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3800000010

第10章 唯物义理故事(10)

《晋书·赵王伦传》里有这样二句:“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讥讽赵王伦封爵太滥,只要参加篡位的同谋者,不管是什么身份,一律加封爵位。赵王伦,于魏嘉平初年,被封为乐亭侯,后来被拜为谏议大夫。他与孙季勾结,谋害太子之后,又制造了个宣帝命他早入西宫的神话。舆论造足之后,就带兵五千自端门而入,僭即帝位。从那以后,他便滥封官爵,不管有功无功,只要那些投合他心意的人,都一一加官晋爵。由于爵位太多,所封官员的帽子上的貂尾就不够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用狗尾来代替。正如一件珍贵的貂皮,续上一条狗尾巴充数一样。貂鼠的皮革是何等珍贵,但续上一条下贱的狗尾巴,这样怎能相称呢?当时人们对这种怪现象很不满,就讽刺地说:“貂不足,狗尾续。”

顾名思义

“顾名思义”的意思是,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含义。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王昶,字文舒,三国时期晋阳人。

王昶在写给侄子、儿子的信中,对他们再三教导说:“人们常说:‘假如不知满足,反而要失去所要得到的东西。’因此,只有知足的人,才能够永远感到满足。回顾以往事业的成败,观察未来事情的吉凶,从来没有求名逐利、贪而不足的人,能够于世有功、保持家业,永远保全福祉俸禄的。我想教你们学会安身立命、恭行实践,遵循儒家的教诲,履行道家的理论,因此用沉静无为、淡泊虚静的字来给你们起名字,以使你们看到名字就联想到它的含义,从而在行动上不敢违反。”

怪哉冤虫

“怪哉冤虫”比喻人有冤愤,郁结难消。

此典出自《太平广记》:“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建立起中央集权统治,推行严刑峻法。很多无辜百姓也被关在狱中,饱受折磨。

到了西汉时期,有一次汉武帝乘车前往甘泉宫。行至长平坂道中,走在前面的随从发现大路上有一种奇怪的虫,全身红得发紫,长着类似人的头和眼睛、嘴巴、牙齿等。大家都感到惊奇,立即跑去报告汉武帝,汉武帝派了些有学问的人去察看,但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虫。

汉武帝有一个臣子叫东方朔,十分聪明博学。他也跟着汉武帝,在后面的车中。汉武帝派人叫东方朔去看虫,东方朔说:“这是因为秦代囚禁无辜的老百姓在狱中,大家心中忧愁,糊里糊涂地吃了官司,都仰头叹息‘怪哉’。这种虫就是忧冤之气所结,名叫怪哉。这个地方一定是秦代的监狱。”汉武帝派人去拿地图来对照,这里真的是秦代设监狱的地方。

汉武帝又问东方朔,该用什么方法对付这种虫。东方朔说:“一旦人有忧愁,都喜欢用酒来化解。这种虫是忧冤所结,想一想也许用酒可消解。”汉武帝命人取了酒来。

随从们将虫捉来放到酒里,没过一会儿就消散了。大家十分佩服东方朔无所不知,真是世间奇才。

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很多。

此典出自唐代柳宗元《河东先生集·陆文通先生墓志》:“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唐代时,有一个叫陆质的学者,字伯冲,谥文通。他对于孔子的《春秋》研究的十分深入,曾讲学二十年,著书十年,编有《春秋集注》、《春秋辩疑》、《春秋微旨》等书,对当时和后世的学者有很大的影响。

陆文通死后,文学家柳宗元写了一篇悼念他的墓表《陆文通先生墓志》。在这篇墓表里,柳宗元写道:孔子作《春秋》差不多有一千多年了,多少人潜心地研究它,为它注解、评议,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并且互相争论,总以为自己说的有道理,写出的有关书篇,假如堆在屋子里,要遍及整屋,高及栋梁;假如用牛马来运,牛马也要累得满身大汗。接着,柳宗元就介绍了陆质对于《春秋》研究的独到之处,说了一些赞扬的话。

郝隆晒书

“郝隆晒书”指很有学问,好像肚子里装满了书籍。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晋代,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每家都要晒衣物。这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可以说也是一个非常炫耀豪富的好机会;可是对穷人来说,却是一个难堪的日子。因此,有些性情狂放的读书人,没有什么华贵的衣物晾晒,就把一些破旧的东西挑得高高的,让它迎风招展,以标榜自己愤世嫉俗、与众不同。郝隆(字佐治,汲郡人,曾任征西参军)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看到别人都在外晒衣服,而他却走出室外,露出肚皮躺在庭院中,大晒其肚皮。别人问他在干什么啊?郝隆回答:“我晒肚子里的书。”

郝隆怎么产生袒腹晒书的念头呢?

原来,东汉陈留的一个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边韶(字孝先,汉桓帝时期任尚书令),曾说过:“腹便便,五经笥(sì)”。

意思是说:“大肚子圆圆啊,是容纳五经的好盛器。”郝隆得到了启发,袒露肚皮,号称晒书,从而炫耀自己满腹经纶,是个才子。

囫囵吞枣

“囫囵吞枣”比喻不求甚解。

此典出自《湛渊静语》。

有人说:“梨子虽然对牙齿有益处,却会损害脾脏;枣子虽然对脾脏有好处,却会损害牙齿。”一个傻乎乎的青年人想了很久,猛然醒悟地说:“假如我吃梨子,就只嚼不吞,那样的话就不能伤害我的脾脏了;假如我吃枣子,就只吞不嚼,那样的话就不会伤害我的牙齿了。”有个和他很熟识的人跟他开玩笑说:“你真是囫囵吞下个枣子啊。”满座的人都笑得前俯后仰。

豁然开朗

“豁然开朗”原形容眼前一下出现了开阔明朗的境界。

后比喻忽然领悟了某种道理。

此典出自晋代陶潜《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东晋时候,有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姓陶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陶渊明虽然出身士族,但家世早已败落了。

他青年时代怀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志,再加上为生活的贫困所迫,曾经几次出仕。可是因为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于四十一岁弃官,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

因为那时候战乱不止,人民十分渴望安定。

陶渊明受到这种愿望的感染,在五十七岁时,作了《桃花源》一诗并为此作记。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假想一个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那个地方刚进去时很狭窄,仅仅可以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豁然开阔。原来,这是一个山清水秀,鸡犬相闻,竟然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击瓮救童

“击瓮救童”的故事描述了儿童的机智聪明。

此典出自《宋史·司马光传》:“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杰出的史学家,宋仁宗(赵祯)宝元年间(公元1038~1040年)考取进士,宋神宗(赵顼)时,出任御史中丞。宋神宗熙宁(公元1068~1077年)年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因为司马光和一些保守派都极力反对,于是被贬。宋哲宗(赵煦)即位,司马光入朝为相,将新法全部都废了,恢复旧制。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

等。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稳重练达,居然像个成年人似的。听人讲解《左氏春秋》

一书,他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回来对家里人讲述。从此以后,他手不释卷,刻苦钻研,甚至到了不知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有一个小孩爬上一只大瓮,一失足,跌进瓮中,被水淹没了。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害怕,纷纷跑了。这时,只见司马光拿起石头把大瓮击破,瓮中的水一下子流出来了,那个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江郎才尽

人们用“江郎才尽”

比喻才思枯竭,写不出好的作品了。

此典出自《南史·江淹传》。

江淹,字文通,是梁朝人。他年少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可他依然肯用功读书。后来文章和诗都写得极好,在那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官至光禄大夫。然而,到他老年,不但文章没有写得比以前好,甚至还有了退步,诗也写得平淡了。当时,人们传说他有一次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水边,梦见一个自称名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子,他从怀里掏出仅剩的几尺,所以以后写出的文章便不精彩了。又说他有一次在凉亭睡觉,在梦中一个自称名叫郭璞的人向他讨还毛笔,他从怀里掏还一枝五色笔,所以以后写出的诗篇就没有名篇了。

江淹的文章和诗到老年退步的传说是真实。但退步的理由却不是上面传说的那两个神话,而是他自己的思想深处错误地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知足,错误地认为人生应该及时地行乐,不要过于自苦,导致到后来不能坚持学习和刻苦奋进,所以他的文章和诗词都退步了。可是那时的人,见到江淹年轻时的才气很高,年老后反而退步,都说他可能是“才尽”了。

将勤补拙

“将勤补拙”指用勤奋补救笨拙,含自谦之意。

典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自到郡斋,公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归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公元825年,唐敬宗李湛任命大诗人白居易为苏州刺史。那时的苏州就是一个交通发达,商业繁盛,而且人口众多的重镇。

白居易被派到苏州任职,深感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因此到职以后,白居易顾不上旅途的疲劳,也没去玩赏苏州的名胜古迹,立即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去。他立即召集下属,询问公务,调查研究,制定治理措施,每天从早出晚归,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白居易酷爱饮酒和音乐,可是到苏州以后,因为公务繁忙,往往十天来滴酒不沾,半个月也不听一次音乐。

后来,白居易给他的朋友写了一首诗,谈了自己那段时间的心情,他在诗中写道:自己笨拙,担当不起苏州刺史这样的重任,只有用勤奋来补救外,没有其他办法。白居易以“将勤补拙”、勤政爱民的举动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和崇敬。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比喻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

典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教育家,传说,他门下的弟子有三千多人。《论语》是记录孔丘以及他和他的学生对话的一本书。

据这本书的《述而》中这样记载,有一天孔丘对他的学生们说:我指出一个墙角,你们就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从而联想推类到剩下的三个墙角,并用能够用其余三个墙角来反证我指出的一个墙角;如果不这样学习和灵活运用,那么我就不再教你们了。

绝妙好辞

“绝妙好辞”形容极妙的文辞。

典出自《世说新语·捷悟》。

东汉时,会稽郡上虞县有一个孝女,叫曹娥。她的父亲曹盱会唱歌跳舞,有人说他居然能迎来神仙。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农历五月五日(公元143年),曹盱为了迎接伍君神,乘船沿江溯流而上,没想到却被洪水吞没,最终连尸体都找不到了。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悲号痛哭,十分想念父亲。她把一个瓜放到江上,说:“假如父亲的尸体在这里,瓜儿你就沉下去。”她等了十七昼夜,也哭了十七昼夜,瓜儿突然下沉了,曹娥马上投到江里,自杀了。

上虞县的县令度尚很敬佩她,为她改葬,并命弟子邯郸淳为她撰文立碑,这就是有名的曹娥碑。

魏武帝曹操曾经路过曹娥碑下,主簿杨修(字德祖)也一起跟随着。曹操见碑背上题刻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他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就问杨修说:“你懂得这是什么意思吗?”

杨修说:“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曹操说:

“你先不要说,等我考虑考虑再说。”等到向前走了三十里路以后,曹操才说:“我已经弄明白了。”于是叫杨修把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杨修说:“这八个字,是另外四个字的隐语。

‘黄绢’,是有颜色的丝,比喻‘绝’字;‘幼妇’,说的是少女,比喻‘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比喻‘好’字;‘齑臼’,就更容易。‘齑’,是切细的酱菜或腌菜,并且带有辛辣味儿。把它放在臼里,臼就要承受辛辣之物。‘受’和‘辛’

合起来就是‘辞’。因此,‘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的隐语是:‘绝妙好辞’。”曹操已经把自己的见解记下来了,风与杨修的说法几乎相同。曹操十分感叹地说:“我的才智远不如您,走了三十里路,才想出来啊!”

刻烛击钵

“刻烛击钵”形容文思敏捷,作诗迅速。也可用以形容文人集会赋诗。

此典出自《南史·王僧孺传》。

南朝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礼贤下士,十分敬重人才,萧文琰(兰陵人)、丘令楷(吴兴人)、江洪(济阳人)等一些文人才子都聚集在他的门下,每日吟诗作赋,展示自己的才华。有一次,竟陵王萧子良在夜晚召集学士们一起饮宴,吟诗作赋。他为了判断谁的诗才敏捷,萧子良在燃烧的蜡烛上刻有记号,规定在蜡烛燃烧地一寸的时间内,就要写成四韵八句诗,用这个为时间标准。文士萧文琰说:

“烧完一寸蜡烛的时间作出四韵八句诗,这有什么难的!”于是,他与丘令楷、江洪等人以敲击铜钵为时间标准作诗,铜钵的响声停止时,他们便都写好了诗。

口耳之学

“口耳之学”是指耳朵听进去后,只挂在嘴上说说,并没有真正受益。现常用来指道听途说中所知道的一知半解的知识。

此典出自《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人乎耳,出乎口。”

《劝学》是荀况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一篇文章。荀况认为,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与环境影响而取得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不可以死读书,也不可以浅尝辄止,杂而不专。

荀况写道:君子对于学习,听在耳里,记在心中,表现在一举一动上,所以他即使是极细微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小人对于学习,听在耳里,说在嘴上。嘴和耳之间的距离不过四寸,听在耳里说在嘴上怎么能利于自己品德的提高呢?那些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学习,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小人学习,则是为了四处卖弄,讨人喜欢。因此,别人没有问就去告诉人家叫做急躁,问一个问题却要告诉别人两个问题就是啰嗦。

所以,君子回答问题也要适度。

脍炙人口

“脍炙人口”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下》:“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非常孝顺的人。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所以被儒家相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出了疑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一个更好吃呢?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何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个人嗜好,因此曾参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原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后形容诗文立意深刻,句句精炼。

同类推荐
  •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丝路要道:玉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古老而又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这里,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这里,更是自古中原进入西城的门户……
  • 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读史悟玄机:中国历史中的铁血规则

    本书将展示给您历史中的种种玄机:关于攀升的学问,关于明哲保身的计策,关于统驭天下的智谋,关于处世的哲学,关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关于君子与小人的争斗……带给您的必是耳目一新的感受!当您掩卷而思时,您会发现这是历史、文化与智慧最完美的融合体!
  •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鲁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理学与意趣:宋元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理学与意趣:宋元文化简史(中国文化简史)

    本套书稿是一部按朝代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梳理的历史类普及读物,分为春秋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共4卷。本书是本套书中的一卷,内容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全书体例规范、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化入门级的读物,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 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

    书写卢沟桥建成后八百多年间,作为一种象征被铭记的人、事、物,她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抗战风云及其历史象征意义,她与北京、中国的精神纽带,与“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部重新发现卢沟桥之美、北京城市脊梁之厚重的历史地理之书,也是一部张扬卢沟桥精神,发出中华民族“醒狮”宣言的时代风貌之书。
热门推荐
  •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著名教育家周祖训

    本书追忆了周祖训先生受其祖父影响,自幼立志教书育人,致力教育兴邦的事迹。
  • 噬星纪

    噬星纪

    程子凡与龙翎为一对恋人摸金校尉,偷得摸金团从慈禧口中盗得的夜明珠,偶然穿越至人类的平行世界星朝。程子凡被农妇所救,龙翎附身至失忆公主。……三大神印横空出世,身份扑朔迷离……,扣人心弦的故事,宫斗,天斗,一触即发,最终能否拔得头筹,完成任务?这一系列任务中,到底暗藏的什么杀机,幕后推手到底是谁?
  • 狠妃撩人

    狠妃撩人

    她寄人篱下,却不知收留她的人竟是当年连同朝中大臣逼死她娘亲的人。寄人篱下所受屈辱,挤兑,陷害,到最后竟要置她于死地。忍无可忍时无需再忍,只是每每听到他轻柔唤她名字时,总沦陷的无法自拔。
  • 天亦有情

    天亦有情

    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老男人,来到这奇奇怪怪的异世,突然拥有的奇怪能力,诡异的灵兽,他究竟是什么人,等待他的未来隐藏着怎样的风波,和他命运相关的人,他应该怎么面对,这一切的问题,一路走来,峰起浪叠。
  • beyond the city

    beyond the ci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丹武毒尊

    丹武毒尊

    天才少年遭陷害,一朝觉醒毒体和万古毒尊轮回记忆。从此,修炼无双毒功,练就一手以毒炼丹之术,虐天才,镇强者,毒霸天下,逆天纵横……
  • 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艾略特文集·论文

    现代教育和古典文学:艾略特文集·论文

    本书共收录了艾略特于1919年至1936年期间的20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同样致力于诗剧创作的艾略特在戏剧的黄金时代——伊丽莎白时代进行了仔细爬梳,将莎士比亚、马洛等剧作家置于笔下进行了缜密而谨慎的分析,同时在最后指出了现代教育的危机,并提出古典文学修养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 The Song of the Cardinal

    The Song of the Cardina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要盘了这世界

    我要盘了这世界

    曾经是天才中的妖孽,现在却是快递员林云,有一天在送快递途中,忽然在自己三轮车上多出了一个包裹,签收人居然是自己!打开包裹后居然是一个可以连接另外一个世界的神器。
  • 农家小地主

    农家小地主

    一朝穿越农家女,家长里短是非多。亲娘好赌成性,败光家产,欠了巨债,和有钱人跑了!亲爹病弱无能,半死不活。幼弟胆小怯弱,全靠年迈的爷奶支撑。家里还有不省心的大娘小婶。陈静握起小拳头,整治极品亲戚,哄骗恶霸债主,带领全家奔小康!看她农业高材生在异世打造属于自己的超级大农庄,当个农家小地主。俗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山村有远亲。眼见日子越过越红火,那些远亲上门了,连和人私奔的亲娘也回来了.........☆☆☆☆☆☆★★★★★★◇◇◇◇◇◇◆◆◆◆◆◆推荐好友种田文:《农家园里师》链接:《农家药膳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