷糊,不能一下子明白本意。这样,“谜”的性质就确定了。

随着离合体字谜的兴盛发展,增损体字谜应运而生,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应用。北齐的名医徐之才,非常善于运用字谜,他为人机敏慧黠,喜欢在聚谈时用谜语戏弄人。他曾经取笑王昕的姓氏说:

“有言则讠王,近犬便狂,加颈足而为马,施角尾而为羊。”

为了制造笑料,他故意把横平竖直的“王”字加上其它笔划,与狗、马、羊等畜类联系在一起,让王昕听了哭笑不得,他自己却高兴得不得了。

在文人雅士的日常应酬中,谜语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南朝梁的文学家刘孝绰,罢官回家后闭门谢客。他有个妹妹叫刘三娘,很有文才。在一次家宴上,刘三娘出了个谜语让两个姐夫猜: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

姐夫们都猜不出来。刘孝绰笑道:“小妹说的是个‘彬’字,想不到一个字谜把姐夫难住了。”

第四节隋唐时期的谜语

到了隋唐时期,谜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字谜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之中,而是浸透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童谣、碑额、印章、绘画、小说甚至酒令里,随处可见字谜的影子,制谜和猜谜的风气非常盛行。

谜语从诞生之日起就孕育了双胎,即文义谜和实物迷。隋唐时期,文义谜和实物迷都向着娱乐性的方向发展。隋朝时期的侯白,幽默诙谐,他的谜语妙趣横生,经常让人捧腹不已。有一次,朋友们聚会,席间大家让侯白出个谜语,必须用实物为谜底。侯白就说:

有个东西,背和屋一般大,肚子和车轴一般大,口和小酒杯一般大。

同类推荐
  • 快乐之钟,在此刻敲响

    快乐之钟,在此刻敲响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快乐是生活调味剂。本书所选取的小故事不仅充满了幽默色彩,还流露出机敏智慧的闪光。阅读本书,既能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使其眼中的世界变得五彩缤纷,充满乐趣,又能让孩子树立自信,从而坚强地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人类群星闪耀时

    布克熊之经典精读系列:人类群星闪耀时

    本书是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2篇,展现了12个惊心动魄的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从太平洋的发现、拜占庭王朝的陷落到《马赛曲》的诞生;从拿破仑的滑铁卢、横跨欧美洋底的电缆到南极探险,涵盖了人类近现代史上关于地理大发现、战争、音乐、财富、荣誉、科研、自由、探索等各领域的转折性事件。
  •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

    本教材打破一般《大学语文》教材按文学史线索编排的通常做法,按照主题单元理念,设置了八个单元。分别为:伦理哲思、经世致用、咏史怀古、世态人生、思乡亲情、爱情婚姻、诗意人生、写景记游。本教材在编写中试图从弘扬人文精神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及现当代优秀篇章的集结,为学生提供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在审美欣赏中陶冶情操,升华情感,在对经典美文的感悟中,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从而达到以情动人,以情育德的作用。相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拓宽人文视野,培养社会洞察力方面会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海公案(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本书为清代小说。前六十回为《海公大红袍全传》;六十一回至末一百零二回为《海公小红袍全传》,今存道光十二(1832)壬辰年厦门文德堂刋本。叙述一位无私无畏的清官海瑞一生的故事。海瑞其人其事《明史》有载,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号称“南包公”。本书文笔粗疏,情节离史实颇远。
  • 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

    作为当今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的一种重要艺术的电视剧,因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在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别的文艺样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本书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对中国电视剧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历史及其标志性作品作出独到的分析,注重探索电视剧艺术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其他文艺发展的关系,注重阐明电视剧艺术发展自身的独特规律,观点鲜明,材料翔实,史识兼备,是研究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和高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的合适读本。
热门推荐
  • 不云如期,夫多是福

    不云如期,夫多是福

    她找到不用说不用唤却如期而至的那五个人,她命里的五行,她一生最不愿抛下的五个人。犹记当年竹苑翠竹苍苍,兰苑蕙兰清丽。有人为她斟一杯清茶,有人给她雕一张面具,有人同她一曲长笛相和,有人在她鬓边戴上一抹朱红,甚至有人,在她的记忆里烙下一双琥珀色眸子,温润若水。一切的一切,令这个陌生的世界变得不再陌生。她在得到和失去中,在他们的陪伴中,等着,等凡尘俗事都了结了,等到了能够享受时光恬静的日子,等到了期待已久的安宁。莫名地,却有了一丝惶恐。她问:“云儿,我失去的所有都回来了,为何……总感觉少了什么?”李云儿看了一眼那个方向,她缓缓道:“因为,你少了他。”少了颈间那块璞真的玉,少了五行之外的那个人。
  • 我的右手能吸收

    我的右手能吸收

    天地异变,觉醒右手。楚风的右手有了神奇的吸收能力…吸收熊的特长,力量爆涨。吸收鹰的天赋,视力狂增。吸收了豹的能力,速度飙长…蚂蚁可以举起超过自己体重400倍的物体,跳蚤可以跳过它们身长350倍的距离,壁虎的断肢可以短时间重新生长,变色龙的皮肤可以变幻颜色……这些,都将成为他的天赋!
  • 年少轻狂承诺相伴

    年少轻狂承诺相伴

    因为儿时大人眼里“童言无忌”的一个承诺,是一生的纠葛,从相识到分离,到重逢再分离,命运似乎太爱开玩笑,见证过童真年华,陪伴过青春岁月,再次遇见,承诺是否年少轻狂?顾亦承深知,这次不会再放手,“小时候约定过的,就要说话算话。”
  • 侦探故事

    侦探故事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江少总是很自信

    江少总是很自信

    她是一位腿伤多年的临时女员工,连正常行走都困难,却还是招惹了这位滑板俱乐部的当红少爷。工作结束,她在路边等公交车,忽有车灯照来,刺得她一时睁不开眼。他从车里走下来:“我送你,上车。”“不用了。”她低头拒绝。他闻言一个人转身上了车,黑色捷豹车身后撤,在空旷的马路上画了个弧,路边积水哗啦溅起,她瞬间被车子溅的全身湿透。狼狈不已的看着他再次走下车来,这一次,他直接拉住了她的手腕。“抱歉,弄脏了你的衣服,我得负责。”“……”
  • 中外神话故事

    中外神话故事

    本书收录了多篇中外神话故事,内容包括:《盘古开天辟地》、《炎帝神话》、《杜尔迦》、《女娲造人补天》、《炎帝神话》、《夜游神》、《财神》等。
  • 我的网友是神仙

    我的网友是神仙

    手机有个群,群成员全部是神仙。财神爷:奇怪了,平时财神符都没人理,怎么现在瞬间就没了?太上老君:我也是,平时仙丹都没什么人要,现在也是转眼消失。月老:谁抢我的神仙酒,快发出来还我,我给你牵红线补偿……宋启明看着手机笑道:“抢红包这种技术活,嘿嘿,凭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怕是没我快~”
  • 芦笙舞的传承

    芦笙舞的传承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在商业浪潮、全民经济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正在艰难地进行着------祈年节上,芦笙舞比赛的胜利,在十里八乡,是一个寨子的集体荣誉和自豪;‘锦鸡王’的称谓,是任何一个芦笙人一生中至高无上的荣耀。仰亚、亚金(杨啸)、金禾(杨小艺)三代人对于芦笙舞的痴迷、执着、迷茫和振兴,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和他们的命运一起,走过了无数的风雨和坎坎坷坷——欢迎阅读:《乡野》第一部《建设大时代》(第二届网络原创文学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获奖作品)《乡野》第二部《高路情歌》
  • 那些年 在美国

    那些年 在美国

    “前往纽约的旅客请注意,您乘坐的UA87航班现在开始登机了……”陈欣拖着蓝绿色的行李箱,向登机口走去。看着手中飞往纽约的机票与美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心里有些百感交集。到美国读大学,又有什么样的生活在等着自己呢?她好奇地抽了三张塔罗牌,带着几丝疑虑与兴奋,踏上了去往美利坚的飞机。一本反映了赴美留学生真实生活的小说。如果你好奇留学生在国外的校园生活,那就请跟着女主人公陈欣的步伐去一探究竟……
  • 末世智护员

    末世智护员

    末世中煎熬的唐元,有幸成了一名《联邦濒临灭绝高级智慧生物保护协会》的临时工,从而打开了自己人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