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5100000029

第29章 认识自我(3)

唐朝赵蕤所著的《长短经》上说,事情有顺其发展却不合道义的,有从爱他出发,却害了他的,有让自己名声不好却对自己修养有好处的,有对自己有利却损害国家的。

比如汉文帝宠爱慎夫人,在后宫时,慎夫人曾与皇后同席而坐。后来,汉文帝游上林苑,郎署长安排座位,又让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而坐,但袁盎不顾皇帝的反应,便把慎夫人领到另一座位坐下。文帝大怒,袁盎上前说到:“臣听说只有尊卑之间分清次序,上下才能融洽。如今陛下已经册立了皇后,慎夫人名分上是侍妾,女主人与侍妾是不能同席平起平坐的。若是您宠爱她,可以多赏赐她财物。但若是您因宠爱她而让她与皇后同席,实际只是让她陷于后患。您可知道高皇帝的宠妃戚姬的下场吗?高皇帝死后,吕后把戚姬剁去双手双脚,扔在猪圈里,唤作‘人豕’。”文帝这才面色缓和。由此说来,爱他反倒是害他,是有此事。文帝能够克制自己的爱欲,接受劝谏,还算明智。

鄢陵之战,晋楚两国交兵,楚国统帅子反的仆人谷阳竖频频给子反敬酒,子反大醉,楚军因而大败,楚王逼令子反自杀。他的仆人是想爱护他,最终反害了他。子反不能克制自己,也是死而不冤。

过去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您来即墨任职以后,说您坏话的人几乎每天都有。可是我派人去巡察即墨,看到新开垦的荒地,百姓丰衣足食,官府办事效率很高,东方一带因此宁静安定。可见,被人诽谤不是您的过错,而是因为您不花钱收买我左右以求荣誉啊。”因而封给即墨大夫一万户做采邑。又召见东阿大夫,对他说:“自从先生做东阿太守后,每天都有人替您说好话。然而我派人到那里巡视后却发现,东阿到处荒芜,百姓贫困凄苦。赵国攻打甄城时,您无力援助;卫国攻取薛陵时,您竟然不知道。这说明您常用钱收买我身边的人,以求得虚假的荣誉啊。”当天,便烹杀了东阿大夫和身边亲信中说东阿大夫好话的那些人。齐国因此得到彻底、井井有条的治理。因此,君王只要能够明察,本来有害的事情也会变成好事。

臧武仲说:“孟孙对我不好,那是良药和针石啊。季孙偏爱我,却是外表好看的病毒啊。病毒虽厉害,但有了良药和针石,就能把我救活。”这就是对他不好却反而有益的道理。荀子说:“批评得对的人,是老师;对我的优点肯定得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是敌人。”商鞅说:“不实在的话,好像花朵;真实的话,如同果实;逆耳的话,是良药;甜言蜜语,则是疾病。”韩非子说:“为老朋友徇私舞弊,还说是不抛弃朋友;慷公家之慨,还说是有爱心;看不起官职俸禄而顾惜自己的生命,还自称是君子;徇私枉法包庇亲人,还称之为有品德;抛弃职责包庇朋友,说是有侠肝义胆;避世隐居的称之为志向高洁;互相倾轧,抗令不从,还称之为刚烈;施些小恩小惠以笼络人心的,还称之为得人。实际,所谓不抛弃老朋友的官吏,必定有奸私;所谓爱人的,损害了公家的利益;所谓的君子,很难有用于国家;所谓的有品德,践踏了法律;所谓的侠肝义胆,必然使官位出现空缺;所谓的高洁,只是不问世事;所谓的刚烈,只会使政令不通;所谓得人,只会使君主更加孤立。这八种被人称道的行事方式实际上是老百姓的私誉,对君主极为不利。”

即使是明君,有时也分不清利害,这是受私欲蒙蔽而造成的。记载唐代历史的书上说:唐太宗时,西域的天竺国有一个方士娑婆寐,自称有长生不老的药方。太宗相信了他的话,派人到婆罗门各国去采集药材,命令娑婆寐炼制长生不老药。最终,这位方士没有炼制成功,于是就遣送他回国。等到唐高宗即位时,这方士又来到唐朝的京城,向高宗进献方术,高宗不肯接纳,再次将他遣返回国。高宗为这件事对宰相说:“自古以来有生必有死,神仙之类的说法都是虚妄的,古时候秦始皇、汉武帝为了寻求神仙方术,耗费了毕生精力,到底没有一个有效验的,如果世界上真有长生不老的人,他们如今都在哪里?”李勋回答说:“这位方士这次来。容貌衰老、头发白了,不像上次来那样年轻。他如果真有长生不老的仙药,如何不自己先服食来延年益寿?结果衰老到这样的程度,他那一套荒诞不经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来。”后来,那位方士果然还没有来得及回到天竺国,便死在半道上了。

由此看来,神仙方术,本是心术不正的人寻求恩惠、宠幸的一种手段。他们看到天子富贵到了极点,什么都不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他动心,只有长生不老这一件事,不能有把握地得到,于是便假托虚无缥缈的传说,用来打动皇帝的心。因此,在历史上,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仙药的徐福等人,入于东海一去不返;为汉武帝寻找神仙药方的栾大等人,因为一无所获而被武帝诛杀。就是这两件事,便可以作为神仙方术荒诞不经的证明。

治国也是一样,国君若是不清楚国家利害之所在,而盲目倡导百姓奉行私誉,想使国家不陷入混乱,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世俗的好恶往往与君主事理相反,只有明智的人才能看清楚这一点。因而韩非子说:“君臣之间的利益关系正好是对立的,所以臣子常不忠于君主。若让臣子的利益获得满足,君主的利益也会随之落空。”这源于君臣利益的不同。

汉元帝时,石显专权。京房私下进见皇帝,问汉元帝说:“周幽王和周厉王时,国家怎么会陷入危机的呢?皇上信任的是些什么人呢?”元帝说:“君主不英明,信任的都是些投机取巧的人。”京房说:“既然这样。是明知他们投机取巧、善于吹捧还要任用他们呢?还是认为他们有才能才用的呢?”元帝说:“是认为他们有才能。”京房说:“那么我们现在怎么知道他们不贤呢?”元帝说:“根据当时社会混乱,君主的地位受到威胁的情形知道的。”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一样听到过这种道理。但他们却只嘲笑幽王、厉王的糊涂。而后仍然任用了竖刁、赵高这样的狡诈之徒,结果国家政治日渐昏乱,造反的人满山遍野。为什么他们不能吸取幽王、厉王作为前车之鉴,意识到自己用人的过错呢?”元帝说:“只有懂得大道理的人,才能认识过去预知未来啊。”京房说:“陛下觉着现在的朝政是清明呢还是昏乱?”元帝说:“也是非常昏乱的。”京房说:“如今您信任重用的是些什么人呢?”元帝说:“幸运的是现在任用的石显比过去的竖刁、赵高他们好。我认为朝政昏乱责任不在他。”京房说:“前世的齐桓公、秦二世也是同样认为的。我恐怕将来的人看到现在的情形就好比我们看过去的情形是一样的。”这就是凡事必有迹象可循的道理。

众所周知,石显正是败坏朝政的宦官,而元帝居然在十分清醒的情况下仍然任用他,足见要做一个明智的人是多么困难。

人性是有弱点的,这个弱点就是人不能用理智战胜情感,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谁能够比较好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谁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伴君如伴虎

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封建官场危机四伏,稍有不慎,便有杀身灭族之祸。因此,尽管很多人热衷名利,同时也有很多人将其视为畏途。不过,也不能把话说得过于绝对,君臣相得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君臣相得大概是封建政治中最为令人向往的状态,君得其臣,臣遇其主,君臣遇合,如夫妇琴瑟相和。如果是这样,这个时期的政治大概就不会太差。

苏威是隋初著名的宰相,他在任职期间多有惠政,为世人所称道,但是当初隋高祖杨坚并没有认识到他的品德和才能。苏威很早就有才名,为人正直,在地方上很有威望,只是一直没被朝廷重用。杨坚在做北周丞相时,曾屡次推荐苏威,说苏威如何如何有才能。在这种情况下,杨坚把苏威召来后,引到卧室内交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但后来苏威听说杨坚要废周立隋,自己要称帝,觉得这不是臣下应该做的事,不愿意参与,就逃回到家里,闭门不出。杨坚的部下要把他追回来,杨坚说:“他现在不想参与我的事,先让他去吧,他的事以后再说。”

杨坚即皇帝位后,苏威认为自己并没有参与这件事情,对自己的名誉没有什么损害,于是,他就又同意出来辅佐杨坚。杨坚也不计较以前对他的态度,而是十分尊重他。授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苏威的父亲为邳国公,让苏威承继父爵,不久又让苏威兼任纳言、民部尚书两职。苏威觉得对自己的待遇太厚了,就上书推辞,杨坚下诏说:“大船承载重,骏马奔驰远。你兼有多人的才能,不要推辞,多干事情吧。”由此可见杨坚对苏威的信任。

苏威曾主张减免赋税,杨坚听从了他的主张,这一政策深得民心,因此苏威也更受杨坚的信任。苏威见宫中帘幔的钩子都是用银子作的,认为过于豪华奢侈,就主张换用其它材料,劝谏要节俭从事,受到杨坚的赞赏。有一次,杨坚对人发怒,并要杀那个人,苏威进谏,杨坚非但不听,反而更加生气。过了一会,杨坚的怒气消了,知道自己的脾气太大,态度有些过分,就对他的进谏表示感谢,并说:“你能做到这样,我确实没看错人,我感到非常欣慰。”

当时的治书侍御史梁毗因为苏威身兼五职,并没有举荐其他人的意思,就上书弹劾苏威,说他有揽权的嫌疑。杨坚对他说:“苏威虽然身兼五职,但始终孜孜不倦,志向远大,把他份内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是非常称职的。再说,职务有空缺时才能推举别人,现在苏威很称职,你为什么要求他引荐别人呢?谁又是更合适的人选呢?”杨坚对苏威的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有一次,杨坚还对朝臣说:“苏威遇不到我,就不能实行他的主张;我得不到苏威,就不能行大道,为两人实在是相得益彰啊!”杨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舌辩之才据说可称当世无双,至于斟酌古今,审时度势,治理国家方面,他却比不上苏威。

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有人告发苏威和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有营私舞弊的嫌疑。杨坚让蜀王杨秀和上柱国虞庆则去处理这件事,结果还真的确有其事。杨坚没有直接对苏威作出什么惩罚的决定,他指出《宋书·谢晦传》中涉及朋党的地方,让苏威阅读。苏威心悦诚服地认了错,但他很害怕,就免冠谢罪。杨坚说:“你现在谢罪已经太迟了,你已经触犯了法律,应该受罚。”于是免去了苏威的官职。

后来有一次议事的时候,杨坚又想起了苏威,他对群臣说:“有些人总是说苏威假装清廉,而家中金玉很多,是搜刮来的,实际上这是虚妄之言。苏威这个人,只不过性情有点乖戾而已,把握不住世事的要害,过于追求名利,别人服从自己就很高兴,违逆自己就很生气,这是他最大的毛病。别的倒没什么太大的缺点,但他的才能却不是一般的人可与其比拟的,如果对他弃而不用,实在有点可惜。”群臣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也都同意,于是杨坚又重新起用了苏威。苏威被重新启用以后,果然对隋朝忠心耿耿,克尽职守,一直到死。

中唐诗人张籍,写过一首著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诗:“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光明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其中“恨不相逢未嫁时”尤为后人喜爱。那么,张籍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原来,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跋扈,勾结朝廷官吏文人图谋不轨。李也曾聘请张籍去做他的幕僚,张籍既不愿攀龙附凤,又深感自己势单力薄、惹恼不得这位权势盛大的军阀,故作此诗以回敬。诗作以第一人称手法抒写了一位忠贞守节妇女的高尚情操,她婉言谢绝了那位第三者的插足,托“节妇”以寄意,巧妙地辞谢了李师道的聘请。后来,人们往往喜欢用“恨不相逢未嫁时”来表达对知己的倾慕与无可奈何的心情。

良母教子

在中国历史上,“孟母教子”的故事是尽人皆知的。孟母为了将孟子培养成于国有用的人才,曾三迁其家,择邻而居,最后在官学附近居住下来,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教育孟子,终于使他成为一代圣人。其实,这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郑善果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为官勤谨公正,以清廉节俭著称,在当时被人们看作是官吏的楷模。这些都与他的寡母长期的谆谆教诲有关。

郑善果的母亲是清河(今山东临清县东北)崔家的女儿,十三岁时,嫁给郑善果的父亲郑诚。七年后,郑诚在与尉迟迥的叛军交战时战死,当时,郑善果的母亲还很年轻,她的父亲不愿她守寡,就想让她改嫁,她抱着小善果说:“我不想再嫁,我丈夫虽然死了,还有这个孩子。抛弃孩子再嫁,就是没有慈爱之心,背叛死者再嫁,就是没有礼义之心。我不能做这样的事,我宁可剪掉头发,以表我的真心,也不愿听从你的话违背礼义、灭慈爱。”父亲听了她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只好作罢。于是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郑诚因为是为国而死,朝廷对他的家属也十分优待。郑善果刚刚成年,朝廷就任命他为鲁郡太守,负责一郡的事务。

郑善果的母亲十分贤淑,有节操,从小涉猎经史,对国家事也非常关心,通晓治国方略。每当郑善果出堂处理事务时,她总是在后堂探听察看。郑善果如果处理得当,母亲就非常高兴,儿子回家后母子二人相对谈笑一番;如果郑善果处理不当,或无故对属下任性使气,母亲就会非常生气,在家里蒙着被子哭泣,连饭也不吃,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儿子。每到这时,郑善果就不敢离开,总是伏在母亲床前侍候,跪在那里不敢起来。母亲对他说:“我并不是对你生气,而是对你们郑家感到惭愧。你父亲是个忠诚勤勉的人,在职任官时公正廉洁,后来为国捐躯。我一直期待着你能继承父亲遗志,不辜负他对国家的一片忠心。但我一直忧虑不安的是,你幼年丧父,我又是一个妇道之人,对你的教育慈爱有余威严不足,致使你妄自尊大,任性使气,以骄纵为乐,处事失去公正。如果你老是这样,不思悔改,不但会遗失家风,我的名声是小事,还会有损于朝廷法度。要是你因此丢官弃爵,自取罪责,我死之日,有何面目去见你父亲?”

同类推荐
  • 如何掌控生命中的25个关键问题

    如何掌控生命中的25个关键问题

    生活中,许多人成天忙碌着,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日复一日,生命便成了一团理不清头绪的乱麻,于是深感疲惫与被动。本书通过对人生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梳理,结合典型的事例对其作了深入的剖析,引领读者参悟人生智慧,把握生命的关键,摆脱茫然的生存状态,从而主宰自我命运,创造成功人生。
  •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思想者的思考:外国名家散文的人文情怀

    这套丛书由8本书构成,是国内文学和语文教学论方面的知名学者优势互补,为中学生提供的“青春读书课”。它克服了文学专家文选式读物可能缺乏教育学阐释的弊病,也克服了教学论专家所编读物可能选文与解读不当的弊病。编撰的目的是:选择课本之外的、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学的加工,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每本书都以“忧患意识”、“生命礼赞”、“大自然:温情澎湃的歌”之类的闪耀着人文精神光辉的语句把几十篇佳作组织成若干单元。单元内部由以下板块构成:单元人文内容概述、作家作品简介、作品、解读、话题、相关资料索引。这套丛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观念,有助于中学生积累人文知识、品味人文精神、抒发人文感悟。这套丛书竭诚为中学生的成长加油!
  • 你的能力,要学会用故事讲出来

    你的能力,要学会用故事讲出来

    本书作者通过走访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案例,形成了独特的故事思维方法。在工作、生活中熟练运用“故事思维”,通过“故事”介绍自己、推介产品、沟通方案、阐述思路……别人就容易看到你的能力,在工作中获得同事支持,在社会中获得朋友的相助,在家庭中获得家人的认可。
  • 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感谢折磨你的人和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分上下两篇“感谢折磨你的人”、“感谢折磨你的事”,分别讲述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令人受折磨的人和事,也从另一个角度让读者用感恩之心的态度去面对,因为顺境中的人不容易成长,反倒是那些令人受刺激、不平衡、被折磨的状态更能锻炼和造就一个人。
  • 懂“坏”的女人最幸福

    懂“坏”的女人最幸福

    “坏”女人的机智、狡黠、成熟的心机,并不钟情于所有的女人。这一点点的坏与年龄无关,与相貌无关,与金钱无关。成为“坏女人”要靠智慧、精明、心机,但又不仅仅凭借于此。此书中的“坏”女人不是指那些心如蛇蝎、十恶不赦、没心没肺、下贱淫乱的女人,而是指那些本质里拥有着令人欣赏的传统一面,但比乖乖女活得更自在、更精彩的女人。做个外表绚烂内心坚强,让男人神魂颠倒的“坏”女人,其实很好!好女人上天堂,“坏”女人走四方。女人“坏”一点,男人爱一点。不坏不女人!女人的“坏”是无罪的,是有理的,是可爱的。
热门推荐
  • 人间无地著相思

    人间无地著相思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偶、求不得、放不下爱上你,八苦尝尽……
  • 系统之巅

    系统之巅

    系统时代,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项超能力系统陪伴。在系统的辅助下,有人拥有通天彻地的伟力;有人拥有金刚不坏的身躯;有人拥有倾倒众生的魅力;还有人拥有未卜先知的智慧;而萧然,他有得只是极为鸡肋的隐身系统。某一天,隐身系统进化为潜行系统,获得隐身之外的第二项能力——潜行。潜行系统还附有任务,完成每项匪夷所思的任务之后,萧然有机会获得其他新的能力,例如遮掩、幻象、屏蔽……
  • 大唐余音

    大唐余音

    一个江南温柔乡统治下的鹰派大佬的荆棘之路
  • 班主任教育子女100篇千字妙文

    班主任教育子女100篇千字妙文

    《班主任教育子女100篇千字妙文》是汇集了100位一线优秀班主任教育子女的妙招,既记述了班主任与子女之间的相处百态,又精炼了班主任与子女的相处之道。涵盖品德培养、言传身教、陪伴子女、尊重信任、心理疏导等内容。每篇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多彩,讲述了班主任与子女生活的点点滴滴,如《育儿,需要一颗淡定的心》《为儿子建一座电影院》等。最妙的是,正文之下是两百余字的总结和点评。
  • 冤有头债有主0a

    冤有头债有主0a

    一个从小就害怕到大的男人,却为了自己差点丢了命,感动吗?还是心痛?
  • 一见倾心:沈先生的第一夫人

    一见倾心:沈先生的第一夫人

    “沈总,苏小姐心情不好,我们公司的内部网又被黑了!”“随她。”“还有,不是苏小姐。是夫人,记住了吗?”“记住了,可是夫人连门都不让你进啊?”······十八岁的沈亦周对十六岁的苏心席一见倾心,此后数年,只为一人而活。
  • 古先生,我还是忘不了你

    古先生,我还是忘不了你

    学成归来的林之遥,误打误撞进入了前男友的公司。青梅竹马的感情,又将何去何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你我皆颜凉

    你我皆颜凉

    很多时候,我们的青春伴随着疼痛。沈颜和薄凉俩个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随着青春和那一声呐喊,绊住了一辈子。“阿颜,这辈子,你都不可能离开我。”“如果我一定要离开呢。”沈颜看着薄凉,仿佛再看陌生人一般。“你永远都逃不掉我的手掌心。”
  • 惊人的巧合

    惊人的巧合

    本书将世界上的巧合分为“自然界的巧合”“历史事件的巧合”“生物界的巧合”等20章,将各种离奇现象和事件展示在读者面前。本书展示了大千世界的惊人巧合,是一部激发读者无穷想象力的巧合事件荟萃,为读者讲述说不清的离奇。书中这些神秘离奇的巧合,有一些可以用概率论来解释,有些却难以用现有科学来揭秘。对于每一个巧合事件,编者参考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相关资料,不仅仅为读者提供客观、丰富、新鲜的信息,同时也引领读者以探索的眼光,深层次逼近这些巧合背后的真相。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想给大家一个明确答案,因为连科学家都无法定案的事件,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下结论,只是把这些事件展现给读者,然后见仁见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和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