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6300000004

第4章 岁时文化的四季(2)

上巳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佩兰或杜若。相传周昭王在位二十年时,东瓯越族献来两位女子,一个叫延娟,一个叫延娱,皆美丽纤巧,能言善辩,而且会唱会笑。她们走路不留脚印,太阳下没有影子。一次,她们陪昭王游览长江和汉水,不幸全都随昭王落水而死。江汉一带的人们很怀念她们,就在江边修立了祠堂。十年后,人们经常看到两位女子陪伴昭王泛舟江上,在水边嬉戏。到了上巳节这天,人们都纷纷到祠堂祭祀:有的拿来又甜又新鲜的水果,用杜兰叶包好扔到水中;有的用五彩线包,并把金属系在上面。这样是为了防止蛟龙侵害她们的仙体。后来这个风俗就演变为上巳节这天妇女们佩戴兰花等香草,还有带荠菜花的,宋代赞宁《物类相感志》有:“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颈上,则飞蛾蚊虫不投。”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有:“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可见带花都是为了驱除虫邪,祈求吉祥的。

8.清明、寒食,追远游春之日。

关于寒食,《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说寒食是从冬至之时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一般人们认为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寒食禁火,旧时官府管制十分严格,如果某家炉中有温度,便将一根羽毛插入炉灰中,羽毛变焦了,便犯了死罪,因此寒食前一日,各家便将炉火泼灭。人们也往往在寒食前几日制作更多的熟食,以备过节时用。寒食这天,即使皇帝赐宴,也只是冷食。唐代韩翃有著名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见寒食这天不仅不能生活煮饭,连点个蜡烛也不可轻易为之。

下面说说大家熟悉的清明,由于与寒食踵接,两个节日的风俗早已融合在了一起,比如扫墓追思。“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深入人心,清明为何断魂,不外乎是一腔对先人的忆念,而那迫不及待的酒虫,全然不是游赏的杏花春意,含有借酒寄怀的意味,千载而下,读来仍让人黯然生叹。宋代高翥的《清明》诗虽调侃又不失深刻:“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富有放旷豁达的味道。祭祖扫墓是中华文化慎终追远思想的体现,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盛行于唐,至今已成为清明节的主要习俗,而忙碌的现代人也利用难得的假日与亲人团聚。

古时清明还有折柳戴柳的习俗。妇女和小孩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祭拜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将柳条编成罗圈状,戴在头上,取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插柳的风俗传说很多,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种说法是,唐末黄巢起义时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插柳所取代。“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还有种说法: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中国文化中的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受佛教影响,人们称柳为“鬼怖木”,认为可以驱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辟邪的功用。于是在柳条发芽的清明,人们自然要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古谚还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有的地方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

清明既是节日,又是节令,一般在阳历的四月五日前后。“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是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为气候的春和景明,古往今来,清明的习俗还很多。古代有蹴鞠、打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百草等活动。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是用来训练武士的。“鞠”指的是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因此有人说最早的足球运动在中国。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最早叫千秋,为了避忌讳而改称秋千。古时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成为妇女、儿童非常喜欢的娱乐健身活动。苏轼的《蝶恋花》写得意趣盎然:“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古时逢清明,人们无论白天或夜间都会放风筝。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人们把风筝放飞之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带来好运。如今,清明节依然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之一,祭扫、踏青、放风筝、插柳植树都被很好地继承下来。

(二)夏:

夏季枝繁叶茂,团花似锦,生机盎然。这个季节主要的节气、节日有端午、夏至、伏日等。

1.端午,祭龙品粽之日。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按照历法,五月就是“午”月,因此“端五”就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民间称端午为“一年三节”之一。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一个节日。如端阳、重五、重午、天中、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五蛋节等,每个名称后面差不多都有一个风俗或传说。端阳,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五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五月初五又有“端阳”之称。重午,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又称端午为“天中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需要驱邪避毒,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有“菖蒲节”之称。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故又称端午为“浴兰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五种说法:一是纪念屈原,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据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此日投江,人们为其悲愤不已,遂在江中投粽并划船搭救,这就留下了端午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二是纪念春秋时晋国功臣介子推,这主要流行在山西一带;三是纪念春秋时吴国功臣伍子胥,这是古时吴楚两地的习俗;四是纪念曹娥,流传于浙江一带,据东汉《曹娥碑》记载,曹娥是当时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五是祭“地腊”,属道教风俗。据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研究,端午节原本是祭祀龙的节日,原因有三:一是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是古有“五彩丝系臂”的风俗,这当是“像龙子”纹身习俗的遗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以龙为图腾,而五月初五就是祭龙圣典最隆重的一天。2011年,国家首次举办“中华龙舟大赛”也是对端午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2.夏至,白日最长之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较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一般为每年的6月

21日或22日,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礼记》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鹿的角朝前生,属阳。夏至阴气生而阳气始衰,属于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的知了感到阴气之生而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木槿此时也开始欣欣向荣,这都说明夏至时阳气至盛阴气始生的特点。农谚说“夏种不让晌”,夏至时节庄稼等生长最快,所以农事要紧跟农时。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

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人们会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在宋朝时会为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更有节日氛围,“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朝风俗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冬至馄饨夏至面”,在饮食上,北方夏至讲究吃面。从养生角度讲,夏至阳气最旺,宜保护阳气,着眼一个“长”字。因此夏至吃一碗过水的凉面条,既可口消暑也有益健康。

3.伏日,炎热酷暑之日。

伏日就是平时所说的三伏天,即头伏、二伏、三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人们为避暑,通常会饮茶、吃瓜果、冰汁等,还会将绿豆和大米放在一起熬成绿豆粥,以防暑祛病。伏日里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平时消瘦,所以俗称“苦夏”,北方有些地方以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度“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三伏天人们身体免疫力会变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有益健康,这也是“夏练三伏”的道理。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从农时上讲,入伏后是种秋菜的季节。

(三)秋:

秋季是个丰收的季节,五谷丰登,秋高气爽,人们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同时,秋季也是一年中气候由热转凉的一个时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日又会让人感到低沉和伤感,这也是秋日气质在人类生命情感中丰富多彩的体现。

1.七夕,牛女相会之日。

七夕,即农历的七月七日,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传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她下凡时与朴实的牛郎相恋,并生下两个可爱的孩子。王母娘娘知道后,大发雷霆,责令织女回天,永不得与牛郎相见。可牛郎锲而不舍,王母娘娘就划出银河为界,将两人阻绝在了河的两岸。这也是晴朗的秋夜,我们看到白茫茫的银河两边,隔河相望、遥遥相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后来王母娘娘为牛郎和织女的坚贞所动,就允许二人每年在七夕相见一次。据说这一夜人间看不到喜鹊,它们都飞往银河去为牛郎和织女搭造相见的鹊桥了。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荆楚岁时记》说:“是夕(指七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小蜘蛛。《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东京梦华录》说,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所以七月初七又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这一天人们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通过穿针、看小蜘蛛结网等习俗来向织女乞巧,因为按照传说,织女是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妇女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祈祷福禄寿,并期盼美满的姻缘,都是对自由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愿望表达。“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如今七夕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另外,七夕还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古时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的科举考试中了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也把七夕叫“魁星节”和“晒书节”。

还有一种说法,七夕源于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称“七曜”,又以“七曜”来计算“星期”。七夕这一天月和日均为“七”,是“双七”,在时间上有特殊意义。“七”又与“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2.中元,祭祀祖辈之日。

中元,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降临定人间善恶。“道场普度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期间要请道士日夜诵经,祝福先人能在阴间过上太平的日子,因此中元节又是鬼节。古人认为冤鬼脱离地狱、苦海需要得到阳间人的帮助。

传说观世音菩萨居住在南海,南海盛开荷花,用荷花瓣做成船,船上点着灯,冤鬼们乘上点着灯的船登上彼岸,这就叫做“慈航普度”。这就形成了中元节一个重要的节目即“放水灯”,传说这水灯是为鬼魂引路的。老北京有举行制法船、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都与送鬼的说法有关。

同类推荐
  •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从上古到明代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概况、各陵的形制和墓主人以及不同时期帝王陵的特点等。以精确的考古数据作支撑,以小资料链接作为知识的补充外延,充实了全书内容。图片精美,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可观度较强。
  • 木姐珠与斗安珠 羌戈大战:羌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木姐珠与斗安珠 羌戈大战:羌族民间叙事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木姐珠与斗安珠》一诗,通过天爷的三公主与凡人斗安珠的爱情故事,描写一对坚强勇敢的青年,冲破人与神的界限,用智慧和勇敢战胜了天爷的百般刁难,终于获得了胜利——婚姻自由,创造了美满幸福的生活。《羌戈大战》是羌族人民歌颂自己的祖先,从西北辛勤地迁徙,历尽艰难险阻,与魔兵战、与戈人战的历史。
  • 莫斯科

    莫斯科

    本书包括想要了解俄罗斯,请到莫斯科来、历史隧道中的光辉、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名字、诗与剑的交融——莫斯科的文化不废江河万古流——浪漫与疯狂共舞的艺术等共八章内容。
  •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古代经典谏议檄文(中华千年文萃)

    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座智慧的宝藏,是我们祖先用智慧的双手和头脑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创造和积累而成的,它如同河蚌中的沙粒经受了痛苦的磨炼和时间的考验,最终升华为闪闪发光的珍珠。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阅读这些历史,没有理由不继承这些智慧精华并把它运用于实际。而今天我们所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这其中忠臣良将的谏议谋略与锐利檄文。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热门推荐
  • 穿越之佟琬琰

    穿越之佟琬琰

    突然乌云密布,天降暴雨,一道闪电后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醒来后一片绿油油的树林,一条清澈的小河,身边还有一位妇人,这难道着了饥荒?………
  • 剑啸千年

    剑啸千年

    明月清风一世仙,曲水流觞梦千年。千年前,“明月清风”相伴,逍遥一世,当灭劫降临,人间存亡悬于一线,无数人慨然赴死,一往无前,万剑刺破苍穹,无惧无悔,他与她亦裹挟其间……千年后,“曲水流觞”同行,幻梦千年,但千年前的灾难真的过去了吗?一声跨越千年的剑鸣,将开启新的篇章……这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关于反抗、挣扎、守护、等待的故事,这里有仙气、侠气、邪气、妖里妖气……有兴趣的点进看一下,喜欢的收藏、推荐一下,谢谢~!
  • 君子长诀(全集)

    君子长诀(全集)

    传闻,执掌诸神姻缘的神君良玉画姻缘扇证亲,圆满情事见诸扇面。可是替别人画姻缘扇的她,自己的情缘却是惨淡。她看上了三十五天的长诀天尊,可五万年的神界痴缠不过换回一尺折扇,上书“无缘”。于是,带着无法劝阻的决绝,知道同长诀做不得神界眷侣的她,以存着她对长诀情意的半颗心做祭,执意换了一场同长诀天尊的凡界情缘。凡辰总有终了时,只待梦醒后。从凡尘归来的良玉,究竟是会潇洒放手,还是会执念难丢?
  •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小说在《俄国导报》上进行了两年的连载后,于1880年完成。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在创作完这部巨著后仅四个月就辞世了。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财好色,他独自霸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于是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德米特里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却悄然将老爷杀死,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
  • 一念繁华,一念成灰

    一念繁华,一念成灰

    红尘画卷,画的是谁的生死之恋?染上心语的诗篇,被谁的身影打乱了墨迹?燃尽的风华,又是为谁化作了彼岸花?以前的誓言早已烟消云散,谁还在门前掌灯盼我归来?谁抚我一丝秀发,谁又欠我生命代价?
  • 刀剑神域之极恶联盟

    刀剑神域之极恶联盟

    穿越?重生?不存在的,我是龍谷一也,这是我的故事,欢迎来到我的刀剑神域
  • 久而久至

    久而久至

    她是南方人,温文尔雅。他是北方人,大大方方。截然不同的祖籍,却被自以为很帅的高沂的竭力“推荐”,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相亲相爱”的同桌。“同学,可不可以不要靠我那么近,很热。”拜托同学,现在是大冬天的,呵口气都能结冰,你确定不是害臊?
  • 归无极

    归无极

    中者,若吞天地无极,易阴阳,化乾坤,却谨德,享静,可拥天下而不与,功成而不居,是谓“居隐大能”,方可称圣德。一位志愿做小人物,想要安乐一生,却又被迫成就强者的平凡人。即使能够掌控一切的命运,揣摩无尽命理,却奈何改变不了自己的命!修行是修身?亦是修心修性?且看一位小人物来诉说他走过的居圣之道,他缘何而隐的心路历程,以及他的世界!
  • 火爆女君的修仙路

    火爆女君的修仙路

    这是一部平凡女子的修仙奋斗史!上一世,李若若被恶魔刘东泽霸占,不得自由,兢兢业业,渡日如年。后来刘东泽总算投胎而去,重获自由的李若若敌不过命运的安排,仍是投胎到刘东泽所在的天元大陆。吃了上一世的亏,这一世她一直低调行事,隐藏体内的先天清灵素火和绝美的容貌。面对族人的欺负,没关系,打回去便是。认为她没有傲人的家世,就可以轻意欺负,没关系,且看她如何杀鸡儆猴。一手捏着绣花鞋,一手扛着把乌油油的菜刀,一只黑漆漆的乌鸦为灵兽,坐驾是一头肥头大耳的大黑猪的叶晨曦的择夫标准真的不高:只要是男人就好,看得顺眼就成。
  • 一直剧透一直爽

    一直剧透一直爽

    剧透一时爽,一直剧透一直爽。爽完还能爽,一爽顶上加一爽。不要跟我说什么破坏剧情,老夫做群主就是要剧透。那个盖聂,你赶紧和端木蓉成亲不好吗?那个葛小伦,大剑糊脸啊,银河之力怂啥?那个小舞,嗯....我觉得你和你母亲带着你两个跟班去找唐昊更好,轻松打爆武魂殿的狩猎队,啊,还是打不过。那没办法了,本群主亲自去一趟。千人读者群:7-2-0-9-2-8-0-9-8。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