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工文化的重要地位
职工文化的产生
职工文化是在工人运动中形成的,是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党领导广大工人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向展开斗争,而且组织厂大职工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斗争,并清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各种腐朽、愚昧、落后和迷信等思想烙印,培养和造就广大工人成为有觉悟和有文化的革命战士,不断地启发广大工人的阶级觉悟,并从有文化的工人中选拔优秀分子充实到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来。
(1)职工文化在党的工运活动中萌发。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工人阶级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自发的反抗斗争不断出现。为使广大工人能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真正实现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团结广大工人,组织广大工人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开展文化工作就成为提高阶级觉悟,壮大党组织的最有力的方法。当时党的创始人通过对广大工人的文化教育和宣传,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主要途径。
在工会建立以前,一般是采用工人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开展活动。1920年9月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派邓中夏、张太雷等同志到长辛店,在工人群众中办起了劳动补习学校和俱乐部,此后又以京汉铁路为中心,开办工人夜校并出版工人小报《劳动者》。这是我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个工人俱乐部和第一张工人报纸,这个工人俱乐部就是北方铁路工会的前身。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工运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部在上海成立“沪西工友俱乐部”,开办工人夜校,出版工人小报《劳动界》。而后,毛泽东、***等在安源建立了路矿工人俱乐部、河北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俱乐部、大冶钢铁厂俱乐部等。这些工人俱乐部着重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文化补习和娱乐活动,一方面起到了宣传、教育广大工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着组织和领导广大工人同资本家作斗争的作用。工人俱乐部成为工会的主要活动场所和斗争场地,工人群众的文化工作也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人俱乐部在中国工人运动早期的群众斗争中起着启蒙、宣传和组织的重要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统治之中,工人俱乐部等工人文化娱乐场所被查封,党和工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工人文化活动由此转入低潮。
(2)职工文化在革命斗争中形成。虽然白区大部分工人俱乐部被破坏了,但在上海等工人阶级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党领导的工人文化工作采用业余的或隐蔽分散的形式仍然坚持开展活动,仍然成为教育和组织广大工人的主要形式,如上海蚁社采用迂回、业余的方式组织广大工人讨论“女子是否应回厨房去”、“坐黄包车是否合乎人道主义”等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工人认清旧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的阶级本质,启发工人群众思考社会问题。基督教青年会则吸收青年工人,组织讨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和“人的权利”等,鼓励工人争取民主权利。而在中央苏区,由于党和红色政权的重视,不少工厂中开始建立“三人团”,开展由工会组织的工人文化活动,如工人文化补习班,工人俱乐部等,尤其有苏维埃政府制定了《劳动法大纲》,规定工人享有文化教育权利。苏区不少工人纷纷上夜校,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由文盲到学会识字和看报,工人文化课深受群众欢迎。中央苏区政府还拨发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作为工人的文化基金。由此,中央苏区的工人文化得到了很大巩固。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白区的工人和青年纷纷组织歌咏队、救护队、战地服务队、演出队开赴前线。留在后方的工人和文化工作者则组织各种抗日文化团体,如职业妇女俱乐部、益友社、华联同乐会、银钱业联谊会、报业同仁会等,利用当时抗日形势传播抗日文化,宣传进步思想,介绍苏俄书籍,培养工人运动骨干。上海的益友社最盛时期共有社友一万五千余人,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陕甘宁边区等党领导的地区,普遍宣传学习《共产党宣言》、《联共(布)党史》、《社会科学二十讲》、《八月的乡村》和《新生代》等,唤起了无数青年工人如饥似渴地阅读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工矿企业大唱《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鼓舞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自觉奔向抗日前线。各厂矿在此期间组织工人群众开展各种球类和歌咏活动,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工人群众的业余生活,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中间群众,接受进步影响,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白区通过由党组织的各种文化团体到工人群众中宣传反内战、反饥饿活动,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工人认清蒋介石反动集团假和谈真内战的嘴脸,如上海中纺十二厂演出的《女工们》、《谁之罪》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鼓励广大工人群众为争取解放而斗争。在党领导的解放区,工人群众则进一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的活动,工人俱乐部作为主要的场所,承担了职工文化的主要职责,如文化补习扫盲、文化娱乐活动、宣传演讲、图书阅览和歌咏演出等。为配合解放区政府发展生产、巩固后方、夺取全国胜利的要求,各厂矿普遍唱《茶馆小调》、《跌倒算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和《咱们工人阶级有力量》,从而团结和教育广大工人群众为全国解放作贡献,团结一致为前线,充分调动了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职工文化以工人俱乐部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了教育启蒙作用,宣传提高作用,娱乐健康作用和支持壮大作用,它以不同的方式团结和教育了广大工人群众,为夺取新民主主义胜利、实现自身解放、翻身当家作主而斗争,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特点,具体表现为:
①职工文化是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产物,它不仅是工人运动的活动形式,而且也是工人运动的主要内容。
②职工文化有先进理论的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同中国职工实际相结合,深受广大职工的欢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③职工文化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灵活方便,其内容适合广大职工的需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紧跟形势和社会发展,因而,具有很强的战斗鼓舞作用。
④职工文化具有很浓厚的政治解放色彩,职工文化是围绕着工人阶级翻身解放、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党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奋斗纲领而展开的。
⑤职工文化不仅是工人阶级自身解放的重要工作,而且已纳入党的革命斗争的新战线和新内容,具有很强的党性。
⑥职工文化为革命输送了人材,为党培养了许多骨干。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许多工人参加了黄埔军校。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不少工人成为我党我军的优秀干部。另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陈云、邓中夏、李立三、张太雷、恽代英、向警予和杨子华等都曾从事过工人俱乐部的工作。
职工文化的光荣历史已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和我党的党史。
职工文化的发展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企业职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已规定了职工具有文化教育权,1950年6月的第一部《工会法》更加明确规定了工会经费中有实际工资总额的15%为职工文化教育费,这就为工会职工文化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大气候。与此同时,职工文化正式纳入全国总工会文教部的重要工作内容,具体负责指导和管理企业职工文化活动,自此,各省、区和直辖市都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从而促进了全国各企业职工文化的普遍开展。
(1)新中国初期职工文化的发展。
①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工人文化宫。党和国家领导亲自题词,另外还有朱德、董必武、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分别为各地、市的工人文化宫题词。广大职工群众不仅在政治上翻了身,而且也深深感受到在文化上也翻了身,真正体现了当家作主。1950年全国有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789个,至1958年发展到31604个,增加了40倍。职工文化活动的场所不仅大大增多,而且其规模和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有图书馆和阅览室,有棋类和扑克,有体育活动器材,有教室和娱乐室,参加职工文化活动的人数逐步增多。
②职工文化活动主要依托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一方面仿效前苏联工人文化宫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又有中国传统方法和历史上沿袭下来的做法,既有思想政治性,又有知识娱乐性,适应了广大工人的多层次需要。全国总工会分别于1950年和1955年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工会俱乐部工作会议,系统地提出了文化宫、俱乐部的性质、作用。方针和任务,明确了方向。职工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由思想教育、科学普及、图书阅读,生产技术知识、文学艺术和体育娱乐活动等组成,职工文化体现了一种“大文化”的态势,全方位地展开,尤其是职工文化宫和俱乐部成为广大职工活动的主要地点。它不仅声势大,影响广,而且也成为社会文化方面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这一时期工人文化宫的组织管理比较松散和落后,活动方式上有行政化倾向,这与广大职工要求进行自娱自乐的愿望,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妨碍了职工文化的进一步提高。
③由于整个社会还处于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正在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广大职工中存在着数量不少的文盲和半文盲,职工文化活动中文化补习和扫盲就成为主要任务,由工会和行政联合组织的声势浩大的文化教育由此展开,全国有70%的职工进入夜校或扫盲班,许多职工第一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阶级教育和唯物主义发展史观的教育,职工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大规模的职工群众性质的歌咏活动、集体舞活动、地方戏曲、曲艺、话剧和文学写作等活动也蓬勃兴起。在大文化普及的基础上开始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工人作家和艺术家,如上海工人创作的小说《车间里的春天》,就被翻译成几国文字,发行到国外。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职工文化。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工会职工文化自1957年开始,也受到了冲击。20世纪50年代后期,工会系统掀起了批判所谓“工团主义”倾向的工运路线,批判“工会独立论”,强调党的绝对领导,不允许工会开展符合实际要求的活动,在城市“公社化运动”中刮起了“工会消亡风”和“共产风”,这就给工会各项工作包括职工文化活动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工会组织及其所办的文化事业被大量紧缩和削减,全国有2000多个电影放映队交给了政府,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被合并,调走了许多职工文化活动的设施和财产,全国文化宫从1957年的1634个锐减到1960年的752个。职工文化活动中许多为工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题材被取消了,阅读外国名著被当成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阅览美化生活的书刊当成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表现,演古装戏被当做宣扬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遭到责难和批判,禁止跳舞,文化宫变成了“文化空”,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广大职工群众对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生活和对多种精神生活追求的积极性。但是,广大职工和基层工会仍然坚持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全国总工会于1960年在河北省唐山市召开了基层俱乐部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动了全国基层企业的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年5月,又举行了全国职工文艺会演,3000多名业余工人演员会聚首都演出,不仅促进了基层工会的职工文化工作,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职工文化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文化,使党和国家遭受到新中国以来最严重的损失,同样也使工会的职工文化活动遭到摧残。在这时期,全国范围内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被大肆破坏,多数被当做办公室或仓库使用。许多具有正义感的工会干部和职工文艺积极分子被打成“保皇派”,被剥夺了从事职工文化工作的权利。这一时期是职工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最低潮时期。
(4)改革开放促进了职工文化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政治路线重新确定,拨乱反正,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社会文化领域中不断清除“左”的影响,工会的群众文化工作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基层工会的职工文化活动由此也开始恢复。1979年,全国总工会召开了14个省、市的文化宫、俱乐部工作座谈会,职工文化作为重要工作再次得到了肯定。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职工群众的文化活动,把职工文化当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981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1983年又批转中央宣传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强城市、厂矿群众文化的几点意见》,提出“文化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群众文化工作的任务是:
①通过文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主义觉悟,培植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培养科学态度和实干作风,发扬积极进取和勇于改革的革命精神,激励人们热爱祖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献身奋斗,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②使人民群众在劳动、工作之余能够得到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以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陶冶性情,焕发精神。
③从体力和智力两方面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智慧和健康。《意见》对职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总体要求,这就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工会工作者和广大职工群众,大家欢呼职工文化的春天来临了。各地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全面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职工文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四大、十五以及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出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繁荣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