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3700000009

第9章 《左传》的时代特征与思想倾向(2)

季梁乃随国之贤者,他说这一番话的背景是:楚武王侵随,故意以羸师诱随人。随侯不知是计,欲发兵追击楚军,季梁乃极力劝阻。季梁在这段话中的意思是,小国欲抵御大国,要做到“道”、“忠”、“信”。所谓“道”,是忠于民而信于神;所谓“忠”,是上思利民;所谓“信”,是祝史真实地报告民的情况。这三个条件的中心都是一个“民”字。季梁提出“民,神之主,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的口号,重在于把人(即民)从天道神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是对商、周以来天、神与民、人之间主宰与被主宰、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来了个大颠倒。在春秋初期,“神”当然还不可能被完全否定,但已退为次位,民已居神之上。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突破。季梁提出“敬神保民”,其实质是借“敬神”来推扩他的“保民”理论。敬神告神,都离不开民力、民和、民心;只有民力普存、民和年丰、民无违心,才能信于神,得到神的福佑。可见敬神只是个幌子,保民才是实质。季梁谏止随侯避免与楚国交锋,不是从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上来阐述其利害关系,而是用“成民保国”、“成民取胜”的理论从哲学观念的高度说服随侯。这与鲁庄公十年“曹刿论战”思想是一致的。《左传》作者随后记道:“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修政”即在于加强保民养民,其结果是楚人再不敢打随国的主意,说明“民本思想”的巨大威力。季梁的思想,在春秋时期颇具代表性。

《左传》中“民”的概念,广泛用于各种范畴的统治对象,包括当时的奴隶和平民以及统治阶级下层在内的广大群众。

从《左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统治者已明确认识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郑国的共叔段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大夫公子吕请郑庄公早日除之,“无生民心”(隐公元年)。晋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重耳“怒,欲鞭之”。大夫子犯却说,此乃“天赐也”(僖公二十三年)。这种对“野人”(即乡人)态度的转变,不仅在于“野人与之块”暗示着可以得土地的吉兆,也同对“民”的重视的时代思潮有关。民心的向背是统治者治国和巩固君位的重要条件,失民心者必失位亡身,这样的例子在《左传》中比比皆是。在梁国: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民罢而弗堪,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僖公十九年)

梁伯疲民以逞,民不堪命,终于鱼烂而亡。所以“三传”皆云:“梁亡,自亡也。”(僖公十九年)楚灵王“汰侈”,城陈、蔡、不羹,大兴土木之役,加上连年征战,人民疲惫,最后弄得“众怒不可犯也”,自缢身亡。(昭公十三年)

正因为“民”对于君国统治和维持君位已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贤君视民之利,高于君之利、国之利。《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邾文公是个开明的国君,已明确“苟利于民,则君之利亦随之”的道理。天命在于养民,民有利,君之寿命亦在次要,这确是难能可贵的。民如此重要,所以春秋时期一些开明统治者对使“民不堪命”、“民弗堪也”的沉重剥削采取了一些宽缓政策,通过“抚民”、“利民”、“息民”等措施而获取民心。鲁国的季孙氏从季文子到季武子、季平子,三世执鲁政,就是因为采取了一些利民措施而“得其民”。相反的,鲁昭公因失尽民心,被驱逐出境。晋太史墨对昭公被逐评论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主所知也。”(昭公三十二年)昭公被逐,公室衰弱,季氏执政,政权下移,其根本原因,在于民心的归属。所以,《左传》作者借乐祁之口说:无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国君是以镇抚其民。《诗》曰:“人之云亡,心之忧矣。”鲁君失民矣,焉得逞其志?(昭公二十五年)

乐祁的话,当然代表了作者自身的思想倾向。这一类的例子在《左传》中还有许多,如齐景公“弃其民”,“民三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齐国刑罚苛重,“国之诸市,履贱踊贵。”而陈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民“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齐其为陈氏矣。”(昭公三年)政权的争夺转化为民心的获取。晋文公、晋悼公、卫文公,皆因得“民”而得政;反之,晋灵公、卫懿公、宋殇公等,或因“君使民慢”,或因“役使其民”而“民不堪命”以致失位亡身。作者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

民心向背,得民与否,也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关系到霸业的兴衰。庄公十年,齐、鲁长勺之战时,曹刿与鲁庄公论战,所坚持的就是施惠于民、得民心支持而战的思想(参见第五章第一节)。晋文公“入而教其民”,“入务利民”,又“示民以信”,“教民以礼”,使“民听不惑”,经过多年的利民教民的国力积累,“一战而霸”。楚庄王治民有方,“民不罢劳,君无怨”,“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因此邲地一战取胜。吴王阖庐“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吴国称霸一时。这些都显示了“民”在争霸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民本思想是春秋时期思想大解放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由殷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自春秋中期以后,有关“保民”、“爱民”、“得民”、“恤民”、“成民”、“抚民”、“利民”的论述越来越多,说明民本思想越来越为统治者和进步思想家所重视。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孟子·尽心下》),赵威后打出“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的旗帜,(《战国策·齐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则将民本思想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崇礼思想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诸侯僭越,臣下犯上,礼制的一统天下被打破,各种“非礼”的思想盛行一时。但是,春秋又是一个重视礼的时代。这似乎是一个甚为矛盾的现象。其原因,即在于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一部分思想家尤其是儒家致力于复兴与强化礼制有关。这之中,也包括《左传》的作者。《左传》中论“礼”的频率相当高。杨伯峻先生说:“春秋时代重视‘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却很少讲‘仁’。我把《左传》‘礼’字统计一下,一共讲了四百六十二次;另外还有‘礼食’一次,‘礼书’、‘礼经’各一次,‘礼秩’一次,‘礼义’三次。但讲‘仁’不过三十三次,少于讲‘礼’的至四百二十九次之多。并且把礼提到最高地位。”(杨伯峻《论语译注》页十六)《左传》一书中,作者为礼的复兴大声疾呼,特别强调对礼制的强化,表现出鲜明的复礼崇礼倾向。

礼的最早的表现形式是祭祀——对天地自然的祭祀和对鬼神祖先的祭祀。凡礼,“莫重于祭”(《礼记·祭统》)。诚如杜国庠先生所说:“春秋所记,即位、出境、朝聘、会盟、田猎、城筑、嫁娶,乃至出奔、生卒等等事项,几乎没有和祭祀无关的。”(《杜国庠文集》页二百七十四)《左传》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成公十三年)所以对祭祀以及祭祀中的繁文缛节记载得特别详细。例如: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隐公元年)

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桓公二年)

治兵于庙,礼也。(庄公八年)

等等。在周人的观念中,丧葬祭祀等仪节就是礼的体现。诸侯每有大事,均需到祖庙告祭,听取神灵的启示,祈求祖先的福佑。所以《左传》对天子、诸侯间的婚娶丧葬、祭天敬祖等礼仪记载不厌其详。杜预《春秋释例》云:《左传》“以《周礼》为本,诸称凡以发例者,皆周公之旧制者也。”《周礼·春官·大宗伯》将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后代礼学家都沿袭此种分法。宋代张大亨作《春秋五礼例宗》,干脆取《春秋》经传中有关事例,分属吉、凶、军、宾、嘉五礼,以明《春秋左传》中的礼制体例。祭祀是头等大事。主祭者,也是政权的拥有者。卫献公为求返回卫国,宁可让宁氏执政,却不愿放弃祭祀之权,所谓“政由宁氏,祭则寡人”(襄公二十六年),原因即在于此。

礼是用来制约人的行动的,它调节着人的主观欲求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能够维持人类社会存在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礼一开始就是为适应社会稳态结构的需求而产生的。周代是个阶级社会,礼的本质首先在于维护等级制度。面对春秋时期层出不穷的诸侯僭越、下臣非礼的现象,左氏特别重视对等级名分的维护。如宣公十二年晋随武子(士会)曰: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

强调的便是贵贱等级的区分。襄公三十一年,北宫文子即认为,礼仪之本,在于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内外、大小”。对名分等级的僭越莫过于楚庄王了。《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王孙满为周定王慰劳楚庄王,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焉”,流露出觊觎王位的野心。王孙满很严肃地告诉他:要称霸天下,“在德不在鼎”。并且详细地申说德的重要。一番话,使得楚庄王收敛其“问鼎”的无礼野心(宣公三年)。名分等级的僭越,又常体现在礼数的僭越上。《左传》中“礼也”、“非礼也”的记载相当多。上自国之大事、外交往来,下至宗庙中的布饰定制、生活起居,都有关于礼制标准规范的详细记载。

《左传》对于礼的论述有一个重要的发展,就是给予理论上的论证,使礼从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规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首先,在《左传》中礼的功用被提高到治国的根本大纲的高度,如其所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隐公十一年)

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昭公五年)

礼,王之大经也。(昭公十五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昭公二十五年)

经国家、定社稷、守其国,无不依礼而行,礼,已经成为治国方略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点,与孔子所说的“为国以礼”的思想是一致的(见《论语·先进》)。只是受到当时新思潮的影响,礼之中已融进了民本思想的内容。而且,礼还可以拯救国之危亡。齐景公哀叹陈氏坐大,将取姜氏而代齐时,晏子对曰:“唯礼可以已之。”晏子认为,陈氏坐大的关键,在于超越了礼的规定而滥施于民,因此获取了民的支持,由是构成了对齐国公室的威胁。因此必须以礼加以限制。故晏子论曰:在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昭公二十六年)

士农工商以至卿大夫皆依礼而行,各不超越名分,各守其职,则陈氏亦无由坐大矣。

另一方面,对于礼的内在规定性,《左传》也作了具体的简述。如前所举,晏子在论述礼可以阻止陈氏代齐之后,又阐述了礼的具体内涵: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昭公二十六年)

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明确了以等级名分为内容的礼的本质;共(恭)、慈、孝、友,又规定了礼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关于礼的内容,鲁国的臧哀伯也有一段具体的论述。桓公二年,宋华父督弑宋殇公,并将郜之大鼎赂鲁桓公,桓公纳郜鼎于太庙,作者谓之“非礼也”,并记载臧哀伯的谏辞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纮、,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桓公二年)

同类推荐
  • 绵州神游

    绵州神游

    详细描述了四川省绵阳市人文历史状况,为了解绵阳提供详尽资料。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 舌尖上的西北

    舌尖上的西北

    本书“陕西小吃小识录”这一章节,其中包括了数十种著名陕西小吃的风味特色、历史由来、制作技艺和逸闻趣事种种,风格犹如古人笔记体美文,文字凝练,内容丰富。读来妙趣横生,悦目赏心。第3至19章节是贾平凹先生散文中涉及到陕西各地食文化的精彩篇章。其中有贾平凹对故乡美食的回味,对其行迹所至的陕西各地美食的精彩描述,虽然笔墨不多,但已是色香味具出,令人神往。第20至27章节的题材上则是一种放大的对食文化的解读,但凡入口品食者如烟、茶等等都算入其中,这些文章更有一种对食文化形而上的阐释,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空灵博大,韵味悠长。
  • 论语读人

    论语读人

    江苏名师黄厚江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对《论语》进行了极有见地的诠释和解读,为阅读《论语》这部经典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和全新的解读方式。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圣人本心。以常人的眼光,从九个不同具体角度解读孔子,圣人既不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伟人形象,又具有常人的可亲可爱之处。第二辑:十哲风德。尽显孔门弟子十位最为杰出者的风范德行。第三辑:贤人俊采。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展示孔门“七十二贤”中代表人物的风采气度。二十一个人物,音容犹在,个性鲜明。作者把《论语》读成传记,把文化经典读成故事。全书选取《论语》经典篇章,准确译注,合理描写;既有学术价值,又无学究气味;既轻松有趣,又耐人寻味。
  • 莫一大王:壮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莫一大王:壮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是壮族民间叙事诗,是关于传奇性人物莫一的神话传说故事。“莫一大王”故事有不少流传版本,我们选取的是河池市民族事务局编的版本,主要整理人为罗健民先生。“莫一大王”被北部壮族地区的群众作为神灵敬奉。他出生时奇异而被视为妖异,具有英雄出世即不凡的传奇色彩,他具有天赋奇异本领,能一箭射到皇帝宝座,能将锁链挣断,能变化身形,躲过一切灾难。他勇敢机智,智斗奸臣,为百姓除害。他具有王者气魄,可以竹鞭赶山,竹节育兵,但最终被国王嫉恨,为保护乡民而牺牲,铸成英雄悲剧的命运。他的形象集中体现着坚韧顽强的壮族民族性格。
热门推荐
  • 殿下无赖:贪玩小小妃

    殿下无赖:贪玩小小妃

    天!那个四处勾搭,惹事生非,男女通吃的丞相府小少爷居然是个女儿身?!尊贵腹黑的皇子殿下为争个女人,在妓院跟“少爷”大打出手,二人不小心打出爱的火花?!得知宝贝女儿被掳进皇宫,丞相爹爹连夜赶至救人,却遭到皇子殿下拒绝:“大人丢了儿子,为何找本宫要女儿?”
  • 前汉纪

    前汉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er Prairie Knight

    Her Prairie Knigh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天漫步

    诸天漫步

    我领略过大唐盛世,风华无限。也感受过大明江湖,步步杀机。未来也许危险,也许精彩,但我总会一步一步走下去。
  • 云志的美好时光

    云志的美好时光

    故事讲述了阎云志和女神秋红的隔空爱恋,做校园文学社编辑的他获得秋红的一张古典玉照并作为校刊的封面发布。不知情的冯燕青以为阎云志赏识她的文采,不慎引起误会轰动校园。这场轰轰烈烈的友情没有持续多久不欢而散,不甘心的她一路纠缠阎云志。高中毕业之后牛犇深爱痴情女冯燕青,经阎云志介绍两人走到一起。阎云志和同舍哥们追秋红而不得,随着相继离开校园断绝关心。空窗期的他喜欢钟莉莎,同情转化成爱情。上大学之后他无视同学付丽莹的软磨硬泡,依然去打工为钟莉莎筹集学费。一路上遇到各色女人,他都不为所动。孰料钟莉莎毕业选择了师兄,师兄也帮她还阎云志的人情。阎云志伤心欲绝开始网恋,遇到杨梦婷还决意托梦春城。由于生活习惯不同,两人没能走到一起。伤心的他忽然决定看看故人,此时的付丽莹已经经营起自己的整形医院;回到重庆,谢蓉蓉早已再婚,那段姐弟恋消失无踪。此时他发奋图强,回到老家随阳拿着父亲给的钱开启创业之路。后来成为随阳成功人士。此时的海归秋红入选家乡千人计划,两人相遇,两人能否走到一起?我们拭目以待。
  • 我变成了鲲

    我变成了鲲

    这是灵气复苏的故事。噬人的鬼怪,妖魔在昏暗的路灯下悄然来到你的身后,噬人的大口轻易将你吞噬。神话因灵气而复苏,东西方神话争锋,踏碎凌霄的猴王在天国肆掠。太阳神的传承者被后羿传承者一箭爆了菊花。面对这大争之世,李松偶获神鲲传承,走上了一条吞噬升级的道路。吞噬鬼气,领悟神通【幽冥鬼火】
  • 一朵时光轻流年

    一朵时光轻流年

    原本是童星的阎小朵,在十八岁以后竟然从白天鹅变回了丑小鸭,可爱喜人的模样最终被时间消磨成一张柿饼脸。不过生活还是愈加的不幸,她高考失利,本就不爱学习的她混迹在各个剧组跑龙套,套近乎,做一切还和原来沾边的事,她有一颗清傲的心,源于幼时的骄傲。在狼狈中,竟然偶遇了曾与他幼年一起主持电台的童星顾诺一,顾诺一亦如既往的干净帅气,还有不变得人气。阎小朵为了再次重回荧屏,便不断的靠近顾诺一。在此间,阎小朵认识了旅居画家。缘分从那张很丑的肖像画开始,但何逐的身份却又令她迷惑不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栾城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栾城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栾城,三苏祖籍,冀中形胜,2014年撤县设区,坐襟省会南门。栾城自然条件优越,生态观光农业发达,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城镇、全国园林县城和全国卫生县城称号。本书以史料为依据,以时间为顺序,介绍栾城的建制沿革、地情风貌、乡贤事迹等,展示了古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示了新栾城的欣欣向荣。
  • 丧尸惊魂:Z因子病毒系列之三

    丧尸惊魂:Z因子病毒系列之三

    就在杰克·克朗上校和本杰明·利伯博士通力合作、试图稳定局势的期间,引起丧尸爆发的Z因子病毒依然在迅速蔓延。三百英里之外,一位少女及其父亲正与丧尸殊死搏斗,情况十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