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5400000013

第13章 气候(2)

当大气中存在空气密度和气流速度不同的界面时,便会引起波动。此时,处于波峰的空气上升,可能冷却成云;处于波谷的空气下沉,则无云生成。这样,会形成一列列平行排列的云条。如果有两个波动方向,那么新产生的波动便会叠加在原来的波动之上,从而形成一种类似棋盘格子的云块。在气象学上,我们把这种云叫做波状云。

如果大气层下层不稳定,而上层很稳定,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利于波状云的形成。因为空气上下层均稳定,不利于波动的形成。如果空气上下层均不稳定,则产生的不是波动,而是对流。而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的空气层,既保证受扰动的空气有一定的垂直运动,又不至于发展成对流。由此可见,波状云的产生,往往预示着大气层的上层很稳定,故多晴好天气。

但是,有时候波状云与大片的层状云连在一起,则表明将有风雨来临。因为层状云的出现往往是锋面即将移来的前兆。所以也有农谚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因此,当天空出现波状云时,还需留意它是否与层状云连成一片,必要时还要看天气形势图,看看是否有锋面移来。这样,我们才能把此后几天的天气准确预报。

在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做“露重见晴天”,意思是说若清早露多,往往预示着白天晴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在秋冬季节的夜晚或清早,我们有时会看到树叶上有一些小水珠,这就是露。有诗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首先,我们要弄清楚露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汽。而且,空气温度越高,含有水汽量越大;反之,含有水汽量越少。在夜间和日出之前,空气的温度比较低。这时候,若空气比较潮湿,加之降温使空气包含水汽的能力降低,其中一部分水汽就会在树叶、屋顶等地物之上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了露。

在什么气象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露呢?

一是在晴天的夜间和清晨,比较容易形成露。因为晴天的夜间和清晨,天空中无云,地面的热量直接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大气吸收的热量比较少,因此,地表降温较快,有利于露的形成。可见,“露重见晴天”是有道理的。

二是在有微风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形成露。因为微风能源源不断地把潮湿的空气带来,又把已经析出水汽的空气带走。如果无风的话,就难以把潮湿空气不断送来。而如果风太大的话,近地层冷空气和高层较暖空气会发生强烈的混合作用,使地表的温度比较高,也不利于露的形成。

在白天,我们一般看不到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太阳出来后,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了,空气能够含有水汽的能力又增强了。这时候,露就会蒸发成为水汽,又进入了空气之中。

综上所述,民间的天气谚语是老百姓长期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在各地天气预报中,天气谚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同地方、不同季节,常常有不同的天气谚语。把天气谚语和天气形势图结合起来,有助于获得比较好的预报效果。

为什么会下雨

我们见过毛毛细雨,也见过倾盆大雨。我们见过一些雨下得时间很短,也见过一些雨连绵不断地下上好几天。有时候,天空浓云密布,一会儿大雨滂沱,又一会儿雨过天晴。1998年7月9日晚上至第二天凌晨,我国陕西省商洛地区丹凤县某地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历时6~7小时,雨量超过1300毫米,相当于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一年降雨量的总和。那么,天空为什么会下雨?这些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雨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滴。飘浮在天空中的水有气态、液态和固态,而且它们会相互转化。气态的水叫做水汽。当富含水汽的空气冷却后,其中的不少水汽就会变成液态或者固态。因为随着气温的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会急剧下降,例如,当一团空气从30℃降至10℃时,其容纳水汽的能力要下降三分之二以上。因此,当空气含有比较多的水汽并且受到冷却后,无法被空气容纳的那部分水汽,就会以一些细小的尘粒为核心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生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悬浮在空中,便形成了云。这种小水滴或小冰晶会在空中上下运动,相互碰撞。在此过程中,其体积会增大。当上升气流无法顶托它们时,它们就降落至地表。它们若以液态水的形式降至地表,叫做降雨;若以固态水的形式降至地表,则成为雪或冰雹。

根据冷却过程的不同,我们把降雨分成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等。

先说锋面雨。当冷暖空气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形成一个与地面有一定倾斜角度的过渡区,人们把它叫做锋面。暖空气因较轻而在上,冷空气因较重而在下。暖空气会沿着锋面向上运动。若暖空气含有较多水汽,则到了一定高度后,因为气温降低而使水汽发生凝结,成云致雨,这样形成的雨叫做锋面雨。每年春夏之交,锋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徘徊,使该地区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此时正值梅子成熟之际,故人们把此时的雨叫做梅雨。宋朝赵师秀的《约客》诗中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正是梅雨景象的生动写照。每年秋季,在我国广大地区上空,经常有冷空气推动锋面向暖空气一侧运动,暖空气被迫抬升,若此时暖空气比较潮湿,则也会因冷却而发生凝结,形成秋雨。由于整个地区锋面过后被冷空气占据,气温下降,故有“一场秋雨一阵寒”的现象。

再说对流雨。在夏日的午后,人们常常经历这样的天气:一开始是烈日高照,人们感到十分闷热。后来天空中出现乌云,天空逐渐变暗。当地面被浓厚的黑云笼罩时,突然会有一阵凉风吹来。此风风速较大,有时还能见到飞沙走石的景象。气温急剧下降,有时降温幅度可达到10℃左右。路上行人匆忙赶路;小贩们忙于收摊;家庭主妇则忙于把晾晒的衣服收回。一会儿,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有时还伴有电闪雷鸣。此雨一般下得不长,雨停以后,天空放晴,空气清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流雨,也称雷阵雨。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降雨呢?

在夏日的午后,地面强烈受热,近地层气温升高。由于地表的不均一性,一些地方的空气比周围地区温度更高。而温度更高的空气很不稳定,遇上升气流或地形抬升便会向上运动。由于高空的空气密度比近地层小,于是,上升的气块会膨胀,对外界作功,从而使其自身温度降低。若上升气块水汽丰富,便会凝结成云,通常形成一种孤立、分散、底部平坦的云。当这种云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厚度加大,常常呈砧状,云内气流上下运动强烈。当下沉气流把高空比较冷的空气带到地表时,便形成了凉爽的大风。紧接着,一场大雨把大地包裹在雨雾之中。这就是夏日常见的午后雷阵雨。

最后,说一说地形雨。在山岭的迎风一侧山坡,我们可以见到另一种的降雨。若气流含有比较多的水汽,则会沿山坡一路上升,逐渐发生冷却凝结,从而成云致雨,这种雨叫做地形雨。印度东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乞拉朋齐,它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方之一。我国北京的年平均降水量是644毫米,上海为1124毫米,广州为1694毫米,但是,乞拉朋齐的年平均降水量有11000多毫米,比上述几个城市要多得多。若把乞拉朋齐的年降水量平均分摊到一年中的每一天,则每天的降雨量均超过30毫米,都是大雨。为什么乞拉朋齐如此多雨呢?

这首先是因为乞拉朋齐受到源源不断的西南气流的影响。这西南气流来自广阔的印度洋,带有大量的水汽。其次,乞拉朋齐位于西南气流的迎风山坡,气流在运动过程中受阻于山坡,于是沿山坡抬升,气温降低,大量的水汽发生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雨。

以上,说了形形色色的雨和多雨地区,那么,世界上什么地方降雨特别稀少呢?在南美洲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几年不下一场雨,是一个降水特别稀少的地区。这是因为,这个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气流下沉,风向与海岸平行,故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加上强大的秘鲁寒流使近地层大气温度降低,使大气层十分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故降水十分稀少。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据1906年至1944年的统计,年平均降水量达到6557.8毫米,其中1942年达到8408毫米。我国西北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且末,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8.6毫米;另一个地方若羌,只有15.6毫米。

西北内陆多奇观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有一望无边的沙漠。这里,沙丘连着沙丘,是一片沙的海洋。有时,遇到人们赶着骆驼穿越沙漠,则老远就可听到驼铃声声。西北地区还有高耸的昆仑山、天山,山势雄伟,山顶终年白雪皑皑。除了这些景观之外,到过西北内陆的人,还可以见到一些奇特的地理和人文景观。例如,在一些气候异常干旱的地方,却分布着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在这些绿洲上,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成片分布,人们还常常可以见到瓜地和葡萄园。这种沙漠里的绿洲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

原来,西北地区有一些高大的山脉,山顶上终年为冰雪覆盖。当夏季来临时,气温升高,高山上的冰雪大量融化,汇成河流,滋润着山前一带的土地。人们利用这水源进行耕作,便形成了绿洲。在吐鲁番地区,当地农民用一种叫做“坎儿井”的独特灌溉方式,引水灌溉,培育出品质优良的葡萄。吐鲁番有一条葡萄沟,它长约8千米,宽约1千米,在这一片土地上,葡萄园连绵不断。在收获季节,绿色的、紫色的葡萄一串串挂满园内,形成这里一种独特的景观。所谓“坎儿井”,主要是由长长的相互成网的地下引水渠道组成。水在地底下流动,既减少蒸发,又防止污染;更可贵的是,由于暗渠内的水避免了太阳光直接照射,水温较低,凉爽宜人,这在以干热著称的吐鲁番盆地十分难得。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早晚气温相差很大。有人说,在这里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会形成昼夜温差大呢?

首先,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大多是晴朗无云的天气。在白天,由于无云遮挡阳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热量比较多,因此使气温上升很快。而晚上,由于天空无云,空气中也缺少水汽来吸收地面的热量,地面放出的热量大量散发到宇宙空间中去,因此使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到日出之前,气温降至一天的最低点。

其次,这些地区多沙漠和裸地。在同样的日照下,沙漠和裸地由于热容量较小,温度升高要比水面快得多,这是造成内陆地区白天高温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晚上,地面放热降温,沙漠和裸地因热容量小,放热引起的降温又比水面快得多。这样,我国内陆地区晚上气温下降幅度比较大。

我国西北地区的另一种奇怪现象是,在一些地方,尽管以气候干旱著称,却也会发大水。例如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而敦煌境内有条河流叫做党河。这里是我国干旱地区之一,降水稀少,但在1979年,却发生了一场水灾。原因有三个:一是这一年夏季气温高,高山融雪多,靠冰雪融水补给的党河上游水库,在7月份水位就相当高了;二是这一年有一支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气流,越过青藏高原后向祁连山方向运动,给敦煌一带带来大量雨水;三是当地老百姓十分珍惜水,当党河水库的水位越过警戒线后,仍舍不得开闸泄洪。结果水库决了堤,敦煌城很快就到处是积水了。

大西北面积广大,地底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镍等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它那多姿多彩的奇特景观和奇异现象,更增添了它诱人的魅力。

特的青藏高原气候

拉萨是青藏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有“日光城”之称。到过拉萨的人,一定对那里强烈的日照有深刻的印象。在那里,蓝色的天空衬托着白色耀眼、光芒万丈的太阳,即使太阳降落到地平线上,也是令人眩目难睁、不可直视。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长期受到那里强烈日照的影响,肤色黝黑。

为了比较青藏高原与其他地区日照情况的差异,我们引入一个叫做“年太阳总辐射量”的概念,即某个地区一年内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量,其单位是:千卡/平方厘米。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大势是西部多,东部少:青藏高原是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收入最多的地区,为180~240千卡/平方厘米;西北地区大约为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为120~140千卡/平方厘米;南方地区基本上小于120千卡/平方厘米。

拉萨的年太阳总辐射量为202.4千卡/平方厘米,比我国东部地区要高得多。在雅鲁藏布江的上游河谷和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一年内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量更多。例如,在日喀则和噶尔,年平均日照时数比拉萨多230~39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比拉萨多20~40千卡/平方厘米。

为什么青藏高原日照如此强烈昵?

青藏高原地区空气比较稀薄,又多晴天,天空中云量少,使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的太阳辐射比较少,从而使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较多。

拉萨尽管日照强烈,但在受不到阳光的阴处,气温还是相当低的。当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之时,青藏高原却有大范围的气温较低地区。拉萨7月份的平均气温是15.1℃,青藏高原有的地方还不足8℃。在拉萨,从暖热的阳光下走进屋子,顿时会有一阵寒意,有时手摸桌子,也有冰凉的感觉。“日晒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便是拉萨气温的生动写照。夏日去青藏高原旅游,不仅可以饱览高原风光,还不会有酷热难受的感觉。

为什么7月份青藏高原气温如此之低呢?有人奇怪,青藏高原地势高,在白天,与太阳的距离比平原地区要小一些,按理它接受的太阳热量更多一些,可为什么其气温反而如此之低呢?

实际上,一个地方温度高低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它获得的热量多少和它失去的热量多少。这两者的差值,决定了这个地方温度的高低。如果一个地方获得的热量多,失去的热量少,它的温度就升高;反之,它的温度就降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相近。在这两个地区的大气层顶部,获得的太阳热量也是相近的。但是,青藏高原由于地势很高,造成青藏高原上的大气层空气比较稀薄。正是由于这层比较稀薄的空气保暖作用差,加上天空中水汽含量少,云量少,致使青藏高原地表的热量大量散发,从而造成该地区7月份气温比较低。这就像一个人在晚上睡觉时,若盖上厚厚的被子,就会感到很温暖;而盖上一条薄薄的毯子,则会感到比较冷。

同类推荐
  • 灾害:疯狂的自然灾害

    灾害:疯狂的自然灾害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大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其间的电场超过25千伏/厘米~30千伏/厘米,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闪光。
  • 环保:还地球新的生机(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环保:还地球新的生机(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环保:还地球新的生机》(作者秦赟)是环境科学教育普及读本,由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绿色消费、崇尚自然、绿色行动、国际环保合作等多个专题构成。本书体例新颖,设计科学,视角独特,内容饱满,可读性、知识性、普及性强。
  • 人类的创举(科学知识大课堂)

    人类的创举(科学知识大课堂)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发展的历程,领略科学丰富多彩的趣味,弘扬科学名家的丰功伟绩,学习科学家不懈的创新精神与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密切结合青少年朋友日常的生活与学习特点,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科学知识大课堂》。作为一套普及科学知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有别于专业的学术论著,侧重于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注重对青少年科技素质的培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塑造与科学方法的启迪,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言之有物,物有所指,指有所发。
  • 海洋中的食物链

    海洋中的食物链

    在海洋生物群落中,从植物、细菌或有机物开始,经植食性动物至各级肉食性动物,依次形成被食者与摄食者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亦称为“营养链”。食物网是食物链的扩大与复杂化,它表示在各种生物的营养层次多变情况下,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状营养关系。物质和能量经过海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转换与流动,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个基本过程。本书就带领读者去认识海洋中的食物链。
  • 世界文化之最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世界文化之最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求知探索系列丛书:世界文化之最总集》本书分为古老的建筑、追踪第八奇迹——琥珀房子的秘密、奇妙的旅行——马可·波罗游记之谜等部分。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乐读经典(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乐读经典(中等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本书主要包含六个板块,分别是古诗韵律篇、现代诗风篇、名言警句篇、英语佳句篇、创业经典篇、高邮风情篇;作品主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撷取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部分精华和现代文明中的励志良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 圣山之巅的剑

    圣山之巅的剑

    光明之神持剑砍倒了精灵的永恒生命之树,消灭了兽人的先祖之魂,截断了血族的鲜血源泉,斩碎了狼人的原始之月。人族的黑暗年代结束了,光明纪元到来了。而那把剑被神插在了圣山之巅,只有骑士中的骑士才能拔起它!
  • 超神学院之奥特曼

    超神学院之奥特曼

    叶洛因为一个无限奥特曼系统穿越到了奥特曼世界用了十万年时间拥有了比肩神秘四奥的实力,在最后与宇宙最强大帝卡拉法尔大帝对战时引爆了自身,最后穿越到了超神学院世界且看一代奥特战神如何在超神学院世界搅动风云。PS:作者新人不要认真认真你就输了此书为无敌文
  • 快穿女配之黑化男神

    快穿女配之黑化男神

    【1V1独宠甜文】女配注定是炮灰?永远得不到男神?某贵冷漠的帝国总裁男神,一回到家,立即化身暖男,将傅桑宠上天了。
  • 坊记

    坊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埃及大帝

    埃及大帝

    唉呀妈,因经济形势不好,时空管理局也开始玩穿越旅行大打折了?不过……只有到古埃及的冷门线路做活动?那么……穿越到3400年前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做一名悠游生活的贵族小殿下,似乎也不错嘛……不过,要是倒了八辈子血霉,遇上了古埃及二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呢?要是整日生活在骨肉相残、宫廷阴谋、僧侣背叛、禁军哗变、豪强蜂起、外敌环伺的人间活地狱之中呢?可怜的小宅男殷戍,能否力挽狂澜、重建帝国,崛起在太阳神阿吞之城阿玛尔纳?能否横扫上下埃及,一路向北、再向北,变地中海为“埃及湖”;甚至向东狂飙突进,直到……同东方那个伟大的文明发生冲撞……《埃及大帝》读者群161719444
  • 高效团队的十个特征

    高效团队的十个特征

    团队建设的十把金钥匙,开启高效团队的大门。助力管理者,打造高绩效团队。
  • 满洲源流考:满族历史(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满洲源流考:满族历史(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是一部民族史地志,一共二十卷。体例近于方志,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历考有关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各类记载,以求辨明满洲历史、语言、地理、风俗源流。
  •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 “6·28”事件的启示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 “6·28”事件的启示

    剖析瓮安“6·28”事件,使人深受启迪:没有不讲道理的人民群众,主要问题在于瓮安原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干部作风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了偏差。一部分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牢固,群众观点越来越淡漠,忘记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夯实执政基础的法宝,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严重缺乏安全感,导致当地党委、政府与群众的“鱼水关系”,逐步演变成令人痛心的“水火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