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6800000037

第37章 思想家(2)

周公从商亡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小人难保”,要求统治者应“先知稼穑之艰难”,要做到“治民敬惧”。周朝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民是统治的对象,也是基础。因此,在周公看来,民是很重要的,正如《诗经》所唱道:“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这就是说,“烝民”也即农民是“天”生下来的,上天是农民的宗主,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做天子,并将“民”与疆土交给他,让他代行保民;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周文王受天命称王,周朝取代商朝,就是因为实行了“保民”政治,得到了“民”的拥戴,也就自然得到了上天的眷顾。

“敬天保民”是周公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但对统治者来说,应怎样实践这一思想呢?周公主张“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就是说要用“明德”来敬天和保民。“明德”可以说是周公政治思想的道德支柱。他用“德”说明“天”的意志,认为:“天”选择王以德为标准,有德者为王,无德者失天下。有德而民和,无德而民叛。总之,有德者,上可得“天”之佑,下可得“民”之和;得天之佑,又得民之和,便能得天命而为王,反之,则失天命而丧天下。周公认为,这种“德”的有无,正是夏、商、周王朝更替的历史原因。而这种“德”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的,其中包括当时认为美好的道德品格和政治行为,诸如敬神崇祖,遵王命,学习先哲遗训,爱民治民,勤政无逸,等等。总之,“德”是一个综合概念,融宗教、政治为一体。依据“德”的原则,统治者对天要敬,对祖宗要诚,对己要严,与人要善;用于政治。就是“保民”与“慎罚”。

“慎罚”,又称为“义刑义杀”。“义”者宜也,是要求统治者不可随心所欲滥用刑罚。刑杀的判决,要按照“常典”,切不可以个人的意志为准。周公特别强调:用刑要使民服。民服就会安分守己,勤劳耕作,不犯法造次。就像医生治病一样,为民除去罪恶;就像保护幼稚的孩子一样,使民安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是行刑杀人,人们也认为是罪不容赦,而不是出于统治者个人的私怨。

“德”的另一种意义是伦理方面的,是以“礼”为准则的,而“礼”的核心就是等级和秩序。他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是“天与”的道德准则,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守。同时,周公要求统治者从饮宴、服饰、器用、婚丧直至祭祀、征伐等国家大事,都要遵守礼制规范。前者的目的在于“亲亲”,是家族伦理;后者的目的在于“尊尊”,是国家伦理。两者交相为用,用伦理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使周朝的统治“永世不替”。

总之,周公把“天命”、“明德”、“保民”三者联系起来,以“明德”为受“天命”的根据,以“保民”为“天命”的体现;并把先王作为“以德配天”的典范。他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不可信”、“当以民鉴”,要像先王那样以德治国,才能做到“祈年永命”,永保周朝的天下。

管子的思想指学

官吏的选拔与任用,是关乎国家政治根本的大问题。古今中外的政治史表明,官吏素质的好坏和才能的高低,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与存亡。因此大凡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很重视官吏的选拔与任用,都主张“任人唯贤”。“任人唯贤”对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但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初期,能够提出“任人唯贤”思想并勇于实践。则是了不起的历史创举。

殷周以来用人政策的传统是“唯旧”、“唯亲”,依据的是出身门第,这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世袭制所形成的人事制度,通常称之为“世族”制和“世官”制。在这种用人传统中,血统近的优于远的,同姓优于异姓,人的才能大小是次要的。西周时代这种“世官”制度非常盛行,父为司徒,子子孙孙往往袭职。到了春秋时代,社会发生动乱,国君的权利得到加强,他们不希望贵族永远垄断“世官”的权利。当时最先推行“任人唯贤”政策的,是齐桓公和管仲。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他本是姬姓贵族的后代,由于父亲早逝,自幼和母亲过着贫穷的生活。曾经做过商人,后来成为齐国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公子纠落败身死,小白成为齐国君主,就是齐桓公。

随着春秋时代各个诸侯国内外矛盾的激化,人的能力问题也变得突出起来。仅凭高贵的门第出身,而没有善谋善断之才,不仅国将不治,对外争战也必败。于是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虽然出身低微,但管仲是一个奇才,一旦遇到有利时机,他就能展现出才能。而齐桓公肯任用出身低微、并且曾经是其“敌人”的管仲为宰相,本身就是打破用人唯旧、唯亲的“世官”制度的典型例证。

管仲辅佐齐桓公理政伊始,便把任用贤才作为一项基本的政策。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发布命令,要求地方官要“进贤”,如有贤人而不报,谓之“敝贤”,是犯罪行为,要给以惩处。

由于齐桓公重用管仲推行任人唯贤的治国方针,使齐国成为春秋初期最强盛的国家,齐桓公也被尊为各国的盟主。管仲还把他的尊重人才思想在天下推广,在葵丘之会的盟书中提出了“尊贤育才”的主张,规定要“士无世官”,禁止官位的当然世袭。“官事无摄”,不准贵族兼职揽权。“取士必得”,就是封官用人必须“得人”。以上的规定,实际上是管仲向齐国以外的诸侯国推行其“任人唯贤”,废除世袭制度的用人思想。

齐桓公和管仲虽然都强调要重用人才,但管仲在重视人的能力的同时,也注重人的品德。晚年的齐桓公引进和重用了三个人,一个人叫易牙,另一个是公子开方,还有一个是竖刁。这三个人都很有本领,也很能干。管仲病重,齐桓公在管仲病榻前问管仲,“你认为群臣中何人可为相国?”“知臣莫若君”,管仲答道。齐桓公说:“易牙如何?他把自己的儿子煮了,让我吃(来治病),可见他对我的忠心!”管仲直言不讳地对齐桓公说:“杀自己的儿子来讨好国君,这种人用心险恶,靠不住。”齐桓公又问:“卫公子开方怎样?”“他放弃王太子这样的尊位,背离父母,甘为您的臣子,这是别有所图,不可不防。”“那么竖刁呢?”管仲更是毫不客气地说:“他自残身体当太监来服侍您,这种小人不可亲近。他们一个不爱自己的儿女,一个不孝敬父母,一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难道他们真的能忠诚于君主吗?这些人都是一些没有人性的家伙,劝大王赶快将他们赶走,免得他们日后制造祸乱,坑害国家。”

从以上管仲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管仲用人不仅是唯贤,更注重诚与德,并深刻指出:重用无才无德的人对国家社稷危害极大。

齐桓公任人唯贤,但却不重德,在管仲死后,还是让三个小人掌握了国家大权。结果正如管仲所预料,这三个人发动内乱,把齐桓公困在宫中,活活饿死。齐桓公的悲剧为后世掌权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孔子的儒家学说

孔子(前551—前479),出身破落贵族家庭。但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有大志。“三十而立”,通今博古,成为集历代礼乐文章之大成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后来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人人崇拜的“圣人”。其思想长期影响到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应该知道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思想特征。

鲁壁儒家思想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尊崇尧、舜,祖述文王和武王,把夏、商、周的先王之道作为理想社会的标志。第二,崇尚礼制,强调以德治国,管理社会的办法是依据“尊卑”、“男女”、“长幼”。第三,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这些概念和范畴构成儒家思想的外壳和理论框架。所以,尽管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不同而使儒家内部分为许多派别,但各派都是儒家。第四,宗师孔子。以上四点是儒家的共同特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在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是执政为官、治家做人的道德基础。而孔子更是被尊为儒家的宗师和“圣人”,成为人们实践儒家道德思想的楷模。

我们要进一步懂得孔子的儒家学说,必须先认识孔子所处的时代。孔子所处的时代,正如孟子所说,是“邪说暴行”的时代。春秋时代后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秩序瓦解了,表现为“礼崩乐坏”。但是大变革的时代,也可以说是大量蕴藏着多种多样的历史发展可能性的时代。当时各个阶级、阶层以及他们利益的代表者,都在由此引起的社会混乱中苦恼,彼此形成尖锐的对立。由于社会矛盾的发展,呈现在孔子面前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是伦理名分等方面的混乱。首先是等级分化制度及观念发生混乱;其次是诸侯之间相互杀伐和兼并;再次是宗法关系的紊乱;最后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而这些混乱和矛盾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世衰道微……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这就是“暴行”。同时各种破坏性或者厌世悲观的主张也开始流行,如“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去知,民力百倍”。这种不顾道德价值的悲观主义主张后来被孟子称之为“邪说”。

孔子认为造成社会的动荡与思想的混乱这一局面的原因,是“礼”遭到了破坏毁弃,因此要求人们从各个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

“周礼”指什么呢?一般认为它是周朝初期确定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式等。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孔子认为周朝吸收了夏朝、商朝制度的优点而制定的周礼是十分完备、值得尊奉的。“礼”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原始巫术在礼仪基础上被规范化和系统化的一种国家统治体系。也就是说“礼”不是统治阶级凭空杜撰而用来维护其统治制度的,它是从原始社会敬神祭祖的礼仪中发展而来的。其在原始氏族社会具有一种很强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社会正是通过这种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活和生产,从而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这种原始礼仪在当时对氏族成员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实际上是一种未成文的习惯法。国家产生后,特别是到了商周时代,这种习惯法“礼仪”就成了为贵族阶级服务的国家制度了。可见,所谓“周礼”其特征是以敬神崇祖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后经过改造加工,成为维护贵族统治的习惯统治法规。等级身份制度是这套法规的核心,维护统治秩序稳定是其最终目标。

在春秋末期,由于“礼崩乐坏”,“暴行邪说”横流,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维护“周礼”、宣扬“周礼”,力求从根本上巩固统治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孔子之大,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孔子一再强调自己是“述而不作”,“郁郁乎文文哉,吾从周”。其意确是要维护周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以“礼”为基础的政治理想。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具有以下两个内容:其一,孔子希望所有的人都遵循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守其位,各营其事,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二,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和对立,要在“分”中注以“和”、“仁”。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种“和”不是要消除贵贱上下等级之别,而是在维护这种“分别”中求得和谐。而实现这种和谐要靠“仁”。总之孔子所说的“礼”就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孔子将其概括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个方面,用“周礼”作尺度来维护这些人际关系的稳定就是“正名”,“正名”也是“正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正名的主要内容。孔子认为当时的政治混乱就是由于“名”不正而引起的,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强调“正名”,就是要求人们都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其核心是贵贱、上下、等级都各安其位。

如何维护和遵循这种“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这就是“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指导精神。如果离开“仁”,“礼”和“乐”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形式,对挽救社会危机,构筑理想社会是没有意义的。“礼”和“仁”是孔子思想中两个主要范畴。“礼”是孔子对前代的因循和继承,而“仁”则是孔子的创造,将“仁”作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实为第一人。那么“仁”又是什么呢?“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其含义宽泛而多变,孔子每次讲解都不一致。虽然《论语》中没有给“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仁”的主要内容可从中归纳为三点,即克己、爱人、复礼。

克己,简言之,就是克制自己,孔子对自我克制讲得很多。其中“修己”是“克己”的重要方式。“修己”可以说是作为君子的必修课,当学生问什么叫君子时,孔子回答:能够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人就是君子。在这里,“修己”的修,具有饰、整治的意思。

此外,孔子还主张“自戒”、“自讼”、“自省”和“自责”,其目的都在于克己。“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当时统治者很少有的自我检讨精神,孔子将社会的改良和进步,寄托于个人道德境界和品格的提高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精神。

把克己的精神用于对他人则是忠恕,也就是爱人。忠是从积极方面讲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我自己希望达到的,也希望别人能达到,我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可给予别人。不管是从积极或消极方面讲,爱人的过程都是由己及人,从我出发,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忠恕”思想可以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地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告诫人们,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应该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考虑自己以什么方式存在于社会。总之就是要通过克制自己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克己”与“忠恕”断然地反对人们去作奸犯科,利于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它教人安于现状和传统,对统治者的暴行麻木不仁,这也是二千多年来孔子思想一直为封建统治者所尊崇和提倡的重要原因。

克己与爱人在行为上的归宿就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一生的奋斗目标就是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政治措施是“正名”,而恢复周礼的思想保证是贯彻“仁”的原则。他认为恢复周礼并不难,只要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能够做到“克己”和“爱人”,自觉遵守周礼的规定,这样“仁”的原则就实现了。“礼”和“仁”是二位一体的,“仁”的内容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要做到“礼”就必须符合“仁”,要做到“仁”就必须符合“礼”。“仁”是社会道德,“礼”是政治制度。“礼”和“仁”融为一体,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制度规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从而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迄今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孔子正是生活在这五千年的中期,他接受了古代文化,开启了他所处那个时代之后的中国文化。其承前启后的伟大历史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人物都无法相比的。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这一范畴作为调整社会矛盾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同类推荐
  • 传统与文化

    传统与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继承、创新和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 尚书(全集)

    尚书(全集)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类史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是虞舜(五帝之一)在位时的政治文献汇编,“夏书”是传说中夏代的政治文献汇编,“商书”和“周书”则为商代和周代的政治文献汇编。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国学下午茶:国学大师的24堂心灵课

    人的一生,充满了种种变数,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可能很努力,但收获寥寥;我们可能很执著,但前途茫茫;我们可能很用情,但总被情伤;我们可能很真诚,但总被雨打风吹去。世界很精彩,世界很无奈。有人因此颓唐,有人因此慌张。其实,所有的问题都是心态问题。改变内心的纠结,关键在于改变对万事万物的看法。因此,本书汇集了胡适、冯友兰、梁漱溟、季羡林、南怀瑾、林语堂等数十位国学大师的慧心妙语,用他们的人生经验为我们当下的人提鉴对生命的认识、对自我的肯定、对欲望的清洗、对幸福的珍惜。将人生感悟、生活经历、智慧心得与读者共同分享,在喧嚣的社会中,为自己找寻一个人生的方向。
  • 中国人的德性

    中国人的德性

    切斯特·何尔康比在中国居住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甚至与一些人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声称自己在书中所展示的是接触和了解中国社会时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
  • 道德经(全集)

    道德经(全集)

    《道德经》是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感觉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老子是西方人非常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始,《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三百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全书共计81章,文约五千言,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每章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社会、国家、民生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占星棋

    占星棋

    创世仙玄,立星辰为本。…………凡习占星者,皆吾传人。设漫天星辰映照大地。手握星辰,以天地为局,星辰为子。掌者名为弈天!又唤曰占星师!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重启后半生

    重启后半生

    时光不会倒流,一生旅途已走过了前半生;没有了二十岁的青春年少,没有了三十岁的倔强斗志,不惑之年的沉淀感情,更清晰!更热烈!周围的同龄人,有的在为生二胎而拼搏,有的离异重新寻找自我,有的走出围城又回来终获幸福,有的还在苦苦寻找缘分…..一切都是这个年纪该有的模样!四十岁的年纪,三十岁的身体,二十岁的心态……某女说:“我后半生的三大刚需是:赚钱、变美、撩汉!”另一位女士说:“君在那区头,我在这区尾,日日思君不见君!我其实就想有个家,一个安心的窝!”又一位女士说:“我如果能再年轻十岁,就再生育两个宝宝,为国添丁加力!”某男说:“二胎时代是家事也是国事啊!”又一位男士说“不忘初心!保留自我,才是我们寻找的幸福啊!”……
  • 妖精总想套路我

    妖精总想套路我

    宋欢和林嘉愿分手三年后,意外重逢,重逢后的两人虽然心怀对方,但是都不愿提起往事,更不愿意拉下面子说一句求和的话。而重逢的两人各有各的烦恼,宋欢的现任男友劈腿女秘书,宋欢不痛不痒向现任男友提出分手。宋欢和林嘉愿多次在医院相遇,闹出了许多麻烦,矛盾多次升级。林嘉愿:我们之间不是一个爱字就能说清楚的!宋欢:我知道我还是爱着他的,但是我们没办法不去提起往事,因为是过不去的坎!…………两人又失去联系,朋友们听说两人之间的故事,却有心无力。一年后,林嘉愿父母着急抱孙子,作闹让林嘉愿相亲结婚。林嘉愿最终向父母妥协,多次相亲没有结果。偶有一次,遇见以前的朋友与宋欢在一起。又再一次心动,这次朋友们倾力帮忙,制造两人相处机会:在朋友聚会中,宋欢意外醉酒,两人终于解开了多年的误会。林嘉愿:原来我们都以为自己爱对方,胜过爱自己。其实,这只不过是自私的借口罢了!宋欢:原来我们都曾为了对方着想,而伤害对方!…………此后,林嘉愿洁身自好,并且霸气官宣,打发了宋欢身边所有对其蠢蠢欲动的烂桃花。林嘉愿:此后,你永远都是我的最佳首选!宋欢:此后,我永远爱你如初,待你以诚!
  • 侠骨红颜青侠传

    侠骨红颜青侠传

    【慢热女强文】两世孤儿,一朝穿越,从最卑微低贱的乞丐,一步步摸爬滚打,走上人生的巅峰,最终成为武林至尊,在另一个时空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卿本佳人,奈何为侠?扑朔迷离,雌雄莫辨。我有一腔热血,豪气云天,我亦有满腹柔情,顾影自怜。天生我才必有用,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赤手打下一片天;红颜未必薄命,空拳握紧两世缘。
  • 从未被定义

    从未被定义

    很多事从来都没有被定义很多事都是相对的你只需要做你热爱的你想做的并且是正义的事
  • 失踪的梅花K

    失踪的梅花K

    一个叫刘大头的同学丢了200元钱。谁偷了他的钱?最后有三名同学被神探小鹰锁定为怀疑对象。小鹰费尽周折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小偷。唉!玩会儿扑克吧,可是扑克却独独缺少梅花K。这张牌哪儿去了呢?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答案。嘿嘿,你抓紧时间看完了,你就会成为第二个。《失踪的梅花K》这个案件当然不能找局了,神探小鹰们的神奇出手,值得大家来点赞。
  • 匆匆而过的旅人

    匆匆而过的旅人

    在花样年华就离开人世,心心念念的哥哥爸爸妈妈,还没来得及好好和他们说说话。
  • 珠联“碧”合

    珠联“碧”合

    许碧合一心想成为一个婚纱设计师,为此她参加了JR的比赛,想要获得成功。在感情上,她为了能找到自己的王子,一次次地失恋然后再站起来,她的身边始终有自己的青梅竹马何仲谦相伴。她在遇到初恋陆成铭之后觉得自己找到了王子,却发现对方选择了未来。在朋友的点拨之下她恍然发现,其实这么多年她一直寻找的王子就在自己身边,是自己的好朋友何仲谦。两个人一起努力参加比赛,最后因为意外何仲谦失去比赛资格,许碧合获胜,一个人远走他乡,最终学成归来……
  • 仙若恋冥桃

    仙若恋冥桃

    一个爱吃的、任性的小仙女,一次闯祸与月老结下缘。小仙女慢慢长大发现自己的身世与故去的上神箐华,也就是天君的妹妹有关。而且自己与冥界也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与月老的情缘之路走的漫长……“小桃子,你过来。”落梦溪走向何若,“怎么了?”何若猛的将落梦溪拉进怀里道“想你了!”“我不一直在这嘛?何若你什么时候也变得这般离不开人了。”何若笑着说“我心随你,情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