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40500000010

第10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1)

城市贫困问题是一个国际性的议题,许多发达国家都致力于“对贫困宣战”,在政策、服务计划和具体措施等各个环节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减贫的理念和做法,从而推动了有关城市贫困的研究及其理论的发展和深入,其中,阿玛蒂亚·森的理论学说非常引人关注和令人有所启发,因而成为本项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阿玛蒂亚·森的理论不同于其他著名经济学家的学说在于,他非常关注社会的最底层,把经济学的理论建构和对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理论学说在精英云集的经济学学术丛林中独树一帜。

阿玛蒂亚·森关于贫困的论述自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逻辑体系,其研究起源、过程和终点指向基本上是:贫困的界定→贫困识别新方法→饥荒及其成因研究→贫困的实质是权利的剥夺→实质自由视角下贫困的实质是可行能力的剥夺→包容的能力平等观→以自由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的发展观:发展就是对追求全面自由的过程。自由既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标准,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强大动力体现在五种工具性自由对发展的作用上,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以及防护性保障。

一、贫困的界定和识别方法

阿玛蒂亚·森非常不赞同传统界定贫困的做法,即把贫困视为经济收入低下的一种状态,而是认为应该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对贫困的关心应该更重视对穷人福利的关心(绝对贫困),而不是简单地对他们与其他人收入差距的关心(相对贫困)。由此,森认为无须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因为在他看来,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都是因权利的缺乏或者其他条件的不足所造成(阿玛蒂亚·森,1993)。

1.识别贫困和加总贫困

森认为,贫困概念必须包含两个不同的要素,即识别贫困和加总贫困。所谓识别贫困,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穷人从总人口中挑选出来;所谓加总贫困,就是运用一定方法将穷人所构成的集合的总体特征反映出来。森将贫困的识别与加总称为贫困概念的必要条件(阿玛蒂亚·森,2001)。而识别贫困的通用度量方法是确定一个“基本”或“最低”生活必需品集合,把缺乏满足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作为贫困的检验标准(阿玛蒂亚·森,2001)。在对传统的贫困测量指标如:贫困发生率、贫困距等的批判过程中,森认为,贫困发生率仅是指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但这个指标只反映了贫困人口的发生率信息,不能反映贫困者的贫困程度。而贫困距指标是指贫困人口的收入与贫困线之间的差距的总和。这个指标虽然能够反映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但是不能敏感地反映出贫困者生活水平的分布状态。因此,森通过公理化的方法建立了全新的贫困指数—森指数, 森指数表达式是:

P=H[I+(1-1)G]

上式中,P为贫困程度,H为贫困发生率,I为贫困距,G为穷人之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阿玛蒂亚·森,2001)。当所有的贫困者有相同的收入的时候,基尼系数为0,那么P=H1。如果平均贫困距以及贫困人口比率不变,贫困度量P则随着基尼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个指标能够很敏感地反映处于贫困线之下的穷人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因此,度量P是反映贫困人数、总的贫困缺口和贫困线之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的函数。

2. 人类贫困指标和能力贫困指标

1985年阿玛蒂亚·森提出了人类贫困概念。他认为,生活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功能组成的,如获取足够的营养,避免死亡,追求幸福,商品是一个人可使用的物品,它用以发挥个人的各种功能,而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机会(阿玛蒂亚·森,1985)。受阿玛蒂亚·森的贫困理论与方法的启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 1990年发展了森的“人类贫困”概念,在1996年设计了“能力贫困指标”(Capability Poverty Measure),1997年为综合测定人类贫困程度,UNDP设计了“人类贫困指标”(Human Poverty Index)(HPI)( 人类贫困指标,它由三个指标组成:寿命剥夺、知识剥夺和生活水平剥夺。寿命剥夺指标在发展中国家是指4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在发达国家是指6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知识剥夺指标用成人文盲率来表示;生活水平剥夺用一个综合指标表示,这个综合指标包括三个方面:不能获得医疗服务的人口比例;不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5岁以下营养不良儿童的比例),在2001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又一次明确了人类贫困概念,其内涵包括多方面的贫困———健康长寿的生活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生活的丧失以及缺乏参与,等等(联合国,2001)。同时,众多学者在汲取森的有益思想的基础上,对贫困的度量方法也随之改进,将过去单一的以收入或支出水平来度量贫困的方法改进为用综合指标来测定贫困程度,如FGT贫困指数。FGT指数是由福斯特(Foster)、格利尔(Greer)和索贝克(Thorbecke)在1984年提出来的“分配敏感”指数(distribution-sensitive),简称为FGT指数。因为这个指数对贫困严重性给予不同权重,能够满足森的“转移公理”,即当一项支付由一贫困者向另一境况更差者转移时,该指标值能显示出总体贫困的减缓。

贫困度量指标的逐步完善和基于科学性、合理性的多方位设计,再次表明了消除贫困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更要关注穷人的各种处境,更要测量社会底层在摆脱贫困过程中各种权力及其保有状况等各种指标,这样的探索和思考,更加体现在阿玛蒂亚·森对于贫困成因的分析与探究之中。

二、贫困的实质:社会权利的贫困

在阿玛蒂亚·森之前甚至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以及实务工作部门工作人员都将贫困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当事人自身,因而,他们提出的消除贫困的办法,只是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支援”“扶助”上,仅靠增加物质供给来做一时救济修补,而阿玛蒂亚·森的思考则明显地深入到事物的深层机理,他对贫困形成原因的探索始于对引发饥荒的直接原因的思考与分析。

1.饥饿与贫困

阿玛蒂亚·森曾经明确指出,饥荒意味着饥饿,反之则不然;饥饿意味着贫困,反之也不然(阿玛蒂亚·森,2001)。因此,森比较深入研究了孟加拉大饥荒、埃塞俄比亚饥荒、萨赫勒地区的干旱与饥荒和孟加拉国大饥荒四个地区饥荒(贫困)发生的过程、受害的主要对象以及产生的其他后果(详见表1)。

森通过对上述四地区的实证研究,批驳了传统的认为饥荒是由粮食供给下降造成的观点,其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发生在1943年且灾情比较严重的孟加拉大饥荒,当时粮食总产量反而比饥荒发生前的1941年高13%,对此,森指出,粮食产量没有下降,但官方控制了粮食的运转和流通。造成当时大量的人的死亡这个事实,只是证实了人们获得适当粮食救济的权利被人为剥夺,却无法从粮食存量中得到满意的解释。食物权利的下降源于两种可能性:一是可能源于直接权利失败,二是可能源于间接权利失败。前者是指可供自己消费的消费粮食产量下降;后者是指一个人可以通过贸易获得的粮食减少了。森对于饥荒的权利假说令人来反观和解释中国1959~1962年间的大饥荒现象。与孟加拉饥荒一样,我国的这次饥荒也基本上是一个农村现象,而且人口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也是诸如安徽、河南和四川这样的农业大省。城市之所以受波及较小,完全是因为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低价的补贴粮食。在这里,对食物权利的不平等分配来自政府分配机制中对农村的歧视和对城市的保护(王志标,2005)。

在比较充分的实证资料的佐证下,阿玛蒂亚·森得出的极其重要的结论是,,饥荒存在的真正原因并非在于粮食的总供给量的不足,而在于个人和家庭没有权利能及时地获得食物。当个人免于饥饿的权利被剥夺之后,即使粮食丰收,他仍将陷于饥饿。这既可能是由于他的禀赋权利发生了变化(比如失去了土地或由于疾病失去了劳动能力),也可能是由于他的交换权利发生了变化(比如由于劳动工资下降、食物价格上升、失业或其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下降,导致他们无法通过交换获得足够数量的商品)。总之, 贫困、饥饿都是由于应有权利的“丧失”或被剥夺的结果。因此,他在《贫困与饥荒》论著中,真切地主张要理解饥饿,必须首先理解权利体系,应把饥饿放在权利体系中研究。饥饿是交换权利的函数,不是食品供给的函数。即使由于食物短缺引起饥荒,但饥荒的直接原因还是个人交换权利的下降。森对权利的界定是,一个人“利用各种能够获得的法定渠道以及所获得的可供选择的商品束的集合”(阿玛蒂亚·森,2001)。因为,如果无法确立支配足够数量食物的权利,那么人们将不得不面临饥饿。如果这种剥夺足够大,饥饿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死亡。

2.饥荒形成的直接原因

阿玛蒂亚·森进一步指出,引发饥荒的直接原因是交换权利的下降或丧失,而森将所说的权利体系分为四个方面:

(1)以贸易为基础的权利:一个人有权利拥有通过贸易所得到的东西;

同类推荐
  •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詹新惠从党报集团体制的历史沿革到党报集团经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自然,书中所论列的观点未见得都准确,有些研究可能还受到实践的制约。便至少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思考的兴趣,也开启了新的思路。
  • 记录南广

    记录南广

    钟灵毓秀,虎踞龙蟠。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天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为创建南广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地利:“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为南广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人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大力支持为南广学院的创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从“南广”构想的提出,到选址南京江宁方山脚下;从第一栋建筑破土动工到四季芳香的美丽校园;从800学子入学江宁高中的租借校园到万人大学目标的实现,南广学院为中国民办大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 尊重儿童权利

    尊重儿童权利

    《尊重儿童权利》初版于1928年,书中包含的儿童权利宣言,是科扎克基于多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所著。科扎克以人的基本权利作为论据,认为:“世上没有小孩,他们都是人”,并且呼吁人们尊重儿童的每一天,尊重儿童的无知和认知世界的努力,尊重他们的失败和泪水,以及他们的财物和物质需求。孩子有权保持他原本的样子。尽管本书完成于80年前,但其所探讨的内容至今仍有启迪价值,而真正实现儿童权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

    师生关系能否和谐融洽,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学生喜爱并佩服老师,就会喜欢你所教的科目;学生热爱并尊重老师,就会听从你讲的道理。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如果教师错了,也要自我批评;“有错就改”是师生共同遵循的原则。学生犯了错误就要虚心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批评教育,教师有错也不例外。
  • 公共人的衰落

    公共人的衰落

    作为汉娜·阿伦特的学生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好友,理查德·桑内特和他们两个人鼎足而立,分别代表了西方公共生活理论的三种各不相同的学派。《公共人的衰落》正是桑内特研究公共生活的扛鼎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公共人的衰落》具体展示了现代社会特有的公共生活现状,从城市人口、建筑交通、户外空间、环境失衡等方面揭示出人们的紧张和焦虑,由此证明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自我迷恋是公共生活衰落的结果,而公共生活的衰落,则是入侵公共领域的人格引起的。全书通篇对此观点作了细致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作者追述了18世纪以来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对宫廷、布尔乔亚阶级、市民阶层的社会存在和交往进行了广泛的涉猎:从文学、宗教、艺术到戏剧、音乐,再到服饰、话语、视觉、人格、角色。其中不乏对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狄德罗、卢梭等人的分析。最后还指出了人们应当积极参与公共活动,在社会中主动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对于正处在转型期间的中国来说,这本经典的社会著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模糊的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借鉴的价值。
热门推荐
  • 人间四月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人间四月天(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几乎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体裁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此外,还精选了她谈建筑的三篇文章。在她的作品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交相辉映,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她的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可以说。她的文字拥有超越时间的魅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猎人客栈

    猎人客栈

    一家入住率很低的客栈,客栈的老板也是不常出门,有时居然还不收客人。因为真正在客人只有晚上才会来!
  • 火凤凰史沫特莱

    火凤凰史沫特莱

    生命之火在中华大地燃烧。在延安,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近虎离接触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在皖南新四军军部、在抗日前线向世界发出中国的正义呼声……史沫特莱搂住朱德,在他脸颊上亲了两下……1937年1月下旬,红都延安。自从1936年中共中央进驻之后,延安这座历史古城便改变了往日那种沉寂无闻的景象。这一天,四十多岁、高挑身材的史沫特莱出现在延安街头。在美国医生马海德和女作家丁玲的陪同下,她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显得十分兴奋。
  • 太上三辟五解秘法

    太上三辟五解秘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两汉卷):秦至东汉

    写给青少年的中国历史(两汉卷):秦至东汉

    本套书旨在帮助青少年轻松了解中国历史,选材上以历史大事件为主,兼有一些充满话题点的趣味历史;叙述上简单生动,让青少年有兴趣阅读;内容与中小学生课堂教学结合,是不错的历史辅助读物。本书为两汉卷,作者以轻松的笔调引领读青少年者走进历史现场,亲历汉王朝四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汉王朝的风风雨雨。书中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方面,不仅为青少年读者还原历史的真实与人物的生动,呈现一幅鲜活的两汉画面,还引领青少年多方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学习相关知识,从中受到启迪。趣看两汉:一代暴君秦始皇功在千秋?西楚霸王自刎乌江,咎由自取?官三代汉武帝败家?汉朝女人专权,都是“明君”?
  • 倾城对决:小相公PK大娘子

    倾城对决:小相公PK大娘子

    穿越?变性?这是神马?想我一个堂堂二十一世纪公认的美女,竟会在飞机上就那样无缘无故------穿越了?神马皇帝?神马太子?肩负一国命运?要不要这么神话?要不要这么肥皂?十二岁,给个陪睡丫头?不要不要,我还没成年呢!十四岁,结婚?NO,NO,这太离谱了吧?十五岁,强制结婚,要有子嗣!古代人能不能不要这么早熟?总之,没到成年,我决不娶!
  • 沧海念尘录

    沧海念尘录

    这世间,所有的灿烂颜色难逃有一天会归于冰冷的尘土,毫无疑问,苍老和腐朽是所有故事的结局,我们不过是沙河中的一粒,星海中即逝的星辰。即便如此,我仍然热爱生命,热爱我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和绝望,赴万山千水,渡厄运苦难,只为在人生的尽头蓦然回首时,望见你我并肩走过的足迹。圣殿之巅敲响了夜幕鸣钟,暖风洋洋拂面,黑白色相融的太极圣袍灌满了那些远来的风,又向着不知名的地方远去。我闻到七色堇的浓香,它舍不去一年四季的厚重馥郁,生生世世的七色绚烂。我们深深的沉醉,这世间的芬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千金萌妻:临时未婚夫

    千金萌妻:临时未婚夫

    你是我唯一的没有按常理出牌的选择,徐思乾,被人们称之为谨慎处事的商业精英,谕知为黑马,谁知道他竟娶了自己弟弟的老婆为妻,从此以后兄弟之间明争暗斗。作为被徐家当作宝贝一样宠爱的儿媳妇木槿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为了木家的继承,放弃了自己热爱的陶艺,选择了商业联姻的快捷键,以至于让自己措手不及的失去了原有的轨迹,遇上这个一丝不苟做事严谨的工作狂总裁徐思乾,而这场婚姻的开始却是木槿是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徐思乾的不近人情,毫无情调的作风,并不是木槿所喜欢的,而他的温柔,细腻却一次次击垮她坚实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