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上海外滩夜景上海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城市。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西方建筑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
各个历史时期、各种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儿乎都可以在上海的近代建筑中找到,从古埃及的建筑、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柱式、拜占廷式、罗马风式、俄罗斯东正教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式,到现代建筑各个流派和风格,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和民间传统建筑等,所以,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堪称一部生动的世界建筑史。上海的近代建筑还表现了广泛的地域风格,涵盖有英国式、德国式、法国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地中海式、美国式、印度式、日本式、饿国式、北欧式以及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有的体现在建筑整体上,有的只是在建筑装饰纹样、色彩或细部上体现了这种地域性风格。
外滩是上海作为近代都市的发源地,它的发展是这座城市成长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一直是上海的城市标志和象征。外滩的建筑经历了19世纪中叶的近代建筑的初创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繁荣时期,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鼎盛时期。至今在外滩西侧,还鳞次栉比地矗立着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以中国银行与和平饭店,海关大楼和汇丰银行这两组建筑作为构图中心的外滩建筑群,虽然出自不同建筑师之手,风格迥异,但是建筑格调统一,建筑轮廓协调,在黄浦江西岸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线,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盛名。
天津
天津距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近在咫尺,这种京畿屏障的政治地理位置成为天津近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1860年以后,英、法、美、德、日、俄、奥、意、比等国先后在天津开辟租界,其中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三国在亚洲只在天津设立了租界,天津的九国租界在世界近代史中具有独特性。
天津五大首的西式洋楼租界区建筑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是在1900—1937年尤其是1912—1937年间,在短短的时间里,各个国家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建筑一起涌入天津。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部分租界存在时间不长,没有形成较大影响;但英、法租界则一再扩张,特别是在中街、劝业场一带形成建筑集中的繁华地区。
英法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是租界区最早形成的街道,因集中建造了许多银行建筑而有“银行街”之称。这些银行建筑多半采取西方古典复兴样式,使用古典柱式,讲求对称,突出轴线,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形成比例严谨的立面构图,风格典雅华贵。其中以英国汇丰银行(1925)、日本横滨正金银行(1926)为典型。
1900年以后天津的商业中心由旧城区逐渐转移到法租界劝业场一带。20世纪二十年代,这里的商业迅速发展,商店、旅馆、饭庄、影剧院等商业娱乐建筑大量建造,自1922年起陆续兴建了国民饭店(1922)、浙江兴业银行(1925)、惠中饭店(1928)和劝业场(1928)等,很快形成了远远超过旧城区的繁华闹市,劝业场也成为天津的标志性建筑。劝业场一带的商业建筑与中街的银行建筑基本上是同时建造的,但这些商业建筑与严谨的银行建筑不同,体型富于变化,多种建筑处理手法并用,用争相耸起的高高塔楼来追求商业广告性质的争奇斗富,属于折衷主义范畴,也受到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
青岛
青岛是一座近代兴起的城市,设立之初的二三十年间,先后沦为德国和日本的殖民地,最后才被中国政府收回。
青岛近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奠基于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所作规划,明显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带形城市”和“花园式住宅”规划思想的影响。在城市设计上,利用了岛城的自然地形,凭借了天然的海岸线和山地构造,巧妙组织道路和建筑布局,提倡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自由活泼、景色如画的规划手法。
青岛原德国总督别墅德国占据青岛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在此期间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具有德国特色的建筑物。
观海山南麓的坡地上是“青岛区”中心广场,中轴线长约200米,北端为“总督府”,南端是位于海湾边上的叶世克(Joeskee)纪念塔。围绕广场建有胶澳法院(1912)、英国领事馆(1907)、开治酒店(Wirtshaus fur Katz)、亨利王子饭店(Hotel Prinz Heinrich,1911)等。
此外,仿德国新文艺复兴样式的青岛火车站(1902)、胶澳警察署(1905)、胶澳邮政局(1910)、德华银行(Deutsch-Asiatische Bank,1906),具有新艺术运动特点的“红房子”,采用露明木构架的海滨饭店(1904)、水兵俱乐部(1899),都是当时青岛的重要建筑物。
德国总督府建于1906年,是那一时期最宏伟的建筑物,具明显的巴洛克建筑特征,配以法国温莎式屋顶。总督别墅(又称“花石楼”,1906)、总督官邸(1908)则以石头装饰外墙,建筑体形组合相当复杂,各式屋顶穿插起伏,自由活泼,与同时代的德国建筑不尽相同。
对青岛建筑风貌影响最大的应属这一时期的独立式住宅建筑。当时欧洲正流行工艺美术运动建筑美学思潮,在规划设计上流行花园式住宅区,达对青岛住宅建筑设计颇有影响,再加上业主个人爱好,出现了多种形式:半木构、殖民式、古典复兴式、哥特式……花园住宅成为青岛居住建筑的主体,其中以“八大关”的建筑群最为突出。八大关、太平角、汇泉湾和南海岸一带,上百幢小楼各领风骚,它们各自独立,却又聚拢成区,随着变化着的山势,高低错落,疏密相间,构成了一幅红瓦、黄墙、绿树、青山、碧海、蓝天的大写意。
大连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的南端,是中国北方海陆交通枢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1898年,大连被沙俄“租借”,从此进入近代殖民地城市化的日程;1905年日本侵占大连,大连进一步殖民地城市化;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大连作为殖民地城市的近代建筑历史才告终止。
大连的近代建筑形态可分为三个层次沙俄占领者规划和奠定了大连城市的基本形态,定下了具有俄国城市格局特点的中心广场——放射形道路系统,并形成了具有饿罗斯和欧洲风味以及19世纪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第一道建筑层次。俄罗斯民间木建筑也出现在大连,小巧别致的木屋上戴着绿色的小塔楼,上面挂着羽毛状瓦片,显现着俄国的乡土风味;折衷主义的建筑实例可举出原沙俄时期的商业学校,立面采用了希腊山花、罗马巨柱式。
日本占据大连后,在沙俄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建设,以仿欧美古典风格的建筑形式兴起了大广场与市区的建设。大广场周围就能看到哥特复兴风格的大连民政署厅舍(今大连对外贸易局),文艺复兴后期风格的正金银行(今中国银行),文艺复兴风格的大和饭店(今大连宾馆),古典复兴式的朝鲜银行(今中国人民银行)等。这些建筑形成了大连市区的第二道建筑层次。
随着侵略战争的深入,日本人以大连为侵略战争基地,发展和扩大了市区建设。20世纪二十年代末在德国兴起的现代建筑思潮很快影响到了日本,成为当时日本建筑界的主导,因而三十年代日本建筑师在大连设计的作品多属于“国际式”的范畴,并且渗透着日本建筑固有的和风气质,成为对大连市容影响最大的第三道层次。
哈尔滨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兴建的一座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饿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西方新旧思潮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哈尔滨温和碰撞,交融共生,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
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的城市规划始干1899年,仿照俄国首都莫斯科的面貌进行建设,以在市内呈丁字形相交的铁路线把城区分为若干区。其中埠头区中国大街(今道里区中央大街)上的主要建筑有协和银行(1917)、马迭尔旅馆(1913)、秋林商行道里分行(1919)、俄国侨民会(1909)等,俄罗斯传统建筑和“新艺术运动”样式的影响在这条街道上得以充分地表现。建于1903年的哈尔滨火车站作为哈尔滨的门户,以其“新艺术运动”的样式成为当时城市的标志。
东正教堂在形成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风貌中有重要作用。早在1898年,在全市的最高点,南岗的中心修建了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形,外形体现了俄罗斯木结构帐篷顶的传统形式,八角形的帐篷顶端高举着一个洋葱头型的小穹顶,曾被誉为“东方莫斯科”的象征,该教堂现已拆除。到20世纪三十年代,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已达25座。其中1923—1932年间建造的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它深受拜占庭建筑影响,主体采用砖砌拱券结构,在拉丁十字形平面的每个尽端顶部以惯用的帐篷顶加小洋葱头穹顶,交叉处是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成为整个建筑的控制中心,颇有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气氛,至今仍是人们视线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