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9400000003

第3章 把“告诉孩子你真棒”落到实处

卢勤老师的《告诉孩子你真棒》一书,大家都很熟悉了,《北京晚报》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正值芳龄的美丽女孩小雨和许多中国孩子一样,是在父母的批评中长大的。小的时候,母亲对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没有某某漂亮”。这个某某通常是邻居或学校里的某个同龄小姑娘。女大十八变,长大后的小雨出落得十分漂亮,然而每当别人夸小雨漂亮时,不管对方夸她的语气是否诚恳,她却总是无法认同自己是美丽的。小雨说,也许这种自卑的心理会伴随她一生。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是鼓励还是否定,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太大了。中国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太多了,做父母的再不给孩子一点鼓励,谁又会鼓励他们?他们的自信心又从何而来呢?但不少家长都在问:怎么把卢勤老师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呢?一些家长在“坛子”中交流经验,归纳出以下五种成功的好方法。

其一,提前夸赞法。

一般的做法是,只有当孩子表现出某个优点时,家长才给予夸赞。比如说,开饭了,孩子主动给妈妈端了一碗饭,父亲或许会夸道:“真是长大了,懂得疼爱妈妈了,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夸赞的前提是孩子必须端来饭。但是如果采用提前夸赞法,即使孩子没有端来饭,也可以夸赞:“我们儿子正准备给妈妈端饭,懂得疼爱妈妈了,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就是孩子完全没有这个想法,提前夸赞可以把这种想法引导出来,若孩子这样去做了,家长就又可以夸一次。

再比如说,有一位姓古的爸爸带孩子出去吃饭,吃完后还剩一瓶饮料,孩子准备把饮料带回家。爸爸马上夸赞起孩子来:“爸爸想你一定是把饮料带给你妈妈的,儿子真孝顺啊!你妈妈不定有多高兴呢!”本来孩子并没有想到这一点,可经爸爸这样一夸,就非常高兴地点点头,默认了爸爸的说法。回家后,儿子请妈妈喝饮料,妈妈自然高兴,又是一番夸奖。此后,孩子在外面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要留一点拿回家,与爸爸妈妈好好分享。总之,这样可以把孩子引导到父母希望的方向,而且大大增加了夸赞孩子的机会,值得提倡。

其二,间接夸赞法。

被家长普遍采用的直接夸赞,就是直截了当地夸赞孩子:“你真棒!”“你真行!”“你真是妈妈的好女儿!”等。重心在“你”。与此不同的是,间接夸赞法不直接夸“你如何如何好”,而是通过表达家长的喜悦心情,间接地表达对孩子的夸赞,重心在“我”。

比如说,有这样一位妈妈,她上一年级的女儿在一次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母女见了面,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好开心哟!”言外之意自然是:“妈妈好开心,说明你太棒了!你太使我骄傲了!”

再比如说,有一位爸爸,看着孩子画的画后,高兴地说:“看你的画,真是一种享受。”言外之意当然是:“你画得真棒!”可别小看这种间接夸赞法,其通过言外之意表达信息的效果并不亚于直接夸赞!

其三,动作夸赞法。

有一次,一个孩子过10岁生日,全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事后,父母问他:“那一次过生日使你最难忘的是什么?”孩子的回答竟是:“是爸爸妈妈亲了我10下!”在孩子的生日聚会上,父母和亲友说了许多赞美的话,还有许多精美的礼物、食品,可没料到使他最难忘的是父母的动作——最后结束时,父母亲了他10下!

无声胜有声!做家长应该学会运用非语言的夸赞手段——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对孩子的表扬与肯定。一张充满笑容的脸、一个肯定的点头、竖起大拇指、亲一下脸蛋、亲切地拍一拍肩膀、热情地拥抱等所表达的肯定信息,都会使孩子受到很大鼓舞。

其四,人前夸赞法。

中国有句老话说:“人前训子,人后教妻。”今日看来,人后教妻应该,人前训子却不可。相反,应该提倡人前夸子。

比如说,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女主人的同学。她们东拉西扯拉家常,儿子在一旁玩儿。在谈到孩子时,女主人无意中夸儿子“比以前胆大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后来发现孩子在胆量方面似乎有所进步。后来,女主人为了印证自己的发现,变无意为有心,多次故意在孩子能听到的情况下,在客人面前夸孩子的某一点进步,结果真是神了,夸什么,就会发展什么。

再比如,一位专家回忆说,在他的印象中,他的父亲是一位严父。他再怎么表现得好,也很难听到父亲当面夸奖,大概是怕他骄傲。但是,他的父亲却非常善于暗示夸赞。记得他16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一个朋友来他家做客,他们在客厅里交谈,他则在里屋看书。父亲在交谈中,很自豪地对客人说他如何如何爱学习,是一块读书的料。他偷听到父亲的这些话语,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许多。

其五,借力夸赞法。

借用他人之口,夸赞孩子,往往也有很好的效果。做家长的或许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次开完家长会回到家,孩子最常问的话就是:“老师说了什么?”当家长把老师的夸赞告诉他时,孩子总是露出满足的神情。因此,做家长的不妨常将“怪不得老师说你出类拔萃”、“你妈妈对我讲,你最近进步很大”、“同学们说你很能干”等话语挂在嘴上,以表达对孩子的夸赞,效果一定不错。

同类推荐
  • 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全面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具体涉及家庭教育与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与亲子互动、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家庭教育与儿童智能开发,以及家庭教育与特殊儿童关系等方面,有助于读者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本书分析了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有助于人们,特别是家长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使其健康成长。
  • 培养了不起的孩子

    培养了不起的孩子

    本书介绍了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包括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变得坚强而独立;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孩子的优势,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 八零爸爸

    八零爸爸

    随着“80后”日益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面临着重大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年轻的“80后”爸爸怎么才能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好爸爸?本书的作者有两个孩子,这本书正是他的成功教子经验的总结。书中以作者与自己的孩子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和他在工作中遇到的真实事件为案例,形象地展示了爸爸与孩子的沟通技巧,包括怎样读懂孩子的内心、怎样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怎样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等,书中还介绍了一些非常有效且简单、易操作的与孩子的相处方法。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对年轻的爸爸教养自己的孩子有一定的启发。
  • 优秀孩子成长细节全书

    优秀孩子成长细节全书

    如果你相信,罗马不是建成;如果你相信,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那么,请珍惜孩子成长中的每一天,请把握影响孩子的每一个机会——因为细节汇聚成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格局。
  • 新编孕产妇保健百科

    新编孕产妇保健百科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从孕前的充分准备,到孕期每一周准妈妈与胎宝宝的变化、营养“孕”味、日常护理、快乐胎教以及不适与疾病的应对,乃至分娩、坐月子、产后恢复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详细地诠释,以便指导准爸爸、准妈妈在各个时期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各种不同的保健问题,从而轻松地度过孕期的每一个阶段,顺利地迎接小宝宝的到来!
热门推荐
  • 帝襄

    帝襄

    千古帝王事,自有那史官提笔挥墨书可芸芸黎民又有哪人书?何人记?这故事不言帝王史讲的只是一个个凡夫俗子之事
  • 嫡女锦绣缘

    嫡女锦绣缘

    身为嫡女却连最下等的婢女都不如,她这辈子活的真的很糟糕,想扭转一切却又无计可施,好在上天听到了她的祈求,慈悲的让她重回过去,一切从此都变得不一样了。
  • 卿若浮生

    卿若浮生

    我愿用前生今世的情缘,换你我来世永不相见,这万年,终是你负了我。这一世,我终是不够爱他。浮生若梦,卿何应缘。
  • 悔逸斋笔乘

    悔逸斋笔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战神

    战神

    重生的王者,在波澜壮阔的宇宙时代,用双剑书写不朽的战神传奇。战神读者群:28793815踏雪真人书友群:236209069战神盟核心读者群,订阅认证入群:338567119
  • 古街倩影

    古街倩影

    千年守候,百年轮转,换现世一日相聚。还记得千年前的我?妳又认识百年后的我吗?我用千年的等待换来了今日。我用十个百年轮转换妳千年等待来到今日。对不起,我认不出千年前的妳!对不起,我认不出百年后的你!
  • 灯辉照长安

    灯辉照长安

    一声安康君不见,歌者悲吟舞者怨。两声福寿君不闻,杨柳昏昏桃花沉。三声荣华君不老,尘关萧瑟千山渺。四声富贵君不记,白骨如灰音容忆。
  • 她心境:女人一生最应珍视的110种心情

    她心境:女人一生最应珍视的110种心情

    女人的漂亮,必须从她的眼睛中去看,因为那是她心灵的窗户和爱居住的地方。还生活一个微笑、爱一转身就是痛、感悟幸福,感悟爱、女人,很特别、天使在人间、妇人的幸福……本书为您讲述女人的心境,探微新女性的精神世界,追索新女性的幸福法则。
  • 大唐悬疑录1:兰亭序密码

    大唐悬疑录1:兰亭序密码

    《兰亭序》诞生二百余年籍籍无名,直到唐太宗亲手伪造,血腥推行,被捧为千古一帖,才得以流传至今。唐太宗伪造《兰亭序》真迹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历史阴谋?《兰亭序》真迹今天到底藏在哪里?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初三,长安街头,天光未亮,大唐宰相武元衡正走在上朝路上,随身卫队的灯笼突然被箭射灭,数十名杀手从黑暗中涌出,带头者手起刀落,砍断武元衡脖子,拎走头颅。次日,女神探裴玄静收到了武元衡死前一晚临摹的半部《兰亭序》,和一首神秘的五言诗。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为什么有些人有自残倾向?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人生?是什么使人脱离现实?很多人,要么本人、要么通过家人或朋友,都曾经有过这方面的体验。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离我们关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