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9600000009

第9章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形成发展(7)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是在新的世界观指导下分析了异化劳动问题:“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经包含问题的解决办法。”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通常,人们会把劳动看成是人自身的东西,而把私有财产看成是在人身之外的一种物的东西,但是如果把私有财产也看成是人本身的一种东西,也就是要“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标准为根据”这一任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可见“这种新的提法”对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以及否定私有财产即共产主义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这种新的提法”就可以解决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呢?在我看来它就是马克思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按照实践唯物主义思路来理解,异化劳动是从人、人的本质这个角度来说明的,劳动就是“人本身”,生产力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而私有财产关系是指资本关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异化劳动是人类最后的奴役形式,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对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因此,在这里,马克思实质上已经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中来说明无产阶级解放的问题。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说“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是一种“新的提法”。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就是在“这种新的提法”的指引下通过批判得出来的,从而,马克思在这里才一举超越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

第七,有着深刻的共产主义的观点。马克思还把宗教异化与经济异化做了个比较:“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内心的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则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经济异化理论,它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直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才指出了费尔巴哈在异化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找到异化问题产生的真正的经济根源,没有抓住异化问题的真正本质;二是没有找到解决异化问题的根本办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继续批判费尔巴哈把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变成了道德问题。他只诉诸幻想的、伤感的道德批判。在共产主义者看来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造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

明显地,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基本克服了费尔巴哈异化理论的缺陷,他已经用现实的经济生活去解释异化问题,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财产关系的存在,已经找到了产生异化的世俗基础。异化劳动的克服与扬弃不同于宗教异化的克服与扬弃,异化劳动的克服意味着必须扬弃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私有财产的扬弃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意味着人性的全面复归;意味着作为“一个总体的人”他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复归,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情感、愿望、活动、爱,等等一切器官都将成为人的器官、社会的器官。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页。因此,“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成为人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86页。

马克思认为异化现象存在于两个领域中:一是意识领域,二是物质生活领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2页。那么该如何扬弃它们?马克思回答道:“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个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实际上将经历一个极其艰困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8页。后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这一思想,一再强调在思想上克服异化无助于人的真正解放,要消灭私有财产,消灭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除此没有别的途径和办法。

而共产主义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马克思论道:“正像无神论作为神的扬弃,就是理论的人道主义的生成,而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样;或者说,无神论是以扬弃宗教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这句话中所称“无神论”和对宗教异化的扬弃实质上是针对费尔巴哈来讲的,而所称“共产主义”和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应该是马克思自己的思想表达,显然不是费尔巴哈的思想。关于无神论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马克思也作了深刻分析:“无神论,作为对这种非实在性的否定,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无神论是对神的否定,并且通过这种否定而设定人的存在;但是,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已经不再需要这样的中介;它是从把人和自然界看作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2—93页。我们知道费尔巴哈批判宗教其目的不过是要用爱的宗教去取代之而已,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已经不需要这种无神论了,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扬弃的结果,它是真正人的现实生活的开始。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是无意识地道出了他与费尔巴哈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马克思分析认为共产主义是现有私有财产运动的必然结果,共产主义是作为对私有财产的“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形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3页。对这段话存在着误解误读。例如,广松涉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没有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应该建立的社会体制、最终的社会体制来思考。”[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彭曦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怎么理解马克思这些看似是自相矛盾的命题?我认为,这里存在着对两个关键问题——人的本质和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下一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意味着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的人的发展目标,只是人自身的回归而已,所以共产主义当然不是真正人的发展目标了。因此,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的人而言是“近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为共产主义,意味着人已经解放了,当然不再需要那必须扬弃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了,因为共产主义只是意味着真正人的历史的开始,而不是人的最终的社会制度。这一思想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被发挥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3页。也许广松涉说对了一半,即使是后来的马克思也的确没有把共产主义看成是应该的事情。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并不是先验存在于人的观念中的一种理想,而是在否定私有财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共产主义不是某种预设的价值,而是现实的运动的必然性的事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表述了这样的思想:“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由上述分析可知,只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全符合唯物史观起源的最基本要件,它才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唯物史观的真正发源地,是马克思思想的根本转折点,从此马克思开始踏上实践唯物主义的征途。大约十个月左右,马克思在下一次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即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初步得出了唯物史观的结果。

四、唯物史观的初步研究结果

在这个时期,马克思还有一个写于1845年3月的经济学手稿即《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关于这个手稿,张一兵教授认为“这一经济学的文本中最重要的不是经济学的理论内容,而是马克思在批判经济学中无意识地呈现的哲学话语改变。”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25页。虽然张一兵教授意识到了马克思在理论研究上的转变,但是他对此重视显然是不够的。但在我看来,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同样地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观点。有些观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再一次重申了,或者进一步阐发了,并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其阐述的唯物史观概括为四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91页。我将在下面的论述中做一对比。

第一,要从现实经济运动出发去研究经济学。

马克思批判李斯特把整个经济学看成是研究室中编造出来的体系,而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发展的科学,是同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不过是经济运动在理论上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2页。这里马克思仍然强调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确立的革命活动和唯物史观理论的现实基础。

第二,理论批判的矛头应该指向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工厂这种社会组织。

马克思批判李斯特把理论批判的矛头弄错了,不应是指向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而是要指向现在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2页。“工厂制度所创造的社会组织是真正的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1页。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认为市民社会就是这种社会组织,是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0—131页。工厂制度在马克思看来就是生产关系,“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才是经济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整个愿望是使工厂制度达到英国的繁荣程度,从而引起普鲁士社会的解体。单个资产阶级是一匹狼,作为整个资产阶级,它们是在整体利益上趋于一致的狼群,因此,德国资产阶级惟一关心的是“一切社会生产的和谐,是社会的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1页。马克思揭穿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谎言:“德国的资产阶级以谎言开始,而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在他们到了不得不为自己辩护、为自己的存在辩解的地步以后正是以这种谎言告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1—252页。因为,“现实的社会组织是无精神的唯物主义,个人唯灵主义,个人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2页。换句话说,工厂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的实现。因此,“一种‘劳动组织’就是一种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55页。,即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对立,对这个社会组织,不能去美化它,而是要批判它。

同类推荐
  • 使命

    使命

    本书是专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著作。作者运用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从广阔时空和深远历史中引申出“先进性”的概念及评价体系。进而以历史发展为脉络,论证了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五千年不间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根本表征,是中国共产党90载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的历史依据与本质属性,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确认与保持这一主题;论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三个三十年”三个阶段光辉历程和时代特征,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革命的合理性和执政的合法性,做出了符合历史真实的有力注解;论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史,就是一部强烈忧患意识支配下不断自觉自省、严格自律自新的历史,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实践给予人们的七点启示;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连贯性、继承性、发展性,提出了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先进性特征的真知实见;论证了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实践面临的变化与挑战,提出了切合当前中国实际、很有理论和现实针对性的必须着重解决好的七个重大课题;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跨入一个新阶段即第四个三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新时期,提出了中华民族将在这一阶段实现伟大复兴的预想。本书以史贯通,表现出评点历史、进言当今、预想未来的热忱与责任。全书资料丰富,结构严谨,详略有致,很有说服力而不失情趣。
  • 风云论道:何亚非谈变化中的世界(精装)

    风云论道:何亚非谈变化中的世界(精装)

    本书是一本文集,收录了作者2013~2014年在国内外发表的68篇国际关系政论文章。作者结合30多年的外交、侨务实践经验,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外关系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和剖析,特别是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美关系、世界经济等课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受到国内外学界、外交界和一般读者的广泛关注。
  •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更新中国:国家与新全球史(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悬而未决的过去,将如何塑造它不可预测的未来?中国的崛起会在一夕之间改变过去几个世纪西方工业和民主国家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吗?中国应满足于维持这个体系,仅只成为拥有绝对主权和相对权力的富有竞争力的民族国家之一吗?儒家传统蕴含有可以与现代世界的人类普适价值相融通的道德前景吗?崛起的中国能够引领中华文明的更新以促进国际体系的平等吗?
  • 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共青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历史考察

    本书立足于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的基本框架,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共青团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进行系统梳理,深刻阐释在青少年群体中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党赋予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理性剖析共青团育人功能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实现程度,开发可资借鉴的工作经验,也对影响共青团育人功能发挥的因素进行了深刻反思。
  •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本书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周恩来精心组建、调整和管理新中国第一至五届中央政府的过程。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研究从新中国创建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筹组、运转和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的风雨历程,以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部深入研究了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政府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的行政方式、独特的行政风格,以及杰出的人才观和廉政建设思想。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创与沿革,传承周恩来卓越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工作作风,对我们搞好今日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深刻的启迪。
热门推荐
  • 蚌精惑后宫:君王遗恨

    蚌精惑后宫:君王遗恨

    我是一只蚌精,眷恋着玉帝的欢爱,而玉帝也说我是他的珍宝。然而,因为仙妖殊途,我和玉帝不能正大光明在一起。为了将我扶正到仙道,玉帝施计要我落入凡间吸取人间帝王的元气。从而,我一步一步接近了皇上……
  • 成语故事(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成语故事(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

    成语是中华语言智慧的结晶,是汉语言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文学色彩。本书精选近千个能够体现我国历史人文色彩、具有良好寓意、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让读者从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开始,去一点点体会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感悟成长的智慧!
  • 参同契阐幽

    参同契阐幽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蜜爱成宠:陆先生,原来喜欢你!

    蜜爱成宠:陆先生,原来喜欢你!

    传闻云城陆家二公子,脾气乖戾,时而温顺时而暴戾,手段非常,在商场上常令对手闻风丧胆的存在。却不知道,陆公子有一位被捧在心尖儿上的女人。某女:“陆先生,外面人说我为求上位,不择手段的勾引你。”陆公子:“屁,明明是我要上你,死皮赖脸扒着你。”某女:……
  • 圣帝域鲲鹏

    圣帝域鲲鹏

    本该灭绝的龙族却为何再次现世,三位天帝离奇失踪,三大险地神秘消失,十二天道星印传承现世,妖族,魔族,巫族,暗黑族纷纷崛起,人族示弱,且看叶天如何力挽狂澜!
  • 乱世嫡妃

    乱世嫡妃

    “我是不会嫁给你的,还望王爷能够早早断了念想。”重活一世,有个地方她在也不想踏足。她知道那个男人生杀予夺,手腕狠绝,为了心中所爱可以不顾一切,但为什么再次相遇,她越是想要逃离,这男人越是对她穷追不舍,还扬言非她不娶?明明他心中所爱另有他人,确在这一世对她纠缠不休。为了躲他,她堂堂叶府千金竟两次上演逃婚大戏,轰动全城,但终究还是逃不过他的魔掌。“王爷,臣妾见你近日火气有些旺,特意挑选了些漂亮女子来伺候,你可还满意?”某男脸一黑,不屑的白了那些美女一眼,轻描淡写的点评:“庸脂俗粉而已,很难符合我的胃口。倒是夫人最近面色红润,想必体力不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荒古剑尊

    荒古剑尊

    荒古剑界,强者为尊,长生为道。剑尊萧晨意外重生,携天道意志,集天下神剑铸就百剑图谱。这一世,他立下宏愿,必以傲战九天,踏诸天神魔,当以无敌之姿,成就长生大业。
  • 我的舰娘世界

    我的舰娘世界

    建造舰娘?开什么玩笑啊!陈安看着眼前那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舰娘,心中暗自下定了一个决心。他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她们尽可能的接到自己的镇守府。(本书不建造!前面写的不是很好,请大家耐心的看完,不会让你们失望的,谢谢大家。)这是一个亚洲提督在舰娘世界的故事,这是只属于我的舰娘世界。(萌新作者,求收藏,求评论)
  • 总裁追妻:娇妻拒婚大作战

    总裁追妻:娇妻拒婚大作战

    他俊美如缪斯般残忍,不择手段的让她成为了他的女人而她因为家人身背巨额债务,为了偿还那笔巨额的债务,而不得不曲意承欢。本以为恶魔变成良人,俩人感情正浓的时候,她发现一切爱恋不过一场笑话,全都是逢场作戏。于是她带着伤痛离开了害她满身伤痕的男人,五年之后,她带着她的孩子重新回来,他们又将如何面对曾经的爱恨。而他又将如何挽留她的真心。
  •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在当今高度监管的金融体制下,金融行业离大众生活似乎越来越远。推荐《金融可以颠覆历史》一书,源于我们对金融行业的隔膜,也源于金融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历史上,中国文化的排序中“士农工商”,“商”一直地位最低,商业史本就很少被整理,金融史料更是缺乏。民国以来就少有这方面的研究积累。新中国成立后,局囿于特定的意识形态,金融学者们往往缺乏客观立场,更缺乏有价值的史料。每一次回顾历史都可能是一次观念的清理和创新,研究和发掘新的史料,也是一次价值观的梳理;而创新源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面向历史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