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证明,医生的劝诫对吸烟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医生讲解吸烟后果以及告知戒烟好处的劝告,在某些方面很容易增强戒烟者的信心。医生对于健康的权威诠释更容易让戒烟者产生心理上的信赖,成功率较高。
医生对吸烟者戒烟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治疗的辅导过程。针对不同吸烟者制定不同治疗方案,以及复发之后的应对方式等等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戒烟者必须慎重对待,因为戒烟成功还容易引起复发,一旦复发对戒烟的成果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有很多瘾君子是很难靠单纯的心理治疗就戒除烟瘾的,还必须靠药物治疗才能奏效。药物治疗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和其他戒烟方法联合使用,还要警惕长期使用尼古丁制剂可能导致的尼古丁剂成瘾。其他药物治疗还有可乐宁、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尼古丁拮抗剂等,但效果均未确定。
戒烟是一个耗时长,而且非常复杂的过程,应当从社会、心理、生理等多角度帮助吸烟者完成戒烟,以保护身体健康。
15.如何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心重的人整天疑心重重、喜欢无中生有,不信任别人。看到别人背着他说话,就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家人对他的态度冷淡了一些,又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这种人成天提心吊胆地活着,心里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永远无法摆脱矛盾,活得非常之累。这种人又不愿意把心里的疑惑公开,也不和别人交心,整天郁郁寡欢、消沉颓废。因为自我封闭,阻碍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互动,从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从而失去信心,变得非常自卑、怯懦、消极。如此感觉事事不顺利,天天增忧愁。
猜疑心理是阻碍个人发展的大敌,要正确地认识它、正视它的起因才能更好地摆脱它的困扰。猜疑心理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错误的封闭思维
猜疑一般总是从自己假想的一个目标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假想的目标,作茧自缚,把自己封闭死。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和这种封闭性思维有密切关联。
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信任
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一个人越自信,越信任别人,越不会产生猜疑心理。
曾经的经历引起的不良心理
有的人曾过度信任别人,却遭受欺骗,从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猜疑的人往往都是敏感过度
敏感并不一定都是缺点。有灵气的艺术家对事物都比较敏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不过,如果过于敏感,尤其是人际交往的时候过于敏感,就需要加以控制了。
每个人都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相信自己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了自信心,我们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意怀疑别人是否在挑剔为难自己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一旦说开了是很可笑的,但在真相揭晓之前,由于猜疑者大脑的思维方式处于封闭状态,会认为自己的猜疑顺理成章。这个时候冷静思考是非常必要的。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先用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来作出决策判断。
生活中遭受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蜚语,没必要大惊小怪的,是很正常的事情。生活上要“难得糊涂”,不必那么斤斤计较,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寻烦恼。尽量不去理别人的议论、闲言碎语。在精神上取得胜利,猜疑自然就不会产生。
误会产生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误会如果不能尽快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立刻消失,就可能导致不好的结果。应该敞开心扉,开诚布公地和“怀疑对象”谈一谈,搞清真相,把误会消除。
16.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源于病态竞争,而嫉妒的产生又和个人的性格、文化背景、自身修养、世界观、价值观等有密切关系。
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对自我的错误定位。自我封闭,容易自卑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容易产生嫉妒。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时刻要求自己比他人强,这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必要的。对自我角色定位错误,自我实现受阻时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2)人的公平心理。“不患寡而患不均”。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公平,当公平心理畸形发展时,嫉妒心理便产生。嫉妒心理是公平心理的一个片面的、消极的反应。
嫉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心理,它的存在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
缓解和消除嫉妒的方法
(1)降低自我预期。降低对自己的预期目的,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尽量不去跟别人比。
(2)修养品德。增强修养,发展宽容之心。明白能者多得,明白每个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把别人的成就看成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威胁,学会赞扬别人。通过赞美别人来呈现自己的广大胸襟。
(3)学会合作。与人交往,坦诚相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明白合作的好处,努力提高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
(4)执著努力。培根曾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
另外,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不只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也有一定的作用,应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7.如何摆脱盲目攀比
一般来说,攀比属于正常人的心理,人总是在不断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去争取进步的。
攀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向上的攀比应该是有利于健康的有利于上进的。但是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以个人为中心,胡搅蛮缠,这种带有消极作用的攀比则是不可取的。
这种消极病态的攀比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使人产生情绪障碍,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或者使自己长期处在幻想状态,不求上进,脱离实际,最终一事无成。攀比甚至成为犯罪的起因,为了能够和别人拥有同样的奢侈品,有些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平时快快乐乐的小王夫妻,自从参加完昔日同班同学的婚礼后,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婚礼很豪华,车水马龙,新娘风光无限。小王想着自己当初糊里糊涂的几桌酒席就嫁了,婚后生活也是紧巴巴的,天天柴米油盐,于是越想越委屈。而小王的丈夫在婚礼上看到人家丈夫事业有成,老婆又漂亮,心里发酸,老婆又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心里更是憋得慌。两人言语不和,大吵一架,小王赌气回娘家,小王的丈夫心情郁闷借酒浇愁,结果喝进了医院。
生活原来还是很美好的,可是,加进了攀比的消极色彩后,生活变味了。
这样的情况,如果夫妻之间沟通好,生活仍然可以美好。有些人因为攀比甚至送了性命,那就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疑问:“一样是……为什么他……而我却……”这样一个转折问句,表明了攀比的心理动因以及与之攀比的对象。人们总是拿某一方面比自己高的人来比,这个攀比对象一般都是攀比者身边的经常接触或是联系到的人,如同事、同学或是朋友等。越是熟悉的人,了解越深,可攀比的东西越详细。在攀比者与被攀比者之间还要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年龄经历等,而且被攀比者有明显的一方面比对方高。当发现其中的落差时,有些攀比者就选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寻求比自己低的攀比对象,以满足自己的心理。
现在社会有很多人热衷于一些细节上的攀比,比如是否评上先进、奖金分配是否均匀,这些个人名利范围内的东西都成为互相攀比的对象。一旦觉得比不过,就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有利必争,成为这一类人生活的原则。
还有一种人的攀比心理更为畸形,他们将攀比过程中的失衡转嫁到对他人的攻击、陷害等等上面,或挑拨离间,或阴谋设计。畸形的攀比心理使得他们对某些事物过分的期待,因而使他们不断地利用手段以求达到同样的成就。这些人已经远远背离了攀比的本意,很容易在日益膨胀的私欲中毁灭自己。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摆脱盲目攀比呢?
正视自己
首先,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弄清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与别人产生差距的原因,凡事量力而行,不要不顾自己的实际能力而过高要求自己。如果是所处环境的问题,而且是暂时的,能够克服,就要努力改变环境,使之渐渐趋于公平。
调整心态
其次,要对自己的预想进行调整。正确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弱点。这样有利于对自我的期望值进行调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付出与回报。
积极行动
最后,积极付诸行动。积极调整自己,争取进步,尽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根据个人的情况,保持一个正常放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