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37300000005

第5章 庄子

成功就在一刹那

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青少年们都有一个成功的理想,但怎样才能把它变为现实?一个人能否成功,固然要靠天才,要靠努力,但善于创造时机,及时把握时机,不因循、不观望、不退缩、不犹豫,想到就做,有尝试的勇气,有实践的决心,所有的因素加起来才可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昭文、师旷、惠子是历史上成就卓著的三位音乐大师,音乐的造诣炉火纯青,已达“知几”的至高境界。南怀瑾老师对于“几”的解释是,当情感喷涌之时,如同天地风云变幻;当风云雷雨过后,宇宙万象一片清明,万物沉寂如同天地空灵。以小而言,“知几”如同音乐或艺术境界中的灵感;广而言之,“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是说这三位大师都是在其精神、身体、技能、艺术造诣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牢牢把握住了成功,得以学有所成,万古流芳。南怀瑾老师风趣地说了一句题外话,如果这三位上古的音乐家等到年迈体弱、精神衰老之时才操琴习技,那么纵然有高度的理想,也无法表达了。

这里记述林语堂先生当年的一段故事:“有一天,一位先生宴请美国名作家赛珍珠女士,林语堂先生也在被请之列,于是他就请求主人把他的席次排在赛珍珠之旁。席间,赛珍珠知道座上多中国作家,就说:‘各位何不以新作供美国出版界印行?本人愿为介绍。’座上人当时都以为这是一种普通敷衍说辞而已,未予注意;独林博士当场一口答应,归而以两日之力,搜集其发表于中国之英文小品成一巨册,而送之赛珍珠,请为斧正。赛因此对林博士印象至佳,其后乃以全力助其成功。”

据说,当日座上客中尚有吴经熊、温源宁、全增嘏等先生,以英文造诣言,均不下于林博士,故在事后,如他们亦若林氏之认真,而亦能即日以作品送诸赛氏,则今日成功者未必为林氏也。所以,尽管说,有人的成功在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但认真想来,这偶然机会能被发现,被抓住,而且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

机会是纷纭世事之中的许多复杂因子,在运行之间偶然凑成的一个有利于成功的空隙。这个空隙稍纵即逝,所以,要把握时机确实需要眼明手快地去“捕捉”,而不能坐在那里等待或因循拖延。徘徊观望是成功的大敌。许多人都因为对已经来到面前的机会没有信心,而在犹豫之间,把它轻轻放过了。

生命就是一个自助的计划,我们现在正在为自己的未来做什么?成功总是属于懂得积极寻找成功的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它可能是事业上的成就,可能是圆满的家庭生活,可能是真诚的友谊,可能是一颗快乐满足的心。只有珍惜眼前这一刻,成功才有无限的可能。

一位老农家徒四壁,无意中得到一个金壶。有人告诉他,这金壶是十二生肖中的一件,总共有十二件。他把金壶藏在自家屋檐下,带着儿女四处奔走,寻找另外十一件金壶。结果一无所获,穷困潦倒,最后客死他乡。

老农临终时,把儿女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把一个金壶藏在咱们家屋檐下了,把它挖出来,够你们用一辈子了……

许多人在谋划自己的人生时,往往因好高骛远而忽视了自己所拥有的,结果,亦如老农,只落得个两手空空。在时机到来之时,牢牢把握住成功,珍惜并机智运用自己所拥有的,你便找到了人生的“金壶”。

做人与修道一样,要晓得“知几”,把握自己生命的重点,当自己鼎盛、登峰造极的时候,成功就在那一刹那,一旦错过,悔之晚矣。

在看下面这个故事时,跳出原有的解读角度,你会得到一些更深刻的启示。

一个年纪大的木匠就要退休了,他告诉老板,自己想要离开这个行当,和家人享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老板实在舍不得这位木匠离去,希望他能够在离开前接最后一个活儿,再盖一栋具有个人风格的房子。由于盛情难却,木匠只好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但是他并没有跟往常一样很认真地盖房子,一心只想着早早交差了事。原本要钉四颗钉子的地方,他随便钉三颗就算交差,甚至钉弯了也将就应付;建材有瑕疵、梁柱没有完全垂直、窗户没有做成标准的正方形、地板有一点倾斜等问题,他都不甚在意,很马虎但迅速地就把这间屋子盖好了。落成时,老板来了,顺便也检视一下房子,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这个木匠说:“这间房子就是我要送给你的退休礼物!”木匠大吃一惊,顿时不但气自己,也觉得丢脸。

不谈敬业,谈人生,你会从中想到什么?大部分的人一定认为:如果木匠早知道这间房子是给自己盖的,他一定会用最好的建材,用最精致的技术来把房子盖好。

然而,真的会是如此吗?要知道,生活的重点不在于早知道结果,而在于当下做什么。很多人都知道如果自己现在不运动、不改正不良嗜好、不注重均衡饮食,三年后身体状况一定会严重透支,可是,他们还是不愿改变自己现在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还是纵容自己的身体恶化。想想自身,青少年朋友们是否发现自己也有这样的状况?所以,人生的重点不在于事先是否知道结果,而在于当下做了什么,人生的方向总在一刹那就会发生改变。

成败两重天:动如脱兔,静若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庄子说深海里头有条鱼,突然一变,变成天上会飞的大鹏鸟。南怀瑾老师说,鲲化鹏这个问题含意丰富,包含了两个方面——“沉潜”与“飞动”。潜伏在深海里的鱼,突然一变,变成了远走高飞的大鹏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青少年们一定要能够沉下心来,做足积累,这样才能够厚积薄发。

南怀瑾老师讲解《逍遥游》一开始便告诉了人们一个人生的道理,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一个人年轻之时,或是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是倒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必须“沉潜”在深水里头,动都不要动。只要修到相当的程度,摇身一变,便能升华高飞了。

庄子在这里讲述的“深海沉潜”与“一怒而飞”,让我们想起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历史故事。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楚庄王,少年即位,面对混乱不堪的朝政,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声色犬马,实则在暗地里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果然,不久后,他厚积薄发,励精图治,其在位的22年间,知人善任,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使国力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遥指天边龙挂,曾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其实,这其中便蕴含着鲲鹏沉潜高飞之道。

成败宛若两重天,人生必须厚积薄发,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扶摇直上。孟子曰:“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其实也是沉潜以待的深刻解读,千年前的古人便将“厚积”与“薄发”的辩证法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他刚出道时,三年没有卖出去一幅画,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去请教一位世界闻名的老画家,他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整整三年居然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那位老画家微微一笑,问他每画一幅画大概用多长时间。他说一般是一两天吧,最多不过三天。那老画家于是对他说,年轻人,那你换种方式试试吧,你用三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我保证你的画一两天就可以卖出去,最多不会超过三天。

上帝告诫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而是渴望声名、财富和权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为什么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总没有人垂青?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身无分文的你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向来只垂青有准备的人。你在放弃准备的同时,便赶走了机遇。”

怎样在不破坏天鹅高贵优雅的观赏姿态的同时剥夺它的飞翔习性?

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是——尽量缩小水域的空间,因为天鹅在展翅高飞之前,必须有一段足够长的水面供它滑翔,如果助跑线的长度过短,天鹅就难以施展它拥抱蓝天的理想了。

久而久之,这群天鹅便会丧失飞翔的信念,甚至泯灭了飞翔的本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你飞得更高更远。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青少年们要有坚持的毅力,厚积而薄发,因为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生境界大不同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蜩”就是蝉,“学鸠”是一种小鸟,庄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有趣的画面,一鸟一虫的对话。一只小虫与一只小鸟,都没有看到过大鹏,因为大鹏一飞起来,它们看都看不见。不过它们听别人说了大鹏高飞的事,觉得十分好笑:那个大鹏鸟真是多事,何必飞那么远?像我,“决起而飞”,从这棵小树一下就飞到那丛草上去了。大鹏是“怒而飞”,小鸟小虫是“抢榆枋”,这之间何止天壤之别,这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所以,青少年要为自己的人生境界做好正确的定位,这会决定你成就多大的事业。

小鸟小虫也自鸣得意,我跳得很远嘛,也很痛快,“时则不至”,时间不够,万一我飞不到,忽然掉下来,“而控于地而已矣”,也不过是掉在地上,也不会摔死。它们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取笑大鹏鸟的多余,飞到南极去干什么呀?

人生境界关系个人的成就、品味与气度。人生境界有高有低,有狭有宽,有大有小,境界在哪里,人生就到哪里。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生曾和朋友谈起过自己看问题视野的变化,读来让人深思。

由于小学成绩优秀,他考上了县城的中学。他发现自己再不能像在小学时那样稳拿第一了,于是产生了嫉妒:比自己好的同学原来都有自动铅笔、漂亮书包,自己却没有,上天真是不公平。不过经过几年的苦读,他又成为县中学的第一了。而他又觉得:人与人之间还是不平等的,为什么自己没有好的文具呢?中学毕业后,他考上了京城一所大学,可好景不长,他的学习成绩连中等也保不住了。看到城里的同学优裕的物质条件,想想自己清贫艰苦的求学生涯,上天的确不公平。五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学海外,在面对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时,所有的嫉妒、自卑、怨恨却忽然一扫而光了。原来自己选取的比较标准发生了变化,看到的不再是自己身边的一人一草一木,而是整个世界。

或许,境界不同也各有各的自在,但人生总是要由自己写就,自我满足与自鸣得意,换来的只能是生活的讥讽。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的边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诞生的时候,如同杂草,但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第一个花苞。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它们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终于有一天,它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人生境界大不同,即便你不能成为大鹏与百合,也不要沦为讥笑他人的虫草,有时别人的心志,你未必能了解。

希望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境界。

目标,即是人生的方向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人生观,没有人生的方向,没有确定自己活着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要做什么事,跟着环境在转,这就犯了庄子所说的“所存于己者未定”的毛病。如果青少年对于自己人生的方向都没有确定,在庄子看来那是人生最悲哀的事。

南怀瑾老师认为人生的方向,也即是人生的哲学。人生自然有自我存在的价值,选择一个目标,也等于明确了人生的方向,这样才不至于迷失。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早晨,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一个辉煌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的方向,个人的幸福生活也离不开方向的指引。确立人生的方向是人一生中最值得认真去做的事情。你不仅需要自我反省、向人请教“我是什么样的人”,还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究竟需要什么”,包括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业、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培养和保留什么样的兴趣爱好、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些选择是相对独立的,但却是在一个系统内的,彼此是呼应的,从而共同形成人生的方向。

闻名于世的摩西奶奶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位农妇,76岁时因关节炎放弃农活,这时她又给了自己一个新的人生方向,开始了她梦寐以求的绘画。80岁时,到纽约举办画展,引起了意外的轰动。她活了101岁,一生留下绘画作品600余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画了40多幅。

不仅如此,摩西奶奶的行动也影响到了日本大作家渡边淳一。渡边淳一从小就喜欢文学,可是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一家医院里工作,这让他感到很别扭。马上就30岁了,他不知该不该放弃那份令人讨厌却收入稳定的职业,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写作。于是他给耳闻已久的摩西奶奶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她的指点。摩西奶奶很感兴趣,当即给他寄了一张明信片,她在上面写下这么一句话: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

人生是一段旅程,方向很重要,每个人都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找到人生方向的人是最快乐的人,他们在每天的生活中体验这些,追求一种能令他们愉悦和满意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与他们所向往的人生方向相一致的,对人生方向的追求使他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南怀瑾老师说,人生的方向也是人生的哲学。在追求自己的人生方向过程中,应不断地作出总结,这并不是说你正处于一个人生的危急关头,不得不在你未来的目标和你的职业道路之间做出一个选择。从一开始就给自己选定人生的方向,这才是青少年们最关键的人生问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用南怀瑾老师的话说,大鹏鸟要飞到九万里高空,必须要等到大风来了才行,如果风力不够,它的两个翅膀就无法张开,也就飞不起来。风力越大,起飞就越容易,飞得就越快。庄子用这个道理比喻人生,修道想成功也要借助于风力,青少年要想成大功立大业,必须凭风借力,找到建功立业的本钱。所以青年人要想做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能力才智,本钱积累厚了,才是拥有了足够的风力,才可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有一个故事,与南怀瑾老师所讲的本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高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释圆大师静静地听完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些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喝温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啊。”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冒着浓浓白汽的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作势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和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就像沏茶的水温度不够,就不可能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一样,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切不可心生浮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如茶,水温够了,时间够了,茶香自然会飘散出来。青少年要耐心来温人生这杯茶,只有经过慢慢积淀,当时机成熟,风力充足,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作为本钱,才能一飞冲天。

前途:一次有计划的人生旅行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到近郊的草木间去,一天在那里吃上三顿,回来了肚子还饱饱的;假如走一百里路呢?就不同了,得带一点干粮,说不定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如果走一千里路,那就要准备带两三个月的粮食了。这看上去是庄子在告诉我们出门旅行该怎么准备,实际上讲的却是人生的境界,青少年们要好好体会。前途远大的人,就要有远大的计划;眼光短浅,只看现实的人,恐怕只能抓住今天。我们应该做的不只是拥有今天,还应该抓住明天、后天,抓住永远。

如何抓住永远?只有让你的人生持续发展,为今后的旅程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走得更远,而非永远停留在一点。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二人成为好友。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挑水中不知不觉已过了5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没有在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10天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里,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诵经读书,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

左边这座山的和尚微笑着说:“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了,可以有更多时间诵经打坐,钻研佛理。”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只会回忆过去,在回忆的过程中体验感伤;第二种人只会空想未来,在空想的过程中不务正事;只有第三种人将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只有将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当,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

“之二虫又何知?”这两个小动物又懂什么?它们的知识范围有限,正所谓,小知不及大知。如果一个人没有眼光气度,就会鼠目寸光,其前途成就也很有限。高瞻远瞩的人,才能成就千秋的事业,这便是智慧的大小有别。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了几十年就死了,不懂得如何把握,所以说“小年不及大年”。

有些人做事只图眼前利益,而不会为长远打算。眼前可以得到的利益总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短视的心理却常常使人们失去本应该能够得到的美好事物。也许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更注重现实,而实际上是自己将未来的发展与成功的机遇白白浪费掉了。沉湎过去和未来就会迷失现在的一切,包括自己本身。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坐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急功近利是人性的一面。许多人贪图小便宜,往往为眼前的小利益而迷惑,殊不知在得到的同时却往往失去了更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眼前利益的绚烂外貌蒙住了双眼,宁愿一直低头享受那片刻的短暂欢愉,也不肯抬起头望望远方,去寻找更大的空间。只为眼前利益的人,受人性所限,只会陷入庸人自扰的无边烦恼;唯有立足长远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颈,活出智慧人生。

前途究竟是什么?前途是一次有计划的旅行。只有执著而有远见,自信而把握关键,青少年才能拥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物质的世界当中,“乘物以游心”,抱着一种超然物外、游戏人间的心理看待人生,即“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这里的游戏人间不是教青少年们玩世不恭,而是让自己的心境轻松,守住做人的本分,从俗事中解脱,不被物质所累。

生而为人,便应遵循人生的价值,为了国家为了天下,乃至宗教所说的为了救人救世,明知道这条命要赔进去,也是十分坦然的,是“托不得已”的命之所在,义之所在。“以养中”这个“中”,即内心的道,自己修的道。诚心修道,掌握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真正的有道之士。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这是朱光潜先生对弘一法师的评价,也是对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

生活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绪起伏。被负面人性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爱默生曾解释过什么是成功:“笑口常开;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热爱;获得评论家真诚的赞赏,并容忍假朋友的出卖;欣赏美的事物,发掘别人的优点;留给世界一些美好,无论是一位健康的孩子,一个小园地或一个获得改善的社会现状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过得更快乐自在,这就是成功。”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让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灵,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我,找到生命的真谛。

有个匪徒跟踪一个珠宝商人来到了大山里,一路上他总是没有机会下手。到了大山里,四周没有一个人,匪徒终于找到了下手的好机会,他拦住了珠宝商人的去路。面对劫匪,商人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逃跑。于是,一个拼命逃亡,另一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匪徒也跟了进去。在山洞里,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抢了他的珠宝,连商人准备在夜间照明用的火把也抢去了。那个匪徒还算没有丧心病狂,他只图财没有害命。

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山洞的出口。山洞里黑极了,没有一丝光亮。匪徒庆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抢来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这个纵横交错的山洞。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为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山洞,最后饿死在里面。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着自己将要永远留在这个山洞里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没有了照明,他就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头不时碰在坚硬的石壁上,身体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从远处传来一丝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正是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能看见那一抹细微的光亮。他便迎着那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这并不奇怪,世间有很多事情都遵循这样的道理。我们总想得到什么,而不愿失去,却总是忘记,有时失去会让我们得到更多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生命。

有时候,人们就像那个匪徒,为了心中的妄念,做出违背自我的事情,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最终反而陷入人生的困境。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以恬淡的心境面对万事万物,反而能够“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一种高深的人生学问,青少年们只能在生活中慢慢体味。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屈服者”,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活着都会觉得很屈服,因为心里都有股烦恼压抑其中,无法倾吐。“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南怀瑾老师慨叹,物质文明越发达,人在世间的知识越多,本事越大,欲望就越大,也越来越违反自然,离道越来越远。

人生总是如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然而,愉悦也是一世,痛苦也是一生,何必为了现实中的种种,而影响安然自在的心境呢?世事没有一帆风顺,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表面看来没什么区别,其实质却大相径庭。了解了这一点,青少年们应该有所感悟了吧?你的人生到底幸与不幸,都来自于你自己的心态。

大热天,禅院里的花被晒萎了。“天哪,快浇点水吧!”小和尚喊着,接着去提了桶水来。“别急!”老和尚说:“现在太阳大,一冷一热,非死不可,等晚一点再浇。”傍晚,那盆花已经成了“霉干菜”的样子。“不早浇……”小和尚见状,咕咕哝哝地说,“一定已经干死了,怎么浇也活不了了。”“浇吧!”老和尚指示。水浇下去,没多久,已经垂下去的花,居然全站了起来,而且生机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们可真厉害,憋在那儿,撑着不死。”老和尚纠正:“不是撑着不死,是好好活着。”“这有什么不同呢?”小和尚低着头,十分不解。“当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我问你,我今年八十多了,我是撑着不死,还是好好活着?”晚课完了,老和尚把小和尚叫到面前问:“怎么样?想通了吗?”“没有。”小和尚还低着头。老和尚肃穆地说:“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撑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寿命,就要好好过一天。那些活着的时候天天为了怕死而拜佛烧香,希望死后能成佛的,绝对成不了佛。”说到此,老和尚笑笑:“他今生能好好过,都没好好过,老天何必给他死后更好的生活?”

生活已经摊开在你面前,是屈服地背道而行,还是坦然地积极行事,生活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

有一位高僧和一位老道,互比道行高低。相约各自入定以后,彼此追寻对方的心究竟隐藏在何处。和尚无论把心安放在花心中、树梢上、山之巅、水之涯,都被道士的心于刹那之间,追踪而至。他忽悟因为自己的心有所执著,故被找到,于是便想:“我现在自己也不知道心在何处。”也就是进入无我之乡,忘我之境,结果道士的心就追寻不到他了。

超然忘我,放下得失之心,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失与得、喜与悲,便不会活得那么“屈服”了。有人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有了难题,他人故意刁难,对你的好心施以恶言,别人主导的事与自己无干;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人活得“屈服”,离道越来越远,只是因为,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做一个好人其实很容易,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也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遵守这“人生幸福三诀”,生活就不会太累。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一有过错,就终日沉陷在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那么其人生的境况就会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不仅失去了正午的太阳,而且将失去夜晚的群星。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并不是一种很容易达到的境界,它需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的大器量。“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让别人的做法决定自己的人生原则,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实在不是做人的“上算”。

生活是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最美的一笔,每个人也都有认为不尽如人意的一笔,关键在于你怎样看待,有烦恼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如果没有烦恼,怎么才能体现出快乐的可贵?青少年朋友们,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自然:生命的一种方式

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右师在解释自己的残疾时说:“这是天然的。”这里的“天”不是宗教里的什么东西,是指自然的意思。即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样子,它都是天命,都不能归之于人为。天然给我生命,要让我用一只脚活着,我就用一只脚活着。因此,南怀瑾老师强调,每个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青少年要先接受自己,爱自己,然后才能活得更加有目标和意义。

“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相对的,外形不能妨碍我们精神生命独立的人格。每个人要有自己生命的价值,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右师说:“我懂了这个道理,因此我答复你:这是天命!一切都不是人为,是自然的。”

有时候,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让你充满烦恼,得不到快乐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烦恼的秘诀。有一天,这个人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又开始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个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没有。”“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蓦然醒悟。

我们又何尝不是像这个人一样四处寻找解脱的途径?殊不知,并没有谁捆住你的手脚,真正难以摆脱的是困于心中的那个瓶颈。打破心中的瓶颈,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不要为了什么去给自己设置障碍;其实,简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周国平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很简单,但如果深入思考,你会发现生活表象下面的人生的真谛。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活。

哲学家听说了这个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他就去问农民。农民告诉他,他救人时什么也没去想。洪水袭来,妻子在他身边,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回时,孩子已被洪水冲走了。自然是一种最睿智的生活方式,这个农民如果进行一番抉择的话,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呢?洪水袭来,妻子和孩子被卷进漩涡,片刻之间就会失去性命,而这个农民还在山坡上进行抉择,妻子重要,还是孩子重要。

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但生活其实十分简单。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抉择,便会懂得生命简单的快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机会和时间进行抉择。对于青少年,人生的抉择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简单的,困难在于你总是把抉择当作抉择;简单在于你别去考虑抉择问题,遵循生命自然的方式。

抛却心中的“妄”

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庄子此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活着要顺其自然,要不增不减,抛却心中的妄情、妄念、妄想,保持一片清明境界,才是上天给我们的道。这个道就是本性,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头脑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青少年即将步入社会,不能把社会上的种种虚假事故当作人生要义,保持自己的本性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是一场旅行,当行囊过于沉重时,就应该拿掉一些累赘的东西,只有适当地放弃才能让你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

相传,有一次,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了一个山洞里,学生们正在纳闷,他却打开了一座神秘的仓库。这个仓库里装满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宝贝。仔细一看,每件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分别是:骄傲、嫉妒、痛苦、烦恼、谦虚、正直、快乐……这些宝贝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这时苏格拉底说话了:“孩子们,这些宝贝都是我积攒多年的,你们如果喜欢的话,就拿去吧!”

学生们见一件爱一件,抓起来就往口袋里装。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沉重,没走多远,他们便感到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脚步再也无法挪动。苏格拉底又开口了:“孩子们,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很长呢!”“骄傲”丢掉了,“痛苦”丢掉了,“烦恼”也丢掉了……口袋的重量虽然减轻了不少,但学生们还是感到很沉重,双腿依然像灌了铅似的。

“孩子们,把你们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扔掉一些。”苏格拉底再次劝那些孩子们。学生们终于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扔掉了,口袋里只剩下了“谦逊”“正直”和“快乐”……一下子,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

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任万千金银也是难以填满的。欲望是需要用“度”来控制的。人具有适当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是追求目标与前进的动力,但如果给自己的心填充过多的欲望,只会加重前行的负担。人贪得越多,附加在心上的负担也就越重,可明知如此,许多人却仍然根除不了人性劣根的限制。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适当放下是一种洒脱,是参透人性后的一种平和。背负了太多的欲望,总是为金钱、名利奔波劳碌,整天忧心忡忡,又怎么能有快乐呢?只有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

一个人需要的其实十分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人们需要做的是从内心爱自己。曾有这么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过。”而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占据了你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来,每天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着。

拼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是把一个人逼到生活失调,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这就好像参加一趟旅行,当一个人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就像扔掉多余的行李一样。

著名的心理大师荣格曾这样形容:“一个人步入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人生的下午’,这时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时所带的东西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经变成谎言。”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走到下午时,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坎坷难行,这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对于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了解,而一旦置身其中选择取舍时往往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这也是人性的一种悲哀。

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失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欲望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天使,满足一个人的欲望,就使世界上少了一个生命。

抛却心中的“妄念”,青少年朋友们就能做到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内心深处善恶的交战

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人受命于天地之正气。舜在一个父母兄弟皆不好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始终坚持“正身”,最后能够“君临天下”,“率天下以正”,尤其可贵。“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一个人只有自正才能“正众生”,这是这一篇要教给青少年们的关键所在,“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即自立立人,自度度他。

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上写着:“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自己还不会爬,就想去辅助别人站起来,是许多人的通病。

人怎样才可以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能止,心境能够定,见解能够定,不受环境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总难免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社会的,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坚定总是最重要的。

法王路易十六被赶下王位,关在牢中,其年轻的王子则被赶国王下台的那帮人带走。他们想,王子是王位的继承人,若能在道德上把他摧垮,那他就永远也无法实现生活赋予他的伟大使命。他们把王子带到遥远的社区,让男孩接触各种卑鄙邪恶的事物:提供让他沦为饕餮之徒的各种美味,让他成天耳濡目染各类粗鄙之言,让淫荡猥亵的女人环绕在其身边,处处是不讲信誉、卑微无耻的小人。就这样,一天24小时让小王子处于这种环境之中,让其灵魂受到诱惑而堕落,接连6个月都如此,但是,男孩没有一刻屈从于压力与环境。在这种种诱惑之后,敌人最后问他,这些事物能提供欢愉,能满足欲望,它们就在身边,唾手可得,为什么他能抵抗这些诱惑,没有沉沦于邪恶的地狱?男孩答道:“我无法这么做,因为我生来就是做国王的。”

小王子的坚定自若让人想起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一段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只要止定于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正己而立,便是一株傲然独立的盛世之莲。

一位年迈的北美切罗基人教导年幼的孙子们人生真谛。他说:“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进行着一场鏖战,交战是在两只狼之间展开的。一只狼是恶的——它代表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傲慢、自怜、怨恨、自卑、谎言、妄自尊大、高傲、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喜悦、和平、爱、希望、承担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贞。同样,交战也发生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在所有人内心深处。”听完他的话,孩子们静默不语,若有所思。过了片刻,其中一个孩子问:“那么,哪一只狼能获胜呢?”饱经世事的老者回答道:“你喂给它食物的那只。”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只要内心笃定,有一个光明正大的信念,即便处于黑暗之中,也能照亮自我。这首诗拿来与青少年们共勉:“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世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言”的风波与“行”的结果

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风一来,平静的水面就起波澜,一句话说不对了,人与人之间就挑出问题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是两面刃。人的行为是事实,事实结果的对错,马上可以知道。一个行动错误了,事情便很危险了。谨言慎行是青少年们要十分注意的地方,不当的言行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障碍。

《增广贤文》里面有这样一句:“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作为中国人生存的金玉之言而被世代强调。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不必对人说出,以免别人彻底掌握自己的“底细”。有的人也许认为,自己做人光明磊落,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说三分话岂不是太过阴险了?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是指你所做的事没有什么可掩藏的,并不是说非要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他的只说三分话,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真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真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叫作通达世故的人。

说话就像是做人,说话的艺术,其实也是做人的艺术。三国时代,曹操酷爱幼子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将这件事征求贾诩的意见时,贾诩却一言不发。曹操十分疑惑:“你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正在思量一件事!”曹操问:“什么事?”贾诩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闻言一笑而过,领会了贾诩的言外之意,也不再提废立之事了。

有一篇文章叫《说话的温度》,其实也是讲述了如何避免言语引起的风波。“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言语能够引起风波,而行动却是直接带来结果,做人做事,有时需要三思而后行,免得因自己的一时之快,而懊恼终生。

有个小故事,某人买了一处庭院,一搬进去,就将院中花草整顿清理,杂草野藤一律清除,种上自己新买的花卉。一日原屋主造访,走进院落便吃惊地询问:“那株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此人这才发现,自己竟然把这株珍贵的花王当野草铲除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落更是杂乱,他却按兵不动,果然一年之间,以为是杂树野草的植物,春日挂满繁花;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红了枝叶。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

人活一世,不会给你多少重新选择的机会与空间,因此凡事还需三思而行。或许有人会反驳,有些事情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某种结局,更何况有些情况是容不得你去思量再三的,一思,一停,机缘不再。对于此,不由想起毕飞宇说的一句话:“生活无所谓必然,所谓必然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后。发生了,不能回头去改,只能事后修补。修补的功力如何,才能决定以后生活的好坏。”

一言可生风波,一行便有结果,谨言慎行,是人生历程中的智慧箴言,青少年朋友们当以此作为人生的信条。

正人君子的“戒”与“慎”

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这是卫国老臣蘧伯玉在回答颜阖如何与太子相处时,告诫他的为人臣之道。蘧伯玉清楚太子的秉性,他说颜阖你问得好,这个任务太难了,你必须要“戒之,慎之”。青少年们要随时要警戒自己,随时要谨慎讲话处事。处处要言行“戒之,慎之”,看似简单的人生处事,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一辈子做人做事,“正汝身”最难。

为人处世,既要“戒”,又须“慎”,关键在于内心的修为。南怀瑾老师提到过明末一位读书人的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活了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别人欺。”人生在世,如果真的能够逃出了这三件事,也就跳出了三界外。

有一个地方长官去拜访白隐禅师,问到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一种理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到真实的地狱与极乐。白隐禅师立即用所能想象出的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拿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恢复自我的长官,觉察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白隐禅师道:“你看,这就是极乐!”

时时警戒,处处谨慎,居正不倒,方能成为正人君子。有人曾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确,诸葛亮谨慎的个性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少有的能完身完名的托孤权臣,避过了历代无数带兵重臣身败名裂的结局,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恰恰又犯了“慎”与“戒”的错误。由于国力不强,战争应该“谨慎”发动,要选准时机,平时多积蓄实力,以备待机而发。而诸葛亮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在发动战争上缺乏谨慎,虽然有些是不得已的防卫战,但大多都是其主动兴起的北伐,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劳师动众大减了国力,最后落得病死五丈原的结局。诸葛一生唯谨慎,但“谨慎”仍有不到之处,在不该谨慎的战术上裹足不前延误战机,在应该谨慎的战略上又有些急功近利,或许是为了不辜负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赤诚吧,名心情结,不易跳脱。总之,戒与慎,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人生课题,而戒慎不及,又何谈修身?

提到正身做人,想到了雕砚。砚石最初都是工匠从溪流里涉水挑选而来,石块呈灰,运回后首先需要暴晒,因为许多石头在溪流中十分精致,却有难以察觉的裂痕,只有经过不断的日晒雨淋才能显现。未经打磨的石头,表面粗糙,不容易看出色彩和纹理,只有在切磨打光之后,才能完全而持久地呈现。雕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修底,因为底不平,上面不着力,就没有办法雕好,无论多么细致的花纹与藻饰,都要从那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做人也是如此,无论表面怎么拙陋,经过琢磨,都会呈现美丽的纹理。青少年们应把生活中的历练视同在雕砚时磨砺,要知道,外表敦厚内心耿介的君子,经过心志与肌肤的劳苦之后,方能承担大任。修底与磨砺都是正身的过程,戒与慎则是正身的方法。

专注于心的人生原则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这里要教给青少年的人生原则,一言概之:专注于心,有始有终。

南怀瑾老师解释说,昭文、师旷、惠子这三位历史上的音乐巨匠,其音乐造诣已达到入道的境界,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音乐成就的登峰造极源于其个人所“好”,任何学问,任何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专注于心,必有所成。“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彼”就是外面一切其他的东西。专心致志,其他一切都不在话下,“两耳不闻窗外事”,即人的成功之路。“其好之也,欲以明之”,留名万世的学有专长之人,都是由于其对某一领域有所偏好,专注于心,穷根究底,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学有所成。

“夫道不欲杂”,这里提及的“道”不是形而上的道,而是人生的大原则。生于天地,立于人世,不管做哪一行,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精神专一,有始有终。南怀瑾老师提及,修行之人想得自在,修成正果,须一门深入,方法毋杂。方法多了,智慧不及,不能融会贯通,反而一无所成。

说到此,不由想起一则故事,相传一位得道高僧来到一座无名荒山,山间茅屋中闪烁金光,高僧料定此间必有高人,遂前往一探究竟。原来,茅屋中有一位老人,正在虔诚礼佛。老人目不识丁,从未研读佛经,只是专注地念着大明咒:“嘛呢叭咪哞。”高僧深为老人的修为所动,只是他发现老人将六字真言中的两个字念错了,他指点了老人正确的梵音读法后便离开了,想老人日后的修为定能更上一层楼。然而,当一年后,他再次来到山中,发现老人仍在屋中念咒,但金光已不再。高僧疑惑万分,与老人攀谈得知,老人以往念咒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得高僧指点后总是过于关注其中两字的读法,不由心绪烦乱。

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样。“杂则多”,欲望多了,懂得多了,有时便会流于表面,不专一,不深入,博而不专;“杂则多,多则扰”,考虑得太多,困扰了自己,也困扰了他人;“扰则忧,忧而不救”,思想复杂了,烦恼太多了,痛苦太大了,连自己都救不了,又何况他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博而不专,三心二意,是人们的通病。《荀子·劝学》《礼记·劝学》以及东汉蔡邕《劝学篇》中都提到了一种小动物——“多才多艺”而又样样“稀松平常”的鼯鼠。

“鼯鼠五能不能成一技。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能飞却飞不过屋顶,能攀而攀不上树梢,能游而游不过小水沟,能跑而赶不上人走,能藏而不能“覆身”。这就是五技而穷的鼯鼠的悲哀。

专注于心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博而不专,杂而不精,必会制约人生发展的高度。

世界上有座“人人都是语言学家的城市”,然而,就是这座每位市民至少都会三种语言的城市,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大文豪。

这个以语言见长的国家即卢森堡,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夹在德、法、比三国当中,人口仅四十万,其中外籍人口占到26%。其首都卢森堡市,有八万人,是欧洲金融中心和钢铁基地之一,外国人占的比例更高。由于对国外经济的依赖性,在卢森堡,每人精通三种语言是未出娘胎就注定的。

当婴儿牙牙学语时,母亲首先教其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国人日常交谈的口语;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因为二者是官方语言,而德语更是教学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中学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因为国内没有大学,要深造必须出国留学。

在卢森堡,约定俗成的是,报纸用德文出版,杂志用德文、法文出版,学术杂志只有法文。广播用德语、法语,电视用法语。招牌、菜名、各种票证、车票、单据也是法文。议会辩论语言只许用法、卢两种。法庭审讯犯人使用卢语,宣判用法语,判决书用德文打印……走进一户人家,你会看到父亲在读德文报,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在用卢语唠叨。

对于外国人高度赞美的语言水平,卢森堡人却不以为然,他们埋怨为了谋职和生存,将大半精力都消耗在三四种语言的学习运用上,满脑子的单词、音符。虽然他们懂得的语言多,但能够真正精通的却太少。透视卢森堡,该国之所以难以诞生一个文学巨匠,并非是其文化底蕴的匮乏,而是各种泛滥的语言阻碍其走进文学殿堂的纵深处。

青少年们要懂得:掌控人生的原则,专注于一件事,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才能最终将这件事做好。遍地撒种,是长不成好庄稼的。

无知:学问的最高境界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无所不知,还是一无所知?这里的“故知”指的是一般的知识智慧。“道”也有一个最高的标准,即“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处便是不知,无念之境,无道可道,方为最高。这个道理理解起来是不是有些难度?让我们来看看南怀瑾老师的解读。

南怀瑾老师提到了南北朝时的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僧肇在一篇文章《般若无知论》中说,智慧到最高处,没有智慧可谈,才是真正的智慧。庄子所谓的道的智慧也在于此吧。

人有所精,物有所专,本不是坏事,然而有时一个人的某一专长到达一个最高境界,反而会挡住其他知识。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自己一无所知,什么都不会,因此能够样样会,无所不知有时又是一无所知。南怀瑾老师以禅宗经常标榜的珠子走盘为例解释,滚珠没有一个方所,没有一个固定,它一无所知,因此无所不知。知识到达最高处即为“无知”,始终宁静,没有主观,没有先入为主,就是最高的学问境界。

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无知”的智者,他的做人处世与孔子异曲同工,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真是笑话!我什么都不懂。”他曾经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画了两个圆圈,一大一小。他对他的学生们说,大圆好比是他,小圆好比是某个学生,圆的面积代表知识,圆的周长代表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他们的无知面。圆的面积越大,相应的周长也越长,这就表明知识越丰富的人,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苏格拉底一再宣称自己“毫无智慧”,同时又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神谕,即当他向神殿提出“有什么人比我更贤明”时,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一个人比你更贤明”。

如果将哲学看作一个人,他正是这样一位大师。从其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博大的智慧胸襟的角度看,哲学真的无所不知,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革命,从千年前的奇思妙想到当今的智能科学,无一不为哲学所关注。然而,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的角度看,哲学又是一无所知的,他无法告诉你几千年前的世界是怎样的,也不能告诉你机械是怎样运作的,甚至不能具体地告诉你心脏是如何活动的,相对于科学,哲学又是一无所知的。

读过蒲鹤年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颇有所感,“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谈论了丁肇中先生的“无知”与一位“万能科学大师”的“无所不知”。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是三个字——“不知道”。他曾解释:“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

曾有则有趣的寓言,一位自命不凡的人为了难倒一位年长的智者,绞尽脑汁,收集了历史、地理、哲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未解之谜,将所有难题摆在老人面前,让这位众人口中的智慧大师以一句话将所有问题回答出来。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这位自命不凡之人其实还是未能难住这位“无知”的智者。

庄子讲的“无知”,是俗语说的“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真正的学问到了最高处便是“无知”。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却感觉到空洞无知,这才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无所不知而又一无所知,正所谓“绝顶聪明绝顶痴”。青少年朋友们,这个道理你学会了吗?

永远保持一颗“初心”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庖丁不愧是道中高手,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刚出炉的刀一样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做人的道理。青少年们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的,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最后变得窝囊了——这是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南怀瑾老师认为,社会与环境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南怀瑾老师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只要保持一颗质朴的心,青少年们就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年青,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

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作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真人”。这样的解释,是否和青少年朋友们经常所说的“要做真自我”一样呢?

南怀瑾老师认为,这就是人生活着的价值。一切的作为,不去追究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也不要追求结果怎么样。一个人如果忘记了无始无终的时空观念,对现有的生命悠然而受之,天冷了就穿衣服,天热了就脱衣服,受而喜之,才能顺其自然,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的真正含义来自禅,禅师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是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现在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一起做事情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现在。

有个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这是件苦差事,秋冬之际,每次起风,树叶总是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都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是个好办法,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摇树,以为这样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他一整天都很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满地落叶。

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所谓“当下”就是指:你现在正在做的事、待的地方、周围的人;“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认真去接纳、品尝、投入和体验这一切。活在当下是一种全身心地投入人生的生活方式。当你活在当下,而没有过去拖在你后面,也没有未来拉着你往前时,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这一时刻,生命因此具有一种强烈的张力。

人们之所以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是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过去或者未来,而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或者并不予以理会的则是我们生活的“当下”。而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便能“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美国的圣地亚哥是一个浪漫而富有魅力的海边城市,从它的边境走过去就是墨西哥的一个小城市。走进墨西哥,你立刻会感觉到一种十分不同的氛围,从城市面貌上讲,毫无疑问,比起邻居——幽静美丽的圣地亚哥,一个是地上,一个是天堂。墨西哥的贫穷落后,使人感到有点像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尘土飞扬的马路,简陋的餐厅……

然而,游人能立刻被这里的欢乐气氛所感染,穿着朴实、热情友好的人们脸上写着喜悦,带给人一种久违的感动。不远处,三五成群的个子不高的墨西哥男子边拉手风琴,边卖烤肉,空气中弥漫着烤肉的香味。实际上,这只是当地人极为平凡的一天。

墨西哥民族有着豪放欢快、热情洋溢、无忧无虑的性格。他们的人生哲学是活着一天就享受一天的生命。相比之下,在比之更富有的国家里,人们的脸上却写着焦虑不满、严峻冷漠、不甚友好的情绪,似乎生活亏欠了他们什么。

是的,活在当下就要对自己当前的现状满意,要相信每一个时刻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最好的,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正以最好的方式展开,你如果抱怨现状不好,因为你不知道还有更坏,如果你不活在当下,就会失去当下。

人活在当下,应该放下过去的烦恼,舍弃未来的忧思,顺其自然,把全副的精神用来承担眼前的这一刻,因为失去此刻便没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无法向往未来。

青少年朋友们,请珍惜现在!

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野鸡为了生存,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一天到晚四处找食。虽然如此,但它觉得很快乐,因为野鸡没被关在笼子里。而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虽然衣食无忧,可它们都为自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由是珍贵的,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留。追求身体和心灵的真正自由,是青少年的人生永恒的追求。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魏王听说后,便把他请到王宫中面谈。谈话间,魏王见他气度不凡,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赐给上大夫的优裕地位和俸禄。

戴晋生却拒绝了,他说:“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十分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飞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弥漫在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无拘无束地来往在广阔的天地之中。现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力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然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垂头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自由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还要珍贵得多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在科尔托尼村,有一个青年牧民名叫马尔丁诺。他老是身穿一件打补丁的厚呢短大衣,脚穿一双破鞋,头戴一顶旧草帽,肩膀上扛着一个粗布袋。尽管马尔丁诺穿着很寒酸,但他长得很漂亮,像蔚蓝天空中的太阳。有人说他比太阳还要美,这倒并不夸张。因为看太阳看久了,眼睛会酸痛,可是看马尔丁诺,却百看不厌,而且马尔丁诺的牧笛吹得比谁都好,他的歌声也比谁都嘹亮动听。

马尔丁诺有时在这个村子里做活,有时在那个村子里放牧,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多。姑娘们都对他报以微笑,小伙子们则嫉妒他,老人们总是眯着眼睛夸他长得英俊。久而久之,马尔丁诺变得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森林里,觉得累了,就坐在林中草地的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他从衣袋里拿出了笛子,吹起了一首动人的曲子。

这笛声一直传到森林深处。森林仙女听到了这首曲子,感到十分高兴,她想看一看是谁吹得那么好。她从大立菊飞到三叶草,从三叶草飞到风铃草,再从风铃草飞到石竹草,仙女像蝴蝶那样地飞啊飞,一直飞到林中的草地上。

“啊,你多幸福啊!”仙女望着马尔丁诺叫道,“听到你笛声的人都迷恋你,看到你的人都羡慕你!”

“你说什么?我可算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了!正是因为那些讨厌的人们争相看我,我只得不停地从一个村子跑到另一个村子,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当然,我也的确值得人们跑来看我一眼,要是我是一尊雕像就好了,那时我就幸福了!”

好心的仙女听了马尔丁诺的一席话,沉思了一下,然后同情地说:“好吧!我可以使你得到幸福!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说着,仙女用魔棒点了一下马尔丁诺。就在这一瞬间,马尔丁诺如愿以偿,变成了一尊非常美丽的金雕像,他的草帽,还有他那打过补丁的上衣,连同他手中所拿的那把赤杨木笛子,转眼间全都变成纯金的了。甚至连他所坐的那块大石头,也都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子。

仙女望着这尊金光闪闪的雕像,满意地拍了拍手,高高兴兴地走开了。而金雕像马尔丁诺,却孤单寂寞地坐在森林草地的那块金石头上。

马尔丁诺的愿望实现了。慕名而来的人们从远近村子里赶来欣赏他。一到晚上,人们燃起火堆,草地上聚集着男女青年们,他们弹着手风琴唱歌,手拉着手跳起舞来。

只有马尔丁诺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块金石头上,他是多么想跟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啊!他还想把笛子举到唇边,吹一首动听的曲子,但他的手却不听使唤。他想唱,但是金喉咙发不出一点声音来。他想找个漂亮的姑娘跳舞,但金腿离不开金石头。马尔丁诺悲伤极了,他想哭,但是金做的眼睛流不出一滴眼泪。

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整整过了三年,森林仙女又从花丛中飞了出来,飞到了林中的草地上,飞到马尔丁诺金雕像的身边:“英俊的小伙子,请你告诉我,你现在幸福吗?”金雕像不说话。

“啊!”仙女自责地说,“我忘了你不能回答!请你不要生气,我马上再把你变成活人!”

仙女又用她随身带着的魔棒轻轻地点了一下金雕像,马尔丁诺立即从石头上跳起来,拿着赤杨木笛子和粗布袋子,头也不回飞快地跑了。

“站住!站住!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仙女着急地叫道,但是她只见马尔丁诺越跑越快,好像怕被人追上似的。他一边跑一边喊:“我现在知道了,自由才是最可贵的!再见啦!好心的仙女……”

在生活中,自由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一个身陷囹圄的人来说,想去哪就去哪就是自由;对于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拥有健康就是自由;对于一个为高考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不再有考试就是自由;对于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拥有钱就是自由……

同时,自由也是珍贵的,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对于渴望自由的青少年们来说,选择做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远比困在樊笼里的孔雀要明智,因为自由永远都是无价的。

鼹鼠的幸福哲学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小鸟生活在森林里,它只要求有一根树枝给它立足就很高兴了,觉得整个天地都是属于自己的,非常自由自在;口渴的田鼠去河边喝水,它只要求喝一点点水就满足了。南怀瑾老师说,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境界,只要自己觉得满足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贪求其他多余的东西。青少年朋友们,知足者才常乐!

托尔斯泰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他给身边的人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就对他说,你清早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已精疲力竭,摔个跟头就再没起来。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的时候说:“一个人要多少土地呢?就这么大。”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南怀瑾老师认为,智者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如果过分地索求,只能成为你人生的一种负担,而它带给你的只有痛苦和对幸福快乐的无从把握。

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心情。《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知足常乐,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皮克是地球上最快乐的叫花子。

“我为什么不快乐呢?我每天都能讨到填饱肚子的食物,有时甚至还能讨到一截香肠;我每天还有这座破庙可以挡风遮雨;我不为其他的人做工,我是自己的上帝。我为什么不快乐呢?”皮克这样回答那些羡慕他的人。

可是有一天,皮克脸上的快乐突然消失了。那是因为皮克在回破庙的路上捡到一袋金币,准确地说是99块金币。

其实捡到金币的那个晚上,皮克是最最快乐的了。“我可以不做叫花子了,我有了99块金币!这够我吃一辈子啊!99块,哈!我得再数数。”皮克怕这是一个梦,不敢睡觉。直到第二天太阳出来时他才相信这是真的。

第二天,皮克很晚也没有走出破庙,他要把这99块金币藏好,这真的需要费一番工夫。“这钱不能花,我得攒着。我要是拥有100块金币就好了。我要有100块金币。”从来没有什么理想的皮克现在开始有了理想。他还需要一块金币,这对一个叫花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远大的理想。

晌午皮克才出去讨饭,不!他开始讨钱,一分一分的。中午他很饿,他只讨了一点儿剩饭。下午,他很早就“收工”了,他得用更多的时间守着他的金币。

“还差97分。”晚上他反复地数着他的金币,他开始忘记了饥饿。一连几天,皮克都这样度过。这样过日子的皮克就再也没有吃饱过,同时也再没有快乐过。

讨饭越来越难。难的原因是别人愿给剩饭而不愿给钱,还因为皮克用来讨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当然也因为他不快乐了,别人也不愿再施舍给他了。

“皮克,你为什么不快乐了?”“咱是叫花子,快乐个啥!”

皮克越来越忧郁,越来越苦闷,也越来越瘦弱了。终于有一天,皮克病倒了。这一病皮克就几天也没有起来。这几天里皮克就想着一件事:还差16分就100块金币了。

“皮克,你没有收到我的金币?”突然,一个富商找到破庙里生命垂危的皮克。

“什么?”皮克惊问。

“皮克,你的快乐,是你的快乐救过我。三年前,我在一次买卖中赔尽了家产。我正准备自杀,见到了快乐的你,我明白了身无分文的人也能快乐地生活。后来,我就东山再起了,赚了很多钱。那一次,我带着99块金币出来游玩,见到你,就把钱丢到了你要走的路上。可是你现在为什么还做叫花子呢?为什么不快乐呢?生了病为什么不拿钱去看医生呢?”

“我想拥有100块金币。还差16分,就差16分。”

富商从腰里取出一块金币给他。皮克接过钱,把钱装进袋子里,然后又全部倒出来,很细心地数——他终于有100块金币了,对了还有84分。皮克笑了,然后就昏倒了。

这时一个游僧路过这里,见到昏倒的皮克,向富商问明了情况,便说:“这下,完了!”“怎么了?”

“因为他有了99块金币的时候,就会希望有100块金币。这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贪欲,贪欲赶走了他的快乐。你要救他,你得向他索回那99块金币,这样他或许有救。现在,你反倒满足了他的欲望,重病的他就失去了支撑下去的动力了。你开始时给他99块金币,你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天使;你又给他一块金币,这就使世界上少了一个生命。”

富商试了试皮克的鼻子,皮克果然什么时候都不会快乐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它形象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永远不知满足的,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就需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更多的时候,知足常乐是融合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意境中。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过不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的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的心理平衡了。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对于风雨兼程的我们来说是一个避风的港口。知足常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青少年朋友们,学着做一只容易满足的“鼹鼠”,幸福从今天开始。

生命各有各的快乐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

树根上的小蘑菇寿命不到一个月,因此它不理解一个月的时间是多长;蝉的寿命很短,生于夏天,死于秋末,它们自然不知道一年当中有春天和冬天(其实,据现代科学考证,蝉的幼虫是要在地下成长几年的)。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或许一般人觉得它们可怜。然而,南怀瑾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那些生命即使活了几秒钟也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因为它们有它们的快乐。人生也是如此,青少年们,不必感伤过去,也不必担忧未来,人生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各自生命中的快乐!

一天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

“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

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龙王有龙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青蛙”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而这些乐趣“龙王”们不一定具备呢!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乐趣。南怀瑾老师认为,生命的各自快乐,就在于对各自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满足。

人来到这个世界后,一开始无忧无虑,因为需求的东西少,负担少,所以得到的快乐也就多。随着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断地增加,要求不断地提高,各种各样的负担和烦恼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挣扎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是不是过得快乐。到了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时,生命的守护神已经开始远离你而去了,等待你的就是生命的衰落、灭亡。

心理学家马修·杰波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生命各有各的快乐,选择属于你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庄子提倡的人生快乐禅。

惊鸿一瞥,生如夏花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这是庄子参透生死问题后所讲的道。天地造化赋予人一个生命的形体,让人劳碌度过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后才让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后的安顿,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会善待自己的死。不知青少年们是否因为它的遥遥无期,就不去考虑死亡的问题,但是,它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话题。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南怀瑾老师认为,生命是虚无而又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善于好好地活着,才能懂得善于死亡。

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还是长如人类,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让生命更精彩,我们理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南怀瑾老师说,生死是人生的一个大学问。一个真正善其生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所以才能够善其死。

她是一个年轻的护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病房里度过,病人床头的花开花谢让她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有时候,她甚至觉得病人床头大朵绽放的花仿佛浑然不知死亡的存在,冰冷的花蕊就像一只只嘲弄的眼睛。因此,她一点也不喜欢花。

一天,病房里一个新来的男孩送给她一盆花,她竟然没有拒绝。也许是为了他的稚气、孩子一般的笑容,也许是怕伤害对方的心。从他搬进来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他再没有机会离开这家病房了。

那次,他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到外面去玩,回来的时候正好碰见了她。他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站在她面前,低着头一声不吭。到了傍晚,她的桌上多了一盆三色堇,紫、黄、红,斑斓交错,像蝴蝶展翅,又像一张顽皮的鬼脸,旁边还附上一张小条子:“想知道你不高兴的样子像什么吗?”她忍俊不禁。第二天她就收到了他送的一盆太阳花,小小圆圆的红花,每一朵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想知道你笑的样子像什么吗?”

后来,他带她到附近的小花店闲逛,她这才惊奇地知道,世上居然有这么多种花,玫瑰深红,康乃馨粉黄,马蹄莲幼弱婉转,郁金香艳异咄咄,栀子香得动人魂,而七里香更是摄人心魄。她也惊奇于他谈起花时燃烧的眼睛,仿佛在那里面燃烧着生命的光芒。

他问:“你爱花吗?”“花是无情的,不懂得生命的可贵。”

他微笑着告诉她:“懂得花的人,才会明白花的可敬。”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她远远看见他在住院部的花园里呆站着,她刚要喊一声,他听到了脚步,急切回身,食指掩唇:“嘘——”

那是一株矮矮的灌木,缀满红色灯笼的小花,此时每一朵花囊都在爆裂,无数花籽四周飞溅,仿佛一场密集的流星雨。他们默默地站着,见证了一种生命最辉煌的历程。

第二天,他送给她一个花盆,盆里只有满满的黑土。他微笑着说:“我把昨天捡回来的花籽种在盆里了,一个月后就会开花。”

三天后,深夜,他床头的急救铃声突然响起。她第一时间冲到病人的身边,在家属的眼泪中,她知道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保持奇异的清醒,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像刚刚展翅便遭遇风雪的花朵,渐渐冻凝成化石。

她并没有哭,每天给那盆光秃秃的土浇水。

后来,她到外地出差一个星期,回来后,发现那盆花不见了。同屋的女伴看见里面什么都没有种,就把它扔到窗外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打开桌前久闭的窗,整个人惊呆了——

窗户下,一个摔成两半的花盆里长出了一株瘦瘦的嫩苗,青翠欲滴,还有一个羞涩的含苞,好像一盏燃起的生命之灯。

这时,她忽然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易朽的是生命,似那转瞬即谢的花朵;然而永存的,是对生的激情。

每一朵勇敢开放的花,都是一个面对死亡的灿烂微笑。

死是生的结束,也是另一个生的开始。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一个人看透了生死的意义,看清了生命的价值,生如夏花,善其生者自然能善其死。青少年朋友们,能活得精彩,又何惧死亡?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这是庄子的名言,后来的人因这两句话悟道的很多。庄子是把天地间的万物看成一体,一个完整的整体,就好像马的头、马的脚、马的毛等总合起来,才叫一匹马。少了马的任何一样,都不是完整的马。这是什么意思呢?别急,我们来看看南怀瑾老师的解释。

南怀瑾老师说,世间的人与物来源于同一个本体,虽然个体不同,但都是生命的一分子,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一样,都是平等的。因此,生命之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其实,生命也是一种佛法。佛,之所以高深就在于他可以摒弃一切偏见,认为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倡导平等。而正是由于平等,所以,佛法圆融了世间的万物,在佛的世界里,一切众生皆为平等,而这种平等又给予了众生最大的自尊。

在日本古代,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后来,无三禅师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禅师,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

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有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人无差异,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力,面对他人的刁难,一句“泥中莲花”方显真人本色。

其实,庄子的平等思想与佛教的平等是一致的。在佛教创立的初期,就体现出了佛教的平等思想,佛陀当初在证悟真理时,第一句宣言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有所不同,但论及全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这就好比三兽渡河,足有深浅,但水无深浅;三鸟飞空,迹有远近,但空无远近。

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喊出“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为释氏”的主张。正因为佛教拥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体的平等主张,因此在僧信两众携手合作之下,佛法得以迅速风行印度,乃至流传世界,也都能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和、相互尊重,在历史上唯有佛教在流传的过程中未曾发生过战争流血的冲突。可见人我共尊是平等互惠的基石,也是和平进步的良方。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完美平等的事情。”诚然,事实上的平等很难达成,但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观念。例如,母亲喂幼儿吃饭时,自己也张开嘴巴,作势诱导,所以母子之间水乳交融。父亲以身当马,让小孩骑在上面玩耍,因此父子之间心意相通。世间大小尊卑岂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唯有泯除成见,彼此共尊,人我同等,相互接纳,才能和平相处,共享安乐。

要想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必须要视人如己,要爱人如己。见到别人苦难,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如此立场互易才能建立人我平等的相处。

我们见到一个身体残缺的人,有我优你劣的心态,怎能达到平等的尊重?设想残障的是我,立场互易以后,自然心境就会不同。

生命中的不平等是那么的平常,而真正的平等又是多么来之不易。不是我们忽视了生命的平等,而是太多时候我们夸大了自己的优点,刻意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并且总会固执地去寻找别人的缺点给自己以安慰。这也许就是生命无法回避的悲哀。

南怀瑾老师说,人与物是同一个本体,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这是青少年必须学会的一点。尊重生命的平等,任何一个多么渺小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有活在世界上的权力与生命的尊严,它应该得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对一个生命的尊重也是生命中固有的一部分。

自在,若有若无的把握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这样的境界,南怀瑾老师认为就是庄子的自在境界。得道的人身在这个世间,把握到了万物的根本,同婴儿拿到一个东西一样。南怀瑾老师说,婴儿生下来不到一百天,手里拿着一个东西时好像很牢,但是他没有用力,若有若无之间,安详而宁静把握得很牢,这就是自在。这对于青少年掌握做人的道理也是一种启发:在若有若无之间把握住万物的根本,自在自得道。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以后,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其中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事秘诀,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

“弥勒菩萨偈语说——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事秘诀。”

有谓寒山、拾得乃文殊、普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闾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

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遣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蕴藏着无限的哲理与深意,它就像一本大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品味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真。只有驾驭了生活中的真理,眼光才能看得更远,深知了生活中的诀窍,才能活得越自在、越洒脱、越游刃有余。生活闪现着智慧与学问,只有用心去领悟,才能体验到自在的真谛。

自在的人生,才是最快乐的人生,这是庄子教会青少年的最大真谛吧!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华夏五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据说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

《周易》简称《易》,又称《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是一本关于“卜筮”的书,全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孔子曾经编著六经,其中就包括《周易》,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不穷的研究。

《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类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知识,对中国的道家、儒家、中医、文字、天文、数学、哲学、武术、养生、环保、建筑学、民俗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周易》中,还演化出许多名言和名句,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并无宗教色彩,而是注重推理,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回答了关于物质、能量、辩证法则、人的意志等哲学命题,体现了独特的宇宙观,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怀瑾老师从“变易、简易、不易”和“理、象、数”这些基本法则入手,旁征博引,结合儒家等学说,解释了《周易》中包含的自然哲理、人文精神,以及修身养性之道。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用一个个故事为读者带来启发。同时,南老师又贯通古今,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向传统文化的桥梁,让我们浸润在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之中。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心理操纵术全集

    每天读点心理操纵术全集

    面对生活中纷纷扰扰的人际关系,你是否曾被别人摆布、被欺骗却浑然不知?你是否曾因无力说服他人而沮丧?你是否曾在乱成一团的人际关系中焦头烂额、举步维艰?你是否常感叹别人的心计和手腕而灰心丧气、自叹不如?《每天读心理操纵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好人际关系这张牌,就要了解交际的实质。掌握他人的长短优劣,在细微之中察人于无形,从而影响他人,是追求成功之人必须要牢牢掌握的杀手锏。人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谁不渴望拥有一双慧眼,能够从别人的谈吐中推断其修养,从别人的习惯中洞察其心理呢?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掌握人心就能掌控一切。操纵别人而不被别人操纵是一种战术,需要我们观其行,察其心,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心理操纵的技巧神秘莫测,难以操作,可是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你就会发现,心理操纵并不复杂,实质上都是一些非常普通而常见的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就能掌握人心的奥秘,而影响他人,实现你人生的目标!本书共分三篇,分别为“心理洞察术”、“心理操纵术”和“心理博弈术”,层层深地阐述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处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学会运用“心理洞察术”,你就能从别人的言谈举止中读懂他人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很多人的小心思都逃不过你的法眼;学会运用“心理操纵术”,你就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来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在和谐的人际网络中,巧妙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会运用“心理博弈术”,你就能够拓一个无往而不利的新局面,使自己更加叱咤风云,成为人际博弈的大赢家。本书内容全面,剖析深刻,引用了大量鲜活生动的事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书中的滴滴如同你驰骋江湖的一张张王牌,有了它们,你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心理挑战,赢得幸福与成功!
  • 缺失的优雅课

    缺失的优雅课

    这是一本女性励志书,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是优雅女神,优雅的气质是一个人灵魂散发的香气。本书中修养与处世哲学、品位生活与习惯养成等方面,帮助女人从内到外的提升自己。文中有很多实际案例和具体操作的讲解,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亲和又不失说服力,旨在将作者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女性朋友,鼓励女性朋友主动追寻美,并且更广泛地传播美。
  • 智慧交友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交友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现代人智慧全书系列。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将现代人生存立世必须具备的智慧告诉您。指导您做适者生存、永立人上的强者。
  • 想法与干法:年轻公务员成长笔记

    想法与干法:年轻公务员成长笔记

    《想法与干法:年轻公务员成长笔记》,源于公务员论坛“QZZN”上270万点击的技术帖《公务员:七年》,是80后公务员十年职场历练和职业心得的总结与分享。作者万川、任平结合在省直机关、中央机关的工作经历和职业沉淀,以80后公务员的视角,围绕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实现进步这一话题展开,总结了年轻公务员的成长路径、工作方法、自我学习、心态平衡、时间管理、人际交往、面对困惑等各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 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本书详细介绍了辩论的基础知识、方法与技巧等。本书与一般的辩论书籍不同,它改变了传统的烦锁冗长的理论阐述,而将重点放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指导上。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故事、事例,这些有趣的事例可以作为读者进行辩论时的素材和参考。对于渴望成为辩论高手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提高技能的优秀作品。
热门推荐
  • 神医毒妃:废物大小姐

    神医毒妃:废物大小姐

    夏清歌,龙溪大陆赫赫有名的废物大小姐,自小与梁家世子爷订有娃娃亲,却不想,十五年大婚在即,梁家为了攀附皇权生了悔意,一场风波自此掀起。退婚不久她竟对容颜倾世的七殿下一见倾心相思成疾,天随人愿,得了太后懿旨择日嫁进睿王府。却不想,大婚没过多久,姨娘伙同庶妹设计,陷害她含冤致死。她本是世界顶尖特工,心狠手辣,擅长伪装,扮猪吃老虎是她的拿手好戏,代号“天使魅姬”,因一次追杀任务被最亲密的人背后捅刀子,误入陌生国度,成为落魄大小姐。祖母不疼?姨娘不爱?庶妹欺凌?退婚未婚夫挑衅?她冷然一笑,都放马过来吧,她夏清歌奉陪到底!十二年装疯卖傻,隐藏风华,一朝重生,倾倒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狠诀杀伐,斗得人仰马翻哀嚎一片,这…当真是那废物?*【暖暖剧场】某位倾颜绝世的男子眨巴着纯净闪亮的大眼“歌儿?做我的娘子可好?我这般花容月貌的姿色,倾城倾国的容颜被你拐了来,你一定要对我负责到底啊。”某女嘴唇微颤,鄙夷之色升起“我记得,你是自个半夜爬窗户而来的吧?”【男主专情,女主能屈能伸,两人腹黑共轰炮灰。】一生一世一双人哦!绝对爽文!
  • 巨星老公

    巨星老公

    真想不到,就在前一刻钟,她嫁人了。夏氏集团的二小姐,夏念柔,她竟然嫁人了!可是,事实就是如此!X城最大,装饰最奢侈豪华的酒店,所以名人爱就餐的酒店,正是她举行婚礼的地点。粉色的玫瑰,铺满了整座酒店的大堂,米兰地毯,一直通到楼梯口,中间金黄的小小喷水池,布满了彩带。所以X城的知名人士,达官显贵相聚在这里。闪烁的灯光,高声的喝彩,汇聚成一幅壮观的场面。所有的一……
  • 魔能工业见闻录

    魔能工业见闻录

    “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分析、总结、归纳并发展的,以这种思想认知世界就是科学。科学的思想给予我们一个伟大的武器,那就是科学技术。这种武器包罗万象,拥有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他给了我们科学这把钥匙,让人类可以掌握一种武器,打开一扇门,那扇门,通向星辰。”——《群星中最璀璨的那颗——诺亚·瓦尔特劳德传》(仿佛有些过于正经?)在一年一度的穿越者大会上,优秀的穿越者代表诺亚·瓦尔特劳德正在向预备役们传授种田技巧:“魔法?还是科技?他们都只是利用能量而已,为什么非要选一个呢?”他摇了摇头,接着拍了下手。“我全都要!”“魔科结合才是正道,剩下的全都是异端!”不定期更新中……(●—●)求放过_(:з」∠)_建了个裙:738665940欢迎大家来裙里玩鸭
  • 持剑笑尘录

    持剑笑尘录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 农家俏商女

    农家俏商女

    “如意,如意,你在那里做什么?那里很危险,快点下来吧。”一道焦急的声音夹伴着哗啦啦的海浪声从礁石下方传了上来。上官楚楚,哦不,她现在的名字叫做郝如意。只是扭头望了下面的人儿一眼,随即又转过头,恢复刚刚的动作,眼瞳没有聚焦的望着海的那一边。过了半晌,身后传来呼呼呼的喘气声,身旁传来了暖暖的体温。郝前程挨着郝如意坐了下来,偏过头认真的打量着她,眉头轻蹙,疑惑的朝她看……
  • 农女本色

    农女本色

    穿越不可怕,就怕穿过来被绑架!初来乍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哪里是家!捡个家,种个菜,绣个花。写写字,作作画,品品茶。田园生活,自得其乐,万事俱备,只欠桃花!可是,这突然掉下的桃花未免太多了些,她杂么觉得自己有被砸死的危险捏?一句话简介:身世不明农家女,富家安国满桃花。
  • 呆萌影后:老公大人,亲一个

    呆萌影后:老公大人,亲一个

    前世,她是丞相府独女,整日孤身一人在府中桃花树下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可,皇命难违,她因抗旨不嫁,终于他归来之日,香消玉殒;这一世,她是21世纪的新人演员,而他,则带着记忆转世,来到她的身边,芷萱,这一世,我定不负你……(楠楠:文笔不好,希望大家喜欢)
  • 修真巨擘

    修真巨擘

    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且看一个天玄门小小的杂役弟子,咬着牙,倔着骨,忍着辱,一步步前行,终羽化飞仙,成就一方修真巨擘。
  • 熊逸说经典作品集(套装共4册)

    熊逸说经典作品集(套装共4册)

    熊逸说经典合集共包括: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纸上卧游记、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一共4本书,颠覆经典熊逸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国学世界。
  • 极品夫妻

    极品夫妻

    如果一对才貌双全而且事业如日中天的男女结为夫妻的话在家里是谁说了算啊?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而且这一对夫妻都是娱乐圈里最只是客人的当红偶像,而且属于不同的公司,而且还要隐婚,常年聚少离多,感情能够长久吗?她与他是娱乐圈里面最火的当红偶像,相识相知,相恋,结婚,可却无奈选择了隐婚,在外人面前他们依旧是独立的,事业要顾好,而且还得防止小三入侵,日子过的的确是艰难,某天小三真的来了,他们又该如何?