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1900000010

第10章 江南城市与人(5)

有时家乡苏州来了亲友,他们总是提着虾子酱油啦,玫瑰丝炒瓜子啦,各种土产,毕恭毕敬,轻声慢语。而一般总是有所求而来,或是借钱办喜事,或是带着儿子“寻生意”(求职);或虽无所求,仅为问候,但属“感情投资”,为今后有所求做好铺垫,以免“无事不登三宝殿”之嫌。

当然,广东人在上海江南人的心目中也非一成不变。解放以后,有相当一段时间,广东人贬值了。种种政治运动把拔尖的广东人搞得蔫头蔫脑,失去了当年的傲气。直到改革开放,广东人在市场经济化过程中先走了一步,上海的有些江南小姐,又对广东人显出了温柔。记得80年代初来了个广东亲戚,带着一个照相机,说是可以拍彩色照片。而在当时的上海拍彩照属于高消费。隔壁邻居的一位小姐虽与他素不相识,却表现了“见面熟”的本领,那位亲戚当然不愿显得小气,带着这位小姐到公园里去拍了不少照片。照片洗印出来之后,这位小姐拿着照片给朋友看,不断强调:“广东人搭(替)我拍的!”颇有沾了仙气的自得之色。

牢固的江南基因

应该说,上海的江南人对于江南人以外的上海人,如上海广东人,上海山东人……态度比较复杂。羡慕他们的财力,在乎他们的势力,却又挑剔他们日常生活很不考究的毛病。而他们万变不离其宗,在日常生活中谨守江南风范,把江南人的生活方式当作至高无上的生活经典。

上海江南人的服装,毫不夸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它具有牢固的江南传统:精细、考究;不像有些地方的人虽皆有爱美之心,也有追求时尚之风,一般八九不离十、大致不差,往身上一套也就行了。而上海的江南人则不同,不仅注意面料、款式,还特别讲究合身,讲究显示个人的特点。以往人口不像现在这么多的时候,稍有身份的人家有把裁缝请到家里来量尺寸的惯例,只要顾客说哪里还差这么一点点,裁缝的反应是二话不说,改;甚至一改再改,改到满意为止。

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对上门的裁缝就有了印象。我记得常来的是一位姓缪的裁缝。腋下夹着一大块折叠整齐的白布,里面包着硬尺、软尺和样本,外婆、母亲把布料交给他,关照着她们的要求,他一面听着,一面量着布料,还时不时提出种种建议,供你参考和选择。方案商定之后,他仔仔细细地替你量身。过了几天,还是那块白布包着做好的衣服给你送上门来,让你试穿,让你“评头品足”,如有不满意的地方,他会说:“很快给你改好。”如果一试就成,他也不掩饰自得之意。我记得时不时的,他还会带点小礼品来,譬如添丁了,他会带几个染红的鸡蛋,他老家来人了,他会带几块咸鱼,这大概也算一种感情投资的方式吧。

上海江南人在服装上既保持江南精细、考究的传统,却并不保守。可说是兼包并容的。旗袍的发源地当然是满族旗人,西装的发源地顾名思义是西方,到了上海的江南人手中则有所吸收,却也融合了固有的江南传统,而更有所发展。宁波裁缝,苏州、常州的裁缝把西装、旗袍做到了“独领风骚”的地步。我记得“亨生”、“培罗蒙”、“鸿翔”这样的名店都是上海的江南人经营的。

上海江南人的服装首先征服了在上海的江南以外的人,他们的服装不可抵挡地向上海江南人靠拢。广东人中最时髦的那部分人,在上海穿的衣服实际上是上海江南人制作的。而在上海的第二、第三代之后的广东人更是完全江南化了。我没听说在上海有什么广东裁缝是很有名气的。由于上海江南人又有兼包并容前提下的创新,他们制作的服装走出上海首先在江南大地普及,北面的苏、锡、常,南面的杭、嘉、湖,对上海江南人的服装向来紧追不舍。

影响也遍及全国。50年代,北京少有新潮一点的时装店,有一家上海江南人经营的时装店率先迁入北京,在北京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轰动。一位女演员看中了挂在橱窗里的一件,售货员告诉她这个品种已经售完,她则要求试穿一下。售货员同意了,而她一穿上就马上付钱,怎么也不肯脱下来了,此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80年代以来,上海的经济改革远不如广东快速,广东的服装业赶了上去。广州的西湖路成了云集全国服装商人的大市场,广东看上海,变成了上海看广东。上海的江南人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半推半就接受着广东的时装。但是,到了90年代,随着上海经济改革步伐的加大,上海的江南人又在新一轮服装竞赛中大显身手。江南传统的精巧、考究在服装上与世界新潮开始了又一次的融合。

这里要说一点的是,广东的服装潮流受香港的影响较大。香港呢,是世界各国时装潮流的交汇点,快速地反映着国际时装的变化,并将世界服饰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结合起来。而在香港,上海江南人在服装业中地位显著。从40年代末开始,不少经营服装的上海江南人去香港开拓事业,不乏成功者,佼佼者。原有的江南传统服饰文化对他们进入香港的国际性大市场,准备了很高的起点。也许并非妄断,从香港传入广东的服装,不少就是香港的上海江南人的制品,80年代又打上广东的印记,输入上海。上海的江南人,像是在世界上转了一大圈,增添了很多新的色彩,又回到了上海。

上海江南人的饮食习惯,基本上是江南的。并且可以说上海是江南饮食文化集大成的地方。江南各地的饮食大体相同,共同体现鱼米之乡的特色,但又是有差异的。且不说杭州与南京有差异,就是紧靠着的苏、锡、常也有差异。譬如苏南菜放糖,而最甜的是无锡;苏南菜细致,而最细是苏州;它们又各自具有名牌食品,像常州的蟹粉小笼包子,无锡的肉骨头,苏州的卤香干等。这些江南各地的特色菜肴食品在上海汇合交流,形成上海江南人的饮食结构,并影响来自其他地方的上海居民。当然,上海人也会去尝一尝粤菜、鲁菜、川菜……还有西餐,但日常的、基本的饮食是江南的。

上海江南人是来自江南各地闯世界的人物,面对竞争使他们更具经济头脑,精于计算,所以上海江南人特别是中下层,在饮食上比江南各地显得更加节省。把昨日的剩饭变成泡饭,就着几根萝卜干,就是一顿不错的早餐。这并非只是穷人的早餐。我的外婆一辈子就喜欢这样的早餐。如果你去江南的乡镇要一份走油肉可能端上来是一大碗,到了上海就会是一浅盘。他们说:“少吃多滋味啊!”

上海是寸金地,居住空间十分狭小,所以《七十二家房客》《上海屋檐下》这样的戏,只能产生在上海。《上海屋檐下》写一个农村老爹以为儿子在上海发了财,匆匆从农村赶来却只能和儿孙挤在一间亭子间里。在这幢楼里住的比较奢华的是一个妓女,却也只是一间前楼向阳的房间。在上海,房子小不一定属于穷困户。

江南人到了上海,居住条件较之原籍的老屋有很大的差别,空间大大地缩小。但这并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居住习惯,那就是水乡人尚整齐、爱干净。一间小小的房子也百般侍弄,搞得“生清”。所以在上海,有些房子的外观不怎么样,里面却清清爽爽,十分别致。“螺蛳壳里做道场”这句话,在上海江南人中最为流行。

当然,近几年上海的居住条件大为改观,人均居住面积正在扩大。上海江南人的水乡习惯——尚整齐,爱清洁——却不会变,说得更准确一些,要加上个“更”字,变得更尚整齐,更爱清洁。“螺蛳壳里”尚且要“做道场”,条件好了,“做道场”的劲儿自然是更足了。

上海,无论如何,还是江南的上海。

注释[1]选自《江南味道》,海南国际出版社1999年版。作者毓钟,本名沈敏特,江苏苏州人。学者,著有评论集《春闹集》等。

徽州

徽州的最佳观察点,在山上。万山丛中一徽州。无山,无徽。山,最能显示高度。常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在徽州,像黄山一样吸引人的,是那里的人文风景。这二十余年来,徽州突然从万山丛中冒出来,像出土文物似的吸引了人们的双目。老街,老房子,老牌坊,老宗祠,老酒,老戏,老家谱,老文书,老雕花,老版画……一时徽州万物皆老。老便是好。徽商、徽学、徽戏、徽人,被人们从历史的尘埃中发掘出来,光耀一时。有人说,徽商是中国近代商业的绝唱。有人说,徽学,继“敦煌学”、“藏学”之后,是中国第三大地方学。有人说,“四大徽班”进京,是中国近代“国剧”——京剧得以生育的重大事件。有人说,有几位徽州人(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黄宾虹……),无须刮垢磨光,便是国宝。

徽州,以它的“老”,它的山,它的高,给江南争了光。

斜阳残照徽州梦[1]

王振忠

深秋时节,汽车颠簸在皖南的低山丘陵间。窗外,清晨的雾色恍若淡薄的轻纱,透着寂静的朦胧……

这是通往黟县西递村的道路,山间小道蜿蜒曲折、坎坷不平。真的难以想象,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古代,徽州人外出究竟曾经历了怎么样的艰难!

徽州,亦称新安,地处万山之中,在古代,徽州人外出,通常只能沿着山间的羊肠小道,动辄走上十几里、几十里路。故而,走惯了山间鸟道的徽州人,在平地上也往往安步当车。清儒顾炎武在《肇域志》中曾经谈到,一些徽州人“短褐至骭,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徒步跋涉数千里晋京赶考,“而吝舆马之费”,旁人一打听,原来家中都是拥赀千万的巨富。这在其他地区的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对徽州人而言,却实在是一种习惯成自然。

同车的一位黟县农妇告诉我,她家每人仅有五六分地,而怀中的那位三岁男童则因“生也晚”而已无地可分。在历史上,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田园”的说法。由于地狭人稠,本地每年生产的粮食仅能维持三个月左右的口粮。因此,徽州人颇像希罗多德笔下的希腊民族,“一生下来就是由贫穷哺育的”。为了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他们不得不向外拓展,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就这样,大批的徽州人怀揣几两碎银,夹着《士商要览》、《天下路程图引》,呼朋引类地外出经商,以至于“无徽不成镇”的俗谚在长江沿线尽人皆知。

在生意场上,徽州人生性俭朴,吃苦耐劳,又善于经营,所以“徽州算盘”的名气蜚声远近。各地的盐业、典当、木材、粮食、茶叶和海外贸易等许多行业,都被徽州人所垄断。其中,盐、当、木商人号称“闭关时代三大商”,获利最巨。

由于无远弗届,见识多广,徽州人的性格特征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徽俗多行贾,矜富壮,子弟裘马庐食,辐辏四方之美好以为奇快。”(汤宾尹《睡庵集》卷二三)富裕的徽商以深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将当时全国各地最精致的东西都带回到了徽州本土。反映在皖南的传统村落中,就表现为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单体民居,在质量和艺术水准上均属上乘。

记得从前在旧书摊上曾看过一本书,书名一时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是乾隆刚刚龙驭宾天,才亲政的嘉庆皇帝就查抄了权臣和坤的家产。在抄家清单上,赫然列有“徽式新屋一所七进,共六百二十间”。当时并不清楚“徽式新屋”究竟指的是什么,只知道那该是一种相当时髦的居住形式。后来见到清人钱泳的一个说法: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此苏、杭之工匠断断不能也。(《履园丛话》卷十二)

在清代,扬州是大批徽州盐商麇居之地,民居建筑“结构曲如才子笔”,主要就反映了徽派的风格。这种风格不仅在总体创意上,而且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中均颇具特色。以后者言之,最为突出的就表现为徽派建筑中的精雕细刻。钱泳曾指出:“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在“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徽州匠师手下,不论是清新淡雅的砖雕,华美姿丰的木雕,还是浑厚潇洒的石雕,无不巧夺天工。从这些著名的“徽州三雕”中,人们不难看出“徽派版画”和“新安画派”的艺术根基,更不难看出徽商是如何凭借着巨大的财力,用最为精美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徽州文化的独特内涵。

在明清徽州的一府六县中,黟县是个山陬水滨的荒僻小县,经商风气迟至清初方才蔚然成风,但却出过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据说,胡贯三是西递胡氏二十世祖,他曾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各大商埠中经营了几十家的典当铺和钱庄,资产折合白银数百万两,聚族而居的西递村正是因为胡贯三的原因而臻于极盛。西递的宅院最多时曾达六百幢,有两条大街,九十九条小巷,烟火人丁相当繁盛。迄至今日,虽然历经了一百余年的世事沧桑,仍然保留有明清民居三百余幢,其中,保存完好的多达一百二十四幢。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鱗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青石板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

同类推荐
  • 汉学研究新视野

    汉学研究新视野

    著名汉学家顾彬教授以丰富的外文资料、融贯中西的学识,对近年来德语、英语世界所出版的汉学新书中所涉及的新译本、新材料、新观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其中绝大多数的材料都是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来。同时,他也对中西文化在文、史、哲等领域的异同进行了深入探讨。材料新颖别致,分析鞭辟入里,是了解西方汉学界学术前沿的最佳捷径。
  •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由齐心所著,本书将庙会归纳为: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令与庙会、山与庙会、海与庙会、风俗与庙会,以每一个庙会的个案为主,从中按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细化的归纳整理,进而展现其千姿百态的庙会民情风俗。本书不以纯学术理论去原则性笼统地对庙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与论证,而是有选择地对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庙会活动进行解说。由于庙会风俗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其内容又极为丰富多彩,所以了解庙会文化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在庙会活动中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从而深入群众地真正实现移风易俗,为今日在各地举办繁荣发展之庙会提供借鉴。
  • 趣谈逻辑

    趣谈逻辑

    本书希望通过趣谈逻辑,带领青少年进入中华文化的智慧天地,初步了解逻辑知识,培养逻辑思维。逻辑理论比较抽象,但编者在编纂过程中,力求做到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悦中阅读。
  •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浩浩五千年,哪怕是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都弥足珍贵,因为他们的存在就代表了历史的诉说。西安碑林及城墙由来已久,碑林所展现的建筑风格及碑上的篆刻文字讲述了哪段历史?城墙与护城河、吊桥、箭楼、角楼等又有何关系?碑林与城墙的现状又如何?在本书中读者都可以找到答案。
  • 全新《孙子兵法》演绎

    全新《孙子兵法》演绎

    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段落划分,不同的框架结构,足以编排出无以计数种不同句读方式的《孙子兵法》版本。
热门推荐
  • 致命绑架

    致命绑架

    北美销售百万册!亚马逊年度爆款悬疑惊悚小说!一部让人背脊发寒的小说,挑战你神经官能的承受力!午夜梦回,常会被噩梦惊醒。莉齐耗费了十四年的精力和时间,却始终走不出那次绑架案给她带来的巨大精神创伤。遗憾的是,她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了……恶毒的邪灵隐藏在阴暗的角落里窥视着莉齐的生活,死亡的阴影正不断逼近。十四年前的变态绑架杀人犯“蜘蛛侠”卷土重来,这次莉齐将如何应对?作为十四年前连环绑架杀人案的唯一幸存者,莉齐是否仍然会被幸运之神眷顾。
  • 艰难备孕

    艰难备孕

    【已出版】于静嫁给了凤凰男顾家辉。顾家辉终于当上了企业老板小有成就,于静也在集团公司当了HR主管。可是烦恼却悄然而至。结婚三年,未得一子。于静急了,努力备孕。正在这时,丈夫的外甥女俞春来了,从此,于静家里再无宁日。他的秘书肖珊通过俞春了解到,因此找到了鸠占鹊巢的捷径,对顾家辉进行了疯狂的追求。
  •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中统组织的历史沿革、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介绍其核心人物,描述它对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对中共组织的破坏、渗透活动。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采用全新的历史叙述风格。
  • 明末之君临天下

    明末之君临天下

    1643年的深冬,北方流贼肆虐,鞑虏铁骑无人可挡,整个大明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风雨飘摇的大明即将迎来它的末日。就在这一年,朱志明穿越明末,附身在大明永历帝朱由榔身上,由此拉开了一场驱除鞑虏、兴办工业、发展科技,带领大明重新走上世界之巅的大幕。
  • 快穿之自由之路

    快穿之自由之路

    无cp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故事。想要自由,那就要有相应的能力。这是一个意外得到快穿机遇,一路上为了生命与自由,艰难求生,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最终获得自由的故事!
  • 花开荼靡

    花开荼靡

    宋海:“清欢,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真的什么样的人配什么样的人,她才是和我相配的那个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死对头TA是个幼稚鬼

    死对头TA是个幼稚鬼

    天界有两大恶霸(划掉)势力,终日相对,据说两大头头针尖对麦芒,据说他们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据说……然,在某日大打一架,被不靠谱的天主双双罚下不同位面做“媒婆”后,一切似乎有点不一样了……凌今非:闭嘴你个幼稚鬼!蒲昔比:你才幼稚!你最幼稚!天主老头:哈哈哈,莫伤和气莫伤和气,相亲相……凌今非&蒲昔比:你闭嘴!!小甜饼1v1强强双洁考究党勿入男主凌今非,女主蒲昔比欢迎点击收获各种真香~
  •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郝朴宁教授领衔的“现代影视艺术研究团队”学术研究的成果之一。教材借鉴了众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采写经验,众多广播电视媒体组织和部门的新闻工作者,以其辛勤的工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和研究的案例。写作的过程中也从各种版本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和教材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并听取了兄弟院校教授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课程同仁们的中肯建议。
  •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FBI教你的23堂谈判课

    如果你想在商场上取得更好的交易条件,如果你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权,如果你想让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更融洽,本书教给你的谈判技巧,能给你超乎想象的优势!本书还教你终极版心理测谎战术,从公事到私事、从随意的交谈到严正的谈判,教你巧妙破解骗局、做出正确决定,成为人际沟通常胜军!
  •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社会主义是在探索中向前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俄国士月革命的胜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六个时间段,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不能把不同时间段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