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200000045

第45章 人口纵横(2)

无独有偶——自从那个号称“日不落国”的马尔萨斯向全社会出示人口生育的第一块“黄牌警告”后,历时一个半世纪,在地球东方的中国,也现了一位马氏寅初先生——二“马”以各自犀利的人口思想,先后向人类繁衍史发出了不同凡响的挑战!

从1955年至1956年,马寅初教授几度前往浙江、上海实地调查、考察人口变动情况。他老先生吃惊地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已高达22‰,且日呈上升趋势;若不及时控制生育,15年后我国人口将达到9亿,50年后将超出50亿。

马寅初生性耿直,素为中外闻名的谔谔之士。面对这一关乎国计民生和民族兴衰的重大社会课题,他四处奔走呼号。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马寅初力主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并尖锐地指出:“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太快”,“人口太多是我们国家的致命伤”……继而,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第11版以整版篇幅发表了马老先生发聋振聩的长文《新人口论》。

《新人口论》共分为十个部分——

一、我国人口增殖太快。

二、我国资金积累得不够快。

三、我在两年前就主张控制人口。

四、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错误及其破产。

五、我的人口理论在立场上和马尔萨斯是不同的。

六、不但要积累资金而且要加速积累资金。

七、从工业原料方面着想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八、为促进科学研究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九、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

十、几点建议。

纵然在今天,我们重读《新人口论》,仍会强烈感受到马寅初老先生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志,其势如醍醐灌顶,其状似热酒衷肠!

然而,马寅初很快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当时的政治氛围是——1952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限制生育会灭亡中国》。

1957年10月14日,亦即距刊发《新人口论》仅仅过去三个月零九天,《人民日报》又发表了《不许右派利用人口问题进行政治阴谋》的审判式文章。

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代表们的一种论调是:“苏联是老大哥,老大哥没有谈人口问题,我们也不能谈!”

“人多是好事”被尊奉为至高无上的信条。

权术大师康生更是使出了杀手锏:“《新人口论》的作者也姓马。这是哪家的马呀?是马克思的马,还是马尔萨斯的马?我看是马尔萨斯的马!”

历史与真理,就这样在一瞬之间擦肩而过……

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并不理睬意识形态的大批判。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人口生育高峰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仅仅八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净增1亿多。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出现了负增长(1960年人口死亡率高达25.4‰);随后,一个妇女补偿性生育高峰(1963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7.5),一年之内竟出生3000多万婴儿;从1962年至1972年,全国人口净增2亿人,形成了中国空前的第二个人口生育高峰。

“错批一人,多生3亿”——时隔二十多年之后,人们不能不痛苦地发现:为了这场意识形态的大批判,中国人不仅要付出几十年,而将是几代人的昂贵代价。

蓦然回首,我们目睹的已是这样组数字——

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5.94亿人;

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6.98亿人;

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0.08亿人;

1990年7月1日,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1.34亿人。

1979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宣布为马寅初老先生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次年,在第五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马寅初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其后,又被推举为全国人口学会的名誉主席。

1982年5月10日下午5时,百岁老人马寅初先生欣然仙逝。人们追思缅怀老人一生不灭的功绩时,报纸曾刊出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过人的智慧戴上了光荣的花环,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让一个民族及经济发展的缓慢来为一个人的高明预见作证,这是何等地悲哀,又是预言者多么恼人的胜利啊!”

显然,历史老人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倘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将共和国的国民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历经10年的改革开放、革故鼎新,又终于使国家经济走出了这片灾难的沼泽地;那么,已经累积成的11亿人口的负载,则无疑是需要中国人子生孙、孙生子,子子孙孙一道来承受的啊!

“人口大爆炸”所带来的创痛既深且巨。

历史——就这样背负上沉重的十字架。

中国——这趟严重超载的列车,注定要以百倍的努力和艰辛去翻越万重关山……

人口“分母”

“人口”一词,英语写成population,意即“人数”——蕴含着一种数字的概念。

中国人绝顶聪明。显然,我们的老祖宗比洋人更能悟彻其中的真谛,汉语谓之曰:“人口”——一人一口。“口”之功能有二:一吃饭,二说话。11亿人就有11亿张嘴,张开嘴要吃要喝,须臾不可或缺。吃不饱或吃不好,小孩就要啼哭,大人就要骂娘,就要拍桌子甩板凳,就要抗议、闹事、上街游行——所谓人言汹汹是也!

有人兴之所至,竟做了一道近似恶作剧的算术游戏:若将11亿中国人的“口”拼联在一块,其面积约有700亩之大,相当于北京颐和园内碧波荡漾的昆明湖。

一望而知,这是一个要吞下无数资源和物资的可怕的无底深渊!

其实,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一种学生式的演算。

公元1987年,中国人的眼前曾经一亮: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全世界的排名由第八位跃升为第七位。然而,若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在全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仍屈居于倒数第20位。

有关社会学家忧虑地指出:中国每年的新增人口需消耗掉20%左右的新增国民收入。以1990年为例,中国有48.5%的增长粮食和45.6%的增产肉类用于新增人口;有35%的新设医院病床以及37.7%的城镇竣工住宅,用于城镇地区的新增人口。预测到2000年时,中国每增加1000万人口,则人均国民收入将下降10元左右。

在这些不容置疑的算术式里,人口基数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分母”,就这样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紧迫的命题:人均意识。

从前,也许我们根本没有想过,或者根本不愿去多想;然而,“人均意识”却像影子一般永远徘徊在你、我、他的身边。

于是,中国人的吃饭、穿衣、住房、教育、就业、医疗、交通、生态、人均国民收入……统统地被11亿人口这个巨大无比的“分母”一除,所得出的“商”令我们狼狈、尴尬、窘迫。

当今中国,从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到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再到校长、教师、学生直至平头百姓、老叟妇幼,大致上都通晓了这样一个大道理:中国落后,是因为教育落后;中华要腾飞,经济要振兴,关键是科技和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来自教育发达。因此,重视和发展教育,已成为国家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当今中国,却又确确实实面临着一种严峻得不能再严峻的社会现实:全国中小学尚缺校舍7500万平方米,现在校舍中还存有450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广大农村学校仍然在为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的美妙理想而引颈企盼;按照国家教委要求标准配齐了教学仪器设备的中小学不足10%;教师的工资收入偏低,全国360万民办教师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理论上反复阐述的太阳底下最令人羡慕的教师职业,其实并不令人羡慕,每年全国流失的在职中小学教师和未到岗位的各类师范毕业生达10多万人……

座谈会,演讲会,讨论会,时不时有君子、贤能们发聋振聩的疾呼……报纸上,刊物上,文件上,也少不了刊载关乎教育兴衰的各种宏论……国人皆忧心,忡忡复忡忡!

1989年3月2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里召开了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例行举办的有关教育专题的新闻发布会。

教育投入和教育经费两项,自然成为中外记者们百问不怠的热点话题。

面对记者们密雨般的“问题”袭击,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端坐台上,当场握笔与大家一道认真地算了一笔账:1988年,国家教育经费的财政拨款为323亿元,加上各类社会集资101亿元,当年总计教育投入为424亿元,人均41元4角4分,折合成美金为11.2美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一份最新调查统计年表表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均教育经费为11.2美元,在全世界排名中倒数第二。

尽管国家财政竭尽全力,对教育投入的资金年年有所增加,仍然赶不上人口的急速增长。

会场上众皆愕然!

住房——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空间。

在中国的大、中、小城市,恰恰是住房,无一例外地成为困扰大多数市民的一道生活难题。

“找房子比找老婆难”——老百姓的调侃一点不夸张。因无房一年、二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结不成婚,或者结了婚直至生下孩子而夫妻双方仍住在各自的单身集体宿舍内,要不就干脆俩人晚上都住进办公室去……这类听似荒唐事,其实并不稀奇。

更有甚者,当治安保卫人员在公园幽静的角落“抓获”有越轨行为的少男少女时,人家却大大方方地向你亮出大红的结婚证书,结果落得双方都尴尬一场。

至于中国人为分房而争吵而打破头而使出十八般招数的“文唱武打”戏,早已是人们司空见惯、常演不衰的保留节目了……

政府有政府的难处:中国近十年来全国城镇住宅基本建设投资多达2600亿元,建成住宅面积13亿平方米,建成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2500个——数字不可谓不辉煌。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难处:第一次全国房屋普查结果表明,全国城镇还有缺房户多达1054万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26.5%,即有四分之一多的住户缺少房屋;其中,无房户又有130万户,占了3.21%——问题不可谓不严重。

这是一对很耐人寻味的矛盾现象:前所未有的建房奇迹与前所未有的房荒并存!

以北京市为例:一幢幢比肩高耸的大厦正由前三门、建国门、地安门等三环内地域向三环外地域快速延伸扩展,昼夜隆隆轰鸣的推土机声便是有力的证明。1989年,北京市政府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终于完成1000万平方米的基建面积,其中属于可供居民住宅用的建筑占到了半数;然而,经北京市现有的1000万居民一除,人均也就只有0.5平方米了。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的名句成千古绝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今日的现实是,纵有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未必俱欢颜。全部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是一曲难唱的“僧多粥少”的咏叹调啊!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时下的说法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之重要,国人皆知。

拥有1.07亿人口的内陆大省四川,素有“中国粮仓”之称。因而有诗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中国粮仓”现状如何呢?

四川省“七五”期间人口生育计划指标没有完成。进入“八五”以后,每年将有142万女青年步入婚育期,育龄妇女达到322万人以上,其中20岁至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的比率平均为41.25%,比全国高出3.5个百分点,每年将有230多万新生儿降临人世。

1989年,四川粮食产量曾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全省人均占有粮食却因人口骤增反而比1984年时低了22公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到2000年,四川全省人口如能控制在1.2亿人(实际上已不可能),按世界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标准计算,则平均每年必须增产粮食9.2亿公斤。四川农业部门发出警告说:全省粮食单产每公顷比世界平均水平已高1400公斤,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再要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已属十分艰难。显而易见,“中国粮仓”有朝一日会被不断增多的人口的“口”所吞没——这并非危言耸听!

毫无疑问,十年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改革和开放救国运于既倒,使中国经济开始走出了贫困的低谷。

人口——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挑战性的障碍。

犹如“经济巨人”穿上了紧身衣!

1990年3月24日,日本贸易振兴会海外调查部部长汤泽三郎,在《日刊工业新闻》上发表题为《从人口问题看中国改革》的政论文章,文中不乏真知灼见,颇值得国人一读——

“中国的人口每年以超过1600万的速度在增加,也就是说,中国每年新增加的人口相当于整个阿富汗的人口或捷克斯洛伐克的人口。

“要想让如此迅猛增加的人口吃上饭并有工作做,没有长远的对策是不行的。

“从人民公社的解体到农业耕地的租赁,这个转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农业产量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目前的4.2亿吨。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每年的粮食消费也增加了1000万吨至1500万吨。从1981年起,中国重新变为粮食进口国,1989年粮食进口额达30亿美元。

“今后,农业生产已不可能取得显著的增长,理由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和农业生产率下降。4.5亿多的农业劳动力,总是在寻求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以吸收劳动力为目的而推行的经济开发,主要集中在耕地面积广大的沿海地区,结果,往往导致耕地继续减少。

“提供就业机会的开发,当前代价很高。耕地面积的减少,除了导致粮食进口的增加外,还扩大了开发所需的原材料、机械和原油的进口量。1985年到1989年,机械进口额是60亿美元,工业原材料的进口额是35亿美元,两者都在逐年增加。

“人口增加导致粮食进口的增加和工业原材料等进口的增加,这需要大量的外汇。于是,必须以促进出口为首要任务,才能确保外汇来源……”

日本学者的分析起码证实了这样一点: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国十年改革和开放所获取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西方经济学家则戏言:人口增长速度如此快捷,即使中国的这块“蛋糕”做得再大,也要被越来越多人的“口”所吃掉……

人与地球

1981年8月,地球的友好使者“旅行者2号”在神秘的土星上周游一圈之后,发回了一则令人懊丧的消息:至此,人类企望在太阳系星座上寻找伙伴的工作,宣告以彻底失败而终结——太空科学勘察所获取的成果一再表明,别的星球上没有水,没有大气,或者温度不适……总之,没有具备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一切基本条件。

人们臆想的所谓“天外来客”,纯属子虚乌有!

作为人类,我们是幸运的。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外形如鸡蛋的椭圆球体——地球上,它的表层和深处分布着: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石油、煤炭、金矿、铜矿、铁矿等各种资源,又从太阳那里吸取光和热,以供给一切生命繁衍生息。

作为人类,我们是偶然的。

同类推荐
  • 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

    你不能要求简单的答案

    本书是张晓风最新人生美文集,精选张晓风数十年创作的心灵励志经典篇章,引导你寻求人生的答案。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作者用淡然柔和的笔触,道出生活中最细微的温暖与感动。生命中的每一刹那都是向永恒借来的片语,胸中的每一缕柔情都是无限天机所流泻的微光。生活无边漫长,而张晓风以知性慈悲的心灵,润物无声的言语,告诉人们,生活看似庸常实则处处光辉。看透人生的繁复与悲喜才明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你笑起来真像好天气

    你笑起来真像好天气

    本书是由海边会写故事的情感疗愈师南木大叔所写的首部暖心治愈随笔集。37篇暖心文章,作者用自己感性的文笔,理智的文字,衷心的祝福告诉读者这世界真的很美好。他的文字陪伴众多读者度过一个个难熬的夜晚,用自己温暖治愈的文字帮助人们走出迷途。
  • 南水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建设纪实

    南水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建设纪实

    本书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建设为题材,再现了南水北调工程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南阳人民为南水北调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 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

    酸啾啾、婆婆丁、灰灰菜、瓜豆酱、焦叶、酿皮、栲栳栳……不用山珍海味,无需精致杯碟,家常的食材与烹饪,一样能做出令人无法忘怀的珍馐佳肴。食物生长于大地,人亦是如此,时时回味起这些质朴风味,心头便牵系起对故乡的思念,对往事的感怀,和对生活里每一处细枝末节的珍重以待。在《故乡的味道》中,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期在故乡吃到的各类蔬果饭菜,也列举了成年后走南闯北尝试过的多种特色小吃。
  •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一个人的旅行(高平作家丛书)

    自然为上,是秀琴的语言最彰显的特征。艺术法则是依据事物的理、事、情。不能离开客观事物,以一成不变之法去套万变不息的自然事物。方法是自然而然,自然天成,但“由工入微,不露痕迹”的工巧和自然是并不矛盾的。她的许多质朴流畅的语言也不乏锤炼之功。锤炼达到自然,要遵循自然之法。以工力造平淡,于精炼处见自然。自然之法是无法的法。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夫荣妻华

    穿越之夫荣妻华

    作为女子典范景阳郡王妃:身为女子,就应该安守本分,成为夫君的贤内助。身为闺中翘首惠安郡主:楚令仪抛头露面不守三从四德,简直丢尽了我们女子脸面!楚令仪:夫君,你觉得的呢?某人(理直气壮):我就喜欢吃软饭!楚令仪:去他的贤内助,三从四德,我的目标是当一个优雅干练的女汉子!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离不开一个聪慧的女子,其实,同样的,每个成功的女子背后也有一个可以作为底气和后盾的男人!
  • 锦水春残花似雨

    锦水春残花似雨

    十年前,她是相府三小姐楚千雪,外祖父家被诬告谋反,满门抄斩十年后,她浴血归来……冷面阁主的复仇之路……
  • 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

    《现代口腔正畸治疗学》是一本高质量的口腔正畸学专著,由ELSEVIER推出,著者Ravindra Nanda和Sunil Kapila均为世界正畸领域的专家。本书系统论述了现代口腔正畸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概念在基础理论、临床诊断分析和矫治设计,反映了现代口腔正畸基础和临床的新理念,详尽叙述了各类横向、水平向和垂直向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口腔正畸研究生和口腔正畸医师的主要参考书和教科书之一,对其它学科的口腔医生加强正畸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中国口腔正畸学的教学和临床发展十分迅速,此书的翻译将会对推动我国正畸学的临床和教学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 时光抵不过初见

    时光抵不过初见

    顾时问南初:“知道我为什么叫顾时吗?”南初摇摇头,顾时说:“因为我有一个故事,你知道你为什么叫南初吗?”南初摇摇头,顾时说:“在顾时的故事里,南初是他的女孩”
  •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知堂回想录(套装共两册)

    本书是周作人晚年回顾自己一生重要经历,细述亲历之近现代重要史事,辛亥革命、张勋复辟、新文化运动、五卅、三一八、北伐、清党等,是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化必读之作,文学性与史料性兼具。最初只有“北大感旧录”数节,后受曹聚仁之邀开始“一生回想”,历时两年多,成文二〇七节。手稿总题为“药堂谈往”,出版时改名“知堂回想录”。曹聚仁先生说:“这么好的回忆录,如若埋没了不与世人相见,我怎么对得住千百年后的中国文化界?”
  • 小可爱有点调皮

    小可爱有点调皮

    一场意外,她被赫拉国身份尊贵的王子盯上。“唔……不准亲我。明明说好这一切都是假的!”她误闯了贵族学校的禁地,一不小心惹事,情急下自称自己是赫拉国尊贵的王妃,没想到下一秒却被王子抓住了。王子轻扯领带邪魅一笑:“女人你胆子不小,敢冒充是我王妃?”她:“……”“知道冒充王妃有什么后果吗?!”有谁能告诉她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只不过是随口说说而已,为什么眼前的恶魔居然是真的王子!“刚好我缺一个王妃,就那你吧。”尊贵的王子风轻云淡的说着,可她哪知道自己正慢慢地掉入他布置已久的圈套里。日后王妃的生活,她不是被壁咚就是被夜袭!呜.....呜呜这日子没法过了,她要离婚!【甜宠文】
  • 我要充钱

    我要充钱

    为什么你总是活的不如别人?在你怨天尤人的时候先想想自己充了多少钱,充钱,你就可以变得很强。…………鲁迅
  • 嫡妃乖,爷罩你

    嫡妃乖,爷罩你

    淳时前世死的不明不白,一睁眼回到三年前,誓不在走前生路。完虐渣男庶妹,成了他们眼中的蛇蝎女。却成了顾临白的心尖宠。当她解除婚约成了无人敢娶的闺秀时,顾临白第一个跳了出来。“论样貌我是这京中公认的第一,论身份地位我是当朝五皇子,渣男贱女我都可以帮你对付,你真的不考虑我一下??”淳时咽了咽口水,“那明日过府提亲吧。”
  • 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一本书读完经济学名著

    本书精选了50多部堪称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名著,对于每一部都设置了“华文导读”、“趣味延展”、“理论精读”等栏目,从多个角度对所选取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华文导读”对作者的生平、成就、主要著作等信息做了简单介绍,是读者对所选取的著作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趣味延展”介绍了与名著或作者相关的一些逸闻趣事,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同时又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理论精读”部分精粹阐述了名著的理论要点,让读者既不必纠缠于原著晦涩的文字,又能把握名著的理论精髓。想这些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必将给每一位读者以智慧的启迪。
  • 嗨喽复仇公主们的恋爱史

    嗨喽复仇公主们的恋爱史

    她们,是十年前的那个活泼可爱的小萝莉,亦是十年后的冰冷无情,杀人不眨眼的三尊主。活泼如她,却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变的冰冷无比。可爱如她,却用可爱来掩饰自己。开朗如她,亦在那件事后,在冰冷与可爱之间变换自如。在遇见他们后,逐渐找回内心深处的自己。看她,她,她和他,他,他怎样闯出自己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