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1000000021

第21章 风尘往事难回首(4)

对女子来说,犯错几乎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这个词在她们的字典里与罪孽同义。一旦犯错,或一时不慎走了邪路,就要一辈子背负这污名,甩也甩不掉,即使有意改过,或是有心正道,亦不被允许。她们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饱受凌辱的,这样才能满足强者们的变态心理。诸如妲己、褒姒、飞燕、玉环,诸如小小、师师、圆圆、如是,无一不被书写成了祸国殃民的妖物、颠倒众生的祸水。抛去这些诬枉的名声,我们能看到的无非也只是一群可怜的女子,被男子所伤害、所侮辱的悲伤往事。

潘玉良便是这样可怜又忧伤的女子。她的画笔可以绘出那样美丽的人体,可以绘出那样盎然的风景,却永远也绘不出自己的未来。即使她得到了那样多的奖章,得到了那样多的殊荣,却始终得不到故国的承认。对那个停滞的国度来说,她也只是一个画画很好的妓女罢了,就算她再出名,也摘不掉妓女的帽子。这个国度对她是没有宽容的,有的只是无尽的歧视与卑劣的中伤。

她四十余年未踏上祖国的土地,最终客死异乡,埋骨法国。

(一)

潘玉良身世之凄惨恐怕连上帝也不忍直视,观其身世,便觉得似乎世间所有苦难都聚成一团向她砸来:一岁时丧父,两岁时姐姐病死,八岁时母亲因操劳过度而亡,把她托付给舅舅,谁想舅舅人面兽心,待她年及豆蔻,竟将她卖到青楼,换了大洋和烟土。她的童年竟是如此度过,全无半分快乐,净是悲伤。

她先是给人做烧火丫头,后因歌喉尚好,被逼去卖艺,误打误撞,倒小有名气。但谁知这小小的名气,竟成了她一生的罪孽,即使头发花白,几十年度过,也洗不尽这妓女的名号。就算她忘了这件事,也有人会记得,也会有人会翻出旧账,指指点点,把卑劣的矛头刺进她的心脏,人性之恶,竟至如斯。

总算上天可怜她,看不过她的凄苦,在给了她万分的不幸之后,赐给了她一分幸运。好在,她用手接住了。

潘赞化刚被任命为芜湖海关监督,自然有人赶紧巴结,以图减免费用。富商大贾、政府官员为其接风洗尘,还请来了在芜湖小有名气的她。宴会之上,她轻启朱唇,慢弹琵琶,一曲《卜算子》动人心弦,那一声“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凄凄切切,真情实意,着实唱到了潘赞化的心头。曲毕,他与她遂相问答。

可知是谁的一阕词?

一个恰似我的女子。

可知她的名字为何?

宋朝严蕊。

所知不少。

未曾读书。

潘赞化心里很欣赏她,也为她的身世感慨,可惜可惜,世间女子多是可怜之人;琵琶声里,有断肠之音。

夜间休息,下人来报,说是有人送来个姑娘,特来伺候。

潘赞化为人正直,顿觉受辱,扬言已睡,让她回去。突然心中一动,又拦下了下人。他已心知这姑娘极有可能是那个弹琵琶的女子,心下不忍,又对她颇有好感,遂邀她明日共游。

翌日,两人共游之时,她很是紧张,竟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反倒是潘赞化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潘赞化的绅士风度、温柔的举止让她感受到了一丝的温暖,她似乎看到了一棵救命稻草,只要抓住,就能走出命运的深渊。

她求他,让自己留下伺候,不要赶自己走。

他愕然,显然从未遇到过如此女子。细细询问过后,他愈加觉得她实在可怜,顿生怜香惜玉之心,一股保护欲油然而起。于是,他把她赎了出来,让她留在身边。

不过他毕竟是政府官员,因着她的身份,外边谣言四起,两人很是苦恼。

一日,潘赞化忽然对她说,我娶你可好。

她一时怔住,难以置信。对她来说,能留在他身边,即便做一个佣人也是好的,哪敢奢求其他。而现在,他竟然许她一段婚姻,一段爱情,毫不顾忌世人的眼光,这让她哪有拒绝的勇气。就算他已有妻室,她亦奋不顾身地投入他的胸膛。她点头,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给了他。

他们的婚礼在上海举行,来参加婚礼的却只有潘赞化的一个友人,连婚房都是友人替他们租下的,这位友人还亲自主持了婚礼并且担任了主婚人。这位友人对这场婚礼的评价甚高,也相当看好他们的婚姻,他还把这场婚礼当成了对封建势力的迎头痛击。这位友人名叫陈独秀。

(二)

婚后的两人住在上海,度过了一段“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好生活。潘赞化对她很好,不仅为她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还鼓励她读书识字,认识世界。她也很感激他,还将自己的原来的名字“张玉良”改为“潘玉良”,以宣明自己是属于他的。

潘赞化把她娶回家,不是为了当摆设,而是真正地娶了一个妻子。他有着自由民主的观念,对男女平等也是深信不疑,故此他从不限制玉良的行动,在生活中给了她莫大的自由。她也得以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

她读书写字相当用功,只是底子不好,进步很慢。不过她绘画的天赋倒是很快就显露了出来,潘赞化对她的画作惊异不已。他们有一个邻居是位画家,颇负盛名,没想到潘玉良不知怎么的,竟得以拜其为师。有了良师指导,她的进步更是神速。

陈独秀了解到了她的天分,便跟潘赞化说,与其让她在家里浪费这种才能,不如让她去专门的学校学习。潘赞化并不反对,于是,玉良生平第一次有机会能够进入学校了。而这,除了她的天分令人饱含期望,还因为她能够遇上潘赞化和陈独秀这样的好人。作为一个女子,她的好运甚至让人嫉妒。

后来,她进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而这所学校的校长正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叛徒”刘海粟。她能进入这所学校,刘海粟功莫大焉。入学考试当天,她的素描作品深得赞扬,也让她对自己的录取满怀信心。发榜那天,她在人群里站了许久,把录取名单来来回回看了几遍,可就是找不到“潘玉良”这三个字。她一时万念俱灰,失望地跑开了。教她绘画的老师前去学校质问,却被告知原来是她的出身害的。一所学校,一片让学生们追求艺术与自由的圣地,竟然会因为这种原因拒绝学生,这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老师又去见了校长,声色俱厉地驳斥学校的谬论。刘海粟了解之后,遂拿起笔,走到录取名单前,在空白处写下了“潘玉良”这个名字。如此,她才得以入学。

在学期间,她的身份始终是同学议论的焦点。甚至有的女学生扬言不愿与她同列,甚以退学相逼。好在刘海粟有爱才之心,对这些污蔑充耳不闻。他看到的只是潘玉良那挥动的画笔,还有那灵动的图画。

潘玉良也是在这里,第一次绘画人体,感受到了人体的美。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裸露的人体,她也会羞涩。画画的时候甚至不敢看模特,以致画出的画没有一丝神韵。这让好强的她颇感耻辱。于是,她竟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在屋里比照着自己的身体画了起来。渐渐地,原有的羞涩不复存在,随之产生的是对艺术的欣赏与追求。

她的画出了名,人出了名,压力也随之而来,舆论对她的歧视与污蔑也随之而来。刘海粟惜才如命,不忍让她在国内受到限制,也怕她的未来就此毁在这个国家。就推荐她去西方留学,那里是现代绘画的起源地,她在那里一定可以获得比在中国更广阔的发展。

她告诉了潘赞化自己的打算,想听听他的意见。其实,如果潘赞化不同意的话,她是不会去的,毕竟潘赞化是她生命的重心之一。不过,她了解他,知道他是不会拒绝自己的,他支持自己的追求。又因潘赞化的大夫人对她很是不好,总是找借口刁难。因此他也希望她出去学习,免得受气。于是他对她说,去吧。

得到了丈夫的首肯,她坐上了驶向自由的航船,看着蓝天碧水、飞翔的海鸥,感受着迎面的海风,听着波浪相互拍击的声响,她的心得到了巨大的解放。广阔的海洋,似乎让她看到了自由而光明的未来。

在法国的日子,她真正尝到了自由的味道。西方对艺术的宽容与支持令她得到了新生。她学法语、学绘画、学雕塑,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结识了徐悲鸿等同学,她的绘画才能也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还在画展上屡屡获奖。

但她活得却颇为清苦,初时的生活资金全由潘赞化提供,倒还好些,后来政局不稳,潘赞化也丢了官,资金也就逐渐断了。她常常饿得头昏眼花,四肢无力。若非朋友接济,恐难再撑下去。

刘海粟来法国游历,正好遇上了她。她颇为激动,刘海粟也很是高兴,最重要的是,刘海粟给了她一份工作,邀她担任学校的绘画研究室主任兼导师。

她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满心里期望做出一番事业,却根本没有看清那隐藏在阴影处的恶意。她举办的第一次画展相当成功,是在上海举办的名为“中国第一个女西画家画展”的画展,那一幅幅鲜明的图画,震动了中国画坛,向中国的画坛宣告了她的到来。

不过恶意也很快就露出了它的锋刃,向她砍去。她在家里的地位依旧没变,大夫人见了她,还是把她当作出身低微的小妾,总不无醋意地说,就算她成了学校的先生,在这个家里也别忘了身份。这让她大感屈辱,但潘赞化的左右为难也让她很是不忍。

她的画虽然得到了展出,但毕竟是对当时旧观念的强烈冲击,封建卫道士们群起而攻之,对她的画,甚至她本人多加诋毁,而她的身世也成了他们攻击的焦点。

一次画展,她的一幅画《人力壮士》饱受颂扬,她以鲜明的画面、生动的人物表达了对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不料在展会结束时,她竟发现画上贴一纸条,上面写着“妓女对嫖客的颂扬”。这句话,狠狠地砍在了她的心上,给她留下一道深深的伤口。

她回到祖国的这些年,没想到竟遭到了如此恶劣的攻击,她从未做对不起他人的事,为什么却有人要如此对她。她苦难的过去,反而成为了无可原谅的错误。这实在是不可理喻,实在是荒诞绝伦,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里的人,都太荒诞了。她再也无法忍受这个黑暗的地方,她要回到光明的地方。

再次告别了这个国家,她的心里却再没有那么多不舍,只是对不起丈夫,对不起老师、同学。但是,她一个弱女子已承受的够多了,已不想再背负下去了。余下的生命,就全部献给艺术吧。

(三)

重回欧洲的潘玉良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竟再也没有踏上那名为中华的故土,甚至连爱人的最后一面都错过,她真的是为艺术而活了。

在法国,老同学王守义倒对她颇为照顾,已经明显超出了朋友的界限。她在生活和艺术上都很受他的照顾,她作的画也有很多交由他保存。她与潘赞化还是时常通信,在信中一诉相思之苦。不过随着战争的爆发,她与潘赞化也就失去了联系,但还是时时惦念着他。

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就是王守义。他也似乎再难将自己的感情藏在心底,就在那天的塞纳河畔,向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她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也早已在心里得出了答案。她拒绝了他的爱,她告诉他,她虽然是痛苦的,但也感到了安慰,毕竟赞化和她的爱是真诚的。虽然远隔重洋,但相信总有一天,她还是要回他的身边。

王守义听罢,已是忍不住泪水,他其实早就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他本不该问的,只是实在不甘心,实在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即使是一个否定的回答。现在,他甘心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她说:“你原谅我吧。”玉良忍住了泪水,向他说:“怨我不好,惹你伤心,你恨我吧。”

了却了这桩不完美的事,她也能够专心地绘画了。她的画在西方很受欢迎,不仅在多个国家成功举办画展,她还获得了数不清的奖章。虽然如此成功,但她心里想的,始终是远方的赞化。

新中国成立后,她才又收到了赞化的信,当她捧着这封珍贵的来信时,内心是无比地激动。赞化的信一如既往地温存、絮叨,但她觉得,这已是上天莫大的恩惠了。她开始计划回国,回到他的身边,只是形势变化太快,出人意料。中国随之而起的政治风暴打破了她回家的梦想,她的恩师被打成右派,连赞化寄来的信里都三缄其口,她只得放弃了回国的计划。

当她得知赞化的死讯的时候,赞化早已去世了五年之久,自己对此事竟一无所知,连见他最后一面都成了奢望。现在,那个遥远的国度,还有什么让她牵挂的呢?

去世前不久,国内环境变得宽松,她回国的时机已到,只是,她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她躺在病床上的躯体再也无法踏上故国的土地。她只是托王守义将赞化送她的怀表和项链送给赞化的儿孙,还要他把自己的一幅自画像也带到东方,算是自己回家了。言毕,她溘然长逝。一代画魂,陨落巴黎。

直到最后,她所惦念的,也只有赞化,那个一直对她很好的男人,那个世界上最好的丈夫。

绝世名伶孟小冬:梨园女皇,氍毹上的尘梦

那一定是,绝美的风景。

那名女子,正在世界的中央。

每一步,每一息,充溢着绝妙的美,令人沉浸其中,便难以自拔。

那是孟小冬的美,孟小冬的舞台。

同类推荐
  • 任正非传

    任正非传

    任正非,一个中国商业史上无法绕开的名字,他被誉为教父级企业家,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搏杀奋斗。他和他缔造的企业一样沉稳低调,历经沉浮坎坷,却最终披荆斩棘,登上了个人意志和时代的巅峰。他早年投身军营,却未上前线杀敌,做的是基建工程兵;改革开放后,军队改制,他转业于国企,却给所在企业造成巨额亏损,最终被除名。时年43岁的他,失业、离婚、负债200万元,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带着仅有的2万余元钱,在破旧的仓库里成立了华为。然而30年后,当人们提起华为时,它已经是跻身世界五百强之列,年营业额逾8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 中国古代七大宰相就是会掌权

    中国古代七大宰相就是会掌权

    从秦代至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案可查的宰相共有一千多位,本书从中精选出了七位,多方位、多视角地向读者介绍了他们治国安邦的智慧。全书以自秦至清的朝代先后为序,每代的宰相也以任职先后为序,一相一传。每篇小传的内容包括宰相的家庭情况、政务作为、性格嗜好、趣闻轶事以及死亡原因等,均基于史实,以政事为主,兼及经济、文化、生活,熔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炉,希望能为现代人的修身明志与施展抱负起到一定的借鉴、启示作用。
  • 我所知道的张学良

    我所知道的张学良

    本书曾于2003年1月初版。全书以弥足珍贵的“三亲”(亲历、亲见、亲闻)史料,记述了张作霖统治时期、西安事变前后、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审判前后和张学良被软禁等各个时期的张学良将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对研究张学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鲁豫有约之财智过人

    鲁豫有约之财智过人

    此书收录了10个在经济领域创造财富神话的人物,这里面包括财富的弄潮者李彦宏、张朝阳——他们正在以一种更成熟的姿态成长自己,修成正果。还有正在崛起的新贵江南春及一群家业继承人——这批新生的力量,可能会集体性成长为社会的主力军。更有一批像杨百万这样的创富草根——他们起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凡,正在用简单、低调的方式开拓各具特色的创富之路。
  •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

    汉高祖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尽宝剑崛起于乱世,南征北战,东伐西讨,席卷天下。其间艰苦卓绝难以尽说,其中成败成失耐人寻味。《大汉天威:刘邦的草根哲学》对刘邦的权谋与智慧的评说。
热门推荐
  • 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

    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

    《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曾被誉为“美国梦的灵魂”,为人生点燃指明方向的明灯。自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自己是自己最可靠的救星。这是一部成功励志图书,《人生不设限:自己拯救自己》主要强调了一种“自助者,天助之”的个人奋斗精神,处处闪耀着作者的思想火花,睿智深刻,字字珠玑,同时又深入浅出,结合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催人奋进,能使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找到强烈的共鸣。这部书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告诉读者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每个人拥有强大的潜能,引人思考。
  • 大明王朝的复兴:弘治中兴十八年

    大明王朝的复兴:弘治中兴十八年

    本文讲述了明孝宗朱祐樘的生平以及他开创的弘治盛世。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虽然他只有三十六年的短暂生命,却造就了一个繁华灿烂的十八年盛世。这段历史夹在大明成化朝黑暗岁月与正德朝荒唐年代之间,却带给了中国人一段足够幸福与怀念的生活。明孝宗朱祐樘被称为“中兴令主”,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一批为人正直的大臣,开创了一个盛世,史称“弘治中兴”。本书追根溯源,全景式呈现明孝宗朱祐樘传奇式人生,同时讲述了如刘大夏、王恕、马文升等名臣的沉浮人生。
  • 清代琉球纪录集辑

    清代琉球纪录集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勒俄特依:彝族古典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勒俄特依:彝族古典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勒俄特依》是彝族创世史诗。流传于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勒俄特依”系彝语音译,意为“传说历史书”。《勒俄特依》包括天地演变史、开天辟地、阿俄署布、呼日唤月、支格阿龙、石尔俄特、洪水漫天地、合侯赛变等十几个部分。它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丰富的想象叙述了宇宙的变化、万物的生长、人类的起源、彝族的迁徙等等,其中也反映了彝族人民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的一些情景。史诗前一部分塑造了天神恩体谷兹和支格阿龙等艺术形像,描述了他们在创造天地万物中的神奇功绩,想象奇特。
  • 原武无端三向

    原武无端三向

    我们生于阴影之下,活在光明之中。我们不是罪恶之人,也并非正义之道。我们背负着前辈的光辉,行使着“荒谬”之事,我们并非正义,同样,也不是什么罪孽!我们是绝境处的草芥,即使经历千万次死亡!也无法磨灭我们的意志!(在读此书之前,希望各位朋友能去了解一下《虐杀原形》,便于理解本书某些设定)(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别忘了加订阅。群号:853597967,542573517)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好的爱情:致青春

    最好的爱情:致青春

    大三那年,周小伶原本还算秀气的脸冒了密密麻麻的青春嘎巴痘,于是一心对付自己这张试验田,试验的结果是最喜欢的男生许海亮跟一个没痘的女生好上了,于是原来被追的周小伶开始发奋倒追,偷偷地带早餐放许海亮的抽屉,但是,这一切似乎都没什么改善,直至有一天许海亮打球时摔地上,碎了几颗门牙,然后陪着他去医院,遇到了在医院实习的朋友哥哥张小杰,张小杰挺喜欢周小伶的,开始追求她,好久没人追的周小伶自然心花怒放,俩人就谈成了恋爱,而许海亮此时又开始觉得周小拎的好,毕业之后,死活留在她所在的城市。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魔尊降世:废材逆天三小姐

    魔尊降世:废材逆天三小姐

    (已完结)她,欧阳世家三小姐,玄天大陆最有名的废物,遭嫡姐和未婚夫诬陷毁清白,命悬黄泉。她,万千年前魔界至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大战天帝被封印凤凰山,苏醒之日撕裂时空,一朝穿越,换身欧阳家三小姐.废材变天才,一挥手一票男友,只是什么时候惹了这么一个男人!娘子,本尊就是你的人了,可要负责哦。这丫从哪里冒出来的,虽然长得帅点,算个美男吧!可似乎不太适合她胃口,被他直接扛回家造猴子,皆大欢喜。特地创了一个小小的群,有意者来:364671033^_^
  • 艺术导论

    艺术导论

    本书在对艺术的本源问题、活动系统、家族谱系、文化维度、发展流变的概述过程中,作者以历史梳理与逻辑建构相结合的写作原则,力图充分呈现艺术的历史性、复杂性及其对当下的启迪价值。从中生发的诸如“艺术是人生匮乏的陌生化体验及其表达”、“艺术的开放性与家族相似”、“人生艺术化与艺术人生化的统一”、“‘进步’与‘终结’同样虚妄”等观点,将读者对艺术之谜的追问推向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