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是现在,你们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过怎样一种生活。不管你想成为医生,研究人员,律师,还是非盈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关键就在于想选择怎样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沙哈尔老师提醒大家。
那些尽量做到最好的人,雄心壮志也不低,不过他们更看重过程,事实上,他们的成就通常更高。他们的满意度是持久性的,尽管有高有低,不过他们看重过程,享受与朋友吃饭的乐趣,享受阅读,享受课外运动等,这些东西也很重要,不止是通往成功过程的附加品。尽管你很想尽快到达目的地,不过你现在还身处此地。
完美主义者只关注失败;尽量做到最好的人认为每一步都可能成功,即便身陷失败中。完美主义者经常会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太过斟酌,要么不写作业,要么写一篇完美的、没有任何错误的作业。有些情况下,这是好事,比如医生要做手术,不会说我只追求80%的成功率就行;在其他情况下,它不是必须的,否则就会伤害我们。完美主义还可能带来很多紊乱,比如饮食紊乱。
沙哈尔老师又讲了一个自己的糗事:
“以前打壁球的时候,很注意饮食,要吃的好吃得饱。我最大的挑战在于我妈妈,她做的菜非常好吃,尤其是蛋糕。我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个场景:每次练完球,我饥肠辘辘的跑回家,打开冰箱,里面有一大块蛋糕,相当的美味诱人。我看看蛋糕,关掉冰箱,因为我现在还不能吃,还在为重大比赛训练。3分钟后,我又跑到冰箱面前,看看它是不是还在那儿,因为我哥哥也超级爱吃蛋糕,蛋糕还在。10分钟后,我又跑回冰箱前,因为我哥哥在我面前消失了几分钟,我猜他偷吃蛋糕去了,蛋糕还在,我松了一口气。5分钟后,我又跑到冰箱前,2分钟后,蛋糕没有了,被我狼吞虎咽的吃掉了。要么我就不碰它,要么就全部解决掉,不会说我只吃一小块,这就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认知图式。”
要么成为超模,要么超重。很多情况下,这种图示都会害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一种更健康的方式呢?只吃一小块,只长胖一点点,都可以,我是人类,不是机器,更不是芭比娃娃。
完美主义三宗罪:伤害自尊
即便是完美主义者,也会遭遇很多失败,如果他们一直失败,或者一直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他们的自尊会不受伤害吗?当然不会。
我们通常觉得,完美主义的人自尊心很强。的确是这样,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太强,也就经常受到伤害。
自尊的第一根支柱是自我接受,而完美主义者连自己都不能接受。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并不真正完美的自己,于是总是拒绝承认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的。
完美主义还会损坏人际关系,因为他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极强的心理防御,难以容忍别人的批评,这让他们很难和人交心;如果自己是完美主义者,很有可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对别人也要求完美,可能是同事、子女、朋友。还在甜蜜期的时候,觉得对方很完美,很适合自己;甜蜜期一结束,就开始发现对方的种种错误,这真的是我认识的那个人么?如果依然坚信完美主义,会不可避免的产生失望之情,导致难以接受对方,这样就会伤害双方关系。
当然,理想的人际关系中,积极部分占主导地位,不过失败和分歧也在所难免,甚至会吵架,其实这些都是有益的,会让双方关系更强壮。问题在于度的把握。积极和消极部分所占的比例不同。如果只有积极的,没有消极的,这样的关系也不健康,肯定存在着很多压抑和抑制。
完美主义还会带来焦虑、压力、害怕失败等副作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已经根植在我们脑中,我们都知道必须要认真工作才能成功。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放弃第一种图示,是因为这是通往成功最快的途径。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尽量做到最好的人更容易成功,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点。他们较完美主义者更快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记得这个从环境科学借鉴的术语吧,它不是让我们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不要从环境中获取过多的资源,所以能够持续发展。这点也可以运用到个人发展。
完美主义者不是采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因为没有休息和偏离的空间。一切都像机器,是静态的过程。尽量做到最好的人,给自己休息、偏离的空间,是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我的壁球生涯结束的原因就是我要么完全不训练,要么就像世界冠军一样训练。尽量做到最好的人,他们的内在动力也要高些,更可能在长期坚持努力,超过那些动力全部来自于外界的人,比如到达那个目的地,得到那个奖励等。
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者过多关注失败,又不愿意行动,这也是停滞产生的主要原因,不能处理对失败的恐惧。”如果不行动,永远不会失败。尽量做到最好的人的自尊心也较强,如果我相信自己能成功,相信自己失败后能站起来,更有可能取得成功,因为没有其他成功的办法。
完美主义四宗罪:降低幸运概率
这些小小的偏离、改变其实会带来更多的幸运,因为我们能见到很多之前未见过的东西。完美主义者?没有偏离,没有即兴演出,没有现场发挥,幸运的概率就变小了。
有人曾说,幸运,看起来非常偶然,其实有科学依据的。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幸运,应该多尝试新的事物,即便很微小的事物也行。比如下课后同学们去食堂吃饭,可以走另外一条路,而不是每天下课都走的那条。这些小小的偏离、改变其实会带来更多的幸运,因为我们能见到很多之前未见过的东西。
那些历史上最成功、最有创意的艺术家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他们也都不是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是创造力的敌人。”普拉托,一位意大利经济学家,提出了一条“二八定律”:“在绝大多数社会,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
这条规则也适用公司,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收入。最近,它被运用到了时间的管理上。我们可以只花20%的时间完成80%的工作。沙哈尔老师了解这条规则后,改变了他对学习的态度。他不再阅读所有的文献,不再对论文吹毛求疵,更愿意遵从“快乐原则”。比如,他很喜欢这门课,也不太难,不用太费神就可以学好,但他还是会在期末论文上花了50个小时,因为这是他很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其他不是太在乎的课程上,他只花了必需的时间去争取一个合适的分数。“我不再像以前一样,要么不学,要么学到最好。另外一门课,很有趣也不太难,期末论文我还是很认真的完成了,分数只比以前下降了一点点,因为我运用了‘二八定律’,运用20%的精力完成了80%的工作,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喜欢的事情,可以打壁球,可以吃晚餐。”
二八定律还有其他运用,比如一天的时间,我们只用了20%就完成了80%的工作,取决于我们是“上午工作”型还是“夜猫子”型。有些人,早上六七点就起床,开始工作,但是晚上一到九十点就困了。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凌晨是他们最清醒的时刻。我们每个人的最佳状态不一样,所以就不用将‘二八法则’规定死,我们要学会灵活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