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31600000022

第22章 解剖(1)

当我回过神来,但仍然恍恍惚惚地走回解剖室时,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更加恍惚。明亮的解剖室里,干干净净,没有血污,没有工具,没有尸体,没有任何解剖过后的痕迹。

有人说,病理学打开人与上帝的窗,病理学家看尽血肉之躯的沉沦腐化。

——电影Pathology

我记得那天原本是个晴朗天气。

我跟徐法医一大早就来到殡仪馆,下了车,阳光明媚,跟周遭弥漫的肃穆气氛有着相当反差。

解剖室位于殡仪馆的中心,我跟在徐法医后面提着大皮箱,我们一路穿过大大小小的厅堂,沿途有诵经念佛声、有檀烟花香、有低暗悲伤的泪咽、有木然淡漠的神情,有着一切生命逝去时所余下的平静,沉重而巨大,是生者从来未曾想过会拥有的平静和悼念。

人死了,什么都带不走,只留下生者独自思考——关于你的死亡对他的生活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

就像那句老掉牙的台词,“我们或许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害怕被遗忘”。

当一切的丧礼仪式都过去,当因为你的死亡而团聚的亲友们纷纷返家,当他们的生活都回到了正轨,当渐渐彼此谈天的话题不再提起你之后,你就真正地死去了。

不过,徐法医和我并不是要处理这种形而上的死亡,我们的专业要服务的对象,是丧失心肺功能、无法独立呼吸,那种医学上、法律上的死亡。

譬如说我们今天的第一件case——二十八岁的青年男子,身高一七四公分,体重六十九公斤,平头蓄胡,有抽烟饮酒习惯,双前臂有龙纹刺青,这些是“地检署”的相验尸体报告书告诉我们的资料。

死者现在全身赤裸、安安静静地躺在冰冷的解剖台上,左肩到右腹有着一道深且长的刀伤。

徐法医和我的工作,就是必须判断那道显眼的刀伤是不是造成他现在一动也不动的原因。

昨天早上八点多,云林乡下一名老翁到田里务农时,在草丛边发现死者倒卧在地,没有生命迹象。对检警来说棘手的是,截至目前为止,砍他这刀的凶手依然下落不明。

乡下地方,没有人烟,没有监视器,整件命案无疑坠入了五里雾中。

死者死亡距离发现尸体的时间只相隔两小时左右,警方及时将他送入冰柜冰存推迟了尸体变化的进程,除了发硬的尸僵与冰透的尸冷以外,他和生前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那松弛的面肌除了森寒凝重之外,永远都不会再有其他表情了。

人间的喜怒哀乐,从此再与他无关。

他的太太含着眼泪,强忍悲怆确认死者身份后,我们请她到外头等候,家属等候室有个电视屏幕,透过解剖室内的摄影镜头,她能够清楚看见整个解剖的过程——虽然家属有在场的权利,但为了体谅家属也体谅自己,我们往往不希望他们在场,毕竟他们所深爱的亲人,将在我们的刀下赤裸地摊开来,血腥而难堪地支离,拆解成部分又部分,根本不能称之为人的血肉——灵魂走了以后,每个人都非常公平地只剩下一副臭皮囊。

解剖室里只剩下一位负责摄影的侦查佐、一位担任记录的鉴识巡官、一位代表解剖程序合法性的检察官,以及我和徐法医。

大家换上了绿色的解剖衣与头套,检察官跟两位警察还戴上了口罩,站得离解剖台有些距离。

“那我们可以开始了吗?”徐法医拉了拉手上的医用乳胶手套。

检察官点头。

我将一块木枕放到死者头下,让他的身体顺着解剖台的设计构造高高挺起胸膛,像位慷慨赴义的英雄。

然后徐法医拿着解剖刀,用他的右手——曾经是外科医生的他,拥有一只最平稳冷静的右手。

一刀划下,锋利地剖开他的胸膛。

几乎没有血液顺着刀痕流出,毕竟尸体冰存了十几个小时,该流的血也早都流光了。

还记得我第一次站上解剖台时徐法医告诉我,外科医生跟法医师最大的差别在于,外科医生每划一刀都要谨慎小心地注意止血,而法医不用,你爱怎么切血爱怎么流都没关系——一向不戴口罩解剖的他咧嘴笑着说。

是啊,解剖时的徐法医就是这样谈笑风生,我跟着他解剖快六年了,他拥有中等的身材与平凡的外貌,跟路边随便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伯伯没有什么两样,但当他拿起解剖刀面对死因待查的死者时,那般轻松自若的态度却有着一股深深吸引人的诡谲魅力。

生与死的边界,如果有人能在坟上起舞,那最优雅的姿态也莫过于如此了,他就像拿着解剖刀的上帝,拥有唯一能谛听死者声音的全知全能。

我沿着解剖刀的切割,使力地往两侧扒开皮肉,一边用刀具将软绵的黄色脂肪除去,慢慢地,死者的体内露了出来,里头血淋淋地盛装着小学健康教育课本上画的人体器官图。

“整个肺脏都破裂了啊。”徐法医割下死者的左肺拿起来端详,“不过这个肺也太黑了吧,检座你看看,抽烟多可怕。”

站在一旁的检察官是“地检署”有名的老烟枪,看着那块发黑的肺只能摇头苦笑。

我们切下一个个脏器,装进铁脸盆内称重,再每个割下一小块装进检体盒内准备带回去化验,等死者胸腔腹腔都检查确认完毕后,徐法医横向切开了他的头皮,将两块头皮各自往下掀,前半部的头皮连着其上的头发盖住了他的脸,而这一幕也是解剖过程中我最不能接受的画面——是啊,他现在这副模样根本就不像个人啊,人什么时候会被自己的头皮头发覆盖脸庞呢?

对这画面过敏的我没有再多看一眼,拿起了解剖台旁的电动切割器具,金属刀锋的旋转声起,我开始切割他坚硬的头盖骨。

检察官他们都相当有经验,这时是最容易被死者肉屑体液喷溅的时候,他们自动又站得离解剖台更远些。

气散尘粉,此生如烟。

他的头盖骨被掀了起来,一颗失去血色的大脑暴露出来。

徐法医仔细端详着,认真确认它是否被头骨保护得安然无恙。

“好。”徐法医离开他的脑袋,回到解剖台。

“所以死因就是这个刀伤?”检察官问道。

徐法医点点头,却又突然摇了摇头。

“老师,怎么了吗?”正在缝合头皮的我问道。

“你们有没有闻到什么味道?”徐法医说着,立刻就俯下身嗅着还未缝合起的死者腹腔。

“什么味道?”检察官疑惑,但拿下口罩的他只闻到一时间无法适应的扑鼻血腥味。

“酒味,很淡很淡的酒味。”徐法医给了答案。

与此同时,跟徐法医一样未戴口罩的我也闻到了淡如空气的酒味。

“小朱,取一下他的胃容物带回去化验。”徐法医先吩咐我,再转头告诉检察官,“检座,或许可以查一查他前一晚是跟谁喝酒。”

检察官眼睛发光,毫无头绪的案情似乎有点眉目了。

躺在解剖台上的死者依然僵直沉默,但徐法医听到了他的声音。

就像这些年来我跟着他解剖,他时时挂在嘴边叮咛我的话一样——

“在我们的刀下,没有冤魂。”

我从原本的法医师助手到现在自己也成为了法医师,但遇到机会我还是会跟徐法医一起解剖,目的就是希望能一直跟随着他,持续而亲身地实践这句承诺。

上午三件解剖,下午也是三件解剖,我们准备要离开殡仪馆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将天地仿佛染成了生命尽头的颜色。

我和徐法医坐在法医休息室内闲聊,他仰头喝完他太太帮他准备的冷泡茶。

他和师母相差快二十岁,在当时还是轰动一时的师生恋,当时在大学兼课的徐法医受到不少女学生的仰慕,但也只有师母的出众气质能让徐法医动心。

我认识师母也好多年了,她讲话总是轻声细语,就像她对徐法医无微不至的照顾与贴心,冬天热姜汤,夏天冷泡茶,从她每天帮法医准备的饮品就可以瞧见端倪。且她的厨艺精湛,徐法医总是笑说只有师母能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他们结婚十几年,虽然没有小孩,但婚姻生活依然幸福美满。

“差不多啦,我要回家吃晚餐了。”徐法医提起公文包起身,“小朱,要不要一起来用个便饭啊?”

“老师不用啦,我也跟朋友约好要聚餐了。”我微笑,伸了个舒服的懒腰。

“好,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收工啦。”他也笑笑,神态轻松地离去。

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但身为法医,真正让我们感到放松的,是那心安理得的踏实感。

同类推荐
  • 静思

    静思

    想,是一个词语,内涵很深,若分类,又有想思、想念、想望、想往之别。这些类别又有不同的意义。想,是抽象的,无色无形,看不见,摸不着,抓不住。但想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谁没有想呢?连动物也有想。想有没有能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儿女远在千里之外,父母急切思想时,儿女皆有感应,回以思想。亲人遇难,凡有血缘关系者,无不心神不安。有人白天想念已故的亲人或朋友,夜间亲人或朋友便会与他在梦中相会。
  • 我的心路历程

    我的心路历程

    残疾,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永远的痛,无论是什么灵丹妙药还是妙手回春的神医都无法消除的痛,只不过痛得久了会麻木而已,而且这种麻木是半梦半醒的,稍有风雨侵蚀就会醒来的。如果说大海是我的泪水汇聚而成,那也无法诉说我的悲伤,如果说火山爆发时的轰鸣是我的叹息汇聚而成,那也无法言传我的无奈。对行走的渴望始终伴随着我,我的童年,我的少年,乃至我的一生,要是能走路该有多好啊,哪怕是一瘸一拐的也行啊,可是这些梦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是很难想象它是多么的绮丽而又美好的。
  • 荒火

    荒火

    《荒火》这样一部书,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出版,意义不言自明。作品写了一段历史、一种信仰和一种抗侮不屈的民族精神,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特殊情感,记录、描摹了先辈的苦难和光荣,以及对历史淹没的追思。
  •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

    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电影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首部长篇,也是他首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 渡鸦之死

    渡鸦之死

    伦敦的雾无孔不入。说来就来。它从冰冷的、长着暗绿色青苔的石块上滑下,顺着灰黄的泰晤士河绵延向前,飘上伦敦塔褐黄色的屋檐后,惊飞了一群黑色渡鸦。这是一群居住在伦敦塔附近的渡鸦。尽管塔的结构让它们垂涎,适于居住,它们还是不敢涉足半步。因为,任何进入伦敦塔的渡鸦,都会被剪去翅膀,永不能飞翔。是历史决定了渡鸦剪翅的命运。数百年来,在这座塔内,曾经绞死谋杀过不少人。这里是整个伦敦城最为阴魂不散的地方。人们提心吊胆地相信,只要渡鸦一走,伦敦塔就会倒塌,所有的阴魂便会倾巢而出,英格兰将永无宁日。
热门推荐
  • 故事会(2016年4月下)

    故事会(2016年4月下)

    《故事会》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仅有114个页码、32开本的杂志,是中国最通俗的民间文学小本杂志。《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是中国的老牌刊物之一。先后获得两届中国期刊的最高奖——国家期刊奖。1998年,它在世界综合类期刊中发行量排名第5。
  • 美人玉无双

    美人玉无双

    春秋文风盛,战国兴杀伐。秦灭六国而一统,楚汉相争再分崩。暴虐者不得善终,有情人难得双全。祸乱纷争贻害苍生,恩爱情仇自在心中。江山如故,美人迟暮。深沉心计皆得手,十年韶华白负。居深宫,登高位,权御天下。掌万人生死,是假万岁。寻真爱,盼情郎,孑然之身。无一人相伴,是真孤独。
  • 聊斋剧作三种

    聊斋剧作三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暖婚:权爷,练练腰!

    重生暖婚:权爷,练练腰!

    重生前,南灼栗怎么看都觉得权沐不顺眼,重生后,她像狗皮膏药一样缠着他!“权沐,老子要做你的女人!”“乖,不做女人做老婆。”南灼栗娇羞羞的说道:“好。”
  • 大师下凡

    大师下凡

    “请问一把龙泉剑斩断所有顶级兵器有什么看法?”“正常发挥!”“那请发表一下作品屡次打破拍卖天价记录的感想?”“实至名归!”“最后一个问题,您的手艺被评为史上最佳国宝后,有什么话想对其他竞争者说?”“不服来战!”
  • 我的灰黄时代

    我的灰黄时代

    大师是如何养成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季羡林先生就此奠定了他少年时代的生活基调。然而,这个时期的生活学习经历却给了他无比深刻的影响,从回忆的细致程度,细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和感情的真挚,念兹在兹、历历如昨,都可以看得出来。尤其年少失怙、寄人篱下、流转奔波……这些特殊经历更是造成了贯穿一生的影响,值得每一个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从季羡林笔下一片灰黄的童年生活和早年经历,追溯其人生足迹,展现其学术形象之外柔和童真的一面。
  • 请问有谁看到我家救世主了吗

    请问有谁看到我家救世主了吗

    我叫王晓,我现在内心慌得一比。这个世界五年后将会遭遇灭世之劫,唯有找到救世之人,才可绝处逢生。幸运的是,我不费吹灰之力,便找到了救世主。不幸的是,我不费吹灰之力,把救世主弄没了。所以,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为了守护世界的和平。我,王某人,发誓一定要把救世主从异界带回来!
  • 深冬暮见晚阳

    深冬暮见晚阳

    她不知从何时开始心中有他,倒追成功后更是只享受表面的光鲜,却不料美好的背后……“昇你在看什么书,好看吗?”“一般。”“那别看了,我好看,看我。”“昇,你是相信我的对吗?”她问。他摸摸她的头道:“信!”她抱紧他的腰:“我们别这样了行吗?我们还像之前那样好不好?我不求你爱我了……”“沐如初我们早就结束了,从你主动去自首那天起就结束了!我现在有爱的人,麻烦你有多远滚多远,别再来打扰我!”他甩开她就飞快地走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温热的泪珠淌过了她的双颊……又哭了啊。你爱的终究是她……韩昇,我不知道多少次默念这个名字直到泪水模糊眼眶。我爱你,可为什么这爱总是会让我这么难过……
  • 永远的奶香

    永远的奶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蛙声如浪》、《永远的奶香》、《竹虫》、《秋蝶》、《篱笆墙》、《茶杯》、《杨大脚》、《裸睡》、《小刘是个好同志》、《桃花坞》、《雨后的蘑菇》等。
  • Before He Hunts (A Mackenzie White Mystery—Book 8)

    Before He Hunts (A Mackenzie White Mystery—Book 8)

    From Blake Pierce, bestselling author of ONCE GONE (a #1 bestseller with over 900 five star reviews), comes book #8 in the heart-pounding Mackenzie White mystery series.In BEFORE HE HUNTS (A Mackenzie White Mystery—Book 8), victims are turning up dead in FBI Special Agent Mackenzie White's home state of Nebraska—all shot in the back of the head, and all bearing the card "Barker Antiques." The same card her father's murderer left on his body years ago.With a sudden urgency in the present, the time has finally come for Mackenzie to face her ghosts, to face her darkest past, and to find her father's killer.But her trip back down memory lane may take her to places she'd rather not see, and to discoveries she'd rather not find. She finds herself playing cat and mouse with a killer more sinister than she could imagine, and with her fragile psyche collapsing, this case, of all of them, may be the one that does her in for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